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携带铜绿假单胞菌保护性抗原基因F_(190-342)(F1)和I_(21-83)(I2)的重组鼠伤寒沙门菌株ΔasdLH430(pYA-F1I2)在水貂上的免疫原性。将9只7月龄健康水貂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对照组,皮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LH430菌株免疫组,皮下注射菌株2.0×10~8 CFU/只;ΔasdLH430(pYA-F1I2)菌株免疫组,皮下注射菌株2.0×10~8 CFU/只。首免后第15天各组加强免疫一次。分别于第1次免疫后第15、30及45天断指采集水貂血液,测定血清中IgG水平。在第1次免疫后第45天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Eli-Spot检测F1I2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和沙门菌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同时,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MTT法检测F1I2和沙门菌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ΔasdLH430(pYA-F1I2)组血清中F1I2特异性IgG抗体和沙门菌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在取样点逐渐升高,同时在第45天达到最大值;免疫后第45天,ΔasdLH430(pYA-F1I2)组F1I2特异性IgG分泌细胞的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及LH430组(P0.01),沙门菌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的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LH430组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F1I2抗原和沙门菌抗原刺激组极显著增强了水貂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P0.01)。本研究可为开发防控水貂出血性肺炎和沙门菌感染的实用新型双价基因工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载体菌株Δasd LH430 (pYA3493)携带外源基因的能力,试验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携带铜绿假单胞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F_(190-342)-I_(21-83)(F1I2)的重组表达质粒pYA-F1I2,将其重组到减毒的鼠伤寒沙门氏杆菌Δasd LH430 (pYA3493)中,成功构建重组菌株Δasd LH430 (p YAF1I2),并研究了重组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表型、毒力。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菌株Δasd LH430 (pYAF1I2)能够稳定遗传所携带的F190-342和I21-83基因;重组菌株生长速度略低于亲本菌株,且遗传了亲本菌株的糖利用能力,在碳源利用方面没有改变;与亲本菌株相比,重组菌株毒力略有下降,对动物更加安全。说明重组菌株Δasd LH430 (pYA-F1I2)可作为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杆菌二联疫苗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减毒鼠伤寒沙门菌的平衡致死系统。将打靶基因片段Cat基因重组入鼠伤寒沙门菌LH430株asd基因位置,之后将温敏型质粒pCP20转入菌体中用以消除Cat基因片段,通过PCR技术两步法筛选出缺失株Δasd LH430;将asd+的原核表达质粒pYA3493转入Δasd LH430,经PCR及测序鉴定表明鼠伤寒沙门菌平衡致死系统Δasd LH430(pYA3493)构建成功。对构建的基因缺失株研究表明,该缺失株失去了在二氨基庚二酸(DAP)阴性环境中生存的能力;糖发酵试验表明,缺失菌株在利用碳源的能力方面与亲本菌株保持一致;9种生化试验结果显示,缺失菌株遗传了亲本菌株的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试验表明,缺失菌株能够稳定遗传缺失的423 bp的基因片段;将绿色荧光基因转入所构建的平衡致死系统,成功构建携带绿色荧光基因的重组菌Δasd LH430(pYA-gfp),对其研究表明该重组菌能够有效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平衡致死系统Δasd LH430(pYA3493),能够有效表达所携带的基因,该系统可作为疫苗活载体来携带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4.
以融合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和OVA、LCMV NP CD8~ T细胞表位的重组减毒沙门菌SL7207(ptG2F)为免疫原,经口服途径接种BALB/c小鼠,每2周加强免疫1次,分别于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免疫后,以ELISPOT法分别测定免疫小鼠派伊尔氏结细胞中特异性针对OVA和LCMV NP CD8~ T细胞表位的IFN-γ分泌细胞和IL-4分泌细胞。同时,运用ELISA分别检测血清、肠黏膜中的GFP特异性抗体,分析了口服重组减毒沙门菌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动态规律。实验表明SL7207(ptG2F)口服免疫BALB/c小鼠后,诱导产生了LCMV NP CD8~ T细胞表位(H-2~d)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在第2次免疫后,即可检测到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和IL-4分泌细胞;在第3次免疫后,IFN-γ分泌细胞数量明显高于IL-4分泌细胞数。然而,在第4、5次免疫后,IFN-γ分泌细胞数和IL-4分泌细胞数相当,未见明显变化。试验中未能检测到针对OVA CD8~ T细胞表位(H-2~b)的细胞免疫应答。运用ELISA方法检测到SL7207(ptG2F)、SL7207(ptGFP)免疫组GFP特异性IgG和IgA抗体,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重组减毒沙门菌口服免疫可以有效运送外源抗原至宿主免疫系统,并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和黏膜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5.
