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汾豆牧绿2号"、"南夏豆25"、"南黑豆20"和"南豆5号"4种大豆品种对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旨在为大豆品种的抗性评价及其豌豆蚜危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光周期10Light∶14Dark、温度(23±1)℃,湿度60%±10%,光照强度212μmol·m~(-2)·s~(-1)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组建了两种色型豌豆蚜取食不同大豆品种,测定豌豆蚜龄期、发育历期、体重差、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红色型豌豆蚜发育历期和相对日均增长率均存在寄主的显著效应,"南夏豆25"组的发育历期所需时间最长(8.30 d),"南黑豆20"组最短(7.29 d);相对日均增长率"南夏豆25"最低,比"汾豆牧绿2号"、"南黑豆20"和"南豆5号"分别减小31.25%、25.00%和12.50%;若虫存活率"南黑豆20"上最高;喜食品种依次为"南黑豆20""汾豆牧绿2号""南豆5号""南夏豆25"。2)绿色型豌豆蚜在各龄期、发育历期和相对日均增长率均差异显著,在"南豆5号"上发育历期所需时间最长(8.84 d),在"南夏豆25"上最短(7.81 d);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南豆5号"上最低,比"汾豆牧绿2号"、"南夏豆25"和"南黑豆20"分别减小6.25%、25.00%和12.5.0%;若虫存活率"南黑豆20"上最高;喜食品种依次为"南夏豆25""南黑豆20""汾豆牧绿2号""南豆5号"。综上,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与不同大豆品种相关,且红色和绿色型豌豆蚜对不同大豆品种反应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碳氮代谢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糖氮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茎秆起着重要作用。以南豆12和南豆20为供试材料,在净、套作下分析不同生育时期大豆茎秆及籽粒中可溶性糖、氮含量变化规律,明确种植模式对大豆茎秆和籽粒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南豆12和南豆20茎秆可溶性糖和氮含量在净、套作条件下均呈现“低-高-低”的趋势,糖氮比呈现“低-高”的趋势。大豆从苗期至盛花期,茎秆可溶性糖、氮及糖氮比在净套作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但从盛荚期至完熟期差异不显著(P>0.05)。净、套作模式下大豆籽粒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大豆盛花期到鼓粒期茎秆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与籽粒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特别是氮和糖氮比,相关系数最大值达到0.85。这些结果为明确糖氮由茎秆到籽粒的运输规律和套作大豆合理种植栽培参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遮阴对大豆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瑞  文涛  唐艳萍  孙歆  夏超 《草业学报》2014,23(6):198-206
为了探寻不同遮阴条件下大豆幼苗叶片的光合响应机理及寻求适度的遮阴比例,本试验模拟田间玉/豆套作,以强耐阴“南豆12号”和弱耐阴“桂夏3号”2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在不遮阴、半侧遮阴(30%,50%,70%)和全遮阴(50%)5个不同遮阴方式下,测定了不同生育期遮阴和复光后大豆幼苗叶片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遮阴程度增加,大豆幼苗叶片的色素含量和初始荧光强度(F0)增加,叶绿素a/b值变小;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呈先升后降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遮阴胁迫对2个大豆品种幼苗第四复叶期的影响最为显著。2个品种间比较,“南豆12号”和“桂夏3号”在弱遮阴下都能通过改变色素组分比例、促进光合电子传递等途径提高光能潜力的利用来适应弱光环境。在强遮阴胁迫下,“南豆12号”的PSⅡ反应中心抗胁迫能力更强,“桂夏3号”则不能及时耗散过剩光能,导致光合机构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4.
