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研究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抗氧化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60只5.5 kg 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公母各4只)。各处理组饲粮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分别为0(空白对照组)、10、20、40、80 mg·kg-1。试猪饲养至7、42d时每个重复分别选取平均体重的试猪屠宰并取样测定。【结果】断奶后8—42 d和整个试验期阶段,大豆异黄酮40 mg·kg-1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和2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8—42 d时,大豆异黄酮20 mg·kg-1组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7d,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提高有降低的趋势,其中添加大豆异黄酮40和80 mg·kg-1组试验猪肝脏中的MDA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添加大豆异黄酮20 mg·kg-1组仔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4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和80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添加大豆异黄酮10 mg·kg-1组肝脏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8—42 d时,2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试验猪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42d时,添加大豆异黄酮40 mg·kg-1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大豆异黄酮20 mg·kg-1组肝脏的GSH-Px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42d,大豆异黄酮40和80 mg·kg-1组的空肠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大豆异黄酮40 mg·kg-1组空肠的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饲粮大豆异黄酮对空肠的金属硫蛋白(MT)含量有显著影响作用,其中大豆异黄酮10 mg·kg-1组空肠的MT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断奶后7、42d对照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成舌状排列,绒毛顶端凹陷且脱落严重,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损伤程度降低,其中40 mg·kg-1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最完整,成柱状排列。添加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42d的血液中CD4+的水平有显著影响作用,对淋巴细胞转化率、CD8+、CD4+/CD8+无显著影响(P0.05),其中大豆异黄酮10和20 mg·kg-1组血液中CD4+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对肠绒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断奶仔猪大豆异黄酮适宜添加量为40mg·kg-1。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饲粮微量元素不同添加模式对肉仔鸡生长和胴体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探寻肉仔鸡饲粮中微量元素平衡模式,为饲粮中合理添加微量元素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240只1日龄AA肉仔鸡,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按不同模式添加微量元素:按照NRC(1994)肉鸡推荐量以无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1,1—42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8、80、60、40 和 0.15 mg·kg-1);按照中国鸡饲养标准(农业行业标准NY/T 33-2004)中肉鸡推荐量以无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2,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8、100、120、100和0.3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8、80、120、80和0.3 mg·kg-1);按照课题组前期微量元素需要量研究结果以无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3,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4、40、110、60和0.35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0、30、80、40和0.35 mg·kg-1);按照实验室前期结果以有机形式减量添加微量元素(T4,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2、30、80、40和0.25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0、15、50、30和0.25 mg·kg-1);按照NY/T 33-2004中肉鸡推荐量以有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5,1-21和22-42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同T2)。