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萜类化合物是乌龙茶挥发性芳香物质的重要组分,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途径(MEP)上游关键基因直接参与调控萜类化合物前体物质的合成。而乌龙茶香气的形成与萎凋工序密切相关,光照和温度是影响萎凋的重要因子,探讨LED光与温度在乌龙茶萎凋过程中对香气的影响,为提高乌龙茶萎凋叶香气品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转录组数据,根据KEGG筛选出响应光照的MEP上游关键基因(DXS、DXR、HDS、HDR)。对一芽三叶铁观音鲜叶进行LED白光和不同温度(20℃(L20)、25℃(L25)、30℃(L30)、35℃(L35)和40℃(L40))萎凋处理,黑暗下温度(20℃(D20)、25℃(D25)、30℃(D30)、35℃(D35)和40℃(D40))萎凋处理;分别测定铁观音萎凋叶的香气组分和MEP上游关键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L30处理萎凋叶各基因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萜类基因(DXS、DXR、HDS、HDR)表达量分别为XY组(对照)的4.31、5.28、11.77、1.59倍,为D30处理的2.24、2.39、1.86和1.60倍。D30组各基因表达量为黑暗处理组最大,依次为XY组的1.92、2.21、6.34和0.99倍。L20处理萎凋叶的α-法呢烯芳樟醇氧化物(Ⅰ、Ⅱ)含量最高,较XY依次提高了15.05%、4.92%和15.13%;L30处理萎凋叶的橙花叔醇、芳樟醇和香叶醇含量最高,较XY组依次提高了3.71%、6.14%和15.28%;LED组铁观音萎凋叶主要香气组分含量均高于相对应的温度处理组。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萎凋叶香气组分进行评估,得出L20组萎凋叶得分最高,L30组萎凋叶次之;与香气分析得出结果一致。【结论】铁观音萎凋叶基因表达量与香气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存在同步性;L30处理萎凋叶基因表达量、主要萜类香气物质含量和主成分分析得分均较高,这与铁观音生产上的萎凋温度相一致。萎凋温度过高(40℃)不利于萎凋叶萜类关键基因的表达和萜类化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铁观音茶树鲜叶为试验材料,对参与甘油磷脂代谢途径的茶树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 CsGPAT)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不同萎凋温度的表达量分析,了解GPAT基因在茶叶萎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期为茶叶萎凋过程中温度调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乌龙茶加工(萎凋)转录组数据,筛选获得茶树GPAT同源序列。利用ExPASy Protparam、 SMART、 SignalP 4.1Server、PSORT、prediction protein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SWISS-MODEL在线工具编辑GPAT蛋白质三维结构;在NCBI Blastp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提取铁观音叶片RNA进行qRT-PCR,检测实时表达情况,克隆茶树GPAT基因全长。【结果】克隆得出CsGPAT(IDcsa:CSA000941.1/IDcss:TEA019813.1)基因序列全长1 554 bp,编码497个氨基酸;GPAT蛋白属于稳定疏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具有磷脂生物合成功能的PlsC域;进化树分析表明CsGPAT基因与油茶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结果显示CsGPAT基因在20℃温度萎凋时表达量最高。【结论】CsGPAT基因在茶叶萎凋受到相对低温胁迫时,表达量上调,表明CsGPAT表达与茶叶萎凋过程中的温度调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从萎凋叶→第1次摇青静置叶→第3次摇青静置叶→第5次摇青静置叶,芳香物质种类增多、精油总量增加,说明做青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光照萎凋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50W碘钨灯,研究人工光照萎凋处理对茶叶萎凋叶的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得分的影响,并与室内自然萎凋茶叶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人工光照对茶叶萎凋叶酶活性的影响在处理3h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最高,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蛋白酶在人工光照萎凋处理1h时最大,迭4.93 