沙门菌血清D群3个血清型FliC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肠炎沙门菌与鸡伤寒沙门菌完全相同,二者与鸡白痢沙门菌存在第91位氨基酸位点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究肠炎沙门菌FliC蛋白第91位精氨酸突变对鞭毛形态、细菌运动性和小鼠体内定植能力的影响。运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删除肠炎沙门菌CICC10467 fliC基因,构建系列反式回补突变株,通过体外生长特性试验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各菌株生长和FliC蛋白表达情况,运动性试验分析各菌株在半固体琼脂中的泳动能力,电子显微镜观察各菌株鞭毛形态,细胞感染试验分析各菌株的细胞黏附和入侵能力,动物感染试验分析各菌株的组织侵染能力。结果表明,fliC基因缺失株及点突变回补株与野生株的体外生长能力无显著差异(P ≥ 0.05)。fliC基因缺失后肠炎沙门菌不表达鞭毛蛋白,各点突变回补株与野生株鞭毛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FliC蛋白R91S突变导致肠炎沙门菌鞭毛形态由超螺旋形态转变为钝直、柔韧度减弱,运动性显著降低(P<0.000 1),对RAW264.7和HCT116细胞的黏附入侵能力显著下降(P<0.001),对BALB/c小鼠的器官侵染能力显著减弱(P<0.001)。综上表明,FliC蛋白第91位精氨酸对维持细菌运动性至关重要,第91位精氨酸突变能够显著改变肠炎沙门菌鞭毛形态,减弱肠炎沙门菌在小鼠体内定植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沙门菌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试验用沙门菌刺激IPEC-J2,在特定时间收集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采用荧光定量PCR或ELISA检测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炎症反应相关蛋白和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以确定该沙门菌能够引起IPEC-J2损伤,并进一步采用NF-κB抑制剂和小干扰RNA预处理IPEC-J2,分析了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沙门菌引起IPEC-J2损伤中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沙门菌感染组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 mRNA表达量在感染后6和24 h呈极显著下降(P<0.01);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8的生成量以及LDH释放量在感染后6、12和24 h呈极显著上升(P<0.01),NF-κB p65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1、3和6 h也呈极显著上升(P<0.01);细胞增殖蛋白cyclin D1和c-Myc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6、12和24 h呈显著下降(P<0.05),其转录调控因子β-catenin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24 h呈极显著下降(P<0.01)。与沙门菌感染组相比,抑制剂+沙门菌感染组ZO-1Occludin的mRNA表达量在12和18 h呈极显著增高(P<0.01),而NF-κB p65、TNF-α和IL-8的表达以及LDH释放量在各时间点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siRNA-β-catenin+沙门菌处理组的β-catenincyclin D1和c-Myc的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LDH释放量在6和12 h均呈极显著增加(P<0.01),但在18 h增加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沙门菌激活了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加重了细胞损伤;同时,沙门菌抑制了β-catenin信号通路,降低了细胞增殖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影响了细胞修复,从而出现细胞损伤与细胞修复之间的失调,最终呈现出细胞损伤。本试验从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角度揭示了沙门菌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携带新城疫病毒(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疫苗的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的口服免疫原性,将携带NDV HN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HN电转化减毒鸡白痢沙门菌ΔcrpC79-13,构建重组疫苗菌株ΔcrpC79-13(pcDNA3-HN)。