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光敏型高丹草品种“大卡BMR”和“海牛”为材料,采用8.33、12.50和16.67万穴·hm-2 3个低、中、高密度全膜平铺穴播种植,在植株不同生长阶段,测定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总可消化养分(TDN)和糖锤度(BX)含量,以研究光敏型高丹草在当地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收获时期。结果表明:生长发育进程在植株营养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品种间,两品种生长前期CP含量差异较大(P<0.05);“大卡BMR”的NDF、ADF和BX整体低于“海牛”,TDN含量高于“海牛”。密度对营养成分有影响,CP含量随密度的增大有所降低;密度对BX含量前期影响较大(P<0.05),中后期影响不明显(P>0.05);在全生长期内NDF和ADF含量整体上高密度处理明显低于(P<0.05)低密度处理;密度对TDN含量影响明显(P<0.05),生长后期(出苗后126~140 d)依次均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营养成分和产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两品种随生长发育进程的延长,CP含量均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BX均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NDF和ADF含量均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TDN含量均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在出苗后126~140 d,干物质产量仍在上升,CP和TDN产量平稳,TDN的含量处于下降趋势。这种动态变化为北方不抽穗或能抽穗不能成熟的光敏型高丹草最佳刈割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从饲草生产角度考虑,在春播一茬青贮收割模式下,当地以“大卡BMR”品种较好,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2.50万穴较好,两品种均在出苗后126~140 d(9月上中旬,大卡BMR处于抽穗期、海牛处于开花期)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5.
撒播量对大豆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粒重和植株生长特性存在差异的两个大豆品种南豆12和南夏豆25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撒播量下的大豆成活株数、茎秆特征和产量构成因素,为人工撒播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相同撒播量条件下,南豆12单位面积出苗数显著高于南夏豆25,成株数和成株率则显著低于南夏豆25,成株数表现为品种和撒播量互作显著。2)随着撒播量的增加,大豆茎秆粗度显著减小,主茎高度、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显著增加;群体密度的增加促进茎秆的伸长生长、抑制横向生长;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下降,倒伏率增加。品种间表现为南夏豆25对群体密度的增加响应更为敏感。3)随着撒播量的增加,南豆12单株粒数的下降幅度大于南夏豆25,百粒重的降幅小于南夏豆25,品种间产量构成因素对撒播量的响应程度不同;随着撒播量的增加,单位面积成活株数增加,群体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品种间单株粒重无显著差异,成株数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较倒伏更为明显,南豆12在90 kg·hm-2时产量最高,南夏豆25则在120 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苜蓿品种在雁门关地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雁门关地区,以28个紫花苜蓿不同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观测其再生速度、叶茎比、株高和干草产量,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对8个营养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阿迪娜”生长速度在2015和2016年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2.78和3.19 cm·d-1;“WL363HQ”叶茎比在2015和2016年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0.84和0.97;2) “WL298HQ” 在2015年的株高表现为最高(54.90 cm),“巨能7号”在2016年的株高表现为最高(84.27 cm);“鲁苜2号” 在2015年的干草产量表现最高,为6961.81 kg·hm-2,“巨能7号” 在2016年的干草产量表现最高,为8587.63 kg·hm-2;3)各品种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维多利亚”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占干物质的26.80%;“维多利亚”的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10.20%和 2.34%);“肇东”的干物质含量最高,达到94.55%;“康赛”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最低,分别为27.18%和33.31%;“雷达克之星”的瘤胃非降解蛋白含量最高(22.27%);“康赛”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最高(79.93%)。通过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显示,“维多利亚”、“康赛”、“WL298HQ”、“SK3010”、“巨能7号”5个品种的综合表现最优异,在雁门关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豆作为饲料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既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也有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营养因子。本研究以合丰50为母本,中黄16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育种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经过多年选育,获得适合黑龙江省栽培的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稳定遗传的大豆新品系“HZ8009”。该品系生育期120 d,植株高大茎叶繁茂,无限结荚习性,籽粒蛋白质含量42%,脂肪含量20%。利用饲草质量检测技术对高代品系“HZ7009”植株饲草营养价值分析表明,与牡丹江秣食豆相比,“HZ7009”干草产量高21.39%,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高3.92%,且最佳刈割时期为花期至结荚期。大豆新品系“HZ8009”具有高蛋白、高生物量的特性,可作饲草资源品种加以广泛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温度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在12~32℃ 6个温度条件下研究了2种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结果显示: 2种色型豌豆蚜在32℃时,不能发育至成虫。2种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在12~20℃时均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升高,在16和20℃,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高于绿色型(P<0.05)。在24℃时,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低于16和20℃时同色型(P<0.05),而绿色型豌豆蚜显著高于12~20℃时同色型,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低于绿色型(P<0.05)。到28℃时,2种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均显著低于12~20℃时同色型。在12~24℃条件下,2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与绿色型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28℃,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显著低于绿色型豌豆蚜(P<0.05)。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较低温度条件下适应性较强,而绿色型豌豆蚜更适合较高温度。  相似文献   

9.
