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本溪地区1955~2014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近60年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本溪地区年降水量平均为66.1 mm,年降水量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23 mm/10 a;7、8月降水较多,占全年降水量的48.7%;12、1和2月降水较少,3个月之和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0%。各年代平均降水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是减少的。春季和夏季的降水呈现上升趋势,秋季和冬季的降水呈下降趋势;降雨大多集中在主汛期,夏季降水是本溪地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季降水量最少,其次是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2.
利用禹城市1960—201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通过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禹城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及年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禹城市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季节降水量、年际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明显不同。其中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最大,下降趋势最明显,对全年大气降水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春季变化次之,呈减少趋势,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但总体下降趋势不明显。降水年代分布特征也较明显,20世纪60—70年代降水丰富,80年代最少,90年代开始降水量略有增多趋势。降水量对水资源多少的影响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1 ~2012年三江平原佳木斯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冰雪季节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佳木斯近62年平均降水量为532.1 mm,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减少速率为9.41 mm/10a,主要由于夏季降水减少造成的,冰雪季节、春季和冬季反而呈升高趋势,1、2、3、4、11、12月降水量均呈升高趋势;20世纪50、60和80年代降水比多年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代偏少;冬季和春季50年代和21世纪前12年降水充沛、明显偏多,其余年代均偏少,其中2010年春季春涝增多91.6%,1970年春旱减少87.1%;秋季50、70和90年代偏多,其余年代偏少.各时段不同等级年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0.1 mm和≥1.0mm呈减少趋势,大强降水有增多趋势,各年代各等级降水日数距平50年代均为正距平,70年代均为负距平;其余年代变化不大.50 ~ 70年代降雪日数少,但积雪时间长,降雪的初终日数也偏多.  相似文献   

4.
赤峰市松山区近51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赤峰国家基本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降水资料,应用趋势拟合、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松山区降水量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松山区年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最多,其次是60年代,最近10年最少,年降水量与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起伏较明显;近51年松山区降水量经历了约两个周期,4个干、湿阶段;年降水量60年代后期呈下降趋势,下降突变点为1966年;80年代以后降水呈增加趋势,上升突变点为1984年,90年代中后期上升趋势更加明显,但未超过1.96临界线,即未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5.
利用乌兰浩特气象站(区站号50838)1986—2015年的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对研究区气温和降水进行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结果表明,近30a来,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温、年平均最低温均处于增温的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 247℃/10a、0. 143℃/10a、0. 315℃/10a。季节方面来看,春、夏、秋3个季节有升温的趋势;其中夏季升温幅度最大,变化倾向率为0. 618℃/10a,而冬季则有降温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 429℃/10a。年际降雨量有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31. 114mm/10a;干旱年份逐渐增加,30a中有13a为干旱年。季节方面,春季和冬季的年平均降水量有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1. 238mm/10a和2. 557mm/10a;而夏季和秋季年平均降水量则有下降的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42. 057mm/10a和-2. 852mm/10a。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季节方面,夏季和冬季的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在0. 01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在13a干旱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季和夏季,其中秋季占31%,夏季占29%,春季和冬季分别占14%、26%。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左权县降水变化规律,笔者利用左权县1961—2015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M-K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左权县年及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左权县年降水量总体以-12.6 mm/10 a速率下降,20世纪60—90年代呈减少趋势,21世纪以来呈增加趋势,且在1968年发生了减少突变;季节降水量变化,春、夏、秋季呈减少趋势,冬季则呈微弱增加趋势,夏、秋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年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冬、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起伏较大,秋季在1970年发生了减少突变,春季在2005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跃变,冬季在1976年和2003年分别发生了由多到少和由少到多的转变;干旱和暴雨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7.