无机微量元素源分别为饲料级五水硫酸铜、一水硫酸亚铁、一水硫酸锰、一水硫酸锌和亚硒酸钠,有机微量元素源分别为饲料级蛋氨酸铜、甘氨酸铁、蛋氨酸锰、甘氨酸锌和酵母硒。试验期42d。【结果】微量元素添加模式对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 T2组的22—42日龄料重比显著高于T1、T4和T5组(P<0.05),而T2与T3组无显著差异(P>0.05); T2组的1-42日龄料重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2日龄肉仔鸡胴体性能及胸肌和腿肌的L*值、a*值、pH和滴水损失均不受微量元素添加模式影响(P>0.05),但T5组的胸肌b*值显著高于T1和T3组(P<0.05),而与T4组无显著差异(P>0.05);T4组的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T1和T5组(P<0.05),肌肉嫩度相对较好。【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减量添加有机微量元素(T4, 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2、30、80、40和0.25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0、15、50、30和0.25 mg·kg-1)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作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D3(VD3)对快大型黄羽肉种鸡及其子代肉鸡生产性能、胫骨指标与钙磷代谢的影响,确立黄羽肉种鸡VD3需要量,为黄羽肉种鸡营养需要量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选用720只48周龄快大型岭南黄羽肉种母鸡,根据体重和产蛋率一致原则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20只,各处理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800、1 600、2 400、3 200、4 000 IU·kg-1 VD3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周。种鸡饲养试验结束后选取种蛋孵化,子代肉鸡按照种鸡的组别进行分组分栏饲喂(基础饲粮中含1 000 IU·kg-1VD3),试验期63d。【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800 IU·kg-1 VD3显著提高平均蛋重(P<0.05);添加1 600与3 200 IU·kg-1 VD3显著增加种蛋的蛋壳强度(P<0.05);添加1 600 IU·kg-1 VD3增加蛋壳厚度(P<0.05);添加4 000 IU·kg-1 VD3显著提高种鸡脱脂胫骨比例与骨密度(P<0.05),添加VD3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种鸡胫骨折断力(P>0.05);添加VD3可提高种鸡血浆中钙、磷含量,降低AKP活性(P<0.05)。(2)种鸡饲粮添加VD3对子代肉鸡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 000 IU·kg-1 VD3显著提高子代鸡胫骨折断力(P<0.05),添加800、1 600或4 000 IU·kg-1VD3显著增加子代肉鸡胫骨密度(P<0.05),添加1 600—4 000 IU·kg-1VD3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子代鸡脱脂胫骨比例(P>0.05);添加VD3提高了子代肉鸡1日龄血浆中钙、磷含量,降低AKP活性(P<0.05),但对21、63日龄子代肉鸡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VD3显著影响黄羽肉种鸡产蛋性能、种蛋蛋壳品质、肉种鸡及其子代肉鸡胫骨指标与钙磷代谢。综合试验观测与回归模型来估测黄羽肉种鸡VD3需要量,饲粮添加800 IU·kg-1 VD3即可获得最优产蛋性能,1 650—1 828 IU·kg-1 VD3获得最优蛋品质,而获得种鸡和子代肉鸡最优胫骨性状均需要较高的种鸡饲粮VD3水平(4 000 IU·kg-1)。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外源性γ-氨基丁酸(GABA)抵抗仔猪氧化应激的作用效果,及海马神经元GABA受体调节凋亡信号通路在其中可能的介导作用,为GABA作为动物应激调节剂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成功构建的仔猪活体和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模型,考察外源性GABA对仔猪血清及海马组织中氧化/抗氧化相关指标、仔猪日增重、脑海马GABA受体以及大鼠海马神经元中GABA受体及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低、中、高浓度的GABA灌喂组(LD+OS; MD+OS;HD+OS)仔猪血清的MDA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氧化应激(OS)组(P<0.01),而GSH水平均极显著高于OS组(P<0.01),同时HD+OS 组仔猪血清T-AOC水平极显著高于OS组和对照组(P<0.01);且高浓度(100 mg·kg-1 BW)GABA降低仔猪血清MDA含量和增加GSH水平的幅度均高于低浓度(20 mg·kg-1 BW)和中浓度(60 mg·kg-1 BW)GABA。因此,后续研究仅考察100 mg·kg-1 BW GABA的作用效果及其抗氧化应激的机制。OS组仔猪0-7、8-14和0-28日龄的日增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HD+OS组0-7、8-14和0-28日龄仔猪的日增重极显著高于OS组(P<0.01);OS组仔猪15-28日龄的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OS组15-28日龄的日增重极显著高于OS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100 mg·kg-1 BW GABA的灌喂极显著地增加了仔猪的日增重。