U/g (FW),此时的室内自然萎凋叶为4.33 U/g(FW),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处理4h时达最大值,为7.97 U/g (FW),此时的室内自然萎凋叶为5.05 U/g(FW);香气得分情况表明,人工光照萎凋叶香气得分均明显高于室内自然萎凋叶,以萎凋时间为4~6 h的香气得分最高,达到87.6,此时的室内自然萎凋叶为83.6.人工光照对茶叶萎凋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表现为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持续下降,氨基酸含量增加,咖啡碱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不同LED光照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白茶加工全天候和标准化光照萎凋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无光萎凋作对照,采用感官审评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同时采用气味活度值(OAV),系统研究LED红光(630 nm)、黄光(570 nm)、蓝光(430 nm)和日光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4种光照萎凋的贡眉白茶感官审评中香气得分均高于无光萎凋,其中黄光组的香气得分(89.1分)最高,呈现花香,其他3种光质以清香为主。所测样品中共检测出16种醛类、17种醇类、10种酯类、11种酮类、10种碳氢化合物及其他香气成分等共计68种,其中各处理共有成分58种。4种光质均可提高贡眉白茶样品的香气成分总量,其中黄光萎凋下贡眉白茶的香气成分总量(279.736 μg/L)最高,且醛类(46.787 μg/L)、醇类(173.163 μg/L)、酮类(16.889 μg/L)、杂氧化合物(6.823 μg/L)、碳氢化合物类(12.574 μg/L)、醚类(0.388 μg/L)及含硫化合物(3.608 μg/L)的成分含量均高于其他光质和无光处理。顺-氧化芳樟醇、反-氧化芳樟醇、顺-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苯甲醛、苯乙醛、癸醛、β-环柠檬醛、顺-柠檬醛、丁醚和二甲硫等有益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香气成分均为黄光组的含量最高。共得到5个OAV相对较高的香气成分,依次为β-紫罗酮、芳樟醇、壬醛、二甲硫和反-2-癸烯醛,对所测样品的香气形成贡献较大。【结论】LED黄光萎凋最有益于提高贡眉白茶的香气因子得分,可增加香气成分总含量,形成良好的香气品质特征,可优先考虑作为白茶全天候加工制作的补偿光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6CLW-10型茶叶连续萎凋机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并简要分析了该机用于乌龙茶萎凋生产时的萎凋质量和品质.该机萎凋温度可调,风量可调,摊叶厚度可调,萎凋时间可调,不仅可用于乌龙茶和红茶的萎凋,还可用于绿茶雨水青的处理.该机可用电、煤或薪柴作为加热热源.经过4a 多来乌龙茶萎凋生产试验,表明用该机萎凋的乌龙茶萎凋质量达到或超过同等条件下利用阳光晒青的萎凋质量.该机为连续化生产,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用于乌龙茶萎凋时,其台时生产率为150—250kg 鲜叶.  相似文献   

7.
春兰及其母本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简报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揭示乌龙茶新品种--春兰的香气组分,采用GC/MS法对春兰及其母本铁观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兰乌龙茶的主要敢成分是橙花叔醇、香叶醇、吲哚、β-紫罗酮+(Z)莉酮、α-法呢烯、芳樟醇、茉莉内酯、(Z)-3-己烯酸乙烯、苯甲醛;铁观音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是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甲醛、β-紫罗酮+(Z)茉莉时叶醇、(Z)-3-己烯酸乙烯、苤莉内醌 、芳樟醇。春主其母本铁观音主要香气成分相同,  相似文献   

8.
