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药的减量高效施用成为植物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对于施药器械组件的改进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为马铃薯生产中农药减量高效施用提供施药组件的选择和数据支撑,以马铃薯晚疫病为防治对象,比较低容量对称式喷头组合件和常规喷头施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和省工省药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对称式喷头组合件施药,药剂用量 100.00 g/667m2、150.00 g/667m2可有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第 1次药后 7 d、第 2次药后 7 d防效分别达 63.6%、79.4% 和 69.0%、86.2%,且极显著高于常规喷头处理;低容量对称式喷头组合件平均施药时长仅 1.54 min/95m2,省工 53.89%;平均药液用量约为8.97 L/667m2,节省药液用量 63.37%。使用低容量对称式喷头组合件施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可在确保防效的前提下大幅省工省药,在马铃薯病虫害防控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适宜六盘水地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提供参考,选用6种杀菌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田间药效试验,以清水喷施为对照,并对防治后的马铃薯测产,分析施用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推荐施药剂量下,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2.5%噁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25%嘧菌酯悬浮剂均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59.5%~79.7%、50.5%~73.4%、68.3%~69.8%;产量分别为1 804.90 kg/667m2、1 788.00 kg/667m2、1 703.96 kg/667m2,较对照分别增产29.68%、28.47%、22.43%,增值分别为653.75元/667m2、625.92元/667m2、493.74元/667m2。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处理区马铃薯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较好。推荐使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2.5%噁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25%嘧菌酯悬浮剂对六盘水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进行...  相似文献   

3.
为马铃薯大田生产施用生石灰提供科学依据,以早熟马铃薯中薯5号为试验对象,进行施用生石灰 100 kg/667m2、200 kg/667m2、300 kg/667m2、400 kg/667m2对中薯 5 号生长、产量及土壤 pH 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施用生石灰处理马铃薯的产量最高,达 2 943.90 kg/667m2;随生石灰施用量增大马铃薯产量下降,施用生石灰 100 kg/667m2、200 kg/667m2处理的产量分别为 2 801.40 kg/667m2、2 712.21 kg/667m2,与不施用生石灰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施用生石灰处理的病烂薯显著(P<0.05)高于施用石灰处理。土壤 pH 值随生石灰施用量增大而增加。施用生石灰 100 kg/667m2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影响最小,同时有利于抑制病烂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浙薯956是浙江省首个自主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2019年通过品种登记,2021年起列入浙江省主导品种。在2015—2016年浙江省多点鉴定试验中平均每667 m2鲜薯产量2 388.5 kg,比对照中薯3号增产10.82%。在2018—2021年春季马铃薯新品种多点示范中,平均每667 m2鲜薯产量2 882.4 kg,比对照中薯3号增产23.02%,示范方测产验收每667 m2最高产量达3 683.3 kg。田间马铃薯晚疫病地上部和块茎抗性明显优于中薯3号,中抗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浙薯956属于中早熟品种,在浙江省可作春、秋两季栽培,作春季早收栽培时可在出苗55 d以后提早收获上市。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效防治药剂,以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CARAH模型)为指导,比较了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点马铃薯晚疫病以轻度侵染为主,在马铃薯晚疫病第3代侵染循环6分值时开始进行药剂防治,末次药后10d,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0.08%~96.26%,其中10%氟噻唑吡乙酮OD 150mL/hm~2施用3次,间隔10d的平均防治效果最高,为96.26%,较对照增产55.73%。  相似文献   

6.
根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在其侵染循环进入三代首次侵染积6分时、四代首次侵染积6分时、五代首次侵染积6分时、分别采用2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防治次数药效试验。试验表明:2种药剂连续3次施药对马铃薯晚疫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综合经济效益以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克/公顷兑水750千克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最佳,药物投入产出比最高,相对防效72.23%,折合产量27213千克/公顷,较对照增产104.3%,投资收益比达到1︰52.同时该处理马铃薯主要经济性状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7.
2018年在温州瑞安塘下早稻1代二化螟上,进行了3种化学农药和2种生物农药对抗性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 d对二化螟防效最高的为5%阿维菌素乳油,每667 m2施用140 mL,防效达71.7%,化学农药的速效性显著高于生物农药。每667 m2施用5%阿维菌素乳油140、100 mL及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对二化螟防效较理想,为害稳定期保苗效果均高于85%,其中防效最佳的是每667 m2施用5%阿维菌素乳油140 mL。但天敌种群影响试验显示,每667 m2施用5%阿维菌素乳油140 mL对蜘蛛种群影响较大,蜘蛛减少率达40.5%,因此面上推广推荐使用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和每667 m2施用5%阿维菌素乳油100 mL。  相似文献   