对照组、OS组和HD+OS组在前、中、后期的腹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氧化应激组海马组织的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HD+OS组 (P<0.01),而T-AOC和GSH的水平均极显著低于另外两组(P<0.01),表明GABA能提高仔猪海马组织抗氧化能力。HD+OS组的海马组织GABAA和GABAB受体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氧化应激组(P<0.01),表明GABA提高了海马组织GABAA和GABAB的水平。氧化应激组脑海马Bcl-2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ax和Caspase-3蛋白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D+OS组的Bcl-2蛋白水平极显著高于氧化应激组(P<0.01),Bax蛋白水平极显著低于氧化应激组(P<0.01),Caspase-3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氧化应激组(P<0.05)。与此一致的是,氧化应激组、GABA+OS+Picrotoxin组和GABA+OS+CGP54626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Bax和Caspase-3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GABA+OS组(P<0.05),表明GABA缓解了氧化应激状态下海马神经元的损伤,而GABA受体抑制剂的添加阻挡了GABA的抗应激损伤作用。【结论】 GABA降低了仔猪海马的氧化应激水平,而GABA抗应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凋亡蛋白基因的表达相关,而GABAA和GABAB受体介导了该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精料饲粮条件下,添加不同水平葡萄籽原花青素(GSPs)对杜寒杂交羔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瘤胃及血清炎症因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葡萄籽原花青素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择48只体重相近(22.75±1.20 kg)、月龄相近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公羔,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48只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基础饲粮精粗比为7:3,GSPs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CON)、10(10GSPs)、20(20GSPs)、40(40GSPs)mg·kg-1 BW。饲养期共60 d,前15 d为预饲期。正试期第1天晨饲前称量体重作为初始体重。正试期结束后颈静脉采集血液并分离血清,用于抗氧化指标、炎性因子和脂多糖含量测定;同时每组随机选择6只分别于饲喂后1、3、4、6、8、12 h口腔采集瘤胃液,立即测定瘤胃液pH,饲喂后3 h瘤胃液样品用于测定发酵指标及脂多糖含量。每组剩余6只进行屠宰,采集瘤胃组织测定抗氧化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10GSPs和20GSPs组的末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40GSPs组差异不显著(P>0.05)。10GSPs和20GSPs组ADG和ADF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40GSPs组(P<0.05),而40GSPs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GSPs对瘤胃pH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饲喂后3、8、12 h瘤胃pH随GSPs添加水平增加而线性升高(P<0.05),4 h瘤胃pH较对照组有线性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7);添加GSPs后瘤胃液中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有降低的趋势(P<0.1),对丙酸、异戊酸、戊酸浓度及乙酸/丙酸值没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GSPs后血清脂多糖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不影响瘤胃液中脂多糖浓度。20GSPs和40GSPs组瘤胃组织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GSPs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GSPs组(P<0.05)。20GSPs和40GSPs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GSPs组(P<0.05)。添加GSPs对瘤胃组织炎症因子没有显著影响,但有降低IL-6和IL-10的趋势(P<0.1)。20GSPs和40GSPs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GSPs组(P<0.05);40GSPs组血清IL-10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10GSPs和20GSPs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精料饲粮条件下补饲适量GSPs可以提高羔羊瘤胃pH,提高血清和瘤胃组织抗氧化能力,对羔羊健康具有潜在的保护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GSPs的最佳饲喂量为20 mg·kg-1BW。  相似文献   

6.
