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6和2017年分别在3 400 m2池塘内投放60万尾大口黑鲈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试验。2016年培育出鱼种10.98万尾,成活率18.3%; 2017年培育出鱼种15.71万尾,成活率26.2%。培育过程中进行3次模拟流水冲击和拉网密集驯化,结合食性转化训练,大口黑鲈鱼种投放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环境适应性增强,生理应激反应小,2016和2017年成活率分别达到98.69%和99.07%。  相似文献   

2.
以斑点叉尾(鱼回)"江丰1号"苗种为试验对象,在池塘养殖密度分别为8 000尾/667 m~2(B_1)、10 000尾/667 m~2(B_2)、12 000尾/667 m~2(B_3)、15 000尾/667 m~2(B_4)的4个梯度下,进行为期150 d的斑点叉尾(鱼回)"江丰1号"鱼种培育试验,研究斑点叉尾(鱼回)"江丰1号"苗种在池塘养殖中的适宜放养密度。结果显示,B_3组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组(P0.05);B_1和B_2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_3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组(P0.05)。饲料系数B_3组显著低于B_1、B_2组。试验期间,苗种成活率为66.4%~74.7%,4个密度组中B_4组的成活率最低,与其他3个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养殖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B_3组B_4组B_2组B_1组,B_3组产量最高。B_4组支出成本显著高于B_3组,导致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的降低。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体质量为(1.05±0.02) g的斑点叉尾(鱼回)"江丰1号"苗种放苗密度以12 000尾/667 m~2为宜。该结果可为池塘养殖条件下苗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在生产实际中科学设置放养密度,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日照市东港区的海水池塘生态立体养殖是一种健康养殖模式,全程多品种放苗,分批多次收获,平均产梭子蟹90kg/667m~2,对虾35kg,贝类400kg,利润超过1万元/667m~2,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该养殖模式适宜在面积0.33~0.67hm~2,水深1.2~1.5m,泥砂底质的海水池塘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以岩原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岩原鲤单养、岩原鲤和胭脂鱼混养2种养殖模式下养殖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单养3个组中,相同的放养规格,以放养密度500尾/667m~2的利润最高,为6436元/667m~2;在与胭脂鱼混养的3个组中,以岩原鲤500尾/667m~2+胭脂鱼200尾/667m~2+白鲢50尾/667m~2的组合利润最高,达到了7233元/667m~2。对比发现,混养3个组的经济利润明显高于单养组。以上结果表明,岩原鲤和胭脂鱼混养的经济效益高于岩原鲤单养。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天津地区池塘养殖大口黑鲈的技术要点,对开展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试验表明,天津地区如在8月下旬前出售达商品规格的大口黑鲈,4月份需投放规格为100 g·尾-1的苗种,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养殖过程中注意调节水质,防治病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适合川东北稻区应用的稻田甲鱼循环生态高效共生模式,以提升稻田综合种养殖的经济效益,促进养殖户增收,推进四川省生态养殖产业发展。【方法】根据中华鳖的放养规格、放养密度和养殖周期设计4个试验组共12个稻田甲鱼处理模式,分析各模式对水稻及中华鳖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的水稻产量最高达456.37kg/667m~2,符合有机水稻种植平均产量(300~400kg/667m~2)的标准,中华鳖产量最高达270.05kg/667m~2;中华鳖的生长受放养密度的影响较大,其增重率最高达314.16%、特定生长率最高达0.292%、日增重为最高达2.252g。经济效益最高的养殖模式为中华鳖投放规格0.45kg、投放密度200尾/667m~2、养殖周期600d,年平均经济效益达19 868.04元/667m~2,投入产出比1∶2.39。【结论】稻田甲鱼模式水稻产量基本达到有机水稻种植产量标准,且中华鳖生长正常,经济效益可观,投资回报率高,能显著提升稻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利用水泥池高密度养殖两广地区特色淡水养殖品种黄颡鱼的养殖模式,为养殖户因地制宜开展黄顙鱼养殖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从广东地区引进规格为2.5g-3.5g/尾全雄黄颡鱼苗3万尾,分别在三口面积同为72m~2的内循环水泥池中养殖,对其养殖密度、饲料选择、投喂方式、水质调控、病害防控、生长性能等因素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适合的养殖模式。【结果】内循环水泥池中高密度饲养黄颡鱼,养殖周期7个月,72m~2单池产量超过1100kg,与传统池塘养殖黄颡鱼的667m~2产量相近(1200kg/667m~2),个体平均规格超过150g,养殖成活率90%以上。【结论】内循环水泥池高密度饲养黄颡鱼,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和商品鱼质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黄鳝放养密度的稻田水质及生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稻田黄鳝最佳放养密度,通过不同密度黄鳝养殖试验,比较了试验稻田部分水质指标,并对试验稻田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放养密度对稻田水体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氮有显著影响,每667 m~2放800尾水质相对较好,溶解氧均值3.76 mg/L,氨氮均值0.553 mg/L,亚硝酸氮0.022 mg/L。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每667 m~2放1 200尾稻田经济效益最好,利润每667 m~2达5 967.0元。综合来看,每667 m~2放1 000尾既保证水质良好也取得较高利润:溶解氧均值2.86 mg/L,氨氮均值0.817 mg/L,亚硝酸氮0.024 mg/L,利润每667 m~2达5 260.7元,是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温室大棚控温、循环水条件下,进行4个批次的大口黑鲈苗种培育,培育周期为27~33 d,水花苗种放养密度为4.2万~4.9万尾·m-3。经过3个阶段培育,在中期分养,分养后密度为2.0万~2.4万尾·m-3。4个批次累计放养苗种598万尾,收获241万尾,平均规格为2 650~2 880尾·kg-1,培育成活率37.0%~48.0%。温室大棚育苗可满足大口黑鲈早繁、反季节苗种培育生产需要,为规模化苗种培育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海拔高度下花生的适宜种植密度,设1.24万株/667m2、1.42万株/667m2、1.66万株/667m2、2万株/667m~2和2.48万株/667m~2 5个种植密度,分别在铜仁市470m、650m和800m~3个海拔高度地区进行海拔与密度对黔花生4号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花生生育期相应延长,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花生全生育期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花生主茎高、侧枝长表现为低海拔大于高海拔,单株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单株饱果数均随海拔高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随密度增加其变化各异;花生产量随海拔高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470m和650m地区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均在2万株/667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219.6kg/667m~2和316.9kg/667m~2,800m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48万株/667m~2,其产量最高,为195.7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