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福建沿海滩涂围塘有近90%养殖对象均是对虾,因此,滩涂围塘一直也被称为“虾塘”。近年来,养殖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金刚虾)以及日本对虾成为水产养殖业的聚焦点,也是福建沿海围塘养殖主要的优质养殖种类。围塘的生态混养技术在某种程度已相当成熟,文献[1-10]简述了虾、鱼、贝多方式混养技术的机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对虾与缢蛏混养,对虾的粪便及残饵能促进塘内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缢蛏提供丰富的鲜活饵料,缢蛏的滤食作用,又净化了水质,为对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虾蛏混养,能综合利用虾塘水体,既增加产量,又提高虾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中最具活力的养殖产业之一。在闽南地区除有排污条件的高位池及棚室工厂化养殖模式外,传统的土塘养殖目前仍然是虾类主要养殖方式。闽南沿海地区主要养殖的虾类为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和金刚虾(斑节对虾),适宜采用鱼、虾、贝混养模式。在虾塘混养合适的鱼和贝类不仅可以清除病虾、抑制虾病发生,提高虾的成活率,还可增加混养种类的收入。漳州沿海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对虾海水养殖地区之一,本文对几个对虾养殖区的不同混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最佳的海水虾塘混养方案,以供对虾养殖户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长毛对虾与锯绿青蟹双季混养的技术探讨我县水产局承担“虾塘稳产、优质、高效综合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1995年11月23日,省、市、县有关同行专家,对该项目长毛对虾与锯缘青蟹混养的双季养殖示范塘一口,面积70亩,进行现场验收;该塘总投放长毛对虾苗7...  相似文献   

5.
温州沿海渔民自80年代中期以来率先打破虾鱼不能同塘混养的禁区,且取得了高产、高效的效益。目前对虾与青蟹混养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养殖新格局,据统计:今年全市对虾与青蟹混养面积近1万亩,上半年已产出青蟹近500吨、产值达3000万元。现将虾塘混养青蟹的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虾塘环境: 对虾与青蟹虽为两种不同生物,却有其共性和个性,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创造一个适应对虾与青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连江大官坂垦区3.5 hm2虾塘对虾、梭子蟹和贝类多茬生态混养技术。利用虾、蟹、贝和外源天然饵料及虾塘内的浮游生物组成食物链,进行生态养殖。生态混养过程基本未出现病害,不用抗生素,产品风味天然。虾蟹贝生态混养,不仅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而且各养殖品种的代谢产物得到循环利用,从而改善了虾塘养殖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温岭县发挥科技优势,开展虾塘综合利用,实施一年轮养二茬虾增产效益好。今年该县在1800亩对虾养殖塘内实施中国对虾和长毛对虾二茬轮养,同时又在4900亩养殖面积内以对虾为主、混养缢蛏。所养的一茬虾已于7月底收捕完毕,  相似文献   

8.
对虾与缢蛏混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州市沿海地区盛产约摸,1996年全市总产量达2.6万吨,占全市海水养殖总产量的43%。其养殖方式除滩涂蓄水养任外,利用对虾塘的底泥层进行套养,效益十分显著,虾塘产经一般可达50O公斤,好的可达1吨以上。目前虾塘模子产量占全市缢挂总产的一半左右。实践证明,对虾缢挂混养,可利用对虾的排泄物、残饵等繁衍店相生物(如硅藻等),为经控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且缢南安居虾塘底部诗食,能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对虾的生长,共生互利,大大提高了虾塘经济效益。如乐清市翁样镇应用好控混养,产量达600公斤,亩产值300O元以上。…  相似文献   

9.
提高对虾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是当前热门的研究课题。作者简明扼要介绍对虾塘混养缢蛏的成功经验,仅供沿海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吴惠雄 《河北渔业》2004,(1):27-27,39
近年来,对虾病毒性暴发病的频繁发生导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不高,各地均在探索虾塘增效的途径。目前,我区虾塘采用对虾、青蛤混养的养殖模式已获成功,但是对于大多泥质底的虾塘采用这种养殖模式却不理想。根据青蛤的生态习性,我站利用平海湾北江垦区的一口泥沙质海水池塘进行对虾、青蛤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养殖经验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聚缩虫病害是养殖对虾中常见病害之一,70年代外国专家就提出用福尔马林能有效地防治对虾聚缩虫病,国内也有许多资料介绍这方面的防治技术,但多属于药物对聚缩虫和对养殖对虾毒性方面的论述。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虾塘进行综合性地开发利用,普遍混养贝类,因此如何筛选虾、贝混养塘防治聚缩虫病害的有效药物这是需进一步试验研究的新课题。我们曾选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对虾与缢蛏混养,是综合利用虾塘资源,水中养虾,塘底养蛏。根据虾蛏的生活习性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使两者在同一水体中生活成长。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巩固和稳定发展。一、虾塘的条件要求对虾与缢蛏混养的虾塘,应选择具备以下条件:1.虾塘底质应是泥沙质或沙泥质为佳,软硬适当,过软则对蛏子生长不利;2.虾塘的水深应保持滩面  相似文献   

