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彩霞  李赟  王崇明  曲朋  黄倢 《水产学报》2013,37(10):1579-1584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AVNV)是一种能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DNA病毒,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养殖模式和不同苗种来源的栉孔扇贝样本携带AVNV的情况,以寻找合理的养殖模式和苗种,降低疾病的发生。以扇贝单一养殖的青岛流清河海区和贝藻间养的荣成桑沟湾海区为采样点,每月(2010年3月—2011年4月)定期采集2个海区野生苗养殖和人工苗养殖的栉孔扇贝样品各10只,共得到扇贝样本480只。取扇贝外套膜组织,提取DNA,采用巢式PCR检测扇贝感染AVNV的情况,并对2个海区2类栉孔扇贝AVNV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2个海区的2类栉孔扇贝体内均检测到AVNV,流清河海区野生苗和人工苗养殖栉孔扇贝AVNV感染率分别为21.1%和18.9%,桑沟湾海区2类扇贝AVNV感染率分别为11.1%和5.6%;2个海区AVNV感染扇贝均集中在7、8月份,其中,流清河海区最高可达80%,桑沟湾海区最高仅40%。研究表明,贝藻间养和选用人工苗能有效减少AVNV对养殖扇贝的感染,是控制养殖扇贝发病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一种路基围隔,模拟池塘参贝混养生态养殖模式,对海湾扇贝在参贝混养系统中的生态作用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混养海湾扇贝对水质指标、浮游生物、底栖硅藻、养殖生物的影响,以及混养海湾扇贝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物沉积作用。试验研究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湾扇贝养殖自身污染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其引起的养殖海区生态环境改变的机理,特别是对衡量水体的各项指标产生的影响,就实现海湾扇贝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及沿海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合理建议,指出采用科学、优化的方式进行海水养殖,以期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并可通过生物修复等方法控制污染,修复环境。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引入养殖容量的概念,对影响莱州湾扇贝养殖容量的海洋环境资源、海域污染等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增加莱州湾海域扇贝养殖容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信息广场     
“河北扇贝养殖区环境调查评估及健康养殖模式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2006年7月21日,河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河北省科技厅项目“河北扇贝养殖区环境调查评估及健康养殖模式研究”[编号:04220502]进行了鉴定。该项目自2004年1月开始实施,首次在河北海湾扇贝养殖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文、物理、水化学、浮游生物、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底栖生物、鱼类、污染源等综合环境的调查,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河北扇贝养殖区海湾扇贝养殖容量评估,同时进行了健康养殖模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适于河北的扇贝健康养殖模式。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对河北海湾扇贝的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的实施必将改善我省海湾扇贝的养殖状况,增加渔民的养殖收入,极大地促进我省海湾扇贝的健康发展。(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孙桂清)“金乌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由河北省水产研究所主持的“金乌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2006年6月15日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该项目为河北省水产局指令性计划项目,课题编号:冀渔科200601,起止年限为2006年1月—2007年12月。2006年主要进行了孵化试验及幼体培...  相似文献   

6.
栉孔扇贝一种球形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8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02,26(2):180-184
栉孔扇贝是我国北方沿海贝类养殖的重要经济种类 ,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洋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随着近年来病害的不断加剧 ,养殖期栉孔扇贝的大规模死亡现象频繁发生 ,极大地威胁着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国内围绕扇贝大规模死亡的致病因子及病原学的探讨已引起养殖界各方的高度关注[1-4] 。2 0 0 0年我们对山东省内主要扇贝养殖海区开展了系统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病贝组织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 ,在病害高发期的病贝体内大量发现一种球形病毒样颗粒。在此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完成了该病毒粒子的分离和纯化 ,现将有关结果报…  相似文献   