研究关于不同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子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求豌豆蚜子代生长发育对不同光照强度和光周期的响应特性。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将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成蚜经过3个光照强度(低5 722 lx,中11 778 lx和高17 389 lx)和3种光周期(10 h光/14 h暗、16 h光/8 h暗、22 h光/2 h暗),分别测定各处理下豌豆蚜子代的发育历期、体重差、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有翅蚜率和若蚜存活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在低光照强度下,光周期10 h光/14 h暗时,绿色比红色型若蚜存活率高,有翅蚜率高,相对日均增长率减小10.26%(P 0.05);光周期16 h光/8 h暗时,绿色比红色型相对日均增长率减小13.95%(P 0.05),且有翅蚜率高;光周期22 h光/2 h暗时,绿色比红色型发育历期延长0.53 d (P 0.05),且有翅蚜率高。在中光照强度下,光周期10 h光/14 h暗时,绿色比红色型发育历期延长0.30 d (P 0.05),且有翅蚜率高;光周期16 h光/8 h暗时,红色型若蚜存活率低于绿色,且相对日均增长率比绿色增大13.04%(P 0.05);光周期22 h光/2 h暗时,红色型若蚜存活率高于绿色,且有翅蚜率高。在高光照强度下,光周期10 h光/14 h暗时,红色型若蚜存活率高于绿色,且有翅蚜率低;光周期16 h光/8 h暗时,红色型若蚜存活率高于绿色,发育历期延长1.93 d (P 0.05),且有翅蚜率低;光周期22 h光/2 h暗时,红色型若蚜存活率高于绿色,且有翅蚜率高。故高光照强度(17 389 lx),两种色型豌豆蚜子代随着光照时间的缩短,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相对日均增长率明显减小,此环境不适合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且红色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在武威黄羊镇和兰州永登地区,以20个紫花苜蓿不同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对其在初花期的干草产量、株高、茎叶比、鲜干比、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皇后”在黄羊镇和永登地区干草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8.15和7.78 t/hm2;“甘农4号”在黄羊镇地区株高最高(102.44 cm),“驯鹿”在永登地区株高最高(96.44 cm);“陇东苜蓿”在黄羊镇地区粗蛋白含量最高(18.08%),“陇中苜蓿”在永登地区最高(17.91%);“苜蓿王”在黄羊镇地区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31.19%),而“太阳神”、“柏拉图”在永登地区并列最低(33.99%);“苜蓿王”在黄羊镇地区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39.08%),“北极星”在永登地区最低(42.96%)。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苜蓿王”、 “甘农4号”、“陇东苜蓿”、“北极星”在黄羊镇地区综合表现优异;永登地区“柏拉图”、“皇后”、 “苜蓿王”、 “北极星”综合表现优异,这些品种在上述各地区分别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不同紫外(UV-B)辐射时间对2种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usm)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明确其对紫外胁迫的适生性。