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土壤螨类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特征,为开展绿洲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改进的Tullgren法采集螨类,并对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获得土壤螨类共24 797只,隶属于4目67科88属,其中尖棱甲螨属、若甲螨属、全盾螨属、嗜粉螨属4属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量的11.49%、12.27%、15.83%和11.53%,而小奥甲螨属、洼甲螨属、三皱甲螨属、上罗甲螨属、礼服甲螨属等13属为常见类群,占总捕获量的37.91%。四奥甲螨属、珠足甲螨属、表珠甲螨属等71属为稀有类群,占总捕获量的10.97%。土壤螨类个体数和类群数在6种不同生境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个体数大小顺序依次为人工林、灌木林、草地、葡萄园、菜地、耕地,类群数大小顺序依次为人工林、灌木林、菜地、草地、葡萄园、耕地。垂直分布表现为螨类主要集中分布于表层土壤,即0~5 cm土层最多,其次为5~10 cm土层,在10 cm以下的土层中土壤螨类数量急剧减少,不同土层间的个体数差异极显著。不同生境土壤螨类在不同季节均有显著差异,其个体数大小顺序依次为9月、4月、7月、11月。[结论]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生境和季节变化特征,植被、土壤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其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5、10、15和20年蔬菜地及玉米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研究,查明该区不同种植年限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群落多样性指标、组间聚类及多维度排序分析法,对不同菜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结果]共捕获到土壤动物3 957头,隶属于6门16纲34目,其中弹尾目(44.45;)及真螨目(13.82;)为优势种群,这二类占采集总捕获量的58.27;,而寄螨目(7.33 ;)、三肠目(6.7;)、蛭态目(3.39;)、垫刃目(3.36;)、膜翅目(1.67;)、后孔寡毛目(2.3;)、近孔寡毛目(1.34;)、鞘翅目成虫(2.5;)、等足目(1.06;)及鞘翅目幼虫(2.27;)等10类群为常见类群占总捕获量的31.92;;其余的22类土壤动物均属稀有类群,占总捕获量的9.85;.对不同种植类型蔬菜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析表明:5 a菜地>20 a菜地>玉米田>10 a菜地>15 a菜地,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15 a菜地>10 a菜地>20 a菜地>玉米田>5 a菜地.垂直分布分析表明蔬菜地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类群数的季节动态分布不太明显(P<0.05),但个体数的季节动态分布已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秋季土壤动物数量有增加.组间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将5种不同种植蔬菜地类生境分为3大类型.[结论]5种不同种植类型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不同,反应了菜地土壤动物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天山森林公园不同生境土壤甲螨多样性特征及其时空动态特征,基于Tullgren干漏斗法对不同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和类群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土壤甲螨成体标本21 836只,属于45科81属。其中小甲螨属Oribatella为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的11.24%;三皱甲螨属Rhysotritia、小奥甲螨属Oppiella、贪颈尖棱甲螨属Jugatala、尖棱甲螨属Ceratozetes为亚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的23.58%;礼服甲螨属Trhypochthonius、洼甲螨属Camisia、盖头甲螨属Tectocepheus等21属为常见类群,占总个体数的49.8%;古甲螨属Palaeacarus、沙甲螨属Eremulus、大翼甲螨属Galumna等55属为稀有类群,占总个体数的15.38%。不同生境间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及类群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其个体数顺序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苗圃林草甸草原灌木林林中草地,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针叶林苗圃林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林中草地;在时空分布上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特性,而在季节分布上秋季最多,春季最少。MGP分析表明,土壤甲螨群落基本属于O型和P型。聚类和排序结果将7种不同生境分为四大类型。研究表明,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干旱区极端环境下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采用形态特征分类和生态学方法对新疆托克逊县8种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15 420头土壤螨类标本,隶属于蜱螨亚纲的有4亚目49科61属,其中长单翼甲螨属(Protoribates)为优势类群。不同生境土壤螨类个体数与类群数之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个体数依次为ⅠⅡⅢⅥⅦⅤⅣⅧ,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季最少,垂直分布均呈现明显的表聚性。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葡萄园和杏园内较高,而在灌木林和温室大棚中较低,其顺序依次为ⅡⅢⅤⅣⅦⅠⅧ。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相似性较高,基本上属于中等相似(0.50≤q0.75)。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不同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不同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研究,查明该区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特征.