【目的】 沼液富含氮素是其农田利用的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沼液中还含有大量的HCO3-。探讨沼液还田过程中HCO3-的转化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沼液替代化肥,实施化肥减量及沼液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设置沼液原液(BS)、去除HCO3-的沼液(BS?B)、去离子水加HCO3-(W+B)和去离子水(W)4个处理,采用13C标记技术,通过水稻苗期盆栽试验,观测CO2释放特征,同步分析水稻光合作用速率、胞间CO2浓度、干鲜重、株高,以及上覆水和土壤pH、HCO3-、NH4+含量等的变化。【结果】 (1)BS处理下CO2释放速率为9.55—38.07 mg·kg-1·h-1,净累计释放量为4 654.06 mg·kg-1;BS?B处理下CO2释放速率为4.55—17.25 mg·kg-1·h-1,净累计释放量为780.68 mg·kg-1;W+B处理下CO2释放速率为3.93—26.33 mg·kg-1·h-1,净累计释放量为1 274.07 mg·kg-1;W处理下CO2释放速率为3.22—11.90 mg·kg-1·h-1,累计释放量为2 265.20 mg·kg-1。BS处理下CO2平均释放速率分别是BS?B和W+B的4.18倍和2.44倍,净累计释放量分别是BS?B和W+B的5.96倍和3.65倍,均显著高于BS?B和W+B处理。同时,BS处理下的CO2净累计释放量大于BS?B与W+B两个处理之和,因此HCO3-与沼液中其他组分在对CO2释放影响方面存在协同效应。(2)培养期内BS处理下13CO2的净累计释放量为32.87 mg·kg-1,占土壤-水稻系统CO2净累计释放量的0.71%;W+B处理下13CO2的净累计释放量为13.18 mg·kg-1。相比较而言,BS处理下的13CO2净累计释放量显著高于W+B(P<0.05),这表明沼液中的其他组分促进了HCO3-向CO2的转化。(3)BS和BS?B处理在前12 h水稻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W+B和W处理;添加培养液后2—7 d,BS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值显著高于BS?B,同时,整个培养期间均显著高于W+B处理(P<0.05),沼液中的HCO3-显著改善了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相比较而言,BS处理前5 d胞间CO2浓度均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BS和BS?B处理下水稻株高和水稻鲜重均显著高于W+B和W处理(P<0.05),4个处理间水稻干重无显著差异。(4)BS处理水稻幼苗固定的13CO2量为4.05 g·kg-1,标记物H13CO3-利用率为18.54%;W+B处理的13CO2固定量为3.29 g·kg-1,H13CO3-利用率为14.20%。H13CO3-源的13CO2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有利于水稻生长。(5)BS和W+B处理下CO213CO2释放速率均与上覆水和土壤HCO3-含量、pH显著相关;同时,BS和W+B处理下水稻光合速率均与土壤中HCO3-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沼液还田,大量HCO3-转化显著促进了CO2的释放,有利于水稻光合作用。土壤中的HCO3-含量和土壤pH是影响CO2释放和水稻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同时,水稻对沼液中的HCO3-具有更高的利用率,沼液中的HCO3-存在明显的类CO2施肥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松针多糖对鸡巨噬细胞HD11的天然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松针多糖在肉鸡疾病防治方面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的松针多糖作用于巨噬细胞HD11,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终浓度为1 μg·mL-1的LPS)和松针多糖组(终浓度分别为25、50、100、200、400 μg·mL-1的松针多糖)。噻唑蓝(MTT)检测巨噬细胞HD11细胞活性、Griess法检测巨噬细胞HD11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分泌量、中性红吞噬试验检测巨噬细胞HD11吞噬活性,酶联免疫(ELISA)检测巨噬细胞HD11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α(IFN-α)、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D11细胞中iNOS mRNA表达。【结果】 MTT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松针多糖(25、50、100、200、400 μg·mL-1)对细胞活性没有影响,说明在25-400 μg·mL-1范围内对巨噬细胞没有毒性,可以进行免疫调节作用实验。免疫调节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松针多糖极显著(P<0.01)增加了NO释放量和细胞吞噬活性,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提高了细胞因子IFN-α的含量和iNOS的含量及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降低了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量。当松针多糖浓度在50、100、200、400 μg·mL-1浓度时,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松针多糖极显著(P<0.01)降低NO释放量,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降低了细胞因子IFN-α的含量、iNOS的含量及mRNA表达量和IL-10含量。当松针多糖浓度在25、50、100 μg·mL-1浓度时,细胞吞噬活性极显著(P<0.01)低于阳性对照组,细胞因子IL-6的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阳性对照组。当松针多糖浓度在25、50、100、200 μg·mL-1浓度时,细胞因子TFN-α的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阳性对照组。