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节节麦入侵已严重威胁到我国小麦的生产。节节麦种子具有较强的休眠特性,探讨赤霉素(GA3)浸种对其破眠及发芽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节节麦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利用0、100、200、300、400、500 mg·L-1的GA3对种子进行处理,首先进行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测定,并检测了500 mg·L-1 GA3及蒸馏水处理节节麦种子发芽过程中保护酶活性、MDA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GA3浸种处理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势,其中以500 mg·L-1 GA3处理最为显著。此外,光照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势均明显高于黑暗条件,表明节节麦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光照条件;2)与蒸馏水处理相比,500 mg·L-1的GA3处理提高了种子内SOD及POD活性,减轻了质膜氧化损伤程度,致使MDA含量持续下降,从而促使种子朝有利于发芽的方向发展。此外,500 mg·L-1GA3处理在提高种子内促进生长内源GA3、IAA及ZR含量的同时,并降低了抑制生长的内源ABA含量,致使GA3/ABA、IAA/ABA和ZR/ABA值均明显高于蒸馏水处理,最终促进了节节麦种子的发芽。  相似文献   

2.
李柯  施宠  何飞焱  李昊宇 《草业学报》2020,29(3):112-120
采用盆栽试验,对带菌(E+)和不带菌(E-)的德兰臭草进行不同浓度的铅(Pb)胁迫处理,探究Pb胁迫下内生真菌侵染对德兰臭草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浓度的升高,德兰臭草的株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胁迫浓度达到1500 mg·L-1时,德兰臭草的株高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且根鲜重的下降幅度最大,显著低于对照82.5%(P<0.05);德兰臭草叶片中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胁迫浓度为2000 mg·L-1时,E+植株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87.3%(P<0.05);德兰臭草体内的脯氨酸含量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胁迫浓度达到500 mg·L-1时,E+植株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35.2%(P<0.05)。与不带菌植株相比,E+植株地上和地下的生物量均高于E-植株;E+德兰臭草的MDA显著低于E-(P<0.05),在Pb浓度为2000 mg·L-1时,E+植株的MDA含量显著低于E-25.0%(P<0.05);E+植株的脯氨酸含量在Pb浓度为1500 mg·L-1时显著高于E-植株84.1%(P<0.05)。总的来说,感染内生真菌的德兰臭草减轻了Pb对宿主的毒害,增强其对重金属Pb胁迫的生理生化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2015年采自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野生老芒麦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程度NaCl盐胁迫下激动素对老芒麦幼苗端粒酶活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土壤盐渍化地区的农业生产以及老芒麦人工草地改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营养液砂培法,待幼苗生长至第3片叶抽出并刚展开时,对老芒麦幼苗进行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mmol·L-1)的NaCl盐胁迫处理168 h,随后用不同浓度(0、5、10、20、30 mg·L-1)的激动素叶面喷施处理240 h并测定幼苗的端粒酶活性以及生理指标:叶绿素、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的增强,端粒酶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0 mmol·L-1的NaCl处理下,端粒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当处理浓度大于50 mmol·L-1时,随着盐胁迫的进一步增强,端粒酶活性逐步减小,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上升。可溶性糖在250 mmol·L-1盐浓度下增加量最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01.5%。0 mmol·L-1盐胁迫下经10 mg·L-1 的激动素处理后,MDA含量下降64.9%。较高浓度激动素对盐胁迫的缓解效果显著(P<0.05),250 mmol·L-1盐胁迫下经20 mg·L-1激动素处理的植株,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增加了17.3%,可溶性糖在100 mmol·L-1盐胁迫下经20 mg·L-1激动素处理,其含量较对照增加了165.6%。结果表明外源激动素对盐胁迫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适宜浓度的盐胁迫诱导了细胞端粒酶活性,高浓度盐胁迫可能造成了老芒麦细胞的氧化损伤,最终导致端粒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不同基因型菊芋耐盐生理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菊华  孙星  许斌  梁婷  刘明  缪建  赵耕毛 《草业学报》2018,27(6):120-127