将2种不同体色的豌豆蚜成蚜经过40 W紫外辐射1,2,4,6,8,10 h后,单头饲养在甘农3号(G3)和甘农5号(G5)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上,最终获得各处理F2代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重差及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短时间辐射下(1,2 h),在G3上红色型豌豆蚜F2代的生长发育显著加快,但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无显著变化,绿色型则均无显著变化,在G5上2种体色型豌豆蚜F2代均无显著变化;长时间辐射处理下(10 h),2种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均显著延缓,在同一苜蓿品种上,绿色型豌豆蚜延缓比例均大于红色型;紫外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F2代的生长发育延缓比例在G5上均大于G3上。紫外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可遗传的,在G3上,短时间紫外辐射能够促进红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在G3和G5上,长时间紫外辐射均能抑制2种体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且绿色型比红色型敏感,表明紫外胁迫对豌豆蚜的影响与苜蓿品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取食苜蓿对豌豆蚜中肠消化酶的影响,揭示苜蓿抗蚜的生化机制,本文测定了2种色型豌豆蚜取食8个不同抗性苜蓿品种后中肠主要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取食低抗品种渭南后,其中肠蛋白酶活性为(9.71±0.63)U/mL,绿色型豌豆蚜取食感虫品种猎人河后为(9.88±0.56)U/mL,二者取食高抗品种三得利后分别为(0.33±0.10)U/mL 和(0.43±0.02)U/mL;红色型豌豆蚜取食感虫品种猎人河后其中肠脂肪酶活性为(4.12±0.30)U/mL,绿色型豌豆蚜则在取食低抗品种渭南后酶活达(4.00±0.29)U/mL,二者脂肪酶活性在取食高抗品种甘农5号后分别为(1.63±0.10)U/mL 和(1.08±0.13)U/mL;2种色型的豌豆蚜中肠淀粉酶的活性在取食感虫品种猎人河后分别为(2.30±0.40)U/mL、(2.14±0.29)U/mL。此外,豌豆蚜取食8个苜蓿品种后,红、绿色型豌豆蚜的蛋白酶、脂肪酶及绿色型豌豆蚜的淀粉酶活性与苜蓿抗性间均呈高度负线性相关,表明苜蓿品种的抗蚜性越高,蚜虫取食后其中肠3种酶的活性越低,抗性苜蓿品种主要抑制豌豆蚜中肠消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单宁酸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全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设置5组不同浓度的单宁酸,在适宜条件下分别饲养绿色型、红色型豌豆蚜,测定了豌豆蚜的存活率、产蚜量、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单宁酸对两种生物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对绿豌豆蚜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红豌豆蚜。随着单宁酸浓度升高,两种色型豌豆蚜存活率、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均下降,5mg·L-1处理12天时绿色型豌豆蚜存活率、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分别为13.3±3.3%和0.20±0.01%,红色型分别为20.0±5.8%和0.19±0.00%,与CK间差异显著(P0.05);5mg·L-1时绿豌豆蚜产蚜量和产蚜率最低,分别为2.0±0.0头/单雌和6.7±3.3%,与CK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可为次生代谢物质抗豌豆蚜的生化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芥子油苷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存活及体内保护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全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通过添加不同浓度(CK∶0 μmol·g-1;A1∶0.94 μmol·g-1;A2∶1.87 μmol·g-1;A3∶2.86 