【结论】松针多糖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HD11的天然免疫调节能力,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荷斯坦阉牛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为荷斯坦阉牛育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体重在650 kg左右的健康的荷斯坦阉牛39头,随机分为3组(n=13)。试验期为255 d(预试期10 d、正试期245 d)。试验前期(1—87 d)3组分别为低能量组(LE)、中能量组(ME)、高能量组(HE),NEmf分别为6.10、6.30、6.50 MJ·kg-1,CP水平均为11.6%;试验后期(88—245 d)分为3个阶段,Ⅰ(88—130 d)、Ⅱ(131—188 d)、Ⅲ(189—245 d)阶段,不同阶段的各试验组饲粮能量和粗蛋白质水平相同, NEmf分别为6.7、7.20、7.29 MJ·kg-1,CP水平均为11.5%。于试验前期和后期结束时进行生产性能等指标测定,每组随机选择6头牛采集血液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并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等。【结果】提高试验前期饲粮能量水平,显著提高了荷斯坦阉牛HE组的日增重,较LE组和ME组分别提高了21.50%(P<0.05)和17.12%(P<0.05),但饲粮能量水平对荷斯坦阉牛后期和全期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在试验前期,血清中的TG含量显著增加,高低次序均表现为HE组>ME组>LE组,HE组血清中LPL含量最高,较LE组、ME组分别提高了35.17%(P<0.05)、9.92%;HE组血清中NEFA含量最高,较LE组显著提高了13.16%(P<0.05),与ME组无显著差异。而在试验后期,LE组血清中LPL含量较ME组、HE组显著提高18.47%(P<0.05)、26.17%(P<0.05)。不同饲粮能量水平显著提高了荷斯坦阉牛胴体重,HE组最高,较LE组和ME组提高了6.26%、5.26%;HE组屠宰率极显著LE组和ME组,分别提高了4.86%(P<0.05)、4.10%(P<0.05),而对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等级无显著差异(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pH、蒸煮损失、剪切力、失水率以及色差无影响(P>0.05);HE组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最高,较LE组和ME组分别显著提高了52.54%(P<0.05)、57.45%(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荷斯坦阉牛采取直线高能育肥模式较好,在体重650—770 kg阶段,饲粮NEmf水平为6.50 MJ·kg-1,CP水平为11.6%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硒(Se)能否通过Nod2/MAPK/mTOR途径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损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将探究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感染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Nod2/MAPK/mTORs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为阐明硒的免疫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将bMECs以10 6细胞/孔接种于6孔板中,当细胞超过80%的汇合度时,用含2、4和8 μmol·L -1浓度硒的培养基替换原来的培养基,继续孵育12 h,然后用PBS洗涤每孔3次,将S. aureus按MOI=1:1的比例加入6孔板中,继续培养0.5 h,然后收集bMECs细胞进行相关蛋白的检测。本试验共分3大组,即对照(Con)组(bMECs)、模型(Mod)组(bMECs+S. aureus)和试验组。其中试验组又分3个亚剂量组,即Low组(bMECs+2 μmol·L -1 Se+S. aureus)、Mid组(bMECs+4 μmol·L -1 Se+S. aureus)和Hig组(bMECs+8 μmol·L -1 Se+S. aureus),每组设3个重复。利用BCA蛋白测定试剂盒对收集的bMECs细胞进行总蛋白提取。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bMECs中Nod2和RIP2蛋白表达水平及JNK,AKT和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将蛋白样品加到10%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上样量为20 μg/孔,之后将蛋白转移到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将PVDF膜用5 mL 5%脱脂乳阻断2 h,脱脂乳脱脂后用TBST清洗后,分别用5 mL的 Nod2、RIP2、JNK、AKT、mTOR和β-actin的一抗孵育过夜,回收一抗。之后在PVDF膜中分别加入5 mL上述蛋白的二抗,室温孵育2 h,回收二抗。PVDF用TBST洗涤5次,最后在暗室条件下进行化学显影。 【结果】S. aureus能显著提高bMECs中Nod2和RIP2蛋白表达水平及JNK,AKT和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S. aureus感染0.5 h后,Nod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培养基里添加2 μmol·L -1 的硒可极显著抑制Nod2蛋白的表达(P<0.01),在培养基里添加8 μmol·L -1 的硒可显著抑制Nod2的表达(P<0.05); S . aureus感染0.5 h后,RIP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在培养基里添加8 μmol·L -1 硒可显著抑制RIP2蛋白的表达(P<0.05);S. aureus感染0.5 h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JNK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培养基里添加4 μmol·L -1 