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科学使用除草剂、预防杂草抗药性的产生,研究10%(质量分数,下同)噁草酸乳油以田间推荐剂量60.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和45.0 g·hm-2(田间推荐剂量减量25%)分别与不同剂量的50%噻苯隆悬浮剂(37.5、75.0、150.0 g·hm-2)、41%乙烯利水剂(400.0、600.0、800.0 g·hm-2)混配对棉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噻苯隆悬浮剂75.0 g·hm-2和150.0 g·hm-2与45.0 g·hm-2的噁草酸乳油混配使用,药后15 d的株防效分别达到93.3%和96.5%,极显著高于噁草酸乳油单剂处理的52.3%;药后45 d的株防效分别为93.5%和98.3%,显著高于噁草酸乳油单剂处理,质量防效分别提高19.3和24.4百分点。600 g·hm-2和800 g·hm-2乙烯利水剂与45.0 g·hm-2的噁草酸乳油混配使用,药后15 d、30 d、45 d的株防效为89.2%~100.0%,极显著高于噁草酸乳油单剂处理;药后45 d的质量防效分别提高21.1和24.2百分点。可见,噻苯隆悬浮剂和乙烯利水剂分别与噁草酸乳油混配对禾本科杂草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且速效性和持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机载红外相机监测脱叶剂对棉花冠层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设置50%(质量分数,下同)噻苯隆300 g·hm-2(有效成分,下同)+40%乙烯剂利1.8 L·hm-2(有效成分,下同)、50%噻苯隆300 g·hm-2+专用助剂225 mL·hm-2+40%乙烯利1.8 L·hm-2、54%噻苯敌草隆243 g·hm-2(有效成分,下同)+40%乙烯剂1.8 L·hm-2、54%噻苯敌草隆243 g·hm-2+专用助剂225 mL·hm-2+40%乙烯利1.8 L·hm-2 4种脱叶处理,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利用机载热红外相机在地面上方60 m处采集棉花冠层热红外图像,使用红外温度探头采集各处理棉花上部叶片的温度数据。结果表明:脱叶剂施用后1 d,棉花冠层表面温度和叶片温度变化均为先升高后降低,中午前后是监测棉花冠层温度的最佳时段;随着脱叶剂喷施后时间的增加,处理组与对照组冠层温度差先逐渐增大,后趋于平稳;外界环境温度高时,处理组与对照组冠层温差增幅快。利用机载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监测脱叶剂对棉花冠层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非抗除草剂棉花品种豫068为材料,选用4种市场常见茎叶除草剂,设6个药剂处理(乙草胺90%乳油、异丙草莠40%悬乳剂、草甘膦异丙胺盐41%水剂、乙氧氟草醚20%乳油、乙氧氟草醚+乙草胺、乙氧氟草醚+草甘膦)和1个清水对照,在棉花苗期四叶一心期定向喷施,研究其对棉苗安全性及对杂草防效。结果表明:6个药剂处理对禾本科杂草都有较好的防效,持效期较长,而且对棉花安全。草甘膦异丙胺盐41%(质量分数,下同)水剂1 35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的杂草防效最好,可作为棉花茎叶期的理想除草剂。乙氧氟草醚36 g·hm-2 +乙草胺380 g·hm-2和乙氧氟草醚20%乳油36 g·hm-2 +草甘膦异丙胺盐41%水剂680 g·hm-2处理对棉田杂草的总防效也较好,可作为辅助除草剂。  相似文献   

4.
