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单宁胶用活性酚醛树脂交联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单宁胶用活性酚醛树脂交联剂的制备方法,分别以化学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方法对其特定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测试,DSC法研究其交联反应情况,并进行实验室压板测试。  相似文献   

2.
木质纤维素及其组分转化木材胶粘剂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素是造纸工业废液中的主要成分。其具有和酚醛树脂相似的结构, 因此可以部分替代苯酚用于酚醛树脂的生产。但是由于木质素化学结构复杂, 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位点少、反应官能团所收到的空间位阻大, 一般添加量不超过10%~20%。有机溶剂法制浆分离的木质素分子量大, 纯度高, 酚醛树脂允许的添加量可达20%~30%, 但是要求提高固化温度、延长固化时间来克服木质素反应活性低的限制。对木质素进行化学改性如羟甲基化、酚解、醇解、还原等, 可以降低分子量, 增加活性基团如酚羟基的含量、并使苯环上更多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 从而提高木质素的化学反应活性。酚醛树脂经过改性木质素的允许的添加量可达30%~40%。部分木质素含量高的木质纤维素类原料如核桃壳粉等, 经过研磨和化学活化处理后可以直接添加到酚醛树脂中, 部分替代苯酚而不对胶接性能产生影响。环碳酸酯类和多元醇混合物被用来作为全新的液化剂来把木质纤维素快速液化为有用的化学原料。所得到的液化产物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是今后利用木质纤维素开发绿色木材胶粘剂的一条可资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树皮热解油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TIR分析了落叶松树皮热解油的成分,并以落叶松树皮热解油为原料部分替代苯酚20%、40%、60%,制备落叶松树皮热解油-酚醛树脂胶黏剂,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热解油中含有很多酚类、醛类、酮类以及不饱和的C=C键和一些柔性基团,可以代替部分苯酚与甲醛制备落叶松树皮热解油-酚醛树脂胶黏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起到对酚醛树脂改性的作用。2.热解油-酚醛树脂胶黏剂具备与酚醛树脂胶黏剂类似的性能。热解油代替20%的苯酚制备的热解油-酚醛树脂的反应活性最大。3.热解油中含有大量C=O、CH2-OH、C-CH2-C等基团的化合物,增加了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和反应交联度,使热解油的加入起到了一定的固化剂的作用;同时热解油中含有一定的醇类物质,以及一些柔性基团,它的加入改善了树脂的脆性,提高了韧性。4.热解油加入得越多,树脂的黏度越大,树脂的固化温度也相应减低,其稳定期减短。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热解液化产物制备酚醛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介绍热解制备富含酚类物质液化产物的生物质原料的基础上,综述了快速热解油、真空热解油、高压热解油、常压苯酚液化产物、木质素酚解产物及生物油抽提分离产物等生物质热解液化产物制备酚醛树脂及其应用现状,并指出了生物质热解液化产物替代酚类化合物制备酚醛树脂存在成本较高、反应活性较低、尺寸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利用造纸黑液木质素与树皮制备酚醛树脂将成为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桐油酰亚胺酚醛树脂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创新工艺,以廉价二胺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合成成本低廉的新型双马来酰亚胺(ABMI)。以此双马来酰亚胺与桐油及酚醛树脂反应,制备了具有较好耐热性的桐油酰亚胺酚醛树脂。重点讨论了不同原料,如桐油、双马来酰亚胺及酚醛树脂的用量、固化反应温度及固化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树脂耐热性的影响。当桐油、双马来酰亚胺、酚醛树脂的质量比为1:0.3:0.2,温度180℃烘烤3h固化时,所得树脂具有较好的耐热性,温度指数可达168℃。  相似文献   

6.
通过桐油和苯酚在催化剂存在下的反应,然后再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与甲醛反应制得一种桐油改性甲阶酚醛树脂,探讨了反应的机理。利用化学分析、元素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对第一步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1摩尔桐油大体上可与6摩尔苯酚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桐油自聚和降解现象,随着初始苯酚/桐油摩尔比的降低,该现象更为明显。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 ̄1HNMR等分析手段对桐油-苯酚反应产物和桐油改性酚醛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桐油与苯酚反应属于共轭三烯对酚核的烷基化反应,或酚核对共轭三烯的亲核取代反应,酚核取代位置为酚羟基的对位或邻位,酚羟基未参加反应,在改性酚醛树脂骨架上引入了桐油分子链。  相似文献   