8.
李治林 《农技服务》2022,(10):54-56
为砂姜黑土马铃薯的科学施肥及化肥减量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不同减量施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P2O5、K2O 分别施用 14. 0 kg/667m2、6. 0 kg/667m2、14. 0 kg/667m2的处理效果最好,在该处理下,马铃薯生长稳健,根系发达,不仅提高抗病、抗旱综合抗性,还能改善马铃薯品质,产量、产投比均最高,分别为1 482. 3 kg/667m2、2. 70∶1,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扩大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的选择范围,特研究了8%叶菌唑悬浮剂等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具体效果。结果表明,每667 m2施8%叶菌唑悬浮剂100 mL、每667 m2施8%叶菌唑悬浮剂75mL+36%咪鲜胺铜盐·噻霉酮悬浮剂40 mL、每667 m2施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 mL、每667 m2施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60 mL,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第2次施药后7 d的病指防效均在70%以上,第2次施药后27 d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达100%,上述药剂建议在小麦赤霉病偏重以上发生的年份使用。  相似文献   

10.
兰明锋 《河南农业》2023,(35):16-18
闽薯2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金冠×389746.2”组合选育而成的新品种。2022年在寿宁县大安乡大熟村对闽薯2号进行引种试种,建立种植示范片,该品种表现出了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经测产,闽薯2号示范片平均折合每667m2产量2 046.6 kg,田间长势良好,群体整齐一致,没有发生晚疫病和黑胫病,比当地主栽的米拉平均每667m2增产899.44 kg,比对照增长78.35%。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是一个较有发展潜力的马铃薯新品种,现总结其配套栽培技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1.
韩玲  李文武  彭慧  聂敏  杨琴 《农技服务》2023,(10):24-26
为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和产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赫章县中高海拔地区对马铃薯威芋5号进行不同密度的种植试验,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经济性状与产量表现,探明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合理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在赫章县海拔2 100 m左右区域和土壤肥力为中等的地块种植威芋5号,在施足底肥的情况下,种植密度为4 000窝/667m2时较为合适,其马铃薯产量最高,为1 820.24 kg/667m2,纯收入最高,为1 936.360元/667m2。  相似文献   

12.
为选育出适宜贵州省盘州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晚疫病的马铃薯新品种,采用马铃薯品种威芋7号作对照,将株系鉴定中表现优良的7份高代品系材料进行品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PN18-13-5、PN18-10-5和PN18-19-2的生育期分别为99 d、93 d、93 d,主茎数分别为1.47个、2.06个、1.73个,株型均为半直立株型,薯块芽眼深浅均为中等,薯皮光滑度均为光滑,PN18-13-5和PN18-10-5的薯形为扁椭圆、PN18-19-2的薯形为椭圆,PN18-13-5和PN18-19-2的皮肉色均为黄色、PN18-10-5的皮肉色为白色,晚疫病抗病性在中抗以上,其产量分别为3 316.47 kg/667m2、2 612.42 kg/667m2和3 050.91 kg/667m2,与威芋7号(2 989.15 kg/667 m2)差异不显著,可作为入选材料继续进行田间观察。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不同生态区对马铃薯新品种的需求,筛选出抗性强、品质优、高产稳产的马铃薯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在赫章县水塘堡乡塘口村引进青薯9号一级种、合作88一级种、米拉一级种、希森6号一级种、宁蒗5号一级种等5个新品种,以威芋5号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薯9号一级种产量最高,为2 301.93 kg/667m2,较威芋5号增产653.77 kg/667m2,增产率39.67%,其商品薯率为92.31%;其次是米拉一级种,产量为1 746.21 kg/667m2,较威芋5号增产98.05 kg/667m2,增产率为5.95%,商品薯率为92.29%;希森6号一级种第三,产量为1 683.17 kg/667m2,较威芋5号增产35.01 kg/667m2,增产率2.12%,商品薯率为86.90%。青薯9号一级种、希森6号一级种、米拉一级种3个品种抗性强、薯块性状、综合性好,商品薯率高,植株生长好、植株较繁茂,适合在赫章县海拔1 800 m左右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是赫章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筛选出品质好、抗性强、高产稳产的马铃薯新品种,为赫章县马铃薯的示范推广种植提供参考,在赫章县引进宣薯5号、宣薯6号、合作88、宁蒗5号、米拉、希森6号、中薯26号等7个品种,以青薯9号为对照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宣薯5号的产量最高,为2 249.12 kg/667m2,与青薯9号相比,增产291.21 kg/667m2,增产率14.87%;希森6号其次,其产量为2 147.95 kg/667m2,较青薯9号增产190.04 kg/667m2,增产率为9.71%。宣薯5号、希森6号2个品种植株生长表现较好、植株较繁茂,抗病能力强、薯块性状好、综合性好,适合在赫章县海拔2 100 m左右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75%霜脲氰·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对黄瓜霜霉病的具体防治效果,特于2021年6月—7月进行了该复配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5%霜脲氰·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第3次施药后7 d,每667 m2施用75%霜脲氰·肟菌酯水分散粒剂10、15、20 g对黄瓜霜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66.66%、84.65%、87.70%。75%霜脲氰·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可用于控制黄瓜霜霉病,建议于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连续施用3次,每次每667 m2施用量为15 g。  相似文献   

