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食用菌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深的产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入WTO后,我国食用菌产业凭借国内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迅猛,但受“生态环境保护、产品品质量安全、种苗知识产权”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使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以农作物秸杆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安全性难以保证,给食用菌出口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9年10月17日,是宫志远特别难忘的一天。这天,在山东省农科院邹平食用菌基地,宫志远亲自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了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情况。他说,总书记对企业上联科研单位、下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至今,我还记得他对食用菌产业的一句评价——从地里来,又回到地里去了。"从地里来又到地里去,这不仅是食用菌产业的鲜明特色,更是宫志远近30年如一日从事食用菌研究的真实写照。作为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3.
遵化市从1994年开始引进香菇生产,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通过科技引路、科技服务、科技创新,实现了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大发展,到2012年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1.5亿棒,年产鲜菇15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2003年被河北省命名为"河北省食用菌之乡",2008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2012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  相似文献   

4.
<正>棉籽壳,是我国食用菌栽培的第一原料,近两年来,由于棉花生产急剧减少,导致该产品价格扶摇直上,今年春季以来,一直保持在吨价1700元左右,个别地区一度超过每吨2000元,该种状态下,一些菇农或停止生产,或干脆改行。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用菌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如何应对该种局面将是影响我们的食用菌产业去向何处、如何发展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湖南省龙山县是一个"老、少、边、穷"山区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俗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宅园"之称。多年来,依靠产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直是县委、县政府追求的目标和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笔者通过深入实地调查走访,发现龙山县有可充分利用的地理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中蜂养殖,可打造一条具有龙山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助推精准脱贫。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1.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龙山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这里是湘西吉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的加快百色市蚕桑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分析了百色市发展桑枝食用菌优势,针对该地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品种结构,深加工做强桑枝食用菌;提高菌农素质,强化产业意识;加强政府扶持,狠抓示范基地建设等建议,以期为百色市桑枝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350万吨,预计1997年可达400万吨。食用菌业目前已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食用菌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已成为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白色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在我国大农业中所处的地位正在日益加强。目前全国食用菌的总产值仅次于粮、棉、油、果、菜,超过了茶叶和蚕桑,在农业中排名第六,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项重要的产业。尤其是我国一些较贫困的地区,如浙西南、闽西北、鄂西、湘西、秦巴山区等地,食川Ik一件已使相q部分农Li摆脱ti[N。据111[Yi食JI-l成协会介绍,找冈…  相似文献   

8.
燕麦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同时也是张家口市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燕麦产业的发展对该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燕麦市场需求、燕麦加工业、"退耕"政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张家口市燕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现阶段张家口市燕麦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桑树因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而在三峡库区大面积种植。为了使桑树在促进库区生态恢复的同时发挥提升传统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在分析桑枝营养成分含量的基础上,将养蚕生产中废弃的桑枝粉碎后作为基料,用于栽培食用菌秀珍菇和姬菇,并将菌渣制作有机肥。试验结果表明:桑枝屑干物中的粗蛋白、粗纤维质量分数分别达10.52%、51.43%,且各种营养成分均衡;用桑枝屑基料栽培的秀珍菇和姬菇的产量较稻草粉、棉籽壳基料分别提高87.2%、12.0%,85.9%、25.4%,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50.3、11.6,53.5、23.5个百分点,生产成本比稻草粉基料降低37.2%;用含桑枝屑的食用菌菌渣制作的有机肥符合国家有机肥质量标准。预测整个三峡库区如果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每年可增加产值24.3~35.2亿元,初步认为建立的"桑枝-食用菌-有机肥"资源循环经营模式有利于提高三峡库区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十三五"开局以来,宜宾市蚕业工作紧紧围绕"做优一粒茧、拉长一根丝、开发一株树、盘活一片地、富裕一方人"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传统桑蚕生产为主线、以蚕桑资源的多元开发为突破口,积极推广实践新型综合利用模式,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提升产业扶贫成效。我市珙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产业发展引导,率先对发展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  相似文献   

11.
桑枝是蚕茧生产中的大宗副产物。蚕桑产业是镇巴县的传统特色产业,利用桑枝木屑生产食用菌对提振蚕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桑枝副产物的利用价值,阐述镇巴县桑枝食用菌生产的开发潜力,探讨适合镇巴县的桑枝食用菌生产模式及发展策略,为镇巴县蚕桑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周丽  王一 《中国蚕业》2023,(1):61-67
近年来,桑枝栽培食用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桑枝能够代替传统原料栽培多种食用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分析了当前我国利用桑枝作为基质材料栽培食用菌的优势,围绕桑枝栽培食用菌的优质基质配方筛选、6大主要食用菌(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杏鲍菇、毛木耳)的桑枝栽培生产技术、桑枝栽培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关于桑枝栽培食用菌对桑枝活性物质富集作用方面进行了综合叙述,针对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存在的原料收集和粉碎难度高、菌种适应性差异大、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合作提高桑枝收集、处理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加大对适应桑枝栽培食用菌菌种的驯化、引进及栽培基质中最优比例的筛选,加强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的集成研究及示范推广等发展建议,以期为桑枝栽培食用菌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推动桑枝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不仅拥有丰富的菌品种,而且产量也相当高。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3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已达3 169.68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按生产1 kg的食用菌产生3.25 kg的菌糠[1]计算,仅2013年就产生10 301.46万t的菌糠,数量巨大。但是,很多农民没有意识到菌糠的价值,随意丢弃,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污染了环境,而且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临沧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临沧市应抓住"东桑西移"和"精准脱贫"的政策机遇,提高对蚕桑产业的认识,发挥蚕桑产业的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做好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理顺体制,加强管理,抓紧建设高产优质生态桑园,加强养蚕技术指导,积极向贫困山区推广蚕桑产业,以促进临沧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正农业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要求的产业,不同区域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不同,生态环境各异,生产的农产品在品种和品质方面也存在差别。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特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下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因此,打造标识农产品独特品  相似文献   

16.
菌糠,又叫做"蘑菇渣",是蘑菇收获后残留的以培养基为主的废弃物.世界上食用菌产量最高的国家是中国,在2018年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80%的产量就来自于中国.在生产食用菌的过程中,每千克食用菌的生产约会伴随产生3~5倍数量的菌糠,因此我国每年会产生1亿多吨的菌糠.金针菇是亚洲人主要的食用菌之一,是食用菌工厂主要的生产品种...  相似文献   

17.
鸡日粮中添加香菇脚的饲喂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是安远县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香菇是食用菌中的主要成员,该县每年有大量的袋栽香菇加工后剩下的香菇脚,没有利用而成为垃圾,作者本着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绿色畜产品的指导思想,于2002—08—01—10—17,进行了在土鸡日粮中添加香菇脚粉对鸡的生长发育和肉质肉味等  相似文献   

18.
茶枝栽培食用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食用菌栽培基质以及茶枝栽培食用菌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利用的意义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对茶枝栽培食用菌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山东饲料》2013,(19):49
致力食用菌产业造福中国农民打造中国食用菌第一品牌山东冠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用菌科研、保鲜、加工、生产、销售、培训、科技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有限公司,建有菌种繁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阳城县、高平市、沁水县桑枝食用菌的开发现状,结合山西省的蚕桑产业发展形势,提出了建立桑枝食用菌示范工程,稳定蚕桑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