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生态养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莲 《海鲜世界》2006,(3):20-23
稻田包括水稻及与它共生的昆虫、杂草、敌害生物等,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田里的许多营养物质往往大量被与水稻共生的动、植物所吸取,造成浪费.但如果我们在稻田生态体系里放养鱼、虾、蟹,则它们几乎可以食掉在稻田中与水稻争夺养分的所有生物,起到对生态体系"截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谷物的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在温饱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的同时,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及生态农业、增效、环保等诸多概念的提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为主、兼顾养殖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能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利用养殖动物的作用使稻田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得到合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稻田养殖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而且养殖技术已相当成熟。稻田水产养殖是人工建立的水产动物与水稻共生生态系统,利用水田的生物作用,人工辅助使其达到互利、共栖、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前言本研究是根据倪达书研究员的“稻、鱼共生理论”进行的。在基本不改变浅灌、晒田、施用化肥,农药等现有双季稻栽培管理措施的前提下,将草鱼作为新的生物种群引进稻田生态系统中,运用相应的操作管理技术,使水稻与草鱼种共生于同一时空。试验证明,草鱼种构成了稻田生态系统食物鲢(网)中新的环节,摄食田间杂草、水生昆虫、浮游生物等,引起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产生了一系列与水稻密切相关的变化,减少了物质和能量的流失,促使部分物质就地循环和能量向更有利于人类  相似文献   

5.
改进水稻栽培技术大力发展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植物与动物相结合的间套种养结构,虽然鱼、稻不存在争光争肥等矛盾,但由于打破了单一种稻的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两者兼顾,才能达到共生互利双丰收。一、选好养鱼稻田,确定种养布局应选择水源充足、旱涝保收、水质清新...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利用水土、空间、热、光等自然资源,发挥稻田生产的立体效益和种养结合的生态效益,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促进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根据自然界间生物共生互利原则和能量流向规律,从1999年开始,我们进行了“鱼、稻、菇、豆”多种配套种养结合的复合农业试验,开展以水稻为主的综合立体生产,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鱼是应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共生的理论,有意识地利用生物种群、群落之间的生存竞争及动定协同,从而控制和调育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也就是说,稻田养鱼是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有利的方向转化,并且充分利用新的生态系统,发挥其共生互利的作用,使稻田生态系统产生更大的“负载力”,  相似文献   

8.
《海洋与渔业》2008,(10):33-34
稻田生态养殖模式是以“稻鱼共生”理论和“稻田轮作”模式为基础,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善稻田种养生态条件;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扩大鱼类活动空间,并改善水稻通风条件,减少水稻病害发生;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确保大田水稻穗数和稳产高产;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类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陛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产品品质,实现稻田养鱼种稻,高产优质促增效,稻谷和鱼双丰收。稻田生态养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模式;二是稻鱼共生与种养轮作模式,冬闲田养殖龙虾与种植单季稻轮作。  相似文献   

9.
云南哈尼梯田养鱼模式和梯田模式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不断认识,稻田的生态系统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我国传统的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稻田生产不仅是一项经济活动,同时还具有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以保护脆弱生态系统、促进就业以维护民族团结以及传承文化等众多功能。稻田养鱼是根据稻鱼共生互利的原理,  相似文献   

10.
王嘉君 《内陆水产》2005,30(7):33-34
近几年来,我县稻田水稻产量长期徘徊在450kg左右。而把提高稻谷产量的主要技术措施放在投入大量的肥料和农药等方面,使稻田无机化的进程加快.忽视了稻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再循环.致使稻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在鱼稻共生的生态理论指导下.为了探讨我县农业开发的新路子,笔者在石羔镇的冲天村、兴隆街乡的新坪村实施了“鱼稻双千”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11.
袁诚 《内陆水产》1995,(9):20-20
稻田养蟹技术(三)(五)施肥与病虫敌害的防治1.水稻施肥及病虫害防治从我镇稻田养蟹户的实践中可知:稻田在插秧前已施过底肥后,后期一般无需施肥,水稻长势也很好。这是由于残渣剩饵化成腐殖质后,又经河蟹爬、夹表层泥面,致使养份易被水稻吸收的缘故。但若苗棵发...  相似文献   

12.
正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种养殖空间,高效转化利用稻田里丰富的饵料生物,养殖出绿色有机的水产品,而且养殖的水生动物也可以摄食稻田里的敌害生物,降低水稻的发病率,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可以增加稻田的肥力,提升水稻的品质,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的绿色种养殖技术模式。该模式的应用推广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赵连胜  张金兰 《水产科技》1995,(5):18-19,17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地搭配一些鲤鱼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通过生态学上的"边际效应"介绍了稻渔共生系统中沟坑设计的依据,并举例说明如何在田间工程开挖前计算最大沟宽和在田间工程完工后对沟宽合规性进行检验与核算。一、背景稻渔共生系统是人类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将水稻栽培和水生生物(田鲤鱼、鳖、蟹、鳅、虾等)养殖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稻田空间中进行稻、渔齐收的系统,在我国南方稻作区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5.
韦公远 《齐鲁渔业》2004,21(7):20-21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搭配一些鲤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草鱼之我见赵连胜,张金兰(松花江地区水产局)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  相似文献   

17.
<正>稻田养蟹是利用稻蟹共生使能量和物质朝有利于水稻和河蟹生长的方向流动,使稻蟹共生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完成良性循环,从而增加收入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功能体系,以田面水养蟹为主的稻田复合生态农业形式或模式。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农业的发展,稻田养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农业增产增收模式。作为一项提高水稻栽培产量和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稻田养蟹模式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辽宁盘锦迅速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无公害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殖泥鳅具有种苗来源广、易成规模、水稻和泥鳅互惠共生、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生态种养模式,适合在水源丰富、稻田连片的地区开展。  相似文献   

19.
正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种植为主、兼顾养殖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不但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由于品质的提高,水稻的产出效益也明显增加。一、养殖动物在稻田综合种养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稻田综合种养能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利用养殖动物的作用使稻田生态系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把稻田养鱼技术作为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在全省特别是广大山区广泛推广,山区农民走上了靠山养鱼、养鱼增收之路。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达9.4万余公顷,产值3亿多元,300多万参与稻田养鱼的农民人均增收62元。“九五”以来,云南省把稻田养鱼技术作为全省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在广大山区推广,并逐年扩大推广规模。农科人员深入山乡指导农民把水稻种植技术与水产养殖技术在稻田水域空间中有机结合起来,鱼吃稻田中的杂草、虫子等,稻子吸收鱼粪肥料更加茁壮,实现稻鱼生态系统相互共生利用,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