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利用1990、2000和2005年的TM影像和2012年的ETM+影像提取了玛纳斯河流域南山山区植被的覆盖区域,并对植被的退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从1990—2012年植被覆盖度指数绝对值来看,研究区植被稳定性有降低的趋势;1990—2000年中度以上退化区域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为16.41%,2000—2005年为13.38%,2005—2012年为28.06%,表明近10年研究区植被的分布面积在逐年减小;研究区植被与非植被类型互有转化,差异最大的时间段为2005—2012年,植被转出和转入间的差额为638.25 km2;研究区植被年平均面积变化速率逐渐减小,空间变化度先减小后增大,整体规模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2.
屈冉  王昌佐  高彦华  李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548-6551,6560
为掌握蒙古国植被长势状况,以中蒙边界蒙古国一侧400 km宽范围为监测对象,以SPOT VEGETATION、MODIS Land Cover、MO-DIS NPP为数据源,对该区域近10年植被变化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初级生产力比较低,主要以NPP500 g/(cm2.a)为主;2000年NPP500 g/(cm2.a)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5.6%,2010年占46.06%,植被长势变差;2010年灌丛、水体、耕地、未利用地、林地面积比2001年分别减少了16 533.2、878.6、19 920.8、103 265、287.9 km2。2005~2010年段土地利用动态度全部高于2001~2005年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加快。2005年中部偏东区降水量的减少是植被覆盖度和NPP降低的主要因素,2005、2010年的西北部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多、灌丛退化最严重的区域,2010年的中部偏东区由于农田的大幅度减少、农作物的减少,人类活动是导致两个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和NPP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陕北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对2000 ~ 2010年陕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状况进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分析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时空分布状况.采用退化草地动态变化度、转类指数、景观指数,多角度、多层次地对陕北地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陕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状况较差,退化草地总面积为38 005.77 km2,占该地区草地总面积的88.28%.2000 ~ 2005、2005~2010年陕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2000 ~ 2005年极度退化草地面积减少了14 693.37 km2,未退化草地面积增加了793.79 km2,2005~2010年极度退化草地面积减少了11 306.56 km2,未退化草地面积增加了4 247.21 km2.[结论] 2000~ 2010年陕北地区生态系统呈改良趋势,但是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状况仍较差.后续需继续加大对陕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力度,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健康的草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以天山中部北麓为研究区,利用空间分辨率250 m、16 d合成的植被指数产品(MODIS13QI),计算2000-2017年期间研究区年度、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植被覆盖度。【方法】通过运用差值分析法研究近18年中国天山中部北麓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变化趋势定量评价模型对年度和季度植被覆盖面积进行评价。【结果】天山中部北麓植被覆盖特征空间上表现为由北部-中部-南部逐渐增加;植被生长空间变化强烈程度表现为由夏季-秋季-春季逐渐降低;年度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定量评价中,退化程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年度退化区占全区面积的0.27%;-0.1~0.1的稳定区为:春季秋季夏季、年度稳定区面积占全区的84.46%;大于0.1改善区为:夏季秋季春季、年度的改善区面积占全区的15.27%。无显者的变化呈现为:春天夏天秋季、年度无显者植被面积为64.39%;明显增加趋势:夏季秋季春季、年度明显增加面积占全区的29.13%。【结论】通过定量评价植被覆盖时空变化情况,定义了R值及其对应的植被变化程度,季度植被覆盖面积减少强到弱呈现为:春季秋季夏季;探究研究区年度、季度的植被动态变化,为天山中部北麓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商洛市两期3景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Arc GIS10.2计算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采用差值法对商洛市及其各县2007—2017年植被覆盖度进行研究,并分析植被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7年商洛市植被覆盖以低植被覆盖为主,所占面积为5122.65km~2,所占比例为26%; 2017年植被覆盖以中高植被覆盖为主,所占面积为10945.37km~2,所占比例为55.14%; 2000—2017年商洛市植被退化面积比改善面积少4408.50km~2,所占比例为22.21%,植被整体趋于改善; 2000—2017年商洛市各县植被覆盖呈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商南县改善面积达1829.67km~2,植被覆盖情况良好,柞水县退化面积达1080.19km~2,植被退化严重,其余各县情况稳定。  相似文献   

6.