无人机施药液量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丰3WQF120-12型植保无人机喷施540 g·L-1“棉海”悬浮剂和40%(质量分数)乙烯利水剂,设计不同施药液量处理,研究植保无人机不同施药液量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第1次施药后5~7 d,不同无人机处理的脱叶率随施药液量提高而上升,施药液量为22.5 L·hm-2时脱叶效果最佳;(2)从第2次药后13 d(第1次药后20 d)的脱叶效果来看,第2次施药液量为22.5 L·hm-2时脱叶效果最好,脱叶率在92.70%~97.02%,脱叶效果优于第2次施药量为15 L·hm-2和18 L·hm-2的处理;(3)植保无人机采用3种施药量喷施脱叶剂对棉花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和棉花纤维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该研究可为植保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剂施药液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无人机喷施与人工喷施棉花脱叶剂效果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在棉田喷施噻苯隆·敌草隆,比较无人机喷施和人工喷施2种不同的施药方式对脱叶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按照90 g·hm-2、135 g·hm-2、180 g·hm-2喷施噻苯隆·敌草隆,施药后5 d,对棉花的脱叶药效显著低于同等剂量的人工喷雾处理,但施药后10~20 d,无人机喷雾处理脱叶药效逐渐提高,直至与人工喷雾处理无显著差异;无人机喷雾处理的吐絮药效也与同等剂量的人工喷雾处理相当;无人机喷雾处理对棉花产量主要因子铃重、衣分和纤维品质主要指标无明显不利影响。因此,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噻苯隆·敌草隆可以达到理想的脱叶、催熟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棉田莎草杂草的高效防除技术,以清水处理为对照,设置30%(质量分数,下同)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5%草甘膦二甲胺盐水剂、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均以柴油为溶剂),以及33%嗪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剂(以水配制成药液)处理,分别对棉田莎草进行茎叶涂抹,调查其防除效果(防效),并观察因涂抹失误引起的棉花药害。涂抹药剂后20 d,3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5%草甘膦二甲胺盐水剂和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相对株防效分别为97.3%、99.7%和96.5%,均极显著优于其他处理;药后10 d,这3种药剂的目测防效和相对株防效均已超过90%;药后3 d、7 d,3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5%草甘膦二甲胺盐水剂的目测防效以及死草速度明显优于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从涂抹失误造成的棉花药害来看,在涂抹时切勿接触到棉花茎叶,且应考虑采用安全性高的助剂。综上,从对棉田莎草的防效考虑,使用草甘膦二甲胺盐、苄嘧磺隆、草甘膦异丙胺盐涂抹为佳。  相似文献   

7.
采用极飞3WWDZ-15A多旋翼植保机喷施棉花脱叶剂“棉田阔笑”(540 g·L-1噻苯隆·敌草隆悬浮剂),通过布置雾滴测试卡研究了雾滴在棉花冠层的沉积分布情况,结合田间脱叶催熟效果调查及棉花纤维品质检测,研究了烷基乙基磺酸盐、农健飞和倍达通3种助剂对棉花脱叶催熟效果、棉花产量主要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无人机喷施脱叶剂,雾滴沉积分布满足脱叶剂施药要求。添加助剂的3个处理药后30 d脱叶率达到85.53%~100%,显著高于未添加助剂的处理。添加农健飞、倍达通助剂处理的棉花吐絮率分别为66.22%和60.73%,显著优于未添加助剂的处理。助剂对棉花铃重和衣分及纤维品质主要指标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无人机喷施噻苯隆·敌草隆对棉花的脱叶催熟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剂的效果,利用3WQF120-12型植保无人机在棉田开展了噻苯隆·敌草隆悬浮剂与不同用量的乙烯利水剂及烷基乙基磺酸盐助剂混合喷雾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喷施135 g·hm-2 噻苯隆·敌草隆时,添加乙烯利和助剂的处理对棉花的脱叶药效和吐絮药效显著高于单剂处理,其中噻苯隆·敌草隆135 g·hm-2、乙烯利1 200 g·hm-2和助剂900 g·hm-2混合喷施,对棉花的脱叶及催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新壮态”液肥对草甘膦异丙胺盐除草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助剂与草甘膦混配或混合使用是降低草甘膦用量、增加其除草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探明“新壮态”液肥作为草甘膦异丙胺盐增效剂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新壮态”液肥与草甘膦异丙胺盐混合喷雾对棉田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新壮态”液肥对草甘膦异丙胺盐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草甘膦异丙胺盐田间常规使用剂量1 230 g·hm-2相比,“新壮态”液肥的加入可降低其使用量25%~50%,提前3~5 d见效。“新壮态”液肥可有效提高草甘膦异丙胺盐除草速效性及防效。两者混合使用的推荐剂量分别为2 250~9 000 g·hm-2和615.0~922.5 g·hm-2。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敌草隆和二甲戊灵对棉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采用不同剂量的敌草隆水分散粒剂、二甲戊灵乳油及其混剂进行土壤封闭,药后15 d、30 d、45 d调查棉田杂草数量,并在药后45 d测定杂草地上部干物质质量,计算株防效和鲜物质质量防效。结果表明,敌草隆和二甲戊灵混用对棉田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其中敌草隆按照750~1 050 g·hm-2(有效成分,下同)与148.5~297.0 g·hm-2的二甲戊灵混配,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鲜物质质量防效分别达到93.1%~100.0%和87.6%~97.7%,优于敌草隆和二甲戊灵单独使用。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建议2种药剂按上述剂量混配使用。  相似文献   

11.
