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稻田土壤水分与浅层地下水埋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取土烘干称重和负压计测读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无水层时轻壤土和高沙土区稻田根层土壤含水率的消退过程,并与相应的地下水埋深建立相关关系,其间大致呈幕函数的变化规律。运用该关系曲线,即可按土壤含水率占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推算确定稻田灌水下限的地下水埋深指标。大面积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时,灌水下限指标就用地下水埋深表示,实际操作将比较简单,适应当前农村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稻田土壤水分与浅层下水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取土烘干称重和负压计测读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无水层时轻壤土和高沙土区稻田根层土壤含水率的消退过程,并与相应的地下水埋深建立相关关系,其间大致呈幕函数的变化规律。运用该关系曲线,即可按土壤含水率占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推算确定稻田灌水下限的地下水埋深指标。大面积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时,灌水下限指标就用地下水埋深表示,实际操作将比较简单,适应当前农村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适用于梯田灌区自压管灌的拍门式出水口出水口(给水栓)是低压输水管道的主要田间灌水装置。目前各地在推广应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中,研制出不同型式的出水口(给水栓),但却至今尚未形成标准化定型产品.尤其是对渠灌区管灌出水口的研制很少.我们结合试验工程,研...  相似文献   

4.
进口自动给水栓价格昂贵.且水源压力要求大.不能适用于大面积的自流灌区。因此,研究了一种适用范围广、价格低廉、运行成本低的自动给水栓。介绍了该新型稻田灌溉系统的结构原理、压力计算、稻田水位控制的技术要点。并介绍了样机研制、实验室测试情况和田间试验成果。  相似文献   

5.
厦门同安地区群众习惯采用淹灌法灌溉水稻,耗水量大,有效利用雨量少。同安灌溉试验站从1994~1996连续3年研究“少灌多蓄”节水灌溉新技术,即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使田间水层保持为0~30mm,一般水层至0时再隔一天灌水至上限(30mm),降水时使水层上限保持在70mm。这样在产量不减少情况下减少了灌水量与灌溉次数达三分之一,省水省工,此法已在当地推广近467hm2,平均增产318kg/hm2,节水30%。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灌溉预报及自动控制系统简单、投资成本低且便于推广应用,设计了一套基于土壤基质势的灌溉预报及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利用电接点压力表测量负压计中的压力,设定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方式的灌水下限和上限.当土壤基质势达到灌水上下限时,通过电接点压力表和自动控制电路,实现灌溉预报和自动控制.灌水过程中,通过单片机、远传水表和液晶显示屏,可以实现灌水时间、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记录与存储.经室内试验验证表明基于土壤基质势的灌溉预报及自动控制系统合理可行,对于粉砂壤土可以将灌水上限的土壤基质势设置为-8 kPa左右.  相似文献   