将重组菌株ΔcrpC79-13(pcDNA3-HN)以1×10~9 CFU·只-1口服免疫7日龄雏鸡,同时设PBS、ΔcrpC79-13(pcDNA3)和NDVⅣ系疫苗免疫对照,于免疫后7、14、21、28、35d测定免疫雏鸡诱导的抗NDV的HI抗体、鸡白痢沙门菌IgG抗体和肠道黏膜IgA抗体动态水平,同时测定免疫雏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并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成功获得携带NDV HN基因疫苗的重组菌株Δcrp C79-13(pcDNA3-HN);在免疫后14~35d,可诱导产生抗NDV的HI抗体,且在免疫后21d时达到最高值;可诱导产生抗鸡白痢沙门菌的IgG抗体,且在免疫后28d达到最高值;Δcrp(C79-13pcDNA3-HN)组肠道黏膜IgA抗体含量最高值略高于Δcrp C79-13(pcDNA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免疫28d以后,Δcrp(C79-13pcDNA3-HN)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极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ΔcrpC79-13(pCDNA3)组(P0.05)。用103EID50 NDV F48E9株攻毒,保护率达67%(10/15),用108 CFU鸡白痢沙门菌C79-13攻毒,保护率为100%。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ΔcrpC79-13(pcDNA3-HN)具有良好的口服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8.
旨在分析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pPG-LFCA-E/LR-CO21作为饲用微生态制剂对仔猪促生长与抵抗猪霍乱沙门菌感染的作用。将该重组菌连续饲喂28日龄断乳仔猪21 d,并设立空菌组、对照组以及抗生素组。第21天时对断乳仔猪连续口服感染猪霍乱沙门菌3 d,并设置7 d的观察期;仔猪感染后采集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肠黏液及肠组织。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与免疫器官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极显著降低(P<0.01)。感染猪霍乱沙门菌后,相对于对照组,重组菌组仔猪日增重提高,腹泻率降低;重组菌组仔猪血液中IgG以及肠黏液中IL-4、sIgA的量极显著提高(P<0.01),IL-2、IL-12、IL-6的量显著降低(P<0.05);重组菌组仔猪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的基因转录水平和TLR4、Myd88和MLCK的基因转录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仔猪肠道内猪霍乱沙门菌的数量极显著降低(P<0.01);重组菌组与抗生素组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pPG-LFCA-E/LR-CO21可以提高断乳仔猪的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形态发育、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仔猪免受猪霍乱沙门菌的感染,表明重组菌作为微生态制剂替代断乳仔猪的饲用抗生素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粘膜免疫途径对基因工程菌EHEC O157Δler/stx(pBR322::stx1/2B::eae)进行小鼠免疫保护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EHEC O157Δler/stx(pBR322::stx1/2B::eae)灌胃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EHEC O157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次免疫后7d,免疫组血清IgG抗体显著高于对照组,14 d检测IgG抗体达到最高峰,粪便中检测到高水平的抗EHEC O157特异性IgA抗体,表明该工程菌可以诱导肠道粘膜免疫应答和系统免疫应答。EHEC O157强毒株经胃肠道途径攻毒后,一次免疫组和两次免疫组小鼠存活率(67%和78%)均高于未免疫组(50%);免疫小鼠强毒菌排菌时间大大缩短,两次免疫组攻毒后第5 d检测不到强毒菌,未免疫组排菌达10 d以上;攻毒后免疫组小鼠体重较快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旨在构建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的重组罗伊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reuteri),并评价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效果。利用PCR扩增实验室分离保存的PCV2b型毒株的cap蛋白基因,以猪源L.reuteri为宿主菌,构建表达cap蛋白的重组菌株pPG-T7 g10-PPT-cap/L.reuteri,通过口服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免疫后小鼠血清中抗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粪便、鼻腔洗液、生殖道洗液、肠黏液中抗原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小鼠血清中各细胞因子水平;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免疫后攻毒的小鼠体内器官的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口服免疫重组乳酸菌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小鼠粪便、鼻腔洗液、生殖道洗液、肠黏液中sIgA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和对照组相比,IFN-γ、IL-2、IL-4、IL-12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IFN-α无显著变化;体外孵育PCV2和小鼠脾淋巴细胞结果表明,重组乳酸菌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口服免疫重组乳酸菌组小鼠脾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含量高于对照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口服免疫重组乳酸菌组小鼠体内的病毒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PCV2 