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暗纹东方鲀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暗纹东方Tun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少片经Wright’s氏染液染色后,可鉴别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细胞中,单核细胞数目和粒性细胞数目均很少,血栓细胞数目较多。在肝脏、头肾、脾的涂片中均见到嗜碱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2.
黄鳍东方鲀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及血液学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涂片经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5种血细胞,无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目最多,单核细胞数目最少。与其他硬骨鱼类相比,黄鳍东方鲀的血液性状指标处于较低水平;而雌雄差异不明显。结果可作为黄鳍东方鲀的正常生理常数参考值。  相似文献   

3.
2种寄生虫感染黄鳝引起的血细胞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感染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的黄鳝血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被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感染的黄鳝红细胞数减少,白细胞数增多。白细胞血式也发生变化:其中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减少,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增多。没有观察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4.
采用血细胞常规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对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外周血细胞形态及细胞化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厚颌鲂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三种类型粒细胞。红细胞有幼稚、成熟和衰老三种形态,其中幼稚和衰老红细胞较少见;血栓细胞数量最多,其次是淋巴细胞。粒细胞中Ⅰ型和Ⅱ型较常见,Ⅲ型粒细胞少有。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幼红细胞、血栓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呈ACP弱阳性;单核细胞呈ACP和ANAE阳性;Ⅰ型粒细胞是嗜中性粒细胞,POX、ACP和ANAE阳性;Ⅱ型粒细胞是PAS-GL,PAS强阳性和ACP阳性;Ⅲ型粒细胞是Ⅰ型粒细胞的晚期形态。厚颌鲂的PAS-GL可能是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而不是嗜碱性粒细胞的前体。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氏染色,在Olympus BX51显微镜下观察,可鉴别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栓细胞和单核细胞等7种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数量最多,多为椭圆形,具有圆核;在白细胞中,数量多少依次是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液中很罕见。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嗜中性粒细胞最大。淋巴细胞包括小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3种。  相似文献   

6.
军曹鱼稚鱼外周血细胞及其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出膜后第60天的军曹鱼外周血液为材料,利用光镜显微技术研究了其血细胞的种类和形态。外周血液包括5种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血细胞计数测得红细胞密度为(2.97±0.82)×109ind.mL-1,白细胞密度为(1.39±0.94)×106ind.mL-1,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栓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00±8.51)%、(17.59±4.28)%、(4.78±1.37)%和(24.63±4.08)%。未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血细胞计数结果表明,红细胞数量远远大于白细胞,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数量最多,单核细胞数量最少。实验还观察到处于分裂状态的红细胞、细胞表面有伪足样胞突的小淋巴细胞和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突起的大淋巴细胞、核呈多种形态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及不同形态的血栓细胞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成年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外周血细胞涂片及中肾、肝脏和脾脏组织的印片进行瑞氏(Wright’s)、过碘酸雪夫氏(PAS)和苏丹黑B(SBB)染色,观察各类血细胞形态、大小、分布及细胞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似鲇高原鳅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各类血细胞的发生(除血栓细胞)均可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外周血中红细胞比例最多,为97.56%,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量最多占52.86%,居白细胞的首位;三种粒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占30.25%。粒细胞的主要发生场所在中肾占45.18%,红细胞的主要发生场所在脾脏,占71.62%,肝脏中未见原始血细胞。在中肾中同时可见嗜酸性、嗜碱性和嗜中性三种粒细胞的发生。各阶段的白细胞PAS染色均显示阳性,但只有各阶段的粒细胞SBB染色显示阳性。  相似文献   

