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探明不同厚度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连续4年对玉米田分别进行0.006 mm、0.008 mm(CK)、0.010 mm、0.012 mm厚地膜覆盖处理。结果表明:10~40 cm土层,随着地膜厚度的增加,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降低。0.010 mm、0.012 mm处理土壤容重比0.008 mm(CK)分别降低了1.25%、2.43%,而0.006 mm处理比CK提高0.76%。2玉米播种至大喇叭口期,0.006 mm、0.010 mm、0.012mm处理0~5 cm土层分别日均土壤温度比CK提高-0.90℃、0.23℃和0.40℃;5~10 cm比CK提高-0.50℃、0.19℃和0.28℃。且随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增温效应逐渐弱化。3在灌水第25 d,0~100 cm土层,0.006mm、0.008 mm、0.010 mm、0.012 mm处理土壤储水量分别为166.73 mm、170.42 mm、190.00 mm、195.97 mm,比灌水第5 d分别下降46.81%、45.75%、39.32%、37.62%。4在0~30 cm土层,残留地膜量浅层显著多于深层,面积小于4 cm2小块膜片数显著多于面积为4~25 cm2和≥25 cm2的中、大膜块。0.006 mm、0.008 mm、0.010mm、0.012 mm处理4年累计残膜量分别为79.03 kg/hm2、57.68 kg/hm2、50.32 kg/hm2、53.58 kg/hm2,0.006 mm处理残留量显著高于CK。综合分析连续覆盖不同厚度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建议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厚度0.008 mm以上的地膜。  相似文献   

2.
在张掖干旱绿洲灌溉区进行了膜草覆盖玉米栽培试验,探讨膜草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玉米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膜覆盖相比,地膜与小麦秸秆覆盖具有较好的保墒效果,生育期耗水量仅增加1.99%,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仅降低4.05%、5.92%。膜草覆盖地膜投入量比全膜覆盖减少40.94~41.55 kg/hm2,地膜残留量减少11.01~11.54 kg/hm2。综上分析,认为地膜与小麦秸秆覆盖栽培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玉米产量,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目前残膜累积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和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探究不同厚度聚乳酸可降解地膜对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农田水热特性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进行田间试验,本研究选取0.006 mm(PLA1)和0.008 mm(PLA2)厚度聚乳酸生物可降解地膜以及0.010 mm厚度的普通聚乙烯地膜(PE)覆盖种植玉米,探究不同厚度聚乳酸可降解地膜对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农田水热特性的影响,并采用填埋试验探究不同厚度可降解膜的降解性能。【结果】与PE相比,PLA2覆盖下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达24.6 kg/(hm2·mm),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PE无显著差异,籽粒产量达13 533.3 kg/hm2。此外,PLA2覆盖下农田水热特性和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PLA1。在降解性能方面,PLA1降解率显著高于PE和PLA2,90 d后超过50%;PLA2填埋后60 d降解程度显著增大,150 d后成为碎屑,降解率达50.9%,降解性能优良。【结论】从生产上看,0.008 mm聚乳酸可降解地膜降解性能优良,与普通PE地膜具...  相似文献   

4.
覆盖可生物降解地膜对茶菊抑草效果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菊是一种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经济作物,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发展较快,但随着人工成本提升,其种植过程中除草问题日益凸显,急需寻找到一种有效且环保的草害防控方法。研究通过使用2种厚度规格的传统地膜(PE材料,厚度分别为0.008,0.010 mm)与生物降解膜(PLA+PBAT材料,厚度分别为0.008,0.010 mm)的田间试验对比,以探讨覆盖可生物降解地膜对茶菊抑草效果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不覆膜),覆盖可生物降解膜在苗期相对抑草率分别为49.63%(0.008 mm)和52.21%(0.010 mm),可以获得与传统膜相近的抑草效果;同时,在产量方面覆盖可生物降解地膜相对CK增产分别达15.60%(0.008 mm)和16.98%(0.010 mm),也基本与覆盖传统膜持平。覆盖可生物降解膜对茶菊抑草效果和增产效果与传统的PE膜接近,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环保的方法应用于茶菊种植中的草害控制。  相似文献   

5.
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172、99、30、58个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2011—2013年,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山东4省分别针对以上4种作物,设置不同地膜厚度处理,系统分析了地膜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地膜残留强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现用地膜厚度较薄,96.7%的地膜厚度集中在0.004~0.008 mm之间。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但对不同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随着地膜厚度增加(0.004~0.012 mm),棉花和玉米产量不断增加,而马铃薯和花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地膜厚度对作物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膜厚度显著影响地膜残留强度(P0.05),除了马铃薯外,其余作物地膜残留强度和地膜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增加地膜厚度对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增产幅度有限,而在残膜回收的基础上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显著降低地膜残留强度。为应对我国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建议我国地膜厚度标准提高至0.010~0.012 m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覆膜、无膜和不同厚度地膜间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覆盖0.010mm地膜、0.008mm地膜与无膜(CK)对比,研究棉花幼苗在苗期出苗情况,地膜保温保墒效果,各个时期农艺性状,以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提高棉花幼苗出苗,减少土壤温度热量散失,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保温保墒效果,促进棉花生长,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7.