13.
林建民  费普明  叶兴明 《海洋渔业》2003,25(3):149-149,141
水环境是对虾养殖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将传统的虾塘改造成地膜覆塘中央排污精养塘,利用开启增氧机形成的旋流,使塘内污物、残饵等集中至中央及时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养殖水体的污染,调控水质,进一步提高对虾单产。2002年6月10日~9月14日笔者采用此模式在浙江省岱山县高亭镇南浦村进行了南美白对虾养殖,  相似文献   

14.
对虾双季养殖是以不增加任何投资、在原有养虾塘的生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虾塘利用率,达到增产和增收的目的。 1.方法与措施 (1) 苗种的中间培育双季养虾必须具备养成塘和暂养塘,面积比例为5:1,即10亩养成塘,应有2亩暂塘;养殖的品种一般为东方对虾和长毛对虾,早季为东方对虾,晚季为长毛对虾。由于养殖前期塘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虾病毒性暴发病的频繁发生导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不高,同时各地均在探索虾塘增效的途径。目前,我区虾塘采用虾、蚶混养的养殖模式已获成功,但是对于广大泥质底的虾塘采用这种养殖模式却不理想。根据泥蚶的生态习性,我站利用湄洲湾西岛垦区的一口泥质海水池塘进行虾、蚶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养殖经验介绍如下。一、池塘条件池塘面积20亩,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大、小潮均能进水,水源利用自然纳潮进水,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比重1.016~1.022,pH值7.8~8.2,全年水温10~32℃,塘内最大蓄水深度1.3~1.8米,最小深度…  相似文献   

16.
黑鲷、对虾、缢蛏生态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虾贝生态养殖是优化养虾池塘生态结构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 ,我们在乐清湾沿岸虾塘实施千余亩黑鲷、对虾、缢蛏(或泥蚶)生态混养技术示范 ,取得了平均亩产9~12厘米体长对虾50公斤、黑鲷20公斤、缢蛏500公斤或泥蚶250公斤的产量 ,每亩毛利润6000元。现将其生态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虾塘选择与改造沿岸进排水比较方便的常规虾塘均可以作为生态混养场所 ,面积以5~30亩大小为宜。待上年虾塘养殖产品收获完毕 ,就可对池底进行翻耕、曝晒、耙平 ,并按黑鲷、对虾、缢蛏(或泥蚶)生态混养对养殖生态地形的要求改造常…  相似文献   

17.
对虾塘立体混养贝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是浙江省80年代海水养殖开发的主要产业,目前全省养殖面积已达8000余公顷,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出口创汇多、经济效益好,也是沿海渔民致富和缓解城乡“菜篮子”的重点工程之一。为了综合利用虾塘水体,增加经济效益,普陀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于1985年起开展虾塘立体混养贝类试验。初获成功后,1986~1988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对虾养殖会议去年底在嘉兴结束。会议传达了全国对虾会议精神,传授了泰国的养虾经验,总结交流了1994年对虾养殖、虾塘综合利用,虾病防治情况。 去年全省对虾养殖再次受到虾病困扰,17号台风的袭击使养殖生产又如雪上加霜,面对灾害,各级水产部门、科研单位及广大虾农采取积极措施,通过虾塘综合利用等形式,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第一茬中国对虾养殖14.18万亩,产量1912吨,第二茬多品种虾类养殖5.06万亩,产量604吨,虾塘混养面积达14.67万亩(个别混养二个品种重复计  相似文献   

19.
我国拥有几十万公顷的旧围塘 ,充分开发利用旧围塘可以更好地发展沿海海水养殖 ,我们初步形成对虾与贝类混养高产稳产的饲养方式。1 虾贝混养原理根据对虾与贝类的生态特征 ,营造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 ,以充分利用围塘的水体空间和天然及残余饵料 ;防止围塘富营养化 ,维持围塘小生态系统的平衡 ,减少虾病发生 ,增加抗风险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 虾贝混养意义进行虾贝混养 ,可有效控制赤潮生物与致病菌的滋生 ,维持水质平衡 ,减少病害发生。由于采用少换水而注重水质培养的方法 ,减少了海区泥沙带入围塘 ,可有效遏制围塘的淤泥…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温岭县沙山乡对虾养殖专业户李宗林,是全县有名的养虾能手,他承包的一口面积50亩的虾塘,原是由一个报废的盐场改建而成的,生产条件差,过去单养中国对虾,连年亏本。1990年,李宗林承包后,因塘制宜,实行对虾二季轮养,虾、蛏、蟹(青蟹)混养,总产达7703公斤,平均亩产对虾70.14公斤,蛏、蟹等亩产91.89公斤,总产值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