利用黑龙江省漠河县气候观测站1959-2008年5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漠河近50年的气温和降水趋势变化。结果表明:漠河县近50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0.33℃/10年),尤其是80年代后较60~70年代增温幅度明显,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0.67℃/10年),其次是秋季(0.41℃/10年),夏季温度变化不显著;年平均降水量总体上看略呈上升趋势(4.7mm/10年),50~70年代中后期降水量偏少,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降水总量逐渐上升,进入21世纪至今降水量又持续偏少。季节上看冬季降水量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辽宁省大气降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1960-2019年辽宁省62个自动气象站降水监测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辽宁省降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年降水量,辽宁各地年降水量平均为440.9~1084.9 mm,由西向东呈逐渐增大趋势,高值中心平均降水量>900.0 mm,低值中心平均降水量<500.0 mm,各地年降水倾向率平均为-36.88~-0.65 mm/10a,从西北至东南呈逐渐减小,东部山区的凤城、宽甸、丹东和东港一带为降水倾向率负值中心,倾向率≤-20.00 mm/10a,降水量线性减少120 mm以上,年降水量突变点在1975年,突变前后降水量平均减少43.8 mm。2) 季节降水量,春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67.3~148.6 mm,由东至西呈逐渐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不显著;夏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296.1~709.7 mm,从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点在1968年,突变前后夏季降水量平均减少52.7 mm;秋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68.1~184.5 mm,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季降水量出现2次由多变少的突变点,降水量突变点分别在1965年和1994年;冬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5.4~42.1 mm,从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冬季降水量突变点不显著。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西北地区干旱强度与频率增大,东南地区干旱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利用宜君国家一般气象站1956—2010年55年降水观测资料,分析宜君县年降水量的年际、季度和月际演变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宜君县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1970年降水递增趋势明显,1991—2000年降水递减趋势明显,1991—2000年10年平均值比1956—2010年55年减少了47.9 mm,比1956—1990年的35年平均减少了57.9 mm;2001—2010年降水量呈回升趋势;季节变化呈现春季和秋季为递减趋势,平均递减率秋季为4.2 mm/10年,春季为6.8 mm/10年,夏季和冬季呈递增趋势,其中冬季递增率较大;月降水量分析显示,降水减少明显的月份有4月、5月、8月、11月,平均递减率分别为5、1、4、2 mm/10年;2月、6月、7月降水量递增明显,平均递增率分别为1、1、3 mm/10年;其他月份随年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宜君国家一般气象站1956—2010年55年降水观测资料,分析宜君县年降水量的年际、季度和月际演变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宜君县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1970年降水递增趋势明显,1991—2000年降水递减趋势明显,1991—2000年10年平均值比1956—2010年55年减少了47.9 mm,比1956—1990年的35年平均减少了57.9 mm;2001—2010年降水量呈回升趋势;季节变化呈现春季和秋季为递减趋势,平均递减率秋季为4.2 mm/10年,春季为6.8 mm/10年,夏季和冬季呈递增趋势,其中冬季递增率较大;月降水量分析显示,降水减少明显的月份有4月、5月、8月、11月,平均递减率分别为5、1、4、2 mm/10年;2月、6月、7月降水量递增明显,平均递增率分别为1、1、3 mm/10年;其他月份随年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韩艳凤 《农学学报》2023,13(10):77-82
掌握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变化与干旱风险度,为辽宁中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避干旱风险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利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1961—202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选用积分湿润指数及其干湿指数研究降水量对农作物生长季的满足程度、干旱变化特征及干旱风险程度。结果表明:1961—2020年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线性减少40.5 mm;降水满足度和干湿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线性下降14.5%和0.13;干旱风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最大干旱风险度上升17.3%,2000—2020年平均上升11.0个百分点。播种苗期中旱+大旱约3 a一次;旺长期中旱+大旱概率约20 a一次;成熟期中旱+大旱约4 a一次。研究结果为掌握降水变化状态,干旱变化特征,认知干旱的严重程度,规避干旱风险,为“三农”及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防旱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的观测站降水量资料,通过Mann-Kendall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陇东北部地区降水量对当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从56 a的降水量统计来看,降水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中年降水量、春季降水量、秋季降水量序列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7.36、-2.27、-6.35 mm/10 a,夏季降水量序列的线性倾向率为0.69 mm/10 a,这说明四季当中只有夏季降水量呈现出上升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降水量的多时间尺度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存在着至少3个尺度的变化结构,主要的变换集中在5、10~15、25~30 a的尺度,在25~30 a的时间尺度上最为显著,降水量经历了偏多-偏少-偏多-偏少的交替变化,1970年前、1984~1997年降水量较多,1970~1984、1997~2007年降水量较少,2007年之后降水量又开始趋于增多,根据降水量的小波方差分析,确定25~30 a是降水量序列变化的第一主导周期。