8.
白缘(鱼央)的血液指标测定与血细胞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常规血液指标测定方法和血细胞涂片法,测定野生白缘鱼央血液指标并分析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野生白缘鱼央RBC=1.18×1012/L、WBC=70.2×109/L、PLT=41.5×109/L、MCH=56.5 pg、MCHC=395.3 g/L、HGB=66.3 g/L。白缘鱼央血细胞在细胞形态上更加趋于圆球形,而且细胞和细胞核均相对其它鱼央属鱼大,红细胞分裂相较多、不规则核较多。红细胞可见5种形态(即普通红细胞、原红细胞、幼红细胞、分裂中的红细胞和有丝分裂的红细胞),白细胞可见6种形态(即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分叶核粒细胞和嗜酸杆状核粒细胞),而血小板只有1种形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和组成,通过血涂片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结果:双齿围沙蚕血细胞的组成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盘状细胞,其中体积最大的是单核细胞,体积最小的是血栓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是数量最多的3种血细胞,占血细胞总量的85.37%;血淋巴中无红细胞,盘状细胞也罕见。  相似文献   

10.
用Wright’sGiemsa混合染料对日本黄姑鱼外周血涂片以及头肾、肾脏、肝脏和脾脏组织印片染色,观察其中各种血细胞的大小、形态特征,研究了日本黄姑鱼血细胞的发生发育模式。观察发现,在外周血涂片中,除红细胞外,还观察到多种白细胞,主要有单核细胞、嗜中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淋巴细胞,而嗜碱性细胞没有被发现。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发生主要在肾脏和头肾,其次是脾脏;粒细胞的发生主要在头肾和脾脏。红细胞的发育经历3个阶段:原红细胞、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阶段。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核的体积逐渐变小,细胞与细胞核的体积比由大变小然后再变大。成熟红细胞除了由幼稚细胞发育而来以外,还可以进行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粒细胞的发育经历5个阶段: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淋巴细胞经历了3个阶段: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发育和淋巴细胞相似,也经历了3个阶段: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11.
将体质量510~620 g的紫红笛鲷用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麻醉后解剖,取出头肾、体肾、肝脏、脾脏,用干净的刀片居中横切、纵切,印片和涂片用Wright-Giemsa染液染色10 min,观察头肾、体肾、脾脏、肝脏4个组织印片以及外周血涂片。试验结果显示,头肾、体肾、脾脏是其造血器官。头肾能发育生成各类型血细胞,体肾能生成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脾脏能生成淋巴细胞。肝脏中未发现幼稚型血细胞。红细胞发育经过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红细胞5个阶段;原粒细胞发育至早幼粒细胞后,分化为嗜碱性中幼粒细胞、嗜酸性中幼粒细胞和中性中幼粒细胞,最后发育成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育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血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胞体逐渐变小,细胞核逐渐变小,染色质由疏松到致密;粒细胞中,颗粒由少到多。  相似文献   

12.
团头鲂血细胞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吴维宁 《水产学报》1990,14(4):328-335
本文研究了团头鲂造血器官的血液细胞学和组织学。脾脏的脾髓,肾脏的管间组织、肝脏的窦状隙和小肠的粘膜下层是团头鲂的造血区。在一年中各个造血器官产生各种血细胞的数目变化很大,而且母细胞从造血器官释放入外周血有一成熟过程。对红细胞的发育有一较清晰的了解。嗜中性粒细胞的早期形态和成熟形态也能区别,但有关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发育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采用Diff-Quik染色法对中华鳖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用DP-71显微成像系统采集血片细胞显微图像,经Image-proExpress5.1测量和分析中华鳖各类血细胞大小、比例。结果表明:①Diff-Quik染色后中华鳖各类血细胞核质染色差别明显,核质界面明显,各类白细胞的颗粒明显、易分辨。②中华鳖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大小分别为17.86μm×12.43μm、16.26μm×13.67μm、12.28μm×10.98μm、14.63μm×12.83μm。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4.7、13.72、6.22和24.72,嗜碱性粒细胞仅为0.65。③比较Diff-Quik法、Giemsa法、Wright-Giemsa法对染色效果的影响,3种染色方法在细胞大小及白细胞分类比例上无明显差异。从核质界面、细胞颗粒特征性染色等来看,Diff-Quik法和Giemsa法优于Wright-Giemsa法。Diff-Quik法染色快捷、核质和颗粒染色清晰度更高,是一种适合大量标本快速染色的染色法,可适用于中华鳖的血细胞染色。  相似文献   