本研究解析了菊芋耐盐生理及生态适应性的基因型差异,为菊芋抗逆品种筛选与生态建植提供了理论基础。试验以广适性品种河南品种(M1)和南菊芋1号(N1)为材料,设置低盐(100 mmol·L-1 NaCl)和高盐(200 mmol·L-1 NaCl)2个盐胁迫处理,观测了不同基因型菊芋品种的表观形态、抗氧化酶、内源激素等变化。结果表明:(1)盐胁迫明显抑制了菊芋苗期的生长发育,致使M1和N1品种植株矮化、根系发育受阻和干物质积累减少;(2)盐胁迫对M1品种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总叶绿素(T-Chl)的合成没有影响(200 mmol·L-1 NaCl Chl-a除外);而N1品种光合色素合成受阻;(3)低盐胁迫M1和N1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增强;高盐胁迫N1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而M1品种较稳定(CAT除外);(4)低盐胁迫N1品种吲哚乙酸(IAA)含量相对稳定,但促进了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合成,M1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均无明显变化;高盐胁迫N1品种IAA和GA3含量明显降低,ABA无明显变化;M1品种GA3含量增加,IAA和ABA含量相对稳定。不同基因型菊芋品种间耐盐性差异显著(M1>N1),且通过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等内反馈调节机制,提高其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日粮添加葡萄渣提取物对湖羊生殖相关激素促黄体素(LH)、睾酮(T)和雌二醇(E2)分泌的影响。选择24只体重(22.74±0.23) kg相近的3月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含有4%亚麻籽油的基础日粮,T1和T2组日粮分别添加0.36%和0.72%葡萄渣提取物。试验预饲期7 d,过渡期14 d,正式期60 d。结果表明:1)添加葡萄渣提取物对宰前活重影响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初情期前湖羊日粮添加亚麻籽油同时添加0.36%葡萄渣提取物对睾丸重量、睾丸体积、睾丸指数和附睾重量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0.72%的葡萄渣提取物可显著提高睾丸重量[(233.02±32.67) g vs. (347.82±31.82) g,P<0.05]、睾丸体积[(255.50±40.55) mL vs. (365.63±32.41) mL,P<0.05]、睾丸指数[(0.61±0.10) vs. (0.92±0.09), P<0.05]和附睾重量[(45.53±4.00) g vs. (54.38±4.03) g,P=0.088],且T1[(182.76±8.26) μm]、T2[(220.25±6.69) μm]组睾丸曲细精管直径显著高于对照组[(160.02±7.55) μm,P<0.05];3)与对照组相比较,T2组睾丸组织中促黄体素受体(LHR)、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芳香化酶CYP19A1基因表达下调(P<0.05);4)T2组外周血液T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803.22±145.74) pg·mL-1 vs. (575.09±57.58) pg·mL-1, P<0.05],但是LH浓度下降[(0.05±0.01) IU·L-1 vs. (0.11±0.03) IU·L-1, P<0.05],T1组各激素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初情期前湖羊公羔日粮添加0.72%的葡萄渣提取物有利于羔羊睾丸和附睾发育。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胺鲜酯(DTA-6)浸种对糜子苗期形态和叶片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以粘丰5号为材料,采用播种前浸种的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10、50、250 mg·L-1)DTA-6对苗期糜子幼苗生长、单株绿叶面积、叶片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DTA-6浸种对糜子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糜子株高、叶干重、茎干重和地下干重增加效果最高的为250 mg·L-1 DTA-6,分别较CK增加55.73%、277.99%、162.88%、123.55%;而对茎粗增加效果最高的为50 mg·L-1 DTA-6,较CK增加54.18%;不同处理下根冠比最高的为10 mg·L-1 DTA-6,较CK增加20.55%。 DTA-6除对苗期糜子叶片蒸腾速率的调节效果不显著外,对苗期糜子的单株绿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个浓度中以250 mg·L-1 DTA-6处理下糜子苗期单株绿叶面积、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增加较多,较CK分别提高71.78%、37.44%、18.04%;而净光合速率在各处理中以50 mg·L-1 DTA-6最高。与对照相比,DTA-6对不同碳水化合物的调控效果不同,DTA-6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蔗糖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50 mg·L-1 DTA-6处理蔗糖含量最高。综合分析表明,不同浓度DTA-6浸种能够有效调控糜子叶片光合特性,提高叶片蔗糖含量,从而促进糜子植株健壮生长,其中以50 mg·L-1调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王晓梅  迟德富  宇佳 《草业学报》2018,27(9):95-109
