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内蒙古兴安盟及类似生态地区生长季土壤干旱预测预警提供参考,利用兴安盟突泉县气象局1982—2015年作物生长季(4-9月)逐旬10~20cm土壤的相对湿度数据资料,结合其同期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回归分析法构建生长季土壤相对湿度预测模型;并采用兴安盟8个气象站2016—2018年生长季逐旬10~20cm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建成生长季土壤湿度预测模型M=1.9SPI30+3.7SPI60+6.9MI30+71.6(r=0.49,F=66.8,P0.01);该模型的预测精度除巴彦呼舒与高力板分别为75.6%和77.9%外,其余6个站的预测精度均在80%以上。同期土壤湿度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以巴彦呼舒最大,为12.9%;其次是高力板,为11.2%;其余各站平均绝对误差均为10%左右。8个站模型的预测值较实测值偏大的概率较大;巴彦呼舒和高力板的土壤干旱等级预测准确率低于70%,其余6个站的准确率均为80%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精准把控并及时调节葡萄大棚棚内小气候,利用清徐县葡萄大棚农田小气候站观测数据及气象站、辐射站、土壤水分站资料,建立以棚外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总辐射、土壤湿度为输入变量,棚内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为输出变量的基于BP神经网络葡萄大棚小气候预测模型。为了对比分析BP神经网络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同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其训练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分别为1.55 ℃、4.46%、0.77 ℃,标准误差分别为2.18 ℃、5.94%、1.00 ℃;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分别为1.37 ℃、2.84%、0.42 ℃,标准误差分别为1.96 ℃、4.60%、0.53 ℃。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精度满足棚内小气候要素预报要求。  相似文献   

3.
侍永乐  章超  靳青春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218-222,232
[目的]描述气象影响因子与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预测巢湖地区逐旬10~100 cm土壤相对湿度,定量评估土壤旱涝情况.[方法]通过分析巢湖地区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逐月分布特征,讨论各气象影响因子与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并分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气象因子和土壤相对湿度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大到小分别为蒸发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降水量.随着土层的深入,两者的相关系数和显著程度呈下降趋势.[结论]2种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测出巢湖地区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逐旬动态变化,可为了解巢湖地区籼稻主生长周期内的土壤相对湿度变化提供依据,为该地区作物旱涝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工林落叶松木材生长轮密度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了人工林落叶松木材生长轮密度的变异规律,并选择建模方法和模型参数估计,建立了变异规律模型和预测模型,经过残差分析表明:短期预测值与实测值非常吻合;长期预测值与实测值存在差异,但实测值仍在可信区间内。  相似文献   

5.
为了构建基于气象要素的甘肃省甘州区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探索应用了岭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合理选取预测因子的基础上,对预测因子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进行诊断,为了克服预测因子共线性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岭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共线性的处理和模型构建,应用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预测因子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通过岭回归分析建立的日光低温预测模型可以克服预测因子间由于共线性问题对模型参数造成的影响,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3℃)的准确率为98.4%,决定系数(R2)为0.8543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0.7849℃,模型精度较好。基于岭回归分析法建立的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能够对当地日光温室低温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为了预测麦长管蚜田间发生发展程度,及时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根据历年来杨凌区麦长管蚜的种群发生程度和气象数据,利用多元相关性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杨凌地区3月下旬到5月下旬各旬麦长管蚜的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从16个气象因子中发现旬均温度、旬均相对湿度和旬均气压与当旬麦长管蚜的发生相关系数排在最前3位。用三个气象因素构建的各旬线性回归模型经实践验证表明对当旬麦长管蚜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率为100%(3月下旬)、100%(4月上旬)、100%(4月中旬)、90%(4月下旬)、75%(5月上旬)、85%(5月中旬)、100%(5月下旬),总体准确率90%。由此得出结论本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指导实践中麦长管蚜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7.