[方法]采用形态特征分类法、群落多样性、聚类及多维度排序分析法,对土壤甲螨进行分类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螨类3 753只,其中甲螨亚目为2 811只、中气门亚目为515只、前气门亚目为366只及无气门亚目为61只.所捕获的2 811只土壤甲螨隶属于24科28属,其中懒甲螨属(Nothrus)均为各生境共有的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数H顺序为自然林>耕地>路边绿地>工业用地,季节变化都表现为秋季>春季,垂直分布都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0~5 cm).MGP分析表明,自然林、耕地、路边绿地土壤甲螨群落均为O型,而工业用地为P型.对春秋两季4种不同生境甲螨群落的密度进行组间平均聚类分析,形成3组.[结论]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不同,这也反应了土壤甲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不同生境甲螨无翅类和低等类的丰富度和个体密度对环境变化敏感,是较好的生物指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火焰山南麓农业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对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改良的Tullgren法对吐鲁番火焰山南麓农业生态系统10种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采集土壤螨类 21 195头标本,隶属于4亚目68科100属,其中长单翼甲螨属Protoribates为优势类群,Berniniella Balogh,1983和Monogalumnella Mahunka,1986为中国新纪录属。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土壤螨类个体数、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标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P<0.05),其中葡萄园多样性最高,而荒漠最低;群落多样性存在季节差异,秋季最高,而夏季最低少。捕食性螨类以K选择型为主,甲螨主要为O型和P型。【结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螨类群落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地表凋落物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该区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南山小渠子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南部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为开展人类活动对市郊旅游胜地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生物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野外采样方法和改良的Ttdlgren分离法对该山区针叶林、山地草原、阔叶林、山地灌木林、山地耕地及居民点6种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特征、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土壤螨类7135只,隶属蜱螨亚纲的4亚目57科87属,其中甲螨亚目5785只54属38科,占总采集量的81.08%:中气门亚目1077只19属14科,占总采集量的15.09%;前气门亚目270只4属4科,占总采集量的3.78%;无气门亚目3只1属1科,占总采集量的0.04%。其中,小奥甲螨属为优势类群,占总捕获量螨类的10.06%,盖头甲螨属和真前翼甲螨属为亚优势属,占总捕获量的12.27%。礼服甲螨属、滑缝甲螨属、珠足甲螨属、洼甲螨属和懒甲螨属等35属为常见类群,占总捕获量的76.73%;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占总数量的98.96%。广缝甲螨属、龙足甲螨属、卷甲螨属、沙足甲螨属和缰板鳃甲螨属等19属均为稀有类群,仅占总捕获量的0.94%。土壤螨类个体数和类群数组成在不同生境、不同土层以及不同季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个体数的水平分布依次为针叶林〉山地灌木林〉山地草原〉山地耕地〉阔叶林〉居民地;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即表层〉中层〉下层。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结论]该山区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组成及时空分布动态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与植被类型、土壤环境因素及人为干扰程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干旱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对鄯善县7种不同生境进行土壤螨类群落调查与环境因子测定。【方法】采用改良的Tullgren法分离收集土壤螨类,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螨类成体标本26 637只,隶属于4目69科98属。7种不同生境之间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防护林>葡萄园>杏园>苜蓿地>草地>耕地>菜地。CCA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分别解释了土壤螨类主要群落总变量的29.7%和17.1%,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26和0.929,前两轴共解释了土壤螨类物种类与环境因素关系的92.9%。蒙特卡罗置换检验显示,10个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与第一排序轴(F=4.31,P=0.002)和全部排序轴(F=2.68,P=0.002)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鄯善县7种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容重及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土壤含水量、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对螨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ǭ�ϲ�ͬ�̻ĵ�������֫����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喀斯特地区撂荒地植被变化对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Tullgren法)对贵州省黔南州不同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撂荒地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465只,隶属4纲12目37科38属,林地撂荒地优势类群为多奥甲螨属(Multioppia),草地撂荒地优势类群为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和缰板鳃甲螨属(Chamobates).