匍枝筋骨草悬浮细胞中含有较高β-蜕皮甾酮,为了进一步提高其β-蜕皮甾酮含量,通过添加茉莉酸甲酯(MeJA)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以4~10代筋骨草悬浮细胞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MeJA对细胞生长、β-蜕皮甾酮积累的影响,细胞生长量采用称量计数,β-蜕皮甾酮含量则使用高效液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匍枝筋骨草悬浮细胞生长曲线及β-蜕皮甾酮积累曲线符合Logistics模型。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第4天)或中期(第7天)添加不同浓度的MeJA,对细胞生长影响相对较小,生长曲线均有小高峰,分别出现在处理后第5天和第3天,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到0.60和0.62 g。而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MeJA,细胞生长曲线呈下降趋势,细胞鲜重和干重显著低于CK(P<0.05)。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或中期添加MeJA后细胞鲜重与β-蜕皮甾酮积累量呈显著相关。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或中期添加10~50 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与CK对比表现为显著增加,其中添加50 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最佳,最高可达到35.90 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同样条件下β-蜕皮甾酮表现为积累量小幅增加,最高量为0.5095 mg·g-1。添加100~200 μmol·L-1 MeJA均会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中添加200 μmol·L-1 MeJA细胞鲜重与CK相比显著下降,抑制率最高可达到38.88%。而添加100~200 μmol·L-1 MeJA后β-蜕皮甾酮积累量表现为大幅提升,最高可达3.5315 mg·g-1,为同期CK的14.44倍(P<0.01)。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10~200 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与CK相比都表现为下降,说明在此时添加这些浓度MeJA可抑制细胞的生长,最高抑制率可达31.01%。而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10~50 μmol·L-1 MeJA后,β-蜕皮甾酮积累量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激增,β-蜕皮甾酮积累量最高达到1.4136 mg·g-1,是CK的5.06倍(P<0.01)。添加100~200 μmol·L-1 MeJA则积累量较少。在细胞快速生长的中期添加100 μmol·L-1 MeJA条件下对细胞的刺激较小,β-蜕皮甾酮积累量最高,达到3.5315 mg·g-1。  相似文献   

8.
周瑞  刘立山  吴建平  韦胜  郎侠  王彩莲 《草业学报》2019,28(11):168-176
试验旨在研究牛至精油对绵羊瘤胃体外养分降解率、发酵特性及CH4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CON)、100(EO1)、400(EO2)、700(EO3)和1000 mg·L-1(EO4)牛至精油,每组4个重复。发酵48 h后测定养分降解率、发酵参数及不同时间总产气量和CH4产量。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干物质降解率、粗蛋白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在EO1组中均显著升高(P<0.05),在EO4组中均显著降低(P<0.05),EO2组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物质降解率在EO3组中显著降低(P<0.05),添加牛至精油对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无显著影响(P>0.05);2)EO1组pH最低,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丙酸浓度最高,且乙酸浓度显著高于EO2、EO3和EO4(P<0.05),但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显著低于EO3、EO4组(P<0.05),乙酸/丙酸显著低于CON组(P<0.05)。与CON组相比,牛至精油组丁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3)发酵36 h后,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均随牛至精油的添加而逐渐降低,与CON组相比,EO1组发酵18~48 h总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EO2、EO3和EO4组总产气量、CH4产量在发酵18 h后均显著降低(P<0.05),EO4组甲烷百分比在发酵12~36 h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绵羊瘤胃体外培养液中添加牛至精油能够提高饲粮养分降解率,调控瘤胃发酵,降低总产气量和甲烷产量,体外条件下添加量不应高于100 mg·L-1。  相似文献   

9.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高凯 《草业学报》2020,29(11):91-101
氮磷钾施量、豆禾混播比例是影响混播草地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不同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下牧草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为豆禾混播草地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采用2个间行混播比例(豆禾比2:2和1:2)和7个氮磷钾组合[N280P150K0(A1),N350P100K360(A2),N140P300K300(A3),N420P250K120(A4),N70P50K60(A5),N210P0K240(A6)和N0P200K180(A7)]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豆禾总产量以A2处理最高(11.68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1处理禾草产量(3.8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2处理苜蓿产量(8.6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A1,A5,A6,A7处理;缺氮(A7)处理全年禾草及豆禾总产量最低。