为达到用前期气候因子变化来评估土壤水分变化的目的,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利用不同土壤类型的3个农牧业气象观测站1988-2006年的气象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选取前一旬气温、降水、蒸发量和土壤水分4个因子,建立了呼伦贝尔市5月上旬-8月下旬0~40cm土壤水分144个动态预测模型,68.8%的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相对误差小于±10%的为77.8%,小于±15%的为84.3%;利用实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表明,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在20%左右,可用于预测呼伦贝尔市植物生长季各旬0~40 cm各层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郭飞 《农村科技》2007,(5):65-66
一、立地条件 农2师31团西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临库鲁克塔格沙漠,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干旱少雨,多风沙浮尘,温差大,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0.7℃,生长季平均气温26.6℃,最高气温43.6℃,最低气温-31℃;年平均降水量为34.7-33.6毫米,蒸发量为2408.3-2671.4毫米;相对湿度45%-50%,无霜期182-231天。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1%以下,土壤pH值8-8.7,总盐量为0.1%-1%,土壤透气性好,蓄水保肥能力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胶东地区日光温室内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及对番茄栽培的适宜性,并对内部温湿度进行预测,利用不同传感器,全天候监测并分析了2019-06-01至2020-05-31温室内外温湿度,同时建立了该地区日光温室内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温及相对湿度的预测模型,并利用根均方差(RMS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部7月平均气温最高,1月平均温度最低,分别为29.7和14.1 ℃。温室内春秋季日期数较外部增加了78 d,冬季减少了118 d。不利于番茄生长的时期集中在夏季和冬季,温室内易产生夏季高温低湿、冬季低温高湿现象。温室内气温、相对湿度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RMSE值分别为4.1 ℃、10.1%,模型的模拟效果整体较好。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4年的实地观测资料,进行了石灰岩区宜林荒山春季土壤含水率预测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按隔候、隔旬两个预期间隔期,建立了阳坡、半阳坡、阴坡3个坡向,5、20cm两个土层的预测模型,平均精度94.8%。为了解决预测间隔期内产生降水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提出了用更正系数和降水量计算更正值的方法,对预测值进行更正.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东北三省90个气象站点1978~2020年的逐日气温数据、相对湿度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数据,分析东北三省干旱的时空分布、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自相关性。同时,利用东北三省小麦产量数据,分离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并构建预测小麦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春末、夏季、秋季是东北三省干旱的多发期,夏季(6、7、8月)月平均干旱日数达25天,干旱多发生于辽宁西部地区及黑龙江中部地区。1978~2020年,东北三省地区干旱日数的年际差异大但变化无明显趋势。东北三省地区的年均干旱日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产量预测模型考虑了粮食政策等社会因素及气温和相对湿度两个气象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预测模型的各因子均显著,平均预测精度达71.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挖掘猪舍历史环境参数数据时序信息角度出发,提出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和多元模型序列的猪舍温度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缺失部分环境因子统计预测,评估猪舍环境中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等环境因子对温度预测的影响程度。针对猪舍温度时间序列进行数据预处理,滤除错误值和缺失值,采用时间序列模型构建基于门控循环单元网络(Gated recurrent unit,GRU)的猪舍温度预测模型,采用多元模型建立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缺失值重要程度的猪舍温度预测模型。将该预测模型用于预测广东省某集约化猪场母猪分娩舍温度,并与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模型、反向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对比温度预测值与实测值发现,基于GRU模型对应的猪舍温度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25和0.19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65%;基于XGBoost多元模型的猪舍温度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1和0.71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50%。在时间序列的温度预测模型中,GRU模型表现出更优的预测效果;在多元模型的温度预测中,XGBoost模型的预测效果更优。结论 本研究使用的GRU模型在时间维度上对母猪分娩舍温度的变化起到了预警作用,确定了各种环境参数对温度的影响程度,为养殖环境的精细调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番茄干重作为正交试验指标,研究温室内番茄生长的环境参数(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对番茄干重的影响,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MATLAB对试验数据进行训练和模拟,为检验预测的可靠性,采用10-折交叉验证,准确率为95.32%。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得出预测值与实测值接近,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可用于干重的预测,能够为温室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温室标准切花菊叶面积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个温室标准切花菊的叶面积指数预测模型。【方法】根据光温对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出叶和展叶速率的影响,通过不同定植期和不同品种的试验,以综合考虑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日长的生理辐热积为预测指标,建立了温室标准切花菊叶面积预测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模型对温室标准切花菊的叶面积指数的预测精度较高,预测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和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94和0.75。基于生理辐热积的预测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预测精度比积温法和比叶面积法分别提高了48.2%和84.6%。【结论】本研究的叶面积指数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高,模型参数少,机理性强,可以为温室标准切花菊生长和外观品质的预测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建立水活度0.1~0.9区间内烟丝(叶丝、膨胀烟丝、梗丝、气流叶丝、成品烟丝)的等温吸附曲线模型,对标烘箱法测定的含水率,构建烟丝含水率与水活度的预测模型方程;针对烟草加工环境相对湿度40%~80%区间内样品进行梯度验证,对模型方程参数进行修正,修正后对实际样品进行二次验证。结果表明,修正后模型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等于0.999 8,通过水活度预测的烟丝含水率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含水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最大差值为0.46%。  相似文献   

16.