天山草地分布面积广阔,不仅是新疆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也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贡献。为了解天山新疆段草地植被覆盖度的动态特征与变化趋势,以2001-2020年MODIS 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运用转移矩阵和趋势分析法研究其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在0.34~0.42波动,主要以中低、中植被覆盖度为主,各等级植被覆盖度大致呈西部高覆盖东部低覆盖的分布特征;从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草地植被覆盖度总体上有上升趋势,盆地周围覆盖度增加、中部山区其变化基本稳定,增加和基本稳定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0.41%和89.16%;从地理探测器运行结果来看,单因子作用解释最大的是降水量,q为18%,当降水量与海拔交互作用时对研究区草地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天山草地生态安全保护与质量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典型盐生植被水盐调节方式和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为盐渍化弃耕地人工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盐漠带为研究区,调查盐生植被分布和土壤盐分状况,分析典型盐生植物种柽柳、花花柴和猪毛菜的水盐胁迫调节方式及植被恢复重建过程.[结果]研究区中度盐化土壤占总面积的60;,土壤盐分表聚特征明显,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轻度盐化土壤面积逐渐增加,重度盐化土壤面积显著减小;自然植被以抗旱盐生为主,主要优势物种相对密度达到50;以上;柽柳水盐胁迫调节能力最强,其中土壤含盐量是影响柽柳和猪毛菜生理变化的关键因子,而影响花花柴抗性生理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含水量.植物多样性分别比恢复前增加了18; ~48;,植被覆盖度由恢复前15;~20;增加到50; ~ 70;.[结论]对盐渍化弃耕地盐生植被群落采取适当人工措施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可显著提高地表覆盖度和植被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张耀  周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4):206-212,251
山西平朔露天矿投产近30a,长期矿山生产造成了植被大面积破坏。利用遥感技术准确、快速监测矿区植被覆盖特征,对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7-2013年多时相Landsat数据,分析NDVI、NDWI和植被差值指数RNDVI,评价研究区植被长势和植被恢复状况。结果表明:27a来研究区生长季NDVI均值整体上呈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剧烈变化集中在无、中等和高植被覆盖区域;植被质量以改善为主,改善和退化面积分别为110.26、46.10km2,其中显著改善和严重退化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7.75%和21.26%;长期复垦的人工植被生长状态优于自然植被。本研究表明遥感技术可用于矿区复垦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测,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矿区监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和GIS的新疆艾比湖区域土壤侵蚀强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艾比湖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方法]采用3S(RS、GIS、GPS)技术手段,根据新疆艾比湖区域2007年(TM)遥感影像、2006年DEM数据,综合多年气象数据、土壤类型等资料,裁出同一坐标投影(WGS1984UTMZone44N)下的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四个主要因子(植被覆盖度、坡度、风速及土壤可蚀性k值)30 m×30 m的栅格图像,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特征.[结果]研究区以中高侵蚀为主,其中中度侵蚀面积最多,占总面积的56.58;;强度侵蚀次之,占总面积的25.87;;其它侵蚀强度分布面积从多到少依次为:轻度侵蚀8.43;,微度侵蚀5.91;,极强度3.15;,剧烈侵蚀分布面积最少,占总面积的0.06;.[结论]新疆艾比湖区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但分布相对规律,对土壤侵蚀的防治与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济南泉域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遥感解译、地统计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济南泉域现存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近自然型重点渗漏带12个,总面积221.07 km~2,其中非植被区面积1.08 km~2,劣植被覆盖区面积16.07 km~2,低植被覆盖区面积4.84 km~2,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24.70 km~2,中植被覆盖区面积37.85 km~2,高植被覆盖区面积137.53 km~2。人为干扰型重点渗漏带7个,总面积78.32 km~2,其中非植被区面积0.82 km~2,劣植被覆盖区面积23.48 km~2,低植被覆盖区面积6.24 km~2,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24.73 km~2,中植被覆盖区面积12.69 km~2,高植被覆盖区面积10.66 km~2。近自然型重点渗漏带除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异系数为84.84%,属于中等变异外,其他均属于强变异性。人为干扰型重点渗漏带除高植被覆盖区和中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异系数高于100%,为强变异性外,其他均为中等变异性。从非植被区到高植被覆盖区,近自然型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区空间变异程度逐渐减小,人为干扰型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区空间变异程度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比较明显,与其土地利用或覆被特征相吻合,总体上呈由南向北高植被覆盖区比例逐渐降低、劣植被覆盖区比例逐渐增加的分布特征。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山区,高于60%,北部为城市建设区,其高植被覆盖区相对较低,为0~27%。  相似文献   

11.