cap蛋白的重组罗伊氏乳酸杆菌,经口服途径免疫动物,构建的重组乳酸杆菌能够刺激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且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流行株PoRV G9P[23]型的VP4基因重组腺病毒,为开发PoRV候选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参考GenBank中流行株PoRV G9P[23]型的VP4基因序列(登录号:MH898990.1)合成PoRV VP4基因,将得到的目的基因与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进行重组,转化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构建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VP4;腺病毒穿梭载体经过Pme Ⅰ内切酶线性化处理后与含有腺病毒骨架pAdEasy-1的大肠杆菌BJ5183感受态细胞进行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质粒pAd-VP4,对重组质粒进行Pac Ⅰ酶切鉴定,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将重组质粒转染HEK293A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rAd-VP4,对该重组腺病毒进行扩大培养并测定重组腺病毒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通过RT-PCR检测其体外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反应原性;将制备的重组腺病毒用不同病毒滴度和不同免疫次数对小鼠进行腹腔免疫,收集血清通过ELISA法测定IgG抗体水平。【结果】RT-PCR扩增出1条大小为2 343 bp的rAd-VP4重组腺病毒条带,测序结果正确,表明重组腺病毒rAd-VP4构建成功,测得rAd-VP4病毒滴度为106.5 TCID5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rAd-VP4在蛋白水平上得到了正确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87 ku。小鼠IgG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在用106.5 TCID50 rAd-VP4免疫后的第35和42天,小鼠血清中的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105.3 TCID50 TGE-PED-PRV三联活疫苗IgG抗体水平(P<0.05);106.5 TCID50 rAd-VP4在免疫后第35和42天产生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105.5和104.5 TCID50 rAd-VP4(P<0.05),而105.5 TCID50 rAd-VP4在免疫后第28天产生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106.5和104.5 TCID50 rAd-VP4(P<0.05)。106.5 TCID50 rAd-VP4的2次免疫和3次免疫产生的IgG抗体在不同免疫时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rAd-VP4,其病毒滴度为106.5 TCID50。106.5和105.5 TCID50 rAd-VP4分别在第42和28天产生较高的IgG抗体水平,2次免疫和3次免疫对产生IgG抗体水平均无显著影响。试验结果可为开发PoRV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由霍乱弧菌菌影(Vibrio cholerae ghosts,VCG)和纳米壳聚糖凝胶(Gel)组合制作的一种新型灭活衣原体疫苗复合佐剂是否可增强鹦鹉热衣原体原体(elementary body,EB)灭活抗原诱导动物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方法】 将60只7日龄SPF鸡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为:EB+VCG+Gel组、EB+VCG 组、Gel组和EB组。通过滴鼻途径免疫鸡群,免疫2次,每次间隔14 d,免疫后检测鸡血清中IgG抗体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指数、CD4/CD8T 细胞比例、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IL-10、IL-12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及攻毒后鸡喉头排菌量和肺脏的病理损伤程度。【结果】 与Gel和EB组相比,EB+VCG+Gel和EB+VCG组IgG 抗体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指数、IFN-γ含量和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此外,与Gel和EB组相比,攻毒后第12天,EB+VCG+Gel组喉头排菌量极显著降低(P<0.01),攻毒后第7天,肺脏损伤评分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 壳聚糖凝胶、VCG、灭活衣原体 EB 组合构成的新型滴鼻衣原体疫苗经鼻腔接种动物后可刺激动物机体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阻断鹦鹉热衣原体经呼吸道途径传播,防止鹦鹉热衣原体从动物向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13.