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降水量在1968年之后减少的趋势明显,确定突变点为1968年。通过研究降水量与其他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发现,夏季气温、秋季的日照时数,春季的地表温度伴随着相应时间段降水量的变化,均表现出负相关的变化特征,只有秋季降水量与相对湿度表现为正相关的变化规律。秋季相对湿度与降水量的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71,其后依次是秋季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0.60、春季降水量与地表温度的0.36,夏季气温与降水量的0.35。关系模型的建立说明通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他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其共同影响着当地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近52年来武汉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1961~2012年武汉市气候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武汉市52 a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湖北其他站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52 a来,武汉市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在波动中略呈上升的趋势,70年代为显著的少雨期,多雨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降水量在1979年发生突变。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明显高于全国和湖北省水平,90年代以来增温尤为突出,并在1993年前后出现了突变点,进入了一个相对偏暖的气候态。日照时数在波动中下降明显,1986年前后是近52 a来的显著突变点。平均相对湿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幅度尤其明显,于1977年前后发生突变。武汉市气候变化总体表现出降水略升,气温升高,日照减少,平均相对湿度降低的暖干化趋势。对比其他站点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暖干化现象明显,武汉是其典型地区。  相似文献   

14.
同德县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青海省同德县1961-2007年47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同德县气温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呈线性升高趋势,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微弱;年降水量以9.9 mm/10年的趋势减小,春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很明显,其递减率为-6.51 mm/10年.过去50年同德县气候存在冷湿-暖干-暖湿的变化.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利小于弊,但对牧业生产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定陶气象站1971~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对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探究。结果表明:(1)80年代为低温期,90年代为升温期,2001~2010年为高温期;年平均气温以0.232℃/10a的倾向率波动上升;气温日较差有变小的趋势;年平均最低与冬季气温的上升对气候变暖贡献显著;冷空气活动对气温上升起到减缓或助长的作用。(2)1981~1990年为少雨年代,2001~2010年为多雨年代;年降水量的倾向率为13.454 mm/10a,未来有振荡性增多的趋势;旱涝灾情有阶段性,1993~2005年明显加重;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与当地异常降水相关性较好。(3)年日照时数随年代减少,倾向率为-135.21 h/10a;夏秋两季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决定着年日照时数的总体趋势;降水量与云量对日照时数减少起到一定的促进或制约的作用,不决定其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6.
1951—2012年太原市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51—2012年太原市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候系列数据划分年代及四季,并对太原市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等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多年平均气温为(9.9±2.1)℃,距平值在-2.11.8℃之间,以0.39℃/10 a的速率增加,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增温幅度最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2.2 mm,距平值在-226.11.8℃之间,以0.39℃/10 a的速率增加,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增温幅度最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2.2 mm,距平值在-226.1306.9 mm之间,以7.24 mm/10 a的速率减少,20世纪50年代降水日数最多,90年代降水日数最少;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542.4 h,距平值在-407.0306.9 mm之间,以7.24 mm/10 a的速率减少,20世纪50年代降水日数最多,90年代降水日数最少;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542.4 h,距平值在-407.0448.9 h之间,以72.93 h/10 a的速率减少,日照百分率冬季下降幅度最大,春季下降幅度最小;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8.9%,以0.88%/10 a的速率减少,春季相对湿度降幅最大,秋季降幅最小;多年平均风速为2.1 m/s,以0.13 m(/s·10 a)的速率减少,1951—1979年的平均风速均高于多年平均值,而1980-2012年的平均风速均低于多年平均值。  相似文献   

17.