μmol·g-1)的芥子油苷,测定了豌豆蚜的存活率、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及保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2种色型豌豆蚜的存活率和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下降;有翅蚜率逐渐升高,在2.86 μmol·g-1浓度时达到最大,红色型为46.0%、绿色型为43.3%;同时,豌豆蚜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some,POD)和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酶活性升高,而可溶性蛋白总量降低(P<0.05);此外,相对于取食正常人工饲料的豌豆蚜,取食含有芥子油苷的红色型豌豆蚜体内SOD和CAT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POD,绿色型豌豆蚜体内POD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SOD和CAT。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色型豌豆蚜体内的保护酶系统对芥子油苷的响应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杨宁  马绍英  马蕾  张旭辉  王娜  李胜  柴强 《草业学报》2020,29(6):144-152
重茬障碍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在豆科作物种植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以‘定豌8号’和‘陇豌6号’为供试材料,以豌豆根瘤菌‘ACCC15657、ACCC15735’和苜蓿根瘤菌‘Da99’为微生物材料,通过盆栽重茬种植,分析接种不同根瘤菌对豌豆苗的地上部生物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重茬种植的‘陇豌6号’幼苗中,较不接菌重茬对照,接种单一根瘤菌‘ACCC15735’ MDA含量显著降低,接种复合2种菌‘ACCC15657+ACCC15735’地上部生物量、SOD、POD及CAT活性和Pro含量显著提高,接种复合3种菌‘Da99+ACCC15657+ACCC15735’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在重茬种植的‘定豌8号’幼苗中,较不接菌重茬对照,接种复合2种菌‘ACCC15657+ACCC15735’POD活性与MDA含量显著降低,SOD活性与Pro含量显著增加,接种复合3种菌‘Da99+ACCC15657+ACCC15735’地上部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和CAT活性显著提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接种根瘤菌的各处理隶属函数平均值均高于重茬对照。在‘定豌8号’幼苗中,接种复合3种菌‘Da99+ACCC15657+ACCC15735’的隶属函数平均值最大,抗重茬能力最强。在‘陇豌6号’幼苗中,接种复合2种菌‘ACCC15657+ACCC15735’的隶属函数平均值最大。因此,接种根瘤菌可有效提高豌豆幼苗对重茬障碍的抵抗力,且接种复合菌较单一菌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6.
为寻求青贮玉米栽培中性状改良、产量升高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在贵州松桃县九江乡试验地以青贮玉米(郑青贮1号、豫青贮23)和拉巴豆为研究材料,于青贮玉米行距间套种不同行数的拉巴豆,共设3个处理玉米不套作、一行玉米+一行拉巴豆、一行玉米+两行拉巴豆,研究多行拉巴豆套种对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玉米行间套种两行拉巴豆时青贮玉米产量最高,郑青贮1号产量达55350.00 kg·hm-2,豫青贮23产量达75410.71 kg·hm-2;套种一行拉巴豆时株高最高,但豫青贮23的产量、株高均优于郑青贮1号,分别高达62013.89 kg·hm-2和298.99 cm;随着套种拉巴豆行数的增加郑青贮1号农艺性状指标叶长增大,叶宽和穗数减小,而豫青贮23的农艺性状指标变异正好相反;郑青贮1号套种两行拉巴豆时穗长最长达37.24 cm,而豫青贮23不套种拉巴豆时穗长最长达43.57 cm;变异分析中,两个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和穗数均是变异较大,达到17%以上;套种两行拉巴豆时的郑青贮1号收入最高可达29335.50元·hm-2,豫青贮23收入最高可达38664.76元·hm-2,豫青贮23的经济效益要显著优于郑青贮1号。  相似文献   

17.