氮肥及氮钾互作与豆禾产量、氮钾互作与苜蓿产量显著相关(P<0.05)。禾草、苜蓿及豆禾NPK偏生产力和吸收率随着NPK施量增加而逐渐下降,A5处理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缺钾(A1)和低钾(A5)处理苜蓿N利用率明显降低,缺磷(A6)和高磷(A3)处理禾草、苜蓿及豆禾K利用率明显下降。豆禾2:2混播全年苜蓿产量及豆禾总产量极显著(P<0.01)高于1:2混播。豆禾2:2混播苜蓿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豆禾NPK偏生产力、N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高于1:2混播,禾草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P<0.01)低于1:2混播。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豆禾2:2间行混播,氮磷钾施量以N 140 kg·hm-2,P2O5 100 kg·hm-2,K2O 120 kg·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土壤酶(soil enzyme)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组分之一,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催化剂,在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1191~2656 m海拔草原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壤酶进行研究,以期解释土壤酶垂直分布特征及土壤肥力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海拔及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0.237~0.722 mg·(g·20 min)-1,碱性磷酸酶活性0.767~2.673 mg·(g·24 h)-1,脲酶活性0.029~0.106 mg·(g·24 h)-1,蔗糖酶活性3.384~23.801 mg·(g·24 h)-1。土壤表层酶活性均大于中、底层,且酶活性随海拔的增加而上升,各土层、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0~20 cm土层,海拔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r=0.854**),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r=0.724*);20~40 cm土层,海拔与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r=0.766*);在40~60 cm土层,海拔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r=0.796*)。在研究中还发现随土层的增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相关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以大田环境中多年龄植物红砂(Reamuria soongorica)植株为材料,采用室外试验研究了自然干旱下喷施2、4、6和8 mg·L^-1的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对红砂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ABA能降低红砂叶片中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游离脯氨酸(free proline,Pro)和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随着ABA浓度的增加,ABA作用效应先增强后减弱。其中,6 mg·L^-1的外源ABA作用效应最大,与处理前相比,该浓度下红砂叶片中SS、Pro、SP含量分别显著下降35.75%、90.08%、16.66%,SOD活性显著上升28.94%,POD活性为处理前的1.35倍,CAT活性显著上升84.46%。因此,喷施外源ABA可缓解干旱胁迫对红砂植株的伤害,以喷施6 mg·L^-1的外源ABA效果最佳。在今后荒漠区红砂种群的保育中可喷施6 mg·L^-1的外源ABA缓解干旱胁迫对植株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以迷你岩桐(Sinningia hybrida‘Isa’s Murmur’)带柄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外植体的灭菌方法、不同基本培养基以及外源激素(6-BA、NAA、IBA)对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及增殖、生根等的影响,成功建立了迷你岩桐组织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迷你岩桐带柄叶片在75%乙醇灭菌10 s,0.1%升汞灭菌300 s时,污染率较低(15.56%)而启动率较高(85.56%)。在MS培养基中添加2.0 mg·L^-16-BA和0.1 mg·L^-1 NAA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91.11%)。在1/2 MS培养基中添加2.0 mg·L^-16-BA和0.05 mg·L^-1 NAA时,不定芽诱导率为88.89%。在MS培养基中同时添加2.0 mg·L^-16-BA和0.1 mg·L^-1 NAA时,不定芽增殖效果最好,增殖倍数为2.38。1/2 MS+0.10 mg·L^-1 IBA培养基有利于生根,生根率为87.78%。腐殖土∶泥炭土∶河沙以体积比为1∶2∶2的混合基质为移栽基质时,瓶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6.67%。