棉田不同覆膜厚度对地膜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试验目的通过棉田覆盖不同厚度地膜试验,分析其对作物出苗和产量的影响,比较使用不同厚度地膜的经济效益,降低地膜使用成本、有效控制地膜残留污染,为地膜生产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二、试验设计试验田设在塔里木乡园艺村。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4种厚度聚乙烯塑料地膜。处理A,地膜厚度0.006毫米;处理B,地膜厚度0.008毫米;处理C,地膜厚度0.010毫米;处理D,地膜厚度0.012毫米。每小区面积360米2(30米×12米)。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不同厚度PE地膜覆盖春花生的应用效果,以裸地作对照,研究0.004、0.008、0.010、0.015 mm等4种不同厚度PE地膜的增温、保墒、残膜回收率及对春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膜处理可使膜下10 cm土壤平均温度提高1.41~2.58℃,有效增加花生生育期内积温;与裸地相比,覆盖0.004~0.01 mm地膜处理花生增产8.78%~9.92%,0.015 mm地膜处理则减产6.20%;覆盖0.004~0.01 mm地膜处理花生总果数约120个/穴,明显高于裸地对照和0.015 mm地膜处理;与0.004 mm地膜处理相比,0.008、0.01、0.015 mm地膜处理有效果针占比分别下降9.97%、11.51%和25.49%,饱果率则从46.38%提高到65.52%。标准地膜对花生下针有一定影响,可采取加大破膜孔径和提高膜上种行覆土质量等措施,促进花生下针。应用标准地膜从源头上提高了废旧地膜的可回收性;通过挖掘式条铺机收获花生,90%以上地膜可被花生秧夹带离田,再利用除膜揉切机对秧膜进行分离,实现花生秧膜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8、0.011 mm和0.012 mm)的田间试验,研究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处理最高。生育期土壤水热状况:增厚地膜可提升4周内0~20 cm土壤贮水量,随后作用相反,播后4周是土壤贮水量响应的拐点,并且在5周内可促进地表以下5 cm处的土壤积温。0.008 mm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土壤残膜量随地膜厚度增加而增大,但回收难度随之降低,且加深翻耕深度加重了20~30 cm土层的残膜污染,需要通过加强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利用来削减残膜系数,降低农田白色污染,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推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采用0.008 mm地膜配套适宜残膜回收机具以获得优良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酯(PAEs)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残留和累积状况,检测了不同厚度(0.012、0.010、0.008 mm)和不同降解类型地膜中PAEs的含量,动态比较了地膜处理方式(填埋和暴晒)对PAEs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覆膜年限(5、15、25 a)对土壤和玉米籽粒PAEs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0.012 mm的加厚地膜PAEs含量高于普通(0.008 mm)地膜,可降解地膜中PAEs的含量高于PE地膜,检出PAEs同系物分别为DMP、DEP、DBP、DEHP和DNOP共5种,其中DBP和DEHP含量较高。大田处理90 d后发现,不同降解类型地膜填埋处理的土壤PAEs含量平均高出暴晒处理1.49倍,表明土壤PAEs含量受地膜处理方式的影响。随着覆膜种植年限的延长,玉米地土壤PAEs累积增加,其中以DBP和DEHP增加最明显。玉米籽粒中仅检测到PAEs同系物DBP,且土壤中PAEs含量与籽粒中的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玉米会吸收土壤中的PAEs并转移到籽粒中。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条件下黄土高原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评价地膜覆盖玉米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应,为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产合理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提供指导。【方法】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与EI Compondex文献数据库,收集了从2000—2017年间已发表的黄土高原地膜覆盖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文章数据,综合分析了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黄土高原半膜覆盖平均产量为9 348 kg·hm-2,较对照产量7 059 kg·hm-2增产33%,全膜覆盖平均产量为9 191 kg·hm-2,较对照产量5 910 kg·hm-2增产56%,半膜覆盖或者全膜覆盖均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但是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之间玉米产量相近,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半膜覆盖海拔高度超过630 m时或全膜覆盖海拔高度超过900 m时,玉米增产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可能与覆膜提高土壤温度有关。半膜覆盖平均蒸散量为385 mm,较对照蒸散量389 mm减少1.0%,全膜覆盖平均蒸散量为366 mm,较对照蒸散量357 mm增加2.8%,半膜覆盖玉米蒸散量较不覆膜有所减少,但是全膜覆盖显著增加了玉米蒸散量,不过2种覆膜措施的蒸散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半膜覆盖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7.3 kg·hm-2·mm-1,较对照水分利用效率13.2 kg·hm-2·mm-1增加31%,全膜覆盖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7.5 kg·hm-2·mm-1,较对照水分利用效率11.7 kg·hm-2·mm-1增加50%,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均显著提高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之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似,没有显著差异。覆膜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其降低土壤无效蒸发量(57 mm),提高玉米潜在的蒸腾效率有关(11.2 kg·hm-2·mm-1)。【结论】在区域尺度上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对玉米产量、蒸散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有等效性,考虑到地膜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成本等因素,推荐黄土高原玉米栽培选用半膜覆盖。  相似文献   

12.
