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摸清不同药剂对孝感市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设置了5种不同药剂及组合处理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40 mL/667m2+0.0016%芸苔素内脂AS 40 mL/667m2和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m2+430 g/L戊唑醇SC 20 mL/667m2两个组合处理效果最好,分别为98.7%和94.9%,且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值得在本地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几种除草剂对短季棉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土壤封闭处理,以34%氧氟·甲戊灵300 mL/667m2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100 mL/667m2+240 g/L乙氧氟草醚40 mL/667m2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防效最好,但34%氧氟·甲戊灵药害等级为2级,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240 g/L乙氧氟草醚处理药害极轻微,其影响可忽略不计;通过茎叶喷雾处理,以10%精喹禾灵150 mL/667m2+10%乙羧氟草醚30 mL/667m2+30%草甘膦300 mL/667m2和240 g/L烯草酮80 mL/667m2+10%乙羧氟草醚30 mL/667m2+30%草甘膦异丙胺盐300 mL/667m2的除草效果较优且药害较小。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先选择960 g/L精异丙甲草胺100 mL/667m2+240 g/L乙氧氟草醚40 m...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剂量的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和30 mL/667m2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均达80%以上;根据农药减量化控害的原则,在实际应用推广中,推荐使用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30mL/667m2;在大发生时期,可选用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为做好小麦重大病虫科学有效防治,促进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实现小麦稳产提质增效,选用480 g/L丙硫菌唑SC在松滋市开展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经过防治2次后,防效最好的依次是单剂480 g/L丙硫菌唑SC 30 g/667m2,防效高达95.4%、组合用药480 g/L丙硫菌唑SC20 g/667m2+30%肟菌酯·戊唑醇SC 20 g/667m2,防效达94.8%、单剂480 g/L丙硫菌唑SC 20 g/667m2,防效为90.8%;效益方面,单位纯增收益依次是159.8元/667m2、128.6元/667m2、133.8元/667m2。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自稻茬分离获得1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细菌hzq1601。经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菌株hzq1601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hzq1601与多菌灵相容性分析结果显示其可在1000 mg/L的多菌灵药液中正常存活。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08 cfu/mL的hzq1601菌液分别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 g/667m2和70 g/667m2联合施用的防治效果为87.1%和81.0%,与单独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单独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 g/667m2和70 g/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说明上述hzq1601菌液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2种组合对赤霉病的防治具有减药增效作用。对菌株hzq1601基因组的分析表明其基因组中存在13种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显示其具有多方面的生防潜能。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选择25%咪鲜胺EC 50 mL/667m2、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667m2、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25%咪鲜胺EC 40+50 mL/667m2共3种药剂配方来研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667m2在油菜盛花期一次施药,病株率为0.67%、病情指数0.38,发病最轻,防效达到88.74%,防效最好;且施药后无药害,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闫锋 《湖北植保》2023,(1):6-7+18
为明确常用杀虫剂对谷子生长的安全性及粟凹胫跳甲的防治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氯氰菊酯·吡虫啉、吡虫啉、氯氰菊酯等3种杀虫剂对粟凹胫跳甲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氯氰菊酯·吡虫啉乳油在40 mL/667m2和50 mL/667m2施用剂量下对谷子粟凹胫跳甲具有良好的防控作用;施药后7 d防效分别达91.71%、95.49%,显著高于单剂5%吡虫啉乳油40 mL/667m2剂量下和10%氯氰菊酯乳油20 mL/667m2剂量下的防效。5%氯氰菊酯·吡虫啉乳油对谷子生长无显著不良影响,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复种马铃薯田间次生油菜、次生小麦及杂草对马铃薯的危害,筛选高效安全的除草剂及施药模式。除草剂在播种后第3天喷施,茎叶除草剂在马铃薯植株8~10 cm后喷施,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除草剂施用70%嗪草酮WP 30 g/667 m2+10.8%精喹禾灵EC 30 mL/667 m2+33%二甲戊灵EC 35 mL/667 m2,施药后25 d对次生油菜等阔叶杂草的防效达84.61%,对次生小麦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达69.69%;茎叶除草剂施用3%砜嘧磺隆WP 33 g/667 m2+12%烯草酮EC 30 mL/667 m2效果最佳,施药后15 d对次生油菜等阔叶杂草的防效达84.36%,对次生小麦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达86.86%;2种处理在规范使用剂量下对马铃薯安全。复种马铃薯土壤封闭除草剂推荐选用70%嗪草酮WP+10.8%精喹禾灵EC+33%二甲戊灵EC,在马铃薯播种后3~5 d于地表面喷施;茎叶除草剂推荐选用3%砜嘧磺隆WP+12%烯草酮EC,在马铃薯苗后8...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施一种药剂难以有效控制二化螟为害,15%茚虫威悬浮剂15 mL/667m2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40 mL/667m2混配在二化螟卵孵盛期用药防治,7 d后第二次用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好,第二次药后16 d防治效果高达95.00%,且持效期较长。