7.
低游离甲醛羟甲基化木质素磺酸盐-酚醛复合胶黏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工业木质素为原料,采用羟甲基化反应提高木质素反应活性,确定了羟甲基化反应木质素和催化剂的最佳配比:木质素与甲醛质量比为3:1、催化剂用量为0.25%(以木质素原料计).并用FT-IR和13C NMR对羟甲基化反应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羟甲基化木质素磺酸盐(HLF)与酚醛树脂(PF)共混制得木质素酚醛树脂(LPF)胶黏剂.实验结果表明,该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游离甲醛低的特点,用HLF替代40%的PF时,其胶合强度达到国家Ⅰ类胶合板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金银花蒸馏残液厌氧产甲烷的最适条件及其高温厌氧特性,并作相关产甲烷动力学分析,自制了厌氧反应器,进行了金银花蒸馏残液高温厌氧发酵实验。结果表明:金银花蒸馏残液厌氧消化每100mL产生的甲烷量292mL,且产甲烷的速率明显较中温厌氧过程快;并且发现在反应器中添加微量元素后其产甲烷的速率也明显提高;动力学分析表明,金银花蒸馏残液高温厌氧产甲烷的0级反应时段为0~8h,反应动力学常数为29.63mL/h,1级反应时段为8~26h,反应动力学常数为21.49mL/h。得出了金银花蒸馏残液高温厌氧产甲烷最适条件和高温厌氧特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桐油和苯酚在催化剂存在下的反应,然后再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与甲醛反应制得一种桐油改性甲阶酚醛树脂,探讨了反应的机理。利用化学分析、无素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对第一步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1摩尔桐油大体上可与6摩尔苯酚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桐油自聚和降解现象,随着初始苯酚/桐油摩尔比的降低,该现象更为明显。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1HNMR等分析手段对桐油-苯酚反应产物和桐油改性酚醛树脂的结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非等温差热分析法(DSC)对液化淀粉改性酚醛树脂(APF)的固化行为及固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由Kissinger和Ozawa等方法计算得到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_a)、反应级数(n)及频率因子(A),进而建立了APF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相比PF树脂,APF树脂的固化反应起始温度(T_i)由99.4℃增至100.3℃,峰值温度(T_p)由127.8℃降至122.1℃,终止温度(T_f)由150.2℃降至146.3℃,表观活化能(E_a)由96.94 kJ/mol降至87.94 kJ/mol。APF树脂的贮存稳定性更好,并可在较低的固化温度下固化,固化反应更容易进行。APF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为da/dt=9.56#10~(10 e-87940/RTP)^1-ah~(0.9385)。  相似文献   

11.
秦理哲  胡拉  杨章旗  段文贵 《林产工业》2019,46(3):36-39,44
采用铜氨(胺)季铵盐(ACQ-D)防腐剂处理马尾松木材,以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API)、聚氨酯(PUR)和间苯二酚-苯酚-甲醛树脂(RPF)为胶黏剂制备防腐材胶合试样,研究胶黏剂种类和防腐剂处理浓度对马尾松胶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API、PUR、RPF适用于ACQ处理马尾松的胶合,平均剪切强度和木破率均达到GB/T 26899—2011《结构用集成材》要求。胶黏剂种类对防腐材胶合强度有显著影响,表现为PUR和RPF的剪切强度优于API。与未处理材相比,ACQ处理对API胶合有负面影响,对PUR胶合有增强效应,对RPF胶合没有显著影响。在ACQ浓度为0.1%~1.0%范围内,胶合强度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预处理温度和预处理时间对杨木水热预处理液中各组分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改良的Saeman双相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预处理液中木糖和葡萄糖的反应动力学方程,通过非线性拟合确定了不同条件下木糖和葡萄糖生成及分解的反应速率常数,由阿伦尼乌斯公式线性拟合得出木质纤维原料水解反应活化能.杨木预处理过程中木聚糖易降解部分活化能(Ef...  相似文献   

13.
通过10、15、30和50次煮佛-干燥循坏人工快速老化处埋对间笨二酚-苯酚-甲醛(RPE)、酚醛(PF)树脂胶胶合试件以及实木(solid wood)试件的木块顺纹剪切强度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RPF胶的耐候性优于PF胶的耐候性,研制的RPF胶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耐候性结构用胶。  相似文献   