对制种玉米在垄膜沟灌和条膜覆盖两种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垄膜沟灌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节水、增温效应,与对照条膜栽培相比,5~25 cm土层地温提高0.92℃;在相同的灌溉定额下,制种玉米千粒重增加9.94~46.01 g,穗粒数增加6.10~46.78粒,增产1.63%~40.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7%~34.16%;垄膜沟灌栽培条件下制种玉米适宜灌溉定额为450 mm,与对照相比,节水1 500 m3.hm-2,与当地大田灌溉定额720 mm相比,节水2 700 m3.hm-2,节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无覆膜(CK)、PPC地膜双层覆盖(DF)及单层覆盖(SF)3种处理,分析玉米生长期间土壤的保温保水性能效果及PPC地膜在降解过程中结构变化。结果表明:2 a试验结果呈相同趋势,从地膜破解时间看,60 d时SF处理地膜表面产生细小裂纹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至地膜破碎,而DF处理与SF处理相比较,延迟30~60 d,地膜表面出现裂纹。同时DF处理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2018年试验中的120~150 d时,DF处理的土壤温度较SF、CK处理分别高7.30%~10.29%;DF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SF和CK高5.89%~10.99%。2019年试验中的60 d、120 d和150 d时,DF处理的土壤温度与SF和CK相比,显著高5.44%~24.85%;90~150 d内DF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比SF、CK处理高8.60%~22.28%。对不同处理的地膜红外光谱吸收峰相对强度分析可知,与SF处理相比较,DF处理的C-OH、C=O、C-O-C键伸缩振动吸收峰强度下降趋势缓慢;与DF处理相比较,SF处理的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及力学性能的断裂伸长率、伸拉力强度明显降低。综合分析说明,双层PPC地膜覆盖方式可减缓地膜降解反应而导致的地膜破裂,进而提高土壤保温保水性能,可在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已有研究文献为基础,概述了不同厚度地膜残留与回收的研究,并对地膜选择使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不同厚度地膜覆盖后地膜残留情况因作物不同而异,地膜越厚,残留量越低,达到一定厚度后,残留量差异并不显著,超过一定厚度后,由于单位面积残片质量增加,反而出现残留量增加现象.使用厚地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资源型缺水严重制约干旱灌区的农业生产,传统玉米生产模式地膜投入量大。在极端高温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挑战日益加剧的情境下,探讨通过免耕地膜重复利用维持较高水分利用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试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7—2018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设置免耕地膜重复利用(免耕覆膜,NM)、秋免耕春覆膜(少耕覆膜,RM)与传统耕作每年覆盖新膜(传统覆膜,对照,CM)3种地膜覆盖利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NM与RM处理较CM处理提高玉米播种时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量,分别为7.8%与5.1%,这为玉米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玉米播种—拔节期及吐丝—灌浆初期,NM处理较CM处理提高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量,分别为5.0%与4.7%,弥补了灌浆期玉米植株旺盛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大量需求。与CM处理相比,NM处理增加了玉米播种—大喇叭口期的耗水量,降低了玉米吐丝—灌浆初期的耗水量,增大了玉米灌浆初期—收获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需求关系。虽然NM处理较RM与CM处理提高了玉米吐丝期之前的棵间蒸发量,分别为11.7%与26.0%,提高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E/ET),分别为13.4%与19.9%,但是NM处理较RM与CM处理降低了玉米吐丝期之后的棵间蒸发量,分别为9.2%与19.4%,降低E/ET,分别为9.7%与20.7%,说明NM处理有利于增强玉米吐丝期之后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因而,在地膜减投与免耕措施下,NM处理获得与RM及CM处理相当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在西北干旱灌区,应用免耕地膜重复利用并没有导致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具有稳定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玉米生产中地膜减投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和玉米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了减轻农田白色污染,加快可降解地膜的应用,采用模拟实验,比较了新开发的3种淀粉基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和水分保持的效应及其对玉米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的土壤5 cm温度明显高于无覆膜对照,土壤10 cm处温度无明显差异,降解膜B的保温性能与普通膜D相当;各覆膜处理的保水性能均高于无覆膜对照,出苗前和幼苗后期各覆膜处理差异不明显,幼苗中期,降解膜B的保水效果明显优于降解膜A、C;3种降解膜和普通地膜对玉米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显著,而对干鲜重的影响差别不大。可降解地膜B可作为普通膜的替代产品投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