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永旺 《内陆水产》2006,31(3):26-26
养鱼池塘冬季清淤。是淡水渔业生产上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近年来,许多养殖承包户,只注重眼前利益,加大放种,投饲、施肥的投入。而忽视了必要的池塘清淤工作:年复一年。池底淤泥越淤越厚,一般池塘淤泥厚度在0.5m以上.有些精养殖塘甚至厚达1m左右;大多数池塘都是20世纪80年代利用四废(废塘、废河、废沟、废洼地)改造开挖的,经过十几年的养殖,堤埂严重坍塌,塘口老化,已不具备精养鱼池的基础设施条件.过厚的淤泥为各种致病菌、寄生虫提供了滋生的场所,导致池塘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水体生产力,其害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凌跃进 《内陆水产》1998,23(4):14-14
池塘清淤本是养殖生产中一项常规工作。特别是鱼池淤泥是一种很好的农家肥,捞塘泥肥田是过去农村冬季的主农活之一。但近些年来,许多池塘承包户只重眼前利益,在放种、投饲、施肥方面下功,忽视了必要的清淤工作。年复一年,池底越淤越厚。据笔者调查,一般的池塘淤泥厚达0.4m以上,有些年久失修的精养池塘及靠近镇的有生活污水流人的池塘,甚至厚达lin左右,导致池塘生态条件严重恶化。其对养殖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l使池塘变浅,水体空间减小。过多的淤泥使池塘容量减少,直接影响载鱼量。2.造成池塘缺氧,泛池增多。由于…  相似文献   

3.
周保中 《水产科技情报》1992,19(3):84-84,87
近几年,池溏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有些生产经营者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只注重利用,忽视维护池塘日常生产所需的环境条件,导致塘底淤泥越积越多。据调查,浙江省高产精养池塘的淤泥现在普遍已厚达50厘米左右,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鱼类暴发病等流行性疾病频发。鱼池中保留一定厚度的淤泥是有必要的,它能起到调节、缓冲池溏水质突变的作用。湖  相似文献   

4.
养殖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生产,由于死亡的生物体、鱼类的粪便、残饵和有机肥料等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淤积成厚厚的淤泥,很容易造成水质恶化,既破坏了养殖水体的生产能力,又对水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养殖池塘淤泥增多,底质恶化,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也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清除养殖池塘过多淤泥是池塘改造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1池塘条件 可利用原有蟹池或龙虾池,也可利用养鱼塘加以改造。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深为1.5m以上,水草覆盖率达20%。围拦网水域要求水草覆盖率35%左右,池底淤泥25cm左右,养殖正常水深1.5m,汛期水深为2.0m。  相似文献   

6.
张永旺 《齐鲁渔业》2007,24(11):31-31
过厚的淤泥会为各种致病菌、寄生虫提供滋生场所,导致池塘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制约池塘水体生产力。所以,彻底清淤是预防鱼病、改善池塘环境、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措施。1池塘淤泥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养鱼池塘冬季清淤,是淡水渔业生产上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近年来,许多养殖户只注重眼前利益,加大放种、投饲、施肥的投入,而忽视了必要的池塘清淤工作,年复一年,池底淤泥越淤越厚,一般池塘淤泥厚度在0.5米以上,有些精养殖塘甚至厚达1米左右。有些池塘是上世纪80年代,利用四废  相似文献   

8.
池塘养鱼高产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池塘养殖以肥水性鱼花鲢、白鲢为主,投喂传统的精饲料饼、大麦等,这种养殖方式生产周期长,产量、效益低下。在养殖业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鱼饲养量和需求越来越多,这种养殖方式就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渐深人到水产养殖业,促进了池塘养殖向高密度、高单产、高效益的集约化养殖方式发展。精养池塘投喂全价饲料获得高产的技术要点有如下几点:l彻底清塘消毒干地后及时清除杂草,修补、加固堤岸,挖去过多淤泥。用生石灰消毒,每667m一用量60-75kg,以杀灭野杂鱼、寄生虫和病原…  相似文献   

9.
2007年,我们利用莱阳市淡水养殖试验场.1、2号2个池塘进行了赤眼鳟成鱼养殖试验,池塘面积分别为2000m^2(3亩)和3333m^2(5亩),水深1.5~2m,池底淤泥20cm左右,进排水方便。2007年2月下旬排干池水,清整池塘,每667m^2用生石灰100kg进行消毒,消毒后进水,每667m^2施放经发酵的鸡粪基肥150kg。  相似文献   

10.
鱼塘淤泥的危害及改良据测查,精养鱼塘的积淤厚度一般以每年10厘米左右的速度递增。生产实践表明,池塘保留适宜厚度(15~20厘米)的淤泥能起到保肥、供肥和缓冲水质等作用。但淤泥过厚,不仅会削弱它的有益作用,而且会对水产养殖带来以下危害:1.使池塘有效蓄水深度变浅,水体容量下降,水产品生活空间减小、降低鱼产量。  相似文献   