以1994年、2000年、2004年、2009年和2015年5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汉中市地表温度,并对地表温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汉中市热岛强度分级图,分析汉中市近20 a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 a汉中市城市热岛效应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1994-2004年为热岛效应的加速期,2004-2015年为减缓期。2)不同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1994-2005年强绿岛区和绿岛区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北部的山林地区;强热岛区和热岛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中心城区。3)不同热岛强度对应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差异。强绿岛区和绿岛区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北部山区的林地和耕地。正常区主要集中在汉中市近郊的农用地与草地,同时也包含市区周边的零散村镇居民地。热岛区和强热岛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建筑用地。4)植被覆盖度与城市地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地表温度平均下降约1.1℃。可见,增加城市植被覆盖度,合理利用城市裸地和布局城市建筑用地,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对宁南山区典型区域3种不同恢复方式(自然恢复、人工+自然恢复、坡耕地)不同土壤剖面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封禁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及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1.39%、55.84%、15.90、1.03、20.6 g/kg,而人工+自然恢复植物群落、坡耕地的养分含量相对偏低。[结论]综合分析,封禁条件下的自然恢复是宁南山区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林楠  姜琦刚  张红红  崔瀚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91-12593,12615
[目的]研究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预测方法。[方法]在GIS平台的支持下,以NDVI为主要数据源,对研究区不同年度植被覆盖情况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吉林东部近10年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和灰色系统G(1,1)模型预测吉林东部植被覆盖的年度变化趋势。[结果]吉林东部植被覆盖有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大,植被覆盖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湖泊和河流周围。马尔柯夫和灰色系统G(1,1)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吻合。[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有效地保护山区林地的植被覆盖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对于制定吉林省及全国的林地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兰剑  沈艳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4):600-602,607
[目的]探讨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植被逆行演替规律。[方法]以1982~2001年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7个调查样点的草地型、植被特征、草地生产力及草地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宁夏中部干旱带的草地型在近20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群落内优势种也正在被其他种所代替,植被覆盖度和群落内植物种数在持续下降,草地承载力平均下降了114%,草地质量严重下降。[结论]该研究为典型草原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陆冠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22-9823,9830
[目的]研究粤北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方法]通过收集粤北岩溶山区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粤北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粤北岩溶山区岩溶地貌广布;大部分属于中亚热带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沛;石灰岩有大面积连片分布,溶蚀面积大;植被类型主要有高山草甸、亚高山矮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经济林、喜钙原生阔叶林、山地草坡群落和灌木藤本群落,石灰岩植被有典型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石灰岩灌丛和石灰岩丘陵山地草坡。[结论]该研究为粤北岩溶山区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祝必琴  辜晓青  陈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06-7308,7321
[目的]分析环鄱阳湖区1991~2005年植被覆盖的变化。[方法]利用环鄱阳湖区1991和2005年两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归一化植被指数像元二分模型对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通过转移矩阵,对该区植被覆盖等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1991~2005年,环鄱阳湖区植被覆盖总体略呈上升趋势,林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同时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沙地、裸地等也呈小幅增加趋势。[结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合理进行土地资源配置,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法,对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从鱼腥草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结论]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与其他产地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明显区别,但各产地的鱼腥草的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自然因素对祁连山区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祁连山区2003年水源涵养量、高程数据(DEM)和SPOT-VEGETATION遥感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区内差异较大的高程、坡度、坡向及植被条件与水源涵养量的关系,并提出水源涵养强度的概念,研究祁连山区自然因素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结果]在祁连山山地水源涵养区内,高程为3 600~4 200 m或坡度为15~40°的区域水源涵养量较大;水源涵养能力最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阳坡(90~180°)或植被覆盖程度较高的区域。[结论]该研究为祁连山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植被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覆盖度沙棘对林下草本植被的修复效果。[方法]经过对林下植被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不同覆盖度沙棘人工林对林下植被的影响。[结果]沙棘林覆盖度达10%以后,林下草本植被多样性指数变化平稳;当沙棘林地覆盖度为20%~25%时,林下植被盖度与生物量达最大值。[结论]研究区沙棘林的覆盖度应该以15%~25%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