试验利用前期筛选的猪源罗伊氏乳杆菌LR1全程替代饲用抗生素,旨在研究其对猪常见病毒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试验选取144头21日龄杜洛克×长白×大白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CON)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OA)饲喂基础日粮+100 mg/kg喹乙醇+75 mg/kg金霉素(抗生素在第120天停用),益生菌组(LR1)饲喂基础日粮+5×1010 CFU/kg罗伊氏乳杆菌LR1,试验周期166 d。试验所有猪根据统一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并于试验开始第14、42、120、127、134、166天检测猪血清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HCV)、猪口蹄疫病毒(FMDV)、伪狂犬病毒(PRV)、细小病毒(PPV)抗体水平以及血清中IgG含量。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益生菌组第14天血清中口蹄疫抗体水平显著提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和抗生素组第120天血清中的细小病毒抗体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③益生菌组第166天血清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益生菌组第166天血清中的猪瘟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猪常见病毒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提示其不仅可以作为饲用抗生素的潜在替代品,同时在预防和治疗猪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替代品组合替代饲用抗生素的可行性,选取240头、(28±3)日龄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75 mg/kg金霉素+40 mg/kg杆菌肽锌+100 mg/kg喹乙醇)、处理1组(基础日粮+2 000 mg/kg发酵中草药)、处理2组(基础日粮+500 mg/kg丁酸梭菌+1 0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及处理3组(基础日粮+450 mg/kg博落回散+800 mg/kg无水甜菜碱)。每组设5个重复,每重复12头。试验期32 d。在试验第14、32天时,每重复随机选取1头仔猪,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浆,测定其生长性能、腹泻指数及血液抗氧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①1~14 d时,相比对照组,处理3组可显著提高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P < 0.05),显著降低料重比(F/G)(P < 0.05)。15~32 d时,处理3组的料重比比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极显著降低(P < 0.01)。1~32 d时,与抗生素组相比,处理3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 < 0.05)。②1~14 d时,与对照组相比,处理3组腹泻指数极显著降低(P < 0.01)。在15~32和1~32 d时,处理2组、3组的腹泻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处理3组与抗生素组腹泻指数差异不显著(P > 0.05),但均比对照组有一定程度降低(P > 0.05)。③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处理3组14 d时的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 < 0.05;P < 0.01),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 < 0.01;P < 0.05);32 d时GSH含量极显著增加(P < 0.01),MDA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 < 0.01;P < 0.05)。比较各试验处理,日粮中添加博落回散(450 mg/kg)+无水甜菜碱(800 mg/kg)能降低断奶仔猪的料重比,提高抗氧化性能,减少腹泻,效果优于其他组合,可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仔猪饲料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白喉毒素截短体DT390是否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VP2蛋白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本研究利用有白喉毒素抗性的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对DT390和VP2进行融合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表达的融合蛋白DT390-VP2进行了鉴定。将24只21日龄SPF雏鸡随机均分为4组:VP2组、DT390-VP2组、PBS(对照组)和B87组(阳性对照组),在第0和14天,分别对各组雏鸡进行免疫,在首免后第28天,每只雏鸡接种100 BID50的IBDV BC6/85毒株,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前后不同时间各组雏鸡血清的VP2特异性抗体水平,采用法氏囊组织切片HE染色及病理损伤评分来评价法氏囊的损伤程度,评价融合蛋白DT390-VP2在雏鸡体内的免疫原性和保护功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表达和提纯后的目的蛋白确为糖基化的融合蛋白DT390-VP2(91.26 ku)。体内试验结果显示,首次免疫21 d后,DT390-VP2组的VP2特异性抗体滴度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B87组(P<0.05)和VP2组(P<0.01);首次免疫28 d后,DT390-VP2组的VP2特异性抗体滴度极显著高于VP2组(P<0.01);与VP2蛋白相比,融合蛋白DT390-VP2减轻了雏鸡法氏囊淋巴滤泡的萎缩程度。