7.
利用低压管道是节水灌溉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降低投资,同时,确保低压灌溉安全可靠,我们设计了《通气式给水栓》。1.通气式给水柱的设计指导思想由于低压管道灌溉系统所用的给水栓装置数量多,使用频繁,又长时间置于田间,因此,设计时,必须坚持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坚固耐用;能自动进排气,起调压保护作用;价格低,使用管理方便等原则。2给水检的构造(见图1、图对l基座孔2阀体3下压板4橡皮止水垫5主轴6上压板7护盖8通气孔9通气孔止水板10止水板固定螺丝11通气孔12止水胶圈13上下压板固定螺丝14压益螺栓15填料压益16填料通气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ORYZA2000的水量平衡要素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水稻生产模型ORYZA2000充分验证的基础上,以2003年团林水肥耦合试验设计为背景,应用ORYZA2000模拟分析了不同施肥条件下传统淹灌和3种节水灌溉方式下的稻田田间水量平衡要素、产量以及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方式灌水量大大低于传统淹灌,其中无水层灌溉节水效果又明显优于沟灌,可靠性高,雨养灌溉虽然能最大限度的节约灌溉水量,但其应用取决于区域气候特点,应结合气候预测应用。水分胁迫可以增大不同施氮水平下稻田腾发量的差异,施氮可以减少株间蒸发,增加作物蒸腾,从而增加稻田腾发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9.
灌溉水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水稻用水管理中,往往把很大的注意力集中在防止作物的干旱,以获取作物的高产。但作物减产也可能是由于浪费水量,灌水过多而引起的。论文作者在印度尼西亚Aceh的一个灌区进行了试验。试验区面积8hm2,示范种植水稻,对稻田的灌溉水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夏玉米灌水方案优选中的应用,采用改进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夏玉米的耗水量及产量特性进行评价,并结合郑州地区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夏玉米种植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控制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时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试验区试验结果相吻合。因此,改进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应用于夏玉米灌水方案优选的研究中,并为模糊综合评价在节水灌溉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温室栽培小区节点式渗灌灌溉试验的方法,研究黄瓜生育前期和后期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黄瓜田间耗水量、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灌水控制上限为田间持水率,计划湿润层的湿润比为0.7。结果表明,灌水控制下限土壤水吸力值与灌水量、黄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数量关系可用二元二次方程表达;黄瓜前、后2个生育期灌水控制下限土壤水吸力值分别为20 kPa及35 kPa时,可实现节水、高产和高效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节水灌溉的水稻冠层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国家“863”节水农业专项子课题现场试验资料.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的冠层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散射辐射透射系数、直射辐射透射系数、消光系数和叶分布等冠层指标。结果表明.通过对土壤水分的合理调控.控制灌溉模式的水稻株型合理,散射辐射透射系数较大.直射辐射透射系数从上层至下层逐渐减小,消光系数从上层至下层逐渐增大.有利于光的向下透射和光的截获.为水稻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PVDF压电传感器的水滴冲击力检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滴冲击力是衡量喷头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水滴撞击土壤表面产生的冲击会冲蚀土壤,引起板结,影响入渗,损伤作物。设计一种水滴冲击力自动检测系统和水滴自动发生试验装置,实现对水滴冲击力的自动测量。系统选用PVDF压电传感器作为力检测元件,采用USB7333高速数据采集卡,利用LabWindows/CVI编写数据采集与处理程序,获取水滴冲击力检测数据。试验实现了在水滴频率、大小稳定控制试验条件下,对不同水滴大小冲击力的动态测量。结果表明:PVDF压电传感器对水滴冲击力检测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水滴冲击力与传感器输出电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程度达0.936,系统测量误差小于10%。利用该系统测定水滴冲击力,解决了传统人工测量的不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南方稻田为研究对象,以再生水安全灌溉调控为目标,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水源(农村生活污水一级处理水R1、二级处理水R2、生态塘净化水R3和河道清水R4)、不同灌溉调控(低水位W1、中水位W2和高水位W3)对土壤-作物典型重金属(镉Cd、铅Pb、铬Cr、铜Cu、锌Zn)质量比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农村生活再生水灌溉调控对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农村生活污水再生灌溉稻田Cd,Pb质量比略有升高,Cr,Cu,Zn含量下降;水稻植株各部分器官重金属质量比按植株器官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茎,稻米≈叶,重金属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Zn,Cr,Pb,Cd,相对灌溉水源,水位调控对水稻植株各部分器官重金属质量比累积影响较小,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籽粒重金属质量比并未明显增加,符合稻谷污染物的限量要求;农村生活污水再生灌溉稻田Cd生态风险系数最高,Cu和Pb次之,Cr和Zn风险系数锌较低,R3水源灌溉下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最低,总体上,再生水灌溉并未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但长期进行再生水灌溉是否会造成重金属污染风险持续增加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肥调控模式对稻田土壤氮磷肥力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了不同水肥调控模式下稻田土壤氮磷肥力影响试验,分析了2种灌溉方式、3种施氮方式互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氮、磷含量的变化及其显著性测验(a=0.05)。结果表明,间歇灌溉能较好维持稻田耕作上层(0~20cm)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对耕作下层(20~40cm)土壤全氮、全磷的维持和促进较差;淹灌对稻田下层(...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分含量对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试验从加工番茄开花期开始,设4个水分处理(分别以0~60cm土层灌前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45%、55%~60%、70%~75%和85%~90%作为各处理的灌溉下限含水量临界值,灌溉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90%),分析不同水分状况下加工番茄的产量和果实品质。试验结果表明,加工番茄的产量、品质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灌前过高或过低的土壤含水量会影响产量及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酸等品质指标,灌前土壤相对田间持水量为70%~75%处理的加工番茄产量最高,品质较好,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既能实现高产高效,又可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灌水延迟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冬浇水延迟20 d灌溉,与优化灌水处理相比,产量与水分利用率均无显著差异;拔节水延迟20 d灌溉,枯水年会显著降低水分利用率,丰水年会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浆水延迟20 d灌溉,枯水年会显著提高产量。冬小麦全生育期内不灌水会极显著的降低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通过综合分析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提出半干旱地区冬小麦最佳灌水模式:枯水年份,冬小麦灌浆水延迟20 d灌溉,丰水年份,冬小麦拔节水延迟20 d灌溉,可获得适宜的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机电泵利用工频电源(50 Hz)作恒速运转条件下,灌溉面积或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管道式喷微灌系统灌水均匀度不能满足灌溉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频调速分级恒压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将变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具有变频调速和全自动闭环控制功能的机电一体化智能设备,可同时对1台或多台三相380 V,50 Hz水泵电动机进行自动控制.该系统设计了多段压力设置转换电路,可根据预先设定的压力控制值自动进行压力等级切换,并对管网的电磁阀开启、关闭进行控制,实现分级恒压自动供水灌溉.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采用水泵工频控制时喷灌系统水头最大差值为12.89 m,采用变频分级恒压控制时喷灌系统水头最大差值为3.38 m,满足设计压力变幅不大于4.00 m的要求.同时该系统具有节水、节能、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管理方便以及保证管网和水泵安全运行等功能,能够根据灌溉分区进行分级恒压自动供水灌溉,满足灌水均匀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国内外农业灌溉和排水领域发展的研究现状和目前常见的灌排装置的特点,针对中国灌溉排水研究领域对节水灌溉、控制排水设施的迫切需求,提出了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能根据农作物不同时期对水位的需求,充分利用灌溉和降雨的水量,较为精确地控制水田的灌溉和排水水位,解决了原有灌排设备无法同时实现灌溉和排水自动控制的难题.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试验区和对照区相比,降雨量增加利用150 mm,降雨利用率提高21%,减少灌水量21%;水稻亩产量增加4.3%;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该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可观的经济、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