本研究结果可为迷你岩桐的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规模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6-BA对辣椒幼苗抗低温弱光性的调控作用,以耐低温弱光性不同的2个品种辣椒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08 mmol/L 6-BA预处理对低温(15℃/5℃)弱光(100 μmol/m2·s)下辣椒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弱光显著降低了辣椒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叶绿素a(Chl a)含量、叶绿素b(Chl b)含量、叶绿素T(Chl T)含量和玉米核苷素(ZR)含量,而胞间CO2浓度(Ci)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升高,引起Pn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因素;6-BA预处理未改变上述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但较之低温弱光处理,6-BA显著降低了Ci和ABA含量,而Pn、Gs、Chl a含量、Chl b含量、Chl T含量以及胁迫前期(6 d)的ZR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可见,0.08 mmol/L 6-BA预处理对增强辣椒幼苗抗低温弱光胁迫能力具有显著的效应,且对低温弱光耐性差的品种表现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外源植物激素对NaCl胁迫下苦马豆苗期脯氨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苦马豆为实验材料,在8种不同浓度NaCl (0, 80, 160, 240, 320, 400, 480和 560 mmol/L)胁迫下,分别向叶面喷施细胞分裂素类物质6-BA和脱落酸(ABA),通过2周的胁迫生长后,对其根冠比、脯氨酸以及脯氨酸代谢酶活性进行测定,进行外源植物激素对苦马豆耐盐性影响的研究,为进一步培育耐盐牧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外源植物激素可以提高苦马豆的抗盐性,且根系中酶活性对植物激素的敏感程度大于叶片。植物激素6-BA比ABA的作用更为显著。外源植物激素使苦马豆幼苗中脯氨酸不再是抗逆性的主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以采自青海高寒草地阿坝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利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吲哚乙酸(IAA)或6-芐基腺嘌呤(6-BA)与氮素配施对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特征的影响,旨在探究不同浓度氮素与外源IAA或6-BA配施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为外源激素与氮素配施调控老芒麦幼苗生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与IAA或6-BA配施较单一氮素、6-BA和IAA施入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的生长,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老芒麦叶面积、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较对照(12 mg·L?1单一氮素)处理显著提高,叶面积较对照处理增大12.31%,叶绿素提高1.2%,可溶性蛋白提高17.72%,且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5∶5时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较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分别提高了9.1%和19.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为3∶7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叶面积分别比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时提高了16.77%和19.41%,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进一步综合评价得出,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外源激素对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种子破除休眠和幼苗生长生理的作用,本研究分别设置3个浓度的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野牛草进行浸种处理,浸种后进行发芽试验,对浸种后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情况、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内源激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赤霉素浸种可以有效增强野牛草种子发芽力,提高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其中,2 000mg·L-1的赤霉素处理效果最显著(P0.05);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浸种可以有效增强野牛草种子的生活力。2)赤霉素处理有助于野牛草幼苗地上部的生长;生长素处理对野牛草幼苗地下部和根冠比有显著(P0.05)的增强作用,其中较低浓度(250mg·L-1)处理效果最明显。3)1 500mg·L-1赤霉素与450mg·L-1生长素浸种均可显著(P0.05)提高野牛草幼苗可溶性糖与淀粉的积累。4)较高浓度的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浸种处理会使野牛草幼苗内源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ABA)含量上升,其中,2 000 mg·L-1的赤霉素和450mg·L-1的生长素浸种效果最佳。综上所述,打破野牛草种子休眠、促进地上部生长及其幼苗内源赤霉素含量的最佳试剂和浓度为2 000 mg·L-1的赤霉素,增加可溶性糖和淀粉在野牛草幼苗期积累的最佳试剂和浓度是1 500mg·L-1的赤霉素;促进野牛草幼苗地下部生长的最佳试剂和浓度是250mg·L-1的生长素,增加野牛草幼苗内源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的最佳试剂和浓度是450mg·L-1的生长素。  相似文献   

17.