建议在二化螟卵孵盛期,用15%茚虫威悬浮剂15 mL/667m2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40 mL/667m2防治,7 d后再防治一次,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开展了80亿孢子/m 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与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不同混配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绿僵菌减量60%即30mL/667m2与氯虫苯甲酰胺减量30%即4g/667m2混合使用,或绿僵菌减量80%即15mL/667m2与氯虫苯甲酰胺减量10%即5.5g/667m2混合使用,对玉米草地贪夜蛾有较好地防治效果,与单独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常规用量防治效果相当,可达到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实现对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长期治理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对孝感市糯稻稻瘟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开展了7种药剂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咪鲜·三环唑WP 60 g/667m2和40%稻瘟灵EC 80 mL/667m2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9.6%和76.7%,且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郑麦9023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农药多粘类芽孢杆菌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结果表明:5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悬浮剂400~600mL/667m~2在小麦抽穗初期施第1次药,间隔5d施第2次药,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在80%以上,增产效果达14.51%~17.27%,可以广泛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试验验证了20%稻瘟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穗颈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0%稻瘟酰胺悬浮剂在水稻破口、齐穗期两次施药,每次施药量为80-100mL/667m2,对水稻穗颈瘟病防治效果良好,持效期长,为产品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药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本试验采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80 g/L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4%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共6种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250 g/L丙环唑乳油600 mL/hm2处理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和增产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其它药剂处理,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新奥苷肽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及增产作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奥苷肽是一种新型生物杀菌剂,为验证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剂量,2013年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初期一次施药,新奥苷肽4%水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450、600、750m L/hm23个处理防效分别为80.96%、86.53%和96.13%,显著优于对照药剂。新奥苷肽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和增产效果明显,对小麦生长安全,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天门市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本文采用15%丙唑·戊唑醇SC(麦田喜)和25%氰烯菌酯SC(劲护)等药剂,使用农用无人机防治小麦赤霉病,并研究添加助剂麦霸与天飞沉降剂对飞防效果的影响以及减药作用。试验结果表明:15%丙唑·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的防效最高分别达51.42%和58.22%,以上两种药剂添加助剂麦霸与天飞沉降剂后防效最高分别达61.13%和68.04%,说明添加助剂有助于提高飞防效果;添加助剂并降低30%的农药量后,防治效果未显著下降。相同配比用量的农药,每667 m2兑水3 L的喷施防治效果要优于兑水1 L的喷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于2021年在浙江省桐庐县施用不同药剂组合在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若虫(幼虫)高峰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喷施1次10%三氟苯嘧啶SC 16 mL/667m2 +6%阿维·氯苯酰SC 50 mL/667m2和喷施1次60%吡蚜·呋虫胺WG 18 g/667m2 +30%茚虫威WG 10 g/667m2,对五(3)代稻飞虱的速效、控效均较好,药后3 d校正防效分别达90%和88%,药后7 d~14 d校正防效均达97%以上;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幼虫、保叶效果也均较好,药后6 d对幼虫校正防效分别达75%和83%,对虫苞校正防效分别达82%和73%,药后13 d对虫苞校正防效仍分别达80%和81%;且均对稻飞虱主要天敌蜘蛛较安全。以上说明杀虫剂混施对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和稻纵稻纵卷叶螟主害代适期防治一次,具有较好的综合防控效果,可因地制宜在单季稻区轮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验证小麦赤霉病预报器的实际使用效果,选择3块小麦—水稻轮作田,每块田面积均为6 000m~2,设置1个空白对照区(667m~2)、1个一次防治区(667m~2)、1个二次防治区(4 667m~2),共计3个重复;试验田采用常规水肥管理模式,空白对照区不喷施任何杀菌剂。一次防治的平均防治效果为42.53%,二次防治效果为57.63%,防治效果均不理想,在确定初始菌源量的方法上尚需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解淀粉芽胞杆菌Jt84菌株对水稻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开发一种生防菌新剂型杀菌剂。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解淀粉芽胞杆菌Jt84干悬浮剂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了优化。结合生产实际确定干悬浮剂制备条件分别为:进风温度118.9℃,进样速率25.7 r/min(约为680 mL/h),热风流量28.56 M3/h,压力0.2 MPa,出风温度80℃,喷头口径0.7 mm。经喷雾干燥试验验证该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无显著差异。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水稻破口期喷施解淀粉芽胞杆菌Jt84干悬浮剂75 g/667 m2,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为79.3%,防治效果与三环唑相当,能够有效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新型杀菌剂叶菌唑、咪鲜胺铜盐·噻霉酮、丙硫菌唑·戊唑醇单施或与其他药剂混用对河南省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从中筛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处理,于2022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 mL(667 m2制剂用量)、8%叶菌唑悬浮剂60 mL+36%咪鲜胺铜盐·噻霉酮悬浮剂20 mL两处理在防治白粉病和保障小麦产量方面均具明显优势,建议在白粉病重发区应用;8%叶菌唑悬浮剂60 mL+430g/L戊唑醇悬浮剂20 mL、8%叶菌唑悬浮剂60~75 mL、36%咪鲜胺铜盐·噻霉酮悬浮剂20 mL+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0 mL对白粉病的防效也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处理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0 mL、19%丙环·嘧菌酯悬乳剂50 m L,并具一定的保产效果,建议在白粉病中度至偏重发生年份或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