的硒能显著抑制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在培养基里添加8 μmol·L -1 的硒能显著抑制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1); S. aureus感染0.5 h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培养基里添加4 μmol·L -1 硒可极显著抑制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1),在培养基里添加8 μmol·L -1 硒可显著抑制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S. aureus感染0.5 h后,模型组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培养基里分别添加4 μmol·L -1 和8 μmol·L -1 硒均能显著抑制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P<0.05)。 【结论】硒可通过抑制bMECs Nod2/MAPK/mTORs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蛋白的表达而减轻S. aureus诱导的bMECs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饲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草原红牛气体代谢、养分消化代谢及血清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草原红牛饲养标准的制订和高效饲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12头体重相近(365.08±2.76)kg、健康的草原红牛公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增重净能为5.65(低能组)、6.05(中能组)和6.43 MJ·kg-1(高能组)的饲粮。试验期20 d,其中,预试期18 d,正试期2 d。正试期利用“大型动物开放回流式呼吸测热装置”开展呼吸测热试验,采用全收粪尿法开展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结束前颈静脉采集血液样本分离血清,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高能组甲烷产生量、甲烷产生量占干物质采食量比例、氧气消耗量及产热量显著高于其他组,二氧化碳产生量显著高于中能组(P<0.05),且各项指标均随饲粮能量水平升高而线性升高(P<0.05)。能量代谢参数分析表明,各组消化能采食量、代谢能采食量、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粪能排泄量和尿能排泄量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能组甲烷能排放量、甲烷能占总能比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随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升高(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草原红牛氮代谢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干物质、有机物、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干物质和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有随饲粮能量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趋势(P=0.059)。高能组血清总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血清尿素氮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且均随饲粮能量水平升高呈线性变化(P<0.05)。其他各组间血清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适宜提高饲粮能量水平可提高草原红牛的养分利用率,但能量供给过高时会以甲烷能形式损失。综合来看以中能组效果最佳,推荐350 kg草原红牛适宜消化能和消化蛋白日供给量分别为128.12 MJ·d-1、749.50 g·d-1,代谢能和沉积蛋白日供给量分别为121.78 MJ·d-1、678.75 g·d-1,净能日供给量为55.96 MJ·d-1。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草原蘑菇圈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蘑菇圈是草原上常见的生态学景观,蘑菇圈的真菌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而且会极大地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从而间接影响土壤呼吸。探究草原蘑菇圈的土壤呼吸作用,为精确估算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Li-8100土壤呼吸监测系统,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蘑菇圈不同位置(圈上、圈内、圈外)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监测,并使用探针式电子温度计(CJTP-101)和手持式土壤水分仪测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同时测定蘑菇圈土壤生物量和土壤养分,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蘑菇圈上的地上生物量为246.2 g·m-2,显著高于圈内(153.1 g·m-2)和圈外(132.6 g·m-2),圈上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圈内和圈外的1.61倍和1.86倍;蘑菇圈上地下生物量为763.9 g·m-2,小于圈内(927.4 g·m-2)和圈外(824.8 g·m-2),圈上、圈内、圈外地下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蘑菇圈上枯落物量为17.9 g·m-2,大于圈内(13.1 g·m-2)和圈外(9.6 