新疆伊犁河谷地区50a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伊犁河谷地区10个气象代表站点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t检验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河谷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年平均气温、其他各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上升的幅度远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其中,冬季增幅最大,为0.59℃/10 a,秋季次之;暖温年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且近10 a是50 a中最暖的时期,冷温年多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均气温异常年份为:1969年为异常偏冷年,2010年为异常偏暖年;50 a全年降水量变化呈增湿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5.4 mm/10 a,其中,夏季降水量为50 a中最多时期,冬季次之,秋季降水量为最少;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枯水期,八九十年代至今为丰水期,但分布不均匀,阶段性干旱时有发生,降水偏多趋势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18.
1957—2014年山东省龙口市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充分利用龙口市的气候资源,促进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和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对龙口市1957—2014年的温度和降水量进行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龙口市58年来的温度均值为12.3℃,年降水量均值是605.0 mm;年气温变化表现为上升状态,气候倾向率为0.5℃/10 a,在四季温度变化中,夏季增温最小,春季增温最大;年降水量下降趋势显著,以8.96 mm/10 a的速率线性降低,四季降水变化中,冬季下降幅度最小,秋季最大;在1950s—1970s期间,气温开始平稳降低,而1980s至今气温明显增长;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呈"增多—减少—增多"的变化规律,其中1970s—1980s呈减少规律;龙口市近58年的气温和降水的均值分别于1989年和1979年出现突变.该研究获得了龙口市气候变化规律的最新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大豆需水量变化特征,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内有效降雨量、需水量(ETc)与缺水量(WD)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花前有效降雨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花后有效降雨呈下降趋势,大豆全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呈现暖干趋势;在大豆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长白山区的有效降雨量均高于其他亚区。全区大豆全生育期50年平均需水量为398.29mm,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呈西多东少、南多北少;全区大豆播种-出苗阶段需水量多年来保持稳定,平均为27.36mm,其分布呈北部及中部多、南部少。全区大豆出苗-开花阶段平均需水量为130.90mm,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呈南多北少,全区大豆开花-成熟阶段平均需水量为240.03mm,呈上升趋势,其分布呈中部多、南北少。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内缺水量为正值,其中松辽平原区大豆缺水量值最大。如果不考虑灌溉,研究区域有效降雨不能满足大豆的需水,有条件的地区,应适时补充灌溉,来保证大豆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0.
准确量化半干旱区森林植被耗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植被-水-土的综合管理至关重要。选择内蒙古大青山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法监测树干液流,同步监测气象因子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华北落叶松冠层蒸腾存在明显月、季节变化,冠层蒸腾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冠层月蒸腾量(mm)为8月(55.08)>7月(54.76)>6月(48.76)>5月(43.13)>9月(40.20)>10月(12.36)。华北落叶松林冠层蒸腾与气温、太阳辐射、大气湿度、饱和气压差、风速、土壤水分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回归分析表明气温、太阳辐射和大气湿度是影响冠层蒸腾的主要气象因子;基于边界线的分析表明,冠层蒸腾随太阳辐射、气温变化可用对数增长函数拟合,即随太阳辐射、气温增大,冠层蒸腾先快速后缓慢增大,达到阈值后趋于平稳;冠层蒸腾随大气湿度增加的变化遵循抛物线曲线,阈值为59.41%。次降水量对冠层蒸腾的影响存在差异,降水强度>10 mm的次降水量显著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蒸腾。总体来看,气温、太阳辐射、大气湿度和降水是影响华北落叶松冠层蒸腾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