16.
王正元 《乡村科技》2023,(15):92-94
为提升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以民薯2号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施用钾肥为对照组(CK),施用钾肥30、60、90、120、150 kg/hm2为试验组,研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施用钾肥能够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其中钾肥施用量为90 kg/hm2时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直径;与对照组相比,施用钾肥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其中钾肥施用量为90 kg/hm2时每667 m2产量最高(4 340.00 kg);在品质方面,钾肥施用量为90 kg/hm2时马铃薯维生素C、粗蛋白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最高,分别比对照组高47.6%、18.5%、75.8%。由此可知,在海东市乐都区栽培民薯2号时,钾肥最佳施用量为90 kg/hm2,能够显著提升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昌吉州山区生态优势,提升马铃薯种植效益,特在昌吉山区对3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进行引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闽彩薯3号667米2产量1 749千克,667米2净利润1 304元;黑金刚667米2产量1 723千克,667米2净利润1 289元,彩色马铃薯品种闽彩薯3号、黑金刚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较好,可作为昌吉州山区彩色马铃薯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中不同用水量对其防治效果的影响,选用50%戊唑·嘧菌酯SC进行了相关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植保无人机、施用50%戊唑·嘧菌酯SC防治水稻纹枯病时,每667 m2药液用量宜为3 L,此时防治效果最好,第2次施药后14 d的防效仍为86.01%,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出更适合本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为开展化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用6种药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供试的6种药剂对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68.75%氟菌·霜霉威SC 80mL/667m2的防治效果最佳,施药后10d和14d,防治效果分别为82.48%和81.84%;其次为50%唑醚·喹啉铜WG 24mL/667m2,施药后10d和14d,防治效果分别为81.75%和81.23%;其他几种药剂施药后10d和14d防治效果在71.20%~79.37%之间,均达70%以上;6种药剂按推荐用量使用无药害发生.[结论]建议生产应用68.75%氟菌·霜霉威SC 80mL/667m2和50%唑醚·喹啉铜WG 24mL/667m2等两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间隔10d喷施1次,即可控制晚疫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20.
为客观评价浙贝母化肥定额制实施成效,本研究以浙贝1号为材料,通过试验研究化肥定额制对浙贝母产量、化肥用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定额制施肥可显著提高浙贝母产量,化肥定额制1每667 m2增产271 kg,化肥定额制2每667 m2增产291 kg。化肥定额制1折纯化肥用量较常规施肥1每667 m2降低3.3 kg、折纯氮肥用量每667 m2降低2.23 kg,而化肥定额制2折纯化肥用量较常规施肥2每667 m2降低3 kg、折纯氮肥用量每667 m2降低1.88 kg。化肥定额制施肥浙贝母单鳞茎鲜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化肥定额制1单鳞茎鲜重较常规施肥1提高6.35 g,化肥定额制2单鳞茎鲜重较常规施肥2提高7.79 g。与常规施肥相比,化肥定额制施肥浙贝母总灰分含量降低,贝母素含量升高,化肥定额制1贝母素含量增加0.036%,化肥定额制2增加0.073%。经济效益以化肥定额制1最佳,每667 m2净增产值为15 405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