g·m-2),但差异不显著(P>0.05);圈上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为52.2和7.8 mg·kg-1,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P<0.05),速效氮的含量分别比圈内、外平均值高42%和40%,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比圈内、外平均值高53%和59%;蘑菇圈上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3 560.1和319.8 mg·kg-1,均低于圈内和圈外;而全磷含量为502.2 mg·kg-1,高于圈内和圈外,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原蘑菇圈上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5.26 μmol·m-2·s-1,显著大于圈内(4.07 μmol·m -2·s-1)和圈外(4.17 μmol·m -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指数和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 土壤温度和水分不是造成蘑菇圈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性的主导要素,蘑菇圈上的土壤呼吸速率增强与圈上较高的速效养分和较强的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饲粮中不同比例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以下简称“混贮”)替代全株玉米青贮(以下简称“青贮”)对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马铃薯加工副产品在养牛生产中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0头健康、体况良好、体重相近((461.33±33.47)kg)的荷斯坦公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4个处理组为T20组(精料+20%混贮+80%青贮)、T40组(精料+40%混贮+60%青贮)、T60组(精料+60%混贮+40%青贮)和T80组(精料+80%混贮+20%青贮),各试验组饲粮精粗比和精料组成一致,预试期10 d,正试期150 d。【结果】(1)不同比例混贮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奶公牛的平均日增重(ADG)差异不显著(P>0.05)。T20组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比T40组提高了4.30%(P<0.01),比T60组提高了5.24%(P<0.01),比T80提高了6.01%(P<0.01)。T40组的料重比(F/G)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适量的氨基酸副产物(amino acid by-products,ABP)对白高粱发酵品质及其消化率的影响,为减轻环境污染及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提供思路。【方法】 研究中设无任何添加剂的对照组与添加ABP、ABP+饲用菌的2个试验组进行白高粱青贮发酵试验,通过测定饲料成分和体外消化率得出ABP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消化率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探讨ABP对改善饲料发酵品质及提高消化率的机制。【结果】 研究表明2.0%的ABP添加到白高粱秸秆可降低饲料pH至3.65,与对照组(5.13)差异显著(P<0.05),感官评分属于优质青贮饲料区间。各试验组乳酸含量(ABP 组:11.95 g·kg-1,混合组:15.14 g·kg-1)极显著高于对照组(3.54 g·kg-1)(P<0.01)、乙酸与丁酸含量(乙酸:ABP组:2.87 g·kg-1、混合组:2.75 g·kg-1,丁酸:ABP组:0.72 g·kg-1、混合组:0.78 g·kg-1)显著低于对照组(乙酸:3.85 g·kg-1、丁酸:1.39 g·kg-1)(P<0.05),其中ABP+饲用菌的试验组乳酸含量比对照组高了327.85%;各组干物质(DM)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ABP组:58.67%,混合组:57.67%)、酸性洗涤木质素(ADL)(ABP组:4.77%,混合组:4.27%)和灰分(Ash)(ABP 组:1.56%,混合组:2.04%)低于对照组(NDF:63.66%、ADL:5.15%、Ash:2.76%),但差异不显著(P>0.05),酸性洗涤纤维(ADF)(ABP组:35.77%,混合组:28.63%)极显著低于对照组(40.58%)(P<0.01),粗蛋白含量(ABP组:9.65%,混合组:9.67%)极显著高于对照组(6.88%)(P<0.01);各试验组体外消化率 DM(ABP组:74.66%,混合组:80.03%)、NDF(ABP 组:72.74%,混合组:83.08%)和ADF(ABP组:68.29%,混合组:79.5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M:60.67%、NDF:48.06%、ADF:44.81%)(P<0.05);结果表明ABP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消化率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作用。由SEM结果可知对照组横切面和表面结构完整、黏附的微生物数量少,而试验组表面结构蜡质层被破坏并黏附着大量的饲用菌、横切面细胞或组织内部黏附大量的饲用菌。以此初步得知ABP改善和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消化率的机制是除饲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外,饲料表面蜡质层被破坏从而促进饲用菌的黏附并降解细胞壁纤维素。【结论】 2.0%的ABP添加到白高粱青贮饲料中可显著提高发酵品质和消化率,对ABP的再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及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