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林三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19(3):43-44,59
三河小流域在中亚热带沿海低山丘陵区具有代表性.本文就该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建立,河道与农田工程的建设和利用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与效益分析评价.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治管结合,河道与治田工程结合,水保林与经济林结合等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 概算是治沟骨干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工程设计的难点之一.多年来,治为骨干工程概算一直采用人工计算的方法,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因受设计人员业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使概算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无法满足概算的精度要求.由于治沟骨干工程的枢纽结构、运行方式和工程的投资体系与大中型水利工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工程概算不能套用现有的概算软件,因此我们开发研制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的概算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软件,利用高效、高精度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实现治沟骨干工程概算的自动化.1 治沟骨干工程概算方法概述治沟骨干工程属小(一)型、小(二)型水利工程,工程的枢纽总体上可分为坝体(一般为均质土坝)、放水建筑物(即涵洞、卧管)、溢洪道和其他临时工程等四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量化评价"丹治"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的总体生态效益,为中国水土保持工程决策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结合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灰色关联度的TOPSIS评价模型,并采用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丹治"工程初期,水保措施尚未完善,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生态效益较低;随着各项功能措施的逐步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大幅度提升,与初期相比"十二五"末期的生态效益总体增长3.48倍。[结论]"丹治"工程项目区总体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发展,与项目区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基于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模型对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有较强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珠治”试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了水、土、石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主要总结了“珠治”试点工程石漠化治理成效及经验,其成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水土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经验:推广群众参与式治理模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改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充分利用水、土、石等资源,重视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与示范的带动作用,有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延安市宝塔区治沟造地工程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为之后的治沟工程提供科学方法和治理思路。[方法]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影像的目视解译,采用数理统计法和量化分析法,通过不同指标研究治沟造地工程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在研究区内统计的31个流域中,17个流域治沟率在30%以上,随着流域平均高程增加各单流域治沟率呈线性增加;②统计单个流域内治理工程244个高程标记点的高程率,186个高程率大于0.38;③统计32个居民点的高程率,23个高程率低于0.4。[结论]治沟造地工程在整个研究区流域内的上游分布较多,下游分布较少;单个流域中治理工程多位于各个流域的中上游;坡度对治沟造地工程有影响,治理工程多分布于坡度本身缓和的支沟中;研究区内居民点的高程率较低,多分布于流域的下游,治沟造地工程对居民的生活区域没有大规模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黄河中游地区目前已建成淤地坝近10万座,淤地面积27万hm~2,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减少入黄泥沙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设计标准低、工程老化等问题。治沟骨干工程是在总结过去淤地坝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作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年侵蚀模数在5000t/km~2以上)一项重要水土保持沟道工程措施,国家计委和水利部从1986年开始,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安排了治沟骨干工程建设试点。经实践证明,治沟骨干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不仅淤地坝工程多,而且治沟骨干工程也多,治沟骨干工程数量占到黄土高原地区治沟骨干工程总数的一半以上。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要求,省、市、县各级高度重视,进行了周密部署,全面、按时完成了陕西省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的普查工作。主要做法有: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普查机构;制定普查方案,明确普查技术路线;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加强培训,提高普查技术保障;现场调查,确保数据准确;加强督导,积极推动普查工作;严格审查,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8.
水保治沟骨干工程是水土保持治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根据作多年参与治沟骨干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宁夏骨干工程的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宁夏今后骨干工程的发展速度及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一是与流域治理有机结合并以坝系建设为主,二是加强管理,挖潜配套已建工程,逐步向经济效益型工程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在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河川区广大干部群众把治滩造地当作拦沙富民的翻身工程来抓,将治坡治沟措施拦蓄不完的泥沙尽可能拦在滩地中,以淤漫荒滩或落淤肥田,把荒滩和滩地作为泥库来用。 滩地是上等基本农田,很容易变成保浇水地。根据1988年提出的《规划纲要》,治汾十年要新建滩地6340m~2。截至1992年底止,五年共建治滩工程119  相似文献   

10.