外源ABA对不同秋眠型苜蓿品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选择第3生长年的苜蓿90株,采用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方法,随机分为9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盆,每盆2株,分别用0,20和80 mg/L外源ABA处理3个不同秋眠级别的苜蓿品种CUF101、CW502和Ver-nal,试验期35 d。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观测外源ABA处理的不同秋眠级别苜蓿激素含量变化,并探讨激素调控对苜蓿生长和秋眠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非秋眠型苜蓿CUF101,半秋眠型苜蓿CW502,还是秋眠型苜蓿Vernal,其顶芽和第1展开叶中ABA含量均随外源ABA喷施浓度水平的提高而增加,IAA、GA3含量则表现出与ABA相反的递减趋势;2)在同一环境因素影响下随着苜蓿秋眠性增强,内源ABA合成量呈递增趋势,而IAA、GA3合成量呈递减趋势,秋眠型苜蓿更易受外源ABA影响促进内源ABA的累积;3)短日照适温环境中随着苜蓿秋眠级别的升高和ABA/IAA、ABA/GA3、ABA/ZR值的降低,株高增长变化呈递增趋势。本试验认为,虽然短日照适温环境只能促使苜蓿轻度休眠,但内源ABA累积量随秋眠级别降低而增加,也为进一步探讨苜蓿秋眠调控机理、人为调控苜蓿休眠以及提高苜蓿的抗寒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污泥中含有丰富的矿质营养和生物活性物质,经无害化处理后可以作为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和植物肥料。试验旨在研究并对比污泥和外源吲哚丁酸(IBA)对草地早熟禾生长及耐旱性的影响。污泥取自北京市酒仙桥污水处理厂。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包括:充分浇水和干旱处理,副处理包括污泥处理、外源IBA(2 μmol·L-1)处理和对照。草地早熟禾播种生长3个月后干旱处理组不再浇水,至土壤水分含量降到25%田间持水量时复水,一个月后再次不浇水干至25%田间持水量,再复水一个月。在每次干旱开始和结束时,测定草地早熟禾坪观质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脯氨酸、脱落酸、吲哚乙酸及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在充分浇水条件下,污泥和IBA能改善草地早熟禾的坪观质量,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IAA含量(P<0.05),且污泥的作用比IBA更持久;干旱胁迫下,污泥和外源IBA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草地早熟禾的坪观质量,降低萎蔫度,提高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P<0.05)。2次干旱处理结束后,对照、污泥和IBA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433,385和254 μg·g-1,脱落酸含量分别为1.74,0.68和0.70 μg·g-1,丙二醛含量分别为62.39,40.08和25.38 nmol·g-1,污泥和IBA处理的草地早熟禾叶片中脯氨酸、脱落酸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试验结果说明污泥和外源IBA能促进草地早熟禾的生长,污泥能提高草地早熟禾的抗旱性,IBA能提高其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红三叶新品系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新品系无菌苗不同部位,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途径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子叶、下胚轴、叶柄、叶片及根段在MS+0.5mg·L-1 6-BA+1~2mg·L-1 2,4-D培养基上都极易诱导出愈伤组织。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0.5mg·L-1 6-BA+1.0mg·L-1 2,4-D,添加2,4-D比NAA更利于愈伤的增长和保存;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0.75mg·L-1 6-BA+0.5mg·L-1 NAA,最高分化率为16.67%,且分裂素6-BA优于KT,6-BA与NAA组合比与IBA组合更有利于红三叶愈伤组织的分化;茎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0.5mg·L-1 6-BA+1.0mg·L-1 IBA,再生苗的增殖效果IBA>NAA,2,4-D不利于茎芽生长;最佳生根条件为50mg·L-1浓度的IBA中浸泡1h后植入含0.5mg·L-1 IBA的MS中,生根率达80%,红三叶新品系IBA生根最大极限浓度为0.75mg·L-1,浓度过高表现出对根系生长的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