11.
王新叶 《中国水产》2010,(12):47-48
<正>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养殖方法的改进,很多地方实现了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但精养池塘由于雨季冲刷塘基的泥沙落塘,鱼的粪便、死亡个体、残剩饵料、有机肥料等不断积累,这些沉积物经发酵分解形成大量腐殖质,与池底土壤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生产实践证明,池塘保留12cm~20cm的淤泥是很有必要的,对池塘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如果淤泥过厚,不仅会削弱这些作用,反而有害。  相似文献   

12.
池塘堤埂常受风雨侵蚀以及鱼类钻搅.一般五年左右便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修复。鱼塘堤埂常规修筑方法是手挖肩挑,所需劳动强度大,且土体密实性差;迫切要求实现机械化施工。抓斗、推铲等传统机械无法适应连片池塘的狭窄堤埂工况,探索直接采用塘底淤泥的筑堤施工技术及配套机具,作为本课题的任务。1 筑堤用泥分析堤埂修筑主要是采用池塘淤泥、为此,进行了池塘淤泥的组成分析和堆积性能试验。试样采集于上海新径鱼种场、塘淤积二年。测试的项目及结果见表1、表2。其中试样1为表层渣质浆、2为深层液浆、说明池塘淤泥层剖面上细…  相似文献   

13.
池塘淤泥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六口不同养殖水平的池塘沉积的淤泥的研究表明:亩净产500公斤左右的混养池塘淤泥的年沉积厚度约为10~15厘米,每立方米淤泥湿重1040公斤,其含水量为76.3%。沉积的淤泥大部分来源于投放的而未被鱼类彻底利用的肥饲料。但是,起源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淤泥,也可占池塘淤泥总量的24~36%。  相似文献   

14.
精养高产池塘由于鱼(虾等)的粪便、残剩饲料、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在淤泥中厌气性细菌占绝对优势,对有机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塘底淤泥和鱼类排泄物经硝化作用产生氨,氨在硝化过程中生成中间产物——亚硝酸盐;淤泥中的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盐,以及由异氧菌分解有机硫化物产生硫化氢(淤泥变黑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氨、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15.
优质鱼类养殖池过厚淤泥对水质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池塘的淤泥是池塘养殖过程中水体范围内发生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沉降物质,主要是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生物以及尘埃泥沙混入沉积于地底,并随着养殖的延续不断加厚。据调查,池塘底泥每年以6-8cm的厚度逐年增加;池塘是小型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成败,而生态环境是以水为基础,水质的变化通常是由底质引起的;池底保持一定厚度的淤泥(约20cm),不仅可提供养分,稳定水质,而且是有益微生物和底栖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有利于鱼类的生长;但过厚的淤泥会给养殖水体带来极大危害:(1)池水变浅…  相似文献   

16.
孙广策 《齐鲁渔业》2003,20(1):32-32
1 危害 精养高产池塘由于鱼(虾等)的粪便、残剩饲料、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在淤泥中嫌气性细菌占绝对优势,对有机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塘底淤泥和鱼类排泄物经硝化作用产生氨,氨  相似文献   

17.
消毒工作贯穿于整个池塘养殖,重视消毒工作,对于鱼病的预防,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池塘消毒 在放养前,应对池塘进行消毒,清除杂草,挖除过多的淤泥,同时采取物理、化学等方法,对池塘进行消毒,以杀灭原有病原生物。具体方法为:在挖除过多淤泥后,不立即注水,而在阳光下暴晒数日后,每 667 m2池塘用生石灰 50~ 75 kg或漂白粉 7~ 10 kg泼洒消毒,若池塘为 1 m水深,用量则加倍。 2水体消毒 2.1养殖水体应清洁、无污染,养殖过程中应常注新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进水口要用网筛过滤,防止杂鱼、敌害等进入,引用生活污…  相似文献   

18.
一、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1)池塘选择:滩涂陆基地势平坦,因潮汐作用每月自然纳潮进水12~15天,水质清新,池塘面积分别为1^#塘10亩、2^#塘15亩,池深为2米,池底淤泥不超过10厘米,每5亩配备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  相似文献   

19.
水质改良机改善池塘水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殷肇君 《水产学报》1997,21(3):322-326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在利用水质改良机改良池塘水质时,应走机械与生物相结合的道路,中文提出翻喷池塘淤泥是改良池塘水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既能充分利用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释放的大量氧,又能有效偿还氧债,改良水质,从而达到提高鱼产量和节能的目的。本文强调偿还养殖水体的氧债,对改良池塘水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养鱼池塘经过多年使用、由于在饲养管理中施放大量有机粪肥.投喂许多精饲料和青饲料,加之养殖鱼类的排泄粪便底池水中死亡的生物体和每年由塘埂坍塌冲刷流入塘中泥砂相结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成分十分复杂的淤泥。据测算鱼池每年池底要增加10公分左右厚的淤泥,年复一年,过多的淤泥使鱼池变得越来越浅。池底淤泥堆积过厚,即减少池水水体容积、影响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