马龙县自1998年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来,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国债水土保持项目、"珠治"试点工程、"长治"生态修复工程、"珠治"工程等,完成了26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治理面积达198.50 km2。介绍了具体做法和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配置防护林迎风林缘与背风林缘的防风蚀效能,为干旱区绿洲城市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新疆托克逊县城郊区不同配置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近地表风速、起沙风速、近地表粗糙度、输沙量、风沙流结构等指标,对比研究混交林1(胡杨68%+柽柳32%)、混交林2(柽柳65%+胡杨35%)、梭梭林迎背风林缘的防风蚀效能。[结果] 不同配置防护林的地表粗糙度、起沙风速、风速廓线、防风阻沙效能都有差异。不同配置防护林地面粗糙度从高到底依次为:混交林2(0.569 cm)>混交林1(0.378 cm)>梭梭林(0.123 cm)。起沙风速从高到低依次为:混交林2(6.17 m/s)>梭梭林(6.02 m/s)>混交林1(5.98 m/s)。防风效能从强到弱依次为:混交林2>混交林1>梭梭林。阻沙效能依次为:梭梭林(48.2%)>混交林2(45.6%)>混交林1(37.1%),各林地0—10 cm,10—20 cm垂直高度上的集沙量所占比例较高。[结论] 混交林2有效降低不同垂直高度的风速及输沙量,混交林2的防风蚀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裸露地为对照,研究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的土壤水库“库容”组成及其特性,以探讨森林土壤水库的蓄水调水机制。结果表明: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土壤水库总“库容”,分别为503.95、471.62和451.48mm,分别是裸露地的1.23、1.15、1.10倍;兴利库容分别为326.87、332.21和309.94mm,分别是裸露地的1.23、1.25、1.17倍;死库容分别为114.29、89.60和101.46mm,分别是裸露地的1.11、0.87、0.99倍;防洪库容分别为62.79、49.81和40.08mm,分别是裸露地的1.52、1.21、0.97倍。最大有效库容为389.66、382.02和350.02mm,分别是裸露地的1.27、1.25、1.14倍。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的“库容”组成,均表现为兴利库容>死库容>防洪库容。与裸露地相比,林地土壤水库“库容”的增加,与林木生长对林地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和林地地表的良好覆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浑水沟流域的泥石流及其治理成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浑水沟是大盈江流域一条暴发频度最高、最典型、危害最大的粘性泥石流沟,治理前,年暴发泥石流50余次,每年向大盈江输送泥沙120~150万m~3,流域年侵蚀模数达50万t/km~2。流域内的水源条件和土质条件以及地形陡峻,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经过综合整治,浑水沟内拦蓄泥沙400万m~3,稳定了大部分滑坡,使泥石流年暴发次数减少为3~4次,年输沙量减少为4.6万m~3。治理后的浑水沟,森林覆盖率已达78%,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人工林木材蓄积量达2.45万m~3,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对我国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进行研究和管理,促进森林生态补偿的发展,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经济控制理论的知识,采用最优控制方法,通过收集我国7大流域森林面积、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和GDP等数据,建立7大流域森林涵养水源的价格核算模型。结果表明:我国最优森林涵养水源的价格为1.043元/m3;所建森林涵养水源的核算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具有经济学含义。研究结果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水资源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工杉木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与调控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研究表明,人工杉木林地土壤有机物和养分库严重退化,地表枯枝落叶层中干和各种养分的贮量与阔叶林和混交林比较明显下降,土壤中有机质,全N量和碱解N含量的剖面分布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传统的炼山造林使杉木林地枯枝落叶和养分库是呈突变形式 经,林份组成单一,凋落物数量和养分含和也是杉木林土壤有机物和归库退化的重要因素。通过改进林木更新方式和改善林份组成很大程度上控制人工林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区径流调控工程林草间作模式土壤水分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林地土壤干化问题,安定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了以隔坡水平阶为主体的径流调控工程。对隔坡水平阶不同部位2 m土层内土壤水分含量和不同植物措施的保存率、产出效益的调查分析表明,在退耕地实施的隔坡水平阶,大旱之年2 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平均达到6.95%,其中产流区达到7.05%、蓄水区达到6.63%;侧柏林保存率达到92%,多年生紫花苜蓿鲜草产量达到22 417 kg/hm2。以径流调控工程为依托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全区森林覆盖率由9.8%提高到11.2%,林草覆盖率达到19.45%,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小良水土保持试验站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退耕林地麻栎刺槐林壤中流及其磷素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退耕还林后林地对壤中流磷素的调控效果,探究雨强对壤中流磷素流失的影响,选取鲁中南山区典型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林地壤中流及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林地壤中流占总产流的36.16%~46.93%,荒草地壤中流比例为18.58%,林地雨水下渗能力高于荒草地的,其中麻栎—刺槐混交林雨水下渗能力最好。随着雨强的增大,林地壤中流比例由54.34%减小到37.62%。(2)林地壤中流TP流失量低于荒草地的,为荒草地的45.88%~63.25%。林地TP总流失量比荒草地少55.32%~77.43%,与荒草地相比,林地对磷素的调控效果更优,其中麻栎—刺槐混交林的调控效果最好。随雨强的增大,林地壤中流TP流失量增加了0.68~1.33倍。(3)林地和荒草地的壤中流TP流失量占TP总流失量的12.12%~25.00%,壤中流TP流失在TP总流失中占据一定比例,在磷素流失中不容忽视。随着雨强增加,林地壤中流TP流失比例由30.66%下降到10.62%。研究成果对探究林地壤中流磷素流失规律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八五”期间海河流域水保预防监督工作的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五”期间海河流域水保预防监督工作的成效杨晓勇,马志尊,孟宪智,付贵增(天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300170)“八五”期间,海河流域各有关省(市、自治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结合本地实际,广泛进行水土保持法制宣传,...  相似文献   

20.
李新建 《水土保持研究》1994,1(2):120-121,38
山东省莱芜市通天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经过6年的连续治理,已建立了较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和农林生态系统,建起了以果品、生姜为主的农业增产体系.形成了自山顶至谷底全面配置以林果基地建设、梯田改造为主体,以沟道拦蓄、道路贯通为纽带,生物、工程、耕作三大措施配套的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显着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