豌豆与根瘤共生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蕾  马绍英  陈贵平  柴强  李胜 《草业学报》2019,28(9):96-109
为了研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植株的抗旱性影响,本试验以抗旱性品种‘定豌8号’和非抗旱性品种‘陇豌6号’两个豌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充分供水(田间持水量的75%)、轻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55%)、重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35%)3个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了接种与不接种根瘤菌豌豆植株地上部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脯氨酸(Pro)、可溶性糖、丙二醛(MDA)等抗旱指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根瘤共生的豌豆植株在遭受水分胁迫后,SOD、CAT、POD活性及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不接菌处理,而MDA含量低于不接菌处理。接种15735菌的‘定豌8号’的3种酶活性及Pro、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接种Da99菌株,同时高于接种15735菌株的陇豌6号。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在3个不同的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15735菌的‘定豌8号’的隶属函数平均值最大,抗旱性最强。而Da99菌株与‘陇豌6号’共生后在充分和轻度水分胁迫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但在重度胁迫下,Da99菌株与定豌8号表现出更强抗旱性。因此,在水分胁迫下接种两种根瘤菌均可提高豌豆的抗旱性,且15735菌对两种豌豆的抗旱性效应强于Da99菌,同时15735菌与‘定豌8号’更匹配,表现出更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的生化抗性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锰酸钾法测定了不同抗蚜性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受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为害胁迫后叶片内叶绿素(Chl)、可溶性蛋白、总酚含量及防御性酶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变化,以期明确各项生理指标与抗虫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蚜虫刺吸诱导过程中,4个品种的PPO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接蚜前抗虫品种甘农5号(G5)PPO活性高于感虫品种猎人河(Hu)和低抗品种甘农3号(G3)、金皇后(JH),接蚜后迅速下降,其活性低于感虫品种;抗虫品种甘农5号CAT活性和总酚含量始终高于低抗品种和感虫品种;感虫品种(Hu)Chl含量高于低抗品种(G3,JH),但低于抗虫品种(G5);感虫品种和抗虫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低抗品种(除第3 d高于G3);4个品种的CAT活性、Chl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因此,苜蓿品种的Chl、可溶性蛋白、PPO与其对豌豆蚜抗性的相关性不明确,而总酚、CAT与抗蚜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从植株光形态建成的角度,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苗期倒伏发生的原因。在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两种种植模式下,以强耐阴大豆南豆12和弱耐阴大豆南032-4为试验材料,对大豆倒伏率、茎秆形态、叶片光合特性,茎秆和叶片碳氮代谢物质含量等进行调查、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套作受共生期内玉米的遮阴,大豆处于弱光环境,导致植株形态发生改变,光合速率降低,并发生倒伏,但两种大豆品种受荫蔽影响的程度不同。南豆12受荫蔽的影响较小,倒伏率显著低于南032-4,茎秆长粗比增加幅度和光合速率降低幅度也显著低于南032-4,相关分析表明,倒伏率与茎秆长粗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6;P<0.01);与叶片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r=-0.886;P<0.05);叶片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0;P<0.01),说明套作荫蔽降低了大豆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而导致大豆叶片光合速率降低是引起套作大豆形态改变,发生倒伏的重要原因;分析大豆叶片光合速率、茎秆碳氮比、叶片碳氮比和倒伏率发现,套作显著降低了茎秆和叶片碳氮比,降低幅度表现为南032-4显著高于南豆12,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光合速率与茎秆和叶片碳氮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871,-0.930;P<0.05),茎秆和叶片碳氮比与倒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0.968;P<0.01),说明较高的碳氮比是南豆12具有较强抗倒伏能力的生理基础,使其能够在套作环境下维持较优的光形态特性,更适合于套作种植;分析大豆碳氮物质代谢可知,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茎秆和叶片的碳氮代谢物质含量,不同品种间表现为南豆12显著高于南032-4。说明较高的碳氮代谢活性和光合产物运输能力是增强套作大豆抗倒伏能力的物质基础和代谢基础。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为对象,探明了套作大豆植株倒伏与茎叶碳氮代谢物质转运的关系,为培育套作专用的耐阴抗倒伏大豆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李润红  刘长仲 《草业学报》2017,26(3):111-120
为了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绿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应用CO2人工气候箱,CO2浓度设置中等浓度[(550±27) μL/L]和高浓度[(750±37) μL/L],并以当前浓度[(375±18) μL/L]为对照,观察并记录了饲养在蚕豆上的连续3代绿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升高,连续3代绿色型豌豆蚜发育历期均缩短,初产若蚜体重、成蚜体重、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均呈增加趋势;各世代的繁殖期延长,平均产蚜量和最大产蚜量均增加;各世代的净增殖率(R0)增大,平均世代周期(T)延长,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减小。因此,绿色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随着CO2浓度升高而下降,故推测未来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不利于豌豆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