综上所述,白喉毒素截短体DT390以融合表达的方式增强了VP2的体液免疫原性,融合蛋白DT390-VP2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IBDV BC6/85毒株造成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黄体期不同阶段注射前列腺激素(PGF2α)对育成母羊生殖激素和生殖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健康、体况良好、体重相近、发情周期正常的湖羊育成母羊60只,用“孕酮栓(MAP)+PMSG”法进行发情周期同步化处理后,选择发情正常的48只母羊随机均分为6组。发情当天记为第0天,黄体前期试验组、中期试验组和末期试验组母羊分别在第6(黄体前期)、11(黄体中期)、16天(黄体末期)注射1 mL PGF2α(0.1 mg),黄体前期对照组、中期对照组和末期对照组母羊分别在第6、11、16天注射1 mL生理盐水,每次注射后0.5、1、2、3 h采血,用于血液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羊于注射后的0.5~3 h间血清中FSH、LH、PRL、P4、E2水平以及TNF-α、IL-1β、IL-6、IFN-β无显著变化(P>0.05);母羊在黄体期不同阶段注射PGF2α对0.5、1、2、3 h血清中FSH、LH、PRL及IL-1β、IFN-β无显著影响(P>0.05),前期试验组注射后3 h P4水平显著低于前期对照组,E2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前期对照组(P<0.05),前期试验组注射后2和3 h TNF-α水平显著高于前期对照组(P<0.05);中期试验组注射后1 h P4水平显著低于中期对照组(P<0.05)。黄体前期注射PGF2α后,前期试验组0.5~ 3 h内FSH、E2、TNF-α、IL-6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前期对照组(P<0.05),P4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前期对照组(P<0.05),对LH、PRL、IL-1β和IFN-β无显著影响(P>0.05);黄体中期注射PGF2α后,中期试验组0.5~3 h内E2整体水平显著高于中期对照组(P<0.05),P4整体水平显著低于中期对照组(P<0.05),对FSH、LH、PRL、TNF-α、IL-1β、IL-6和IFN-β无显著影响(P>0.05);黄体末期注射PGF2α对生殖激素与相关细胞因子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PGF2α对黄体的溶解作用存在阶段性差异,母羊在黄体前期对PGF2α的短期应答反应强于黄体中、末期,且黄体前期时,卵巢可以响应PGF2α为卵泡发育营造更佳的发育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代谢能(metabolic energy,ME)和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水平对雄性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指数的影响。选取180只(145±5)日龄、体重相近[(1 765±26)g]的健康雄性水貂,随机分为6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试验采用2×3双因素设计,CP水平为30.45%和34.58%,ME水平为13.11、14.94、16.76 MJ·kg-1,饲养试验于2018年9月29日至2018年12月10日完成。结果表明:1)175~213日龄阶段,34.58% CP组水貂体重极显著高于30.45% CP组(P<0.01),且低ME水平13.11 MJ·kg-1组水貂体重极显著低于其它ME组(P<0.01);175~190及213日龄阶段,A组(CP 30.08%、ME 13.03 MJ·kg-1)水貂体重极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1),205日龄时,E组(CP 34.86%、ME 15.08 MJ·kg-1)水貂体重较高;2)34.58% CP组水貂鲜皮长和鲜皮重极显著大于30.45% CP组(P<0.01),14.94 MJ·kg-1 ME组水貂的鲜皮长显著大于其他ME组(P<0.05);但16.76 MJ·kg-1 ME组的鲜皮重极显著大于13.11 MJ·kg-1组(P<0.01);E组(CP 34.86%、ME 15.08 MJ·kg-1)水貂的鲜皮长、鲜皮重极显著大于A组(CP 30.08%、ME 13.03 MJ·kg-1)、B组(CP 30.46%、ME 14.80 MJ·kg-1)两组(P<0.01)。3)34.58% CP组水貂脂肪消化率极显著大于30.45% CP组(P<0.01);且饲粮ME水平为13.11 MJ·kg-1时,水貂的脂肪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其它ME组(P<0.01);A组(CP 30.08%、ME 13.03 MJ·kg-1)、D组(CP 34.17%、ME 13.19 MJ·kg-1)水貂的脂肪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1)。4)30.45% CP组水貂血清LDL极显著高于34.58% CP组(P<0.01),但血清HDL极显著低于34.58% CP组(P<0.01);13.11 MJ·kg-1 ME组水貂血清Alb、GLU、CHO、TG和HDL均极显著低于16.76 MJ·kg-1 ME组(P<0.01);C组(CP 30.80%、ME 16.99 MJ·kg-1)、E组(CP 34.86%、ME 15.08 MJ·kg-1)、F组(CP 34.72%、ME 16.53 MJ·kg-1)水貂血清Alb、GLU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E组(CP 34.86%、ME 15.08 MJ·kg-1)、F组(CP 34.72%、ME 16.53 MJ·kg-1)水貂血清HDL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5)30.45% CP组水貂心脏、肝脏指数显著高于34.58% CP组(P<0.05);13.11 MJ·kg-1 ME组水貂心脏指数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A组(CP 30.08%、ME 13.03 MJ·kg-1)水貂的心脏、肝脏指数显著高于E组(CP 34.86%、ME 15.08 MJ·kg-1)(P<0.05)。综上所述,当饲粮CP水平为34.86%,ME水平为15.08 MJ·kg-1时,水貂可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毛皮品质和较高的营养物质消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