草地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垂直分布表聚性明显,林地撂荒地表聚性不明显.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DG指数均以草地撂荒地高于林地撂荒地,但均无显著空间差异(P>0.05).在各功能群中,杂食性土壤节肢动物所占比例最高,捕食性最低,但空间上的差异不明显(P>0.05).在10年恢复时间内,喀斯特撂荒地植被演替方向明显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但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调查了6种农业生境类型的土壤动物数量和群落组成,共获得土壤动物6631头,分属于4门11纲17目.从总体讲,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线虫纲,分别占总捕获量的34.92%,31.82%和11.68%;常见类群为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和寡毛纲,分别占总捕获量的7.92%,4.78%,1.45%和1.31%;其他16类为稀有类群.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表现为林地>果园>苗圃>荒地>菜园>农田,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果园>林地>苗圃>荒地>菜园>农田,但各试验样地的优势种类和常见种类有所不同.说明人为干扰较小的农业生境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数较多.林地和果园、荒地、菜园的相似性系数较高,群落结构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1.
对泉州市5种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农田、居民点、果园和水域鸟类种数分别为158、155、74、76和97种.5种生境类型鸟类地理型区系分布为:东洋种>古北种>广布种.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物种丰富度、α物种多样性、G-F多样性排列顺序为:森林>农田>水域>果园>居民点.依据β多样性测度,森林与...  相似文献   

12.
土壤螨群落与土壤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螨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螨的群落分布。在北方传统农业区研究了小麦玉米常规轮作农田,1年温室蔬菜大棚、4年温室蔬菜大棚和4年露天菜地下土壤主要理化指标和螨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露天菜地和温室大棚的利用方式均会提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同时温室大棚的长期利用会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螨群落分析显示常规农田中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常规农田转变为温室大棚后,由于施肥造成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增加,以及人类对土壤扰动程度的提高,无气门亚目取代甲螨亚目成为温室内螨优势类群。但随着温室年限的延长,螨多样性和粉螨科丰度都要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磷累积和强扰动效应的共同后果。常规农田转变为露天菜地后,加强的人类扰动也会降低甲螨亚目丰度,但与温室螨群落相比,4个亚目分布要相对均匀。温室在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对土壤螨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从土壤功能的自我维持和修复方面来讲是十分不利的,温室内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退化喀斯特生态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草地、灌木丛、灌木林和原森林4种不同演替过程的典型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并分离鉴定土壤动物,分析退化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微节肢动物121只,隶属2纲3目9科,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其中隐气门亚目螨、捕食性螨在不同的恢复阶段处于优势群落的地位。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铵态氮、易氧化碳对土壤微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除均匀度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表明,退化喀斯特生态环境恢复过程对土壤微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性均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对于土壤微节肢动物微食物网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夏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92-18593,18659
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7种生境中土壤表面共获取土壤动物2 467只,分别隶属于21个类群,类数组成以高草最丰富,草地最贫乏。其中,甲螨类和革螨类为优势类群,分别占土壤动物全捕获量的64.17%、16.70%,其他种类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两两相比,7种生境相似性指数较高。在7种生境中,杉树林、竹林和原始林生境中多样性指数较高,表明生境条件较优越。  相似文献   

15.
混农林业作为集约型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之一,运用于石漠化地区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修复.2019年7月,对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镇龙场村的玫瑰+大豆、玫瑰+苹果+大豆和玫瑰+玉米3种混农林模式样地中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以玫瑰单作为对照,共捕获土壤螨类1524头,隶属3目41科64属,以盖头甲螨属(Tectocephe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