基于黑龙江省2023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结合土壤旱涝预测模型,对2023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天气气候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初步预测,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统筹布局全省农业生产、农民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分析认为,2023年年景属平丰年(与近5年比较),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为春季东部内涝、春播期西南部阶段性干旱、夏季阶段性低温、夏季局地暴雨和内涝、秋季局地早霜冻等灾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内蒙古中部马铃薯主产区干旱发生程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选用内蒙古中部马铃薯主产区23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降水量数据,统计分析了近50年的降水集中度(PCD)、降水集中期(PCP)、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时空特征及其与马铃薯产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来看,PCD呈下降趋势,突变年份为1998年,表明研究区区域降水量年度内的分配更趋近于均匀;PCP、SPI和SPEI无明显趋势变化。从区域变化来看,PCD与马铃薯生长季的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即降水越少的地区降水越集中;东部的PCP要早于西部,平均值出现在6月25—30日之间;SPI和SPEI低值区主要位于中部。SPI和SPEI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表征西北部地区干旱程度有所缓解,东南部地区有所增强。PCD>0.37、PCP>39 候、SPI<0.13或SPEI指<0.34的年景马铃薯产量可能因干旱出现减产;PCD>0.48、PCP>41 候、SPI<-0.54或SPEI<-0.29的年份可能因干旱成灾。研究结果为内蒙古马铃薯干旱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丹参根生长发育与温度、光辐射和土壤湿度的关系,建立丹参根生长发育预测模型。【方法】以紫花丹参为试材,通过小区试验测定其主根长、主根最大直径(主根粗)、根鲜质量、根干质量、根粗>3 mm分根数及根含水量;测定丹参生长环境的温度、光辐射和土壤湿度,求出环境影响因子积,分别绘制丹参主根长、主根粗、根鲜质量、根干质量、分根数及根含水量与环境影响因子积的关系曲线,模拟其方程,建立丹参主根长、主根粗、根鲜质量、根干质量、根粗>3 mm分根数及根含水量的预测模型,采用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对所建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丹参主根长、主根粗、根鲜质量、根干质量、根粗>3 mm分根数及根含水量与环境影响因子积分别呈对数函数、二次多项式函数、二次多项式函数、二次多项式函数、幂函数及对数函数关系,其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MSE分别为0.778 2 cm,0.510 9 mm,3.925 4 g,2.588 6 g,0.685 0和1.097 0%。【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温光和土壤湿度的丹参根生长发育预测模型,该模型的RMSE较小,预测效果较好,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丹参根的生长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开顶室(OTC)模拟增温的方法,设置增温组(OTC,模拟增温)和对照组(CK,无处理),通过连续1 a(2019年11月—2020年10月)的野外原位观测试验,探讨了模拟增温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内各层土壤(5、10、15、20 cm)以及地上1.5 m处空气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OTC内地下5~20 cm土壤年均温度依次增幅1.18、1.83、1.69、1.29℃,地上空气温度增幅1.18℃;土壤年均湿度较CK依次降低2.31%、1.85%、1.14%、5.07%,空气湿度降低2.15%。土壤年均温度在各层次间无显著差异。20 cm的土壤湿度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土层。(2)土壤和空气月均温度在模拟增温和对照处理下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增温处理下的空气温度高于对照。土壤湿度月变化呈现出生长季(6—9月)变化波动大,非生长季(10月—翌年5月)变化波动小的趋势。(3)模拟增温处理下,5、10 cm土壤温度在秋季具有显著差异。(4)模拟增温和对照处理下,夏季夜间的15、20 cm土壤湿度与5、10 cm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综上,开顶室能...  相似文献   

20.
暖温带-中温带过渡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I-COR-8100测定并分析研究辽宁暖温带-中温带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土壤呼吸与土壤水热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与5 cm、10 cm和15 cm土壤的温度呈幂函数关系,且与10 cm土壤温度的相关关系较高,相关关系为y=0.9303 e0.0812x(R2=0.8164);与10 cm土壤湿度呈线性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为y=-12.398x+8.0068(R2=0.4243);10 cm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可以分别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81.6%和42.3%;该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年平均速率约1.57μmol.m-2s-1,土壤向大气年释放C约为598.93gC.m-2a-1。本研究可为该地区的森林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