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s,IPI)作为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2-C-methyl-D-erythritol-4-phosphate,MEP)和甲羟戊酸(mevalonate,MVA)途径的关键酶,参与植物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豆科植物含多种萜类物质,研究豆科植物IPI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对促进豆科植物IPI基因表达、增加萜类物质产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Codon W、EMBOSS等程序分析32个IPI基因的碱基组成、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有效密码子数(ENc)、密码子适应指数(CAI)等参数,并结合ENC-GC3s与PR2-plot方法确定豆科植物IPI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结果表明,豆科植物IPI基因偏好性较强(RSCU>1)的密码子有7个,最优密码子是GGU,第3位碱基的GC含量(GC3s)[落花生2 (Arachis hypogaea 2)除外]与同义密码子GC含量(GC)<0.5,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ENc为46.69~55.00,CAI为0.23~0.27,IPI基因表达水平偏低。ENc-GC3s与PR2-plot分析结果表明,自然选择是形成豆科植物IPI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原因。相较于RSCU聚类树,基于编码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更能反映物种真实的系统发育关系。大肠埃希菌、烟草与拟南芥可以作为豆科植物IPI基因外源表达的宿主,研究结果将为开展IPI基因的密码子改造与遗传工程操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拟克隆薰衣草DXS基因,并分析其表达,为揭示该基因在调控薰衣草萜类物质合成中的分子机理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以薰衣草杂花为试材,同源克隆薰衣草DXS基因,进行基因序列分析、表达量比较和原核表达。【结果】 (1)薰衣草DXS基因开放阅读框长为2 181 bp,编码由72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序列;薰衣草DXS蛋白等电点为6.57,分子量约为78.39 KDa,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与狭叶薰衣草、冬凌草、毛喉鞘蕊花的DXS蛋白亲缘关系相近;(2)DXS基因在杂花花器官的衰败期表达量最高,在法国蓝花器官的盛开期表达量最高,DXS基因在杂花花器官五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均高于法国蓝;DXS基因在杂花花萼中表达量最高,在法国蓝雄蕊中表达量最高,DXS基因在杂花花器官5个不同组织表达量均高于法国蓝(雌蕊、雄蕊除外);(3)在37℃、IPTG 0.8 mM条件下诱导4 h后,DXS蛋白表达量最大。【结论】 DXS基因表达量与薰衣草精油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乌龙茶鲜叶适宜的萎凋条件和萎凋程度。[方法]对萎凋过程中关系乌龙茶品质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鲜叶萎凋6 h,酶活性达到最高水平,随后逐渐下降,且肉桂品种酶活性高于黄旦品种。不同品种酶活性间虽有差异,但趋势基本一致。在温度较低(20℃)、相对湿度较高(90%~95%)的人工条件下萎凋,酶活性高于在室温自然条件下(温度25℃和相对湿度50%~60%)。[结论]要达到传统工艺上的摊放要求,宜以低温(20℃)、高湿(相对湿度90%)环境下萎凋为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乌龙茶风味品质和内含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化合物定量分析、多元统计学等方法比较‘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永春佛手’乌龙茶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探讨茶树品种对乌龙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永春佛手’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铁观音’和‘水仙’品种为对照,三者均加工制成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对不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筛选,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MS)对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不同品种乌龙茶间差异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相比于同一香型的对照品种乌龙茶,‘永春佛手’具有相对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和咖啡碱含量在清香型和浓香型的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陈香型中均以‘永春佛手’乌龙茶含量最高,没食子酸含量在3种香型中均呈现‘水仙’>‘永春佛手’>‘铁观音’。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化合物表型具有明显差异。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中,‘永春佛手’与对照品种乌龙茶间的差异化合物分别为50、59、47个,其中共同差异化合物有23个,包括14个黄酮(醇)糖苷、5个儿茶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个脂类、1个生物碱、1个有机酸和1个氨基酸类化合物。进一步对茶叶中常见的20个黄酮(醇)糖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永春佛手’乌龙茶中14个黄酮(醇)糖苷组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乌龙茶,其含量是相同香型‘铁观音’品种乌龙茶的1.4—14.6倍,是‘水仙’品种乌龙茶的1.3—18.0倍。在定量的4类黄酮(醇)糖苷中,槲皮素糖苷均为主要的黄酮(醇)糖苷组分,含量高于山柰酚糖苷、杨梅素糖苷和芹菜素糖苷。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并未显著增强茶汤的涩味。【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不同品种制作的乌龙茶进行化合物表征。‘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按照相同工艺制成的乌龙茶具有较为明显的化学成分差异,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差异最为显著,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是‘永春佛手’乌龙茶在化学成分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有望作为判别指标用于乌龙茶制作品种的判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黄欢  徐帅  游轻寒  王玉娇  易美桂  梁玉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414+4446-4414,4446