14.
竹炭对苯胺吸附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研究了竹炭对水中苯胺的吸附行为。动力学研究表明:竹炭对苯胺的吸附拟用准一级动力学描述,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In(1-F)=kt。表观吸附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经验公式,测得其表观活化能约为29.4kJ/mol。热力学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吸附平衡常数减小,吸附量减小。竹炭对苯胺吸附的焓变为负值,说明竹炭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且AH〈40kJ/mol,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测得吉布斯自由能AG〈0,表明吸附质从溶液到吸附刺表面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15.
时代 《绿色科技》2012,(5):164-166,168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应用低成本吸附剂废酵母菌在微波改性后去除废水中重金属铜(Ⅱ)离子,并通过改变反应过程中的pH值、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废酵母菌投加量、反应温度等因素来影响吸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7.0、反应时间为90min、温度为55℃、Cu2+初始浓度为40mg/L、微波改性废酵母菌投加量为4g/L时,微波改性酵母菌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1.84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式。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常数△G0、△H0和△S0分别为-6.12kJ/mol、9.2kJ/mol和48.19kJ/mol。说明废酵母菌对Cu2+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微波改性废酵母菌对Cu2+的吸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reexamined the kinetics of the condensation reactions of hydroxymethylphenols with the purpose of elucidating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This report discusses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the self-condensations of 2,4-dihydroxymethylphenols (2,4-DHMP) and 2,4,6-trihydroxymethylphenol (THMP), focusing on the order of react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itial rates of reaction and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reactant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revious reports were obtained. The order of reaction of the selfcondensation of 2,4-DHMP was found to be 1.1, which did not change with the alkali/2,4-DHMP molar ratio. The order of reaction of the self-condensation of THMP was found to vary with bo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HMP and the alkali/THMP molar ratio. In the region of THMP concentrations above 1.5mol/l, the order of reaction was confirmed to be 2.0, which did not change with the alkali/THMP molar ratio. In the region of THMP concentrations below 1.0mol/l, the order of reaction varied with the alkali/THMP molar ratio, showing fractional numbers of 1.2–1.6.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imolecular reaction(s) and bimolecular reaction(s) take place simultaneously a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in the condensation reactions of 2,4-DHMP and THMP and that the reaction mechanism changes with the species of reactant and, in some cases, with the reaction conditions.Part of this study was presented at the Wood Adhesives 2000 symposium, South Lake Tahoe, Nevada, USA, June 2000  相似文献   

17.
时代 《绿色大世界》2012,(5):164-166,168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应用低成本吸附剂废酵母菌在微波改性后去除废水中重金属铜(Ⅱ)离子,并通过改变反应过程中的pH值、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废酵母菌投加量、反应温度等因素来影响吸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7.0、反应时间为90min、温度为55℃、Cu2+初始浓度为40mg/L、微波改性废酵母菌投加量为4g/L时,微波改性酵母茵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1.84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式。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常数△G0、△H0和△S0,分别为-6.12kJ/mol、9.2kJ/mol和48.19kJ/mol。说明废酵母菌对Cu2+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微波改性废酵母菌对Cu2+的吸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8.
以木质素模型化合物香草醛、二乙醇胺及多聚甲醛为原料,1,4-二氧杂环己烷为溶剂,通过Mannich反应合成了香草醛胺基多元醇,研究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时间及溶剂用量等因素对Mannich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物料按物质的量比n(香草醛)∶n(甲醛)∶n(二乙醇胺)1∶1∶1,甲醛与二乙醇胺60℃反应2 h生成1,3-氧氮杂环戊烷,再将其滴入香草醛中,80℃反应3 h,二氧六环溶剂用量为100 mL/mol(以香草醛的物质的量计),二乙醇胺的转化率最高可达到84.92%。采用HPLC、LC-MS、FT-IR及1H NMR表征了香草醛胺基多元醇的化学结构,相对分子质量269。  相似文献   

19.
以NH4OH水溶液为溶剂,采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板栗壳色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进行了不同NH4OH浓度、液料比和浸提时间对色素粗提物得率和色价影响的响应面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得二次回归模型对实验数据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以色素粗提物得率为考察指标的优化提取条件为,NH4OH浓度为1.1 mol/L,液料比为16.5 mL/g,提取时间为120 min;以色价为考察指标优化提取条件为,NH4OH浓度为0.7 mol/L,液料比为14.6 mL/g,提取时间为112 min。板栗壳色素在生产中采用以色价为考察指标的优化提取工艺为宜。  相似文献   

20.
以正辛醇为溶剂、浓硫酸为催化剂,探讨了超声波-微波(UW-MW)辅助对杉木锯屑液化的强化作用,考察了工艺参数的影响,并对液化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微波具有很好的传质传热强化效应,与传统液化相比,杉木锯屑超声波-微波辅助液化反应时间从60 min缩短至20 min,液化率提高了5.24%。在溶剂与锯屑质量比值6、催化剂H2SO4浓度0.6 mol/L时,杉木锯屑液化率达到64.30%;适当添加γ-戊内酯可提高液化率,γ-戊内酯用量40%时液化率达81.17%。液化过程中,少量熔融状物质沉积在残渣(SR)表面,阻碍了原料的进一步液化;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降解产物主要为小分子糖类等物质,富集在水相产物(WS)中;木质素的降解产物主要由芳香族等物质组成,分布在生物油(BO)产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