7.
《齐鲁渔业》2008,25(11):42-42
10月份,全省各市对23个养殖品种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报告。1病害测报情况分析测报数据显示:乌鳢、罗氏沼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大菱鲆、牙鲆、虹鳟、鲟、海带、海湾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梭子蟹、牡蛎、缢蛏、中华鳖17个养殖品种没有病害发生。草鱼、鲫、鲤、鲢鳙、鲂、刺参6个养殖品种发生了7种病害,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8年9月10日对昌黎县海湾扇贝养殖海域的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体基本理化因子,并采取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法(NQI)、营养状态指数法(E)、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法(A)及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P)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昌黎县海湾扇贝养殖海域各站位的水温、盐度、pH、DO、COD和DIP含量均符合海湾扇贝养殖水质标准,但是DIN含量严重超标。评价结果显示昌黎县海湾扇贝养殖海域已受到有机污染且水体呈现富营养化,养殖区内比养殖区外情况更为严重,其中N7站位最甚。DIN为该海域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9.
2010年进行了虾夷扇贝吊耳养殖试验研究。吊耳养殖分为一针四贝及一针二贝2种模式,经过6个月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与笼养方式相比,吊耳养殖扇贝的壳高增长率、单贝质量、贝柱质量、台产量、台产值等指标具有较大优势,存活率、肥满度、出丁率等指标互有优劣。在吊耳养殖模式下,虾夷扇贝壳高的生长优势明显,其中一针四贝模式的生长优势最大。本试验中吊耳养殖扇贝的总体生长情况优于传统的笼养方式;综合对比2种吊耳养殖模式,一针四贝模式的养殖效果好于一针二贝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虾夷扇贝为我国北方重要养殖贝类,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引进,因其营养价值及养殖效益较高,在我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养殖。虾夷扇贝养殖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利,我国先后出现多次扇贝大面积死亡现象。针对扇贝大面积死亡现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一致认为病原、养殖环境恶化、种质退化、养殖密度过高等因素是造成扇贝大面积死亡的原因。本实验将针对养殖密度过高导致的虾夷扇贝死亡进行研究,以期找到适宜养殖虾夷扇贝的密度,提高虾夷扇贝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为虾  相似文献   

11.
饲料蛋白对翘嘴红鲌蛋白质周转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桂芹 《水产学报》2006,30(3):397-403
在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次将其按大小分级。传统方法采用筛子和分级机筛分,会使扇贝受到振动、碰撞。振动影响扇贝生长发育,碰撞使扇贝边缘受到损伤,贝壳碎裂外套膜裸露在壳外,造成病贝、死贝,且机械筛分分级精度低,人工筛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本文研究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机器视觉检测扇贝大小。通过摄像头获取扇贝图像、计算机对输入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图像分割、膨胀腐蚀,提取扇贝的面积等特征值,建立扇贝的几何模型、数学模型,确定面积与壳长的关系,进一步识别扇贝的大小。试验表明,该方法检测速度快,正确率高,能够满足虾夷扇贝分级要求。摄像头与扇贝不接触,可以避免机械振动、碰撞对扇贝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2年和2003年对山东荣成桑沟湾栉孔扇贝养殖海区的水温、盐度、pH、氨氮浓度、亚硝氮浓度等环境因子和扇贝血清中的蛋白浓度、酸性磷酸酶活力、碱性磷酸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等免疫学指标及栉孔扇贝养殖密度和死亡率的监测数据,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d network,ANN)的原理和误差反相传播(back propagefion,BP)网络的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初步建立养殖栉孔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经过300次的学习训练,误差平方和由67.46下降至0.009 1.该预测模型对未参与模型构建的样本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的符合率达到87.5%.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与水产动物病害死亡的预测相结合,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对数据适应能力强,可适时学习,预测结果准确等突出优点,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死亡程度的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海湾扇贝筏式笼养不同养殖密度试验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养殖密度与成贝个体大小、成活率、贝柱产量及产值等养殖指标的关系。综合评价了不同养殖密度的经济效益。提出在河北省海湾扇贝养殖区,放养密度以35个/层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建立虾夷扇贝的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数值模型,为进一步构建北方海域虾夷扇贝养殖容量评估模型奠定基础。根据DEB理论,以水温和叶绿素浓度作为强制函数,基于现场及室内实验收集DEB模型参数,针对桑沟湾养殖环境和虾夷扇贝生长的数据,利用STELLA软件构建了虾夷扇贝的DEB模型,以长海县养殖环境和1龄、2龄、3龄虾夷扇贝生长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1)构建的DEB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虾夷扇贝软体部干重的生长,反映了不同时间的能量分配情况;(2)在桑沟湾,6月1日至9月25日期间水温的限制性强于食物限制;在长海海域,9月15日至次年的6月20日期间食物的限制性强于水温的限制,由此推断,长海海域虾夷扇贝的养殖密度过大,可能超出了海域的养殖容量。另外,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能量分配系数k以及食物摄食能力参数–最大体表面积吸收率PAM、半饱和常数Xk,对虾夷扇贝生长模拟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例如,PAM提高10%,生长模拟结果可增加13%。因此,这些敏感性较大的参数需要通过室内实验或者现场实验准确测定,谨慎赋值。  相似文献   