简要分析安徽省沿江棉区棉花生产的现状和现有种植品种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皖沿江棉花今后棉花育种要培育三系雄性不育杂种,尽快开展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培育高光效株型品种,为棉花生产机械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棉区地处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基地,而棉花种植却主要靠人工操作。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上升很快,迫切需要提高棉花机械化的水平,否则沿海棉区很可能会逐渐萎缩乃至消失。随着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播种、中耕、施药、追肥等环节都已完全可以通过机械化作业完成,但棉花采摘收获机械化乃是瓶颈。通过对江苏沿海棉区棉花的种植现状和发展棉花机械化种植的外在条件与限制因素分析,提出了以品种适应机械和机械适应品种两条途径的机械化种植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棉花标准含杂率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棉花含杂率现状的问题,课题组制定调研方案,对长江流域棉区不同轧花工艺环节的棉花进行取样、测试、统计;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样本的均值与标准差,分析样本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采用K-S检验方法,判断样本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样本,计算样本的偏度和峰度,分析样本的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差异。通过比较长江流域棉区与之前报道的黄河流域棉区不同工艺环节棉花含杂率的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确定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含杂率样本均值为1.417%,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含杂率样本均值为1.657%,调研结果为修订棉花含杂率国家标准和指导轧花保质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白岩  杜珉  赵新民 《中国棉花》2015,42(9):9-11
对棉花机械采收技术进行了调研,通过与人工采棉在成本收益、人工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了机械采收技术的必要性,从全国棉花生产对棉田机械采收技术需求、农村社会化服务普及程度、技术成本是否在农民承受范围内等角度阐述了机械采棉技术的可行性,找出了限制我国发展棉田机械采收技术的主要瓶颈,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棉花与棉铃虫互作过程中的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花与棉铃虫互作时,棉花的防御与棉铃虫的反防御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此过程中几种功能酶发挥重要作用,酶活力变化的强弱也间接反映出棉花的抗虫能力。本研究分析棉花与棉铃虫互作过程中的酶活力变化,以期为棉花抗性育种、品种评价及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对棉酚含量不同的棉花进行室内接虫,测定其在受到棉铃虫幼虫危害前后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以及取食不同品种棉花后棉铃虫幼虫的酸性磷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结果表明,棉花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不仅与棉铃虫危害时间相关,而且与棉花品种棉酚含量有关。低酚棉花品种的诱导抗性低于高酚品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印度转基因棉花的商业化进程及对棉花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年印度首次推广转基因棉花,至2009年就基本实现棉花品种转基因化,转基因棉花占棉花总面积的87%。生产上使用的转基因品种(杂交种)的数量连年成倍增长,培育出转基因品种的公司或单位迅速增多。这说明印度的转基因棉花研究和育种发展速度惊人。棉花单产、总产几乎成倍提高,2009年比2001年分别增加85%和88.6%。2002—2010年印度棉花单产与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  相似文献   

17.
2014―2015年按照《安徽省短季棉品种比较试验方案》,在安徽省沿江、江淮丘陵和淮北的8个试点设置短季棉品种比较试验。25个参试短季棉品种的性状总体表现:平均皮棉单产为1 026.0 kg·hm-2,与春棉相比产量偏低;平均生育期为113 d,苗期生育进程快,现蕾提早22 d;总体抗病性较差,平均枯萎病病指为15.2,黄萎病病指为37.6,属耐枯萎病、感黄萎病级别;平均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 mm,断裂比强度28.7 cN·tex-1,马克隆值4.8,未达到纤维长度、比强度“双30”的标准。分析了晋级区域试验的短季棉品种综合性状,对短季棉育种目标和审定标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在山东德州对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和棉花单作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探索了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单作棉花相比,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的株高、果枝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不与粮棉争地的前提下,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同当地常规植棉(棉花单作)产量及纤维品质相当,又净增加了种植一季辣椒的收益。表明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棉区是可行的,并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