不同采摘季节对铁观音品质影响较大,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是决定茶叶滋味、香气、汤色等品质的重要成分.以不同季节的清香型铁观音鲜叶及毛茶为原料,研究其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随采摘季节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铁观音由鲜叶加工成毛茶,茶多酚减少率及游离氨基酸增加率由高到低次序均是:夏茶、秋茶、春茶;咖啡碱减少率由高到低次序是:春茶、秋茶、夏茶.不同采摘季节铁观音鲜叶及毛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由高到低次序均是:夏茶、秋茶、春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镧(La)对铁观音和水仙茶树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为选育镧低吸收茶树品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茶树品种水仙和铁观音为试材,测定分析不同浓度La3+溶液(0.08、0.40和1.20 mmol/L)处理下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镧在茶树根组织部位的定位分布。【结果】La3+浓度为1.20 mmol/L时,铁观音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水仙高73.9%,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水仙根系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高浓度La3+处理下根系细胞排列疏松,无规则,蜡质增多;品种间相比,水仙较铁观音根细胞蜡质覆盖量多,受害程度较重。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高浓度La3+处理下2个茶树品种根系细胞排列散乱,细胞壁膨大,细胞壁、细胞质膜上分布较多黑色沉积物,进一步结合能谱分析,发现黑色沉积物中含有镧元素,且主要分布于铁观音根细胞中的原生质体,而在水仙根细胞的细胞壁及原生质体中均有积累。【结论】镧处理后铁观音根系较水仙抗氧化酶活性增高,根细胞超微结构受害较轻,综合表现受镧影响较小,可作为选育镧低吸收茶树品种材料加以深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密集烘烤过中稳温时间对上部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烟叶香气质量及密集烘烤工艺的优化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烤烟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在气流下降式烤房对比研究42℃和54℃两个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上部烟叶致香物质和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适当延长稳温时间有助于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提高;当以42℃持续12 h、54℃持续12 h进行烘烤时,其致香物质总量、棕色化反应产物类、类西柏烷类、类胡萝卜素类致香物质和新植二烯含量最高,且明显提高巨豆三烯酮总量(19.970 μg/g);并且能够显著降低上部烟叶的烟碱和淀粉含量,使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增加,糖碱比和氮碱比较适宜,其感官评吸得分最高。【结论】42℃和54℃均持续12 h能明显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提高上部烟叶的香气质量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开展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以及“做青”阶段机械损伤双重胁迫下茶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研究,阐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的机理,为合理利用外源诱导提升鲜叶品质和加工制得的乌龙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0.25%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3—4年生盆栽‘金萱’茶树叶面,至均匀挂滴,对不同诱导时间(0、12、24、48和168 h)的鲜叶及利用该鲜叶制作得到的乌龙茶样品进行基于UPLC-QToFMS的靶标代谢组学分析,解析叶黄素、β-胡萝卜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α-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的含量变化;同时对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序“做青”以及杀青后揉捻阶段样品中这些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开展不同诱导时间采摘的鲜叶加工得到成品乌龙茶的香气感官评价。【结果】靶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叶黄素是‘金萱’鲜叶中含量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其含量达到(405.06±17.71)µg·g-1,在成品乌龙茶中含量显著下降,仅为(277.36±32.72)µg·g-1。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显著,诱导48 h内,茶树鲜叶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鲜叶中(0 h)增加,随后显著下降;叶绿素b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始终处于减少的趋势。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在24 h的样品中其含量均较对照升高;β-胡萝卜素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其中12 h的样品中含量仅为116.36 µg·g-1,减少34.55%。利用茉莉酸甲酯诱导后的鲜叶(12、24和48 h)制作得到的成品茶样品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叶黄素含量显著升高,其中48 h的样品中含量最高,达到377.82 µg·g -1。“做青”过程中(W1—W3),对7种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进行相应的热图分析,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叶绿素b含量则在12 h样品中显著升高。5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动态变化则更加复杂,含量最高的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随后在24和48 h的样品中含量略有升高;β-胡萝卜素的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此外,玉米黄质和α-胡萝卜素在诱导12 h以后的样品中始终维持非常高的含量。揉捻阶段的样品,7种脂溶性色素也呈现出显著变化,除了β-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样品减少,叶黄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以及α-胡萝卜素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的样品中均比对照高。茉莉酸甲酯诱导的样品中,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叶绿素b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增加。此外,茶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加工得到的乌龙茶香气品质显著提升,具有持久浓郁的花香,然而其叶底明亮度和柔软性较未处理的对照样品有所下降。【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24 h内可以显著提高鲜叶及成品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诱导12 h后鲜叶加工得到的成品茶香气品质显著提高,具有浓郁的花香。外源诱导与“做青”机械损伤双重胁迫激发茶鲜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差异积累。  相似文献   

17.
黄光萎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