15.
栉孔扇贝病原感染与病害发生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桂珍 《水产学报》2003,27(3):273-277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自然海区养殖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栉孔扇贝组织提取液,分别发现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RLO)两种病原体。动态检测两类病原体感染状况与整个养殖期间栉孔扇贝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在80%—100%之间,最大感染强度出现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7、8月份。人工感染病毒的栉孔扇贝,其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当。而两种情况下栉孔扇贝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病毒可能是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体。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2和2003年对山东荣成桑沟湾栉孔扇贝养殖海区的水温、盐度、pH、氨氮浓度、亚硝氮浓度等环境因子和扇贝血清中的蛋白浓度、酸性磷酸酶活力、碱性磷酸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等免疫学指标及栉孔扇贝养殖密度和死亡率的监测数据,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原理和误差反相传播(BP)网络的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初步建立养殖栉孔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经过300次的学习训练,误差平方和由67.46下降至0.0091。该预测模型对未参与模型构建的样本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的符合率达到87.5%。本研究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与水产动物病害死亡的预测相结合,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对数据适应能力强,可适时学习,预测结果准确等突出优点,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死亡程度的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养殖栉孔扇贝对桑沟湾碳循环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实验、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桑沟湾养殖栉孔扇贝通过呼吸、钙化等活动对湾内碳循环的影响,并与生物沉积碳相比较发现,养殖扇贝每年通过呼吸和钙化分别放出碳1.22×104t和7.57×102t;但通过生物沉积作用每年有8.71×104t碳被沉降到沉积物界面,这些碳绝大部分被埋藏从而脱离了地球化学循环。尽管养殖扇贝通过呼吸和钙化释放出部分碳,但有更多的碳通过生物沉积作用被埋置因此,从整体上看,养殖栉孔扇贝在湾内碳循环中参与了碳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中小型浮游生物与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AVND)的流行传播关系,于2009年对青岛流清河与荣成桑沟湾2个不同扇贝养殖海区的浮游生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利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对所采集样品携带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VNV)的情况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2个扇贝养殖海区的浮游生物样品均检测到AVNV,而且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携带AVNV载量有差异(P<0.05):小于200目粒径的浮游生物携带AVNV载量最大,达到9.45×106 copy/mg (DNA); 60~200目粒径的浮游生物次之,大于60目粒径的浮游生物携带量最少,仅为5.81×104 copy/mg(DNA).在上述2个扇贝养殖海区,均在8月份检测到浮游生物携带AVNV.该结果与栉孔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在时间上是吻合的.结论认为,中小型浮游生物可以携带AVNV,并有可能在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的流行和传播中起到传播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齐鲁渔业》2010,(6):47-47
<正>4、5月份,全省各市对二十多个养殖品种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报告。1病害测报情况分析测报数据显示:虹鳟、鲟、鲂、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牡蛎、海带、中华鳖、黄河口鳖12个养殖品种没有发生病害。草鱼、  相似文献   

20.
为扎实推进秦皇岛市海湾扇贝养殖的持续发展,促进浅海养殖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之路,打造河北扇贝的品牌效应,昌黎县水产局于2010—2012年进行了海湾扇贝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及推广,取得了巨大成功,带动了全市的浅海扇贝进行规范化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