14.
应用常规血涂片Giemsa和Wright染液联合染色,利用NikonDXM1200数码显微摄影系统进行观察,可见到粗唇鮠血液的红细胞、未成熟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类型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进行描述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华鳖腐皮病血液病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患有腐皮病的中华鳖的血液病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鳖的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外形上均有较大变形,甚至破碎,淋巴细胞个体增大;从生理指标值上来看,病鳖的红细胞数目减少,白细胞数目尤其是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红细胞脆性增加,沉降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血涂片Giemsa和Wright染液联合染色,利用NikonDXMl200数码显微摄影系统进行观察,可见到粗唇能血液的红细胞、未成熟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类型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进行描述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对20尾点带石斑鱼进行了血液指标、血细胞分类和发生的研究。血液指标经测定:红细胞密度为(1.89±0.48)×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1.65±0.34)×104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7.11±0.67)g/L;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为(0.54±0.02)%,红细胞比容为(36.7±0.67)%,红细胞沉降率为(2.50±0.25)mm/h。利用Wright’s-Giemsa混染法对点带石斑鱼外周血液以及肝脏、脾脏、头肾和体肾四种造血组织染色观察发现,在外周血涂片上可区分出红细胞(包括未成熟的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3.13±6.99)%、(48.97±7.42)%、(21.03±4.42)%和(6.87±2.27)%。点带石斑鱼的头肾、体肾和脾脏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肝脏未观察到原红细胞。  相似文献   

18.
魁蚶血细胞分类及其免疫功能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借助显微观察和鳗弧菌免疫刺激等手段,首次对魁蚶血细胞进行分类及免疫功能分析.魁蚶血细胞可分为3大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发育过程大致经历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4个阶段.白细胞分为:嗜酸性、嗜中性、嗜碱性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巨核细胞.嗜酸性、嗜中性、嗜碱性细胞和血栓细胞均参与血液的凝固;红细胞、白细胞均有吞噬病原菌能力,红细胞具有被动吞噬作用和免疫吸附作用,白细胞具有主动吞噬作用,嗜酸性和嗜中性细胞是吞噬病原菌的主体,嗜碱性细胞具有吞噬大颗粒异物的作用,魁蚶感染病原菌后白细胞增多并表现炎症.研究表明,魁蚶血细胞在应对外界的免疫刺激时,能作出系统免疫应答,且血细胞免疫分工明确,以抵御外界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电镜技术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外周血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镜下可区分6种类型的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浆细胞。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见线粒体、少数囊泡;根据细胞中的颗粒形态大小和细胞核的形态,可将粒细胞分为4种类型:I型粒细胞、II型粒细胞、III型粒细胞和IV型粒细胞。单核细胞圆形,表面较平整,偶有伪足伸出,空泡多见;淋巴细胞的胞质少,仅在细胞核边缘处形成薄薄的一层,细胞器少;血栓细胞异染色质丰富,沿核膜呈带状分布,胞质中有较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和少量的线粒体;浆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成层分布包绕在核周围。此外可见到嗜曙红细胞吞噬红细胞、血栓细胞成群聚集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对低等脊椎动物血细胞分类、发生和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低等脊椎动物血细胞分红细胞和白细胞2类.其中白细胞又可分为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等.有关低等脊椎动物血细胞发生的研究报道较少,并主要集中在鱼类.鱼类血细胞发生的部位包括胸腺、头肾、体肾、脾脏、肝脏和肠粘膜下层等.血细胞的功能与维持动物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低等脊椎动物的血细胞还具有吞噬、分泌等功能,并参与了机体伤口的修复和免疫防御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