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8年,中国农资传媒提出“跳出农资看农资”的观念,今天我们就从制造业角度看看农业。众所周知,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从第二产业看第一产业的问题,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不久前,在广东举行的“2018中国制造论坛:全球制造业变局下的新产业革命”上,学术界与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了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中,农业也能触类旁通,找到自己的启发和借鉴。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崛起跨国采购市场 "中国制造"素来以品种齐全、价廉物美而著称,受到全球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竞争机制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3.
阮晓芳 《农家科技》2011,(11):114-119
先后荣获“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国西部鞋都”称号;世界500强美国TRW公司、笔电键盘全球第一的台湾精元公司落户璧山。重庆市璧山县已成功完成从“农业小县”到“工业强县”的嬗变。作为璧山命脉的工业经济,绝不止于此,且看,璧山如何践行“3年再造一个璧山工业、5年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千亿工业县”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前有一个“孕育期”,即与陶器制作、文字发明、天文历法、车辆制造等等中国古典科学技术一样,都先有“孕育期”,摸索前进;稻作农业,从采集食用开始,到移植成功为止,是“孕育期”;再从移植成功开始,到广泛推广,是稻作农业“诞生期”.《仙人洞》下层的采食野生稻,是中国稻作农业的“孕育期”;《玉蟾岩》的移植成功,呈现大籽粒稻谷,有成熟的栽培工艺经验,是中国稻作农业“诞生期”.从此以后逐步推广,中国才成了稻作农业国家.  相似文献   

5.
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大量消耗资源得以做大的“中国制造”,其基础是脆弱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诸多的困惑和隐忧严重地威胁和阻碍着“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要想真正做强“中国制造”,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政府和企业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6.
张涛 《中国农资》2011,(21):9-9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行业研究战略创新,不能不提到“苹果公司”。2010年5月26日,苹果公司以2221.25亿美元市值超过微软(2191.84亿美元),荣登纳斯达克市场全球最大科技公司宝座。有人预言:苹果公司将是未来通用电气的替代者,将是新一代美国人的必需品缔造公司,将是“美国制造”的世界品牌之一。苹果公司战略模式,被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李寿生拿来启发国内氮肥企业家们,战略创新将是中国氮肥企业面临的紧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北京农业》2007,(9):46-46
不久前,在欧洲议会大厦举行的全球能源奖颁奖仪式上,中国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的“秸秆能源”项目获得了2006年全球能源奖的“空气”奖提名和国别奖。 负责该项目的山东省科学院副院长于承建表示,“秸秆能源”项目能获得全球能源奖的提名和全球能源奖国别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在节能、环保方面所做努力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阐明智能制造将引领全球新工业发展方向。列举中国2015年以来,在工业和信息部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下,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由此剖析中国农药行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和面临的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以及进行智能制造升级转型应该具备的要素和态度,并提出了中国农药行业在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2012年11月2日,中国哈尔滨——全球最大的农业机械领军企业约翰迪尔公司宣布,其在中国的首个农业机械全线产品制造基地——约翰迪尔(哈尔滨)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生产.这是约翰迪尔继佳木斯、天津、宁波之后在中国打造的第4个农机制造战略基地,其产品线能够覆盖"耕、种、管、灌、收"五大主要农艺环节. 约翰迪尔(哈尔滨)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坐落在哈尔滨市哈南工业新城园区内,占地40万米2,总投资16亿人民币,主要研发、设计、组装和制造大中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喷药机、播种机和灌溉设备.  相似文献   

10.
全球人为制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2.7%来自乳业,每生产1kg牛奶或乳制品将产生2.4kg二氧化碳……在践行低碳生活,减少个人碳足迹已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似乎“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成为不够环保的选择。当然,因噎废食显然是不智之举,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表示,中国奶业是一个制造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大户,同样需要一场低碳革命。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电影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在文化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中,要在国际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首先应该充分分析国际环境,认真了解、学习国际游戏规则;实施“走出去”的文化战略,积极投入到全球电影生产网络中去.  相似文献   

12.
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中 《农业展望》2013,(11):35-37
美国次贷危机触发了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经济亦难独善其身,投资难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工业冷、农业热”的现象令人侧目.文章分析了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的背景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3.
2013年2月24~28日在法国巴黎北维勒班展览中心举办的“2013法国国际农牧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以下简称SIMA—SIMAGENA展会)云集了全球众多的农业装备生产厂商前来参展,欧美各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大国在展会上纷纷展示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角逐SIMA—SIMAGENA展会组委会设立的“技术创新奖”,从各项获奖技术和产品来看,涵盖领域广、创新点突出、技术特点鲜明,准确地反映了当前欧美农业技术创新领域的新走势.  相似文献   

14.
《巴黎协定》中的“国家自主贡献”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受到全球大多数国家的认可。缔 约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一个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的各自行动安排,各 国基于不同的国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执行各自的减排义务。国家自主贡献模式提升了全 球气候治理各缔约国的参与度,向各缔约国提出了“行动”和“支持”两种履行义务的法律标准。 中国在《中国国家计划自主贡献》中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买天 《北京农业》2007,(12):46-46
不久前,在欧洲议会大厦举行的全球能源奖颁奖仪式上.中国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的“秸秆能源”项目获得了2006年全球能源奖的“空气”奖提名和国别奖。  相似文献   

16.
国际4大粮商发展经验探讨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4家世界500强企业是目前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跨国企业,4大粮商的发展经验值得总结,对中国“走出去”涉农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其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打造核心产业链、经营领域多元化、企业文化塑造等发展经验对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的中国“走出去”涉农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6年底,全球资产价格的最大事件是中国债券市场剧烈波动,其源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全球范围内的货币高杠杆造成流动性泛滥需要系统性去杠杆,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领域也是如此;美国实体经济率先复苏为货币正常化创造良好的基本面,美联储“欲拒还迎”地将货币政策由鸽派转为鹰派,引发美元持续走强、新兴市场资产价格被迫缩水,中美无风险利率的利差有内生性调整需求;人民币债券牛市惯性在技术上积攒了大量的“傻钱、傻机构”,需要一次“流血”来教育市场.  相似文献   

18.
丁楠 《百姓》2002,(2):27-30
美女的感召力正在渗透到许多行业,诸如“婚纱秀”、“时装秀”、“内衣秀”、“轿车秀”、“空调秀”,打美女牌、算经济账.已经成为一些厂家商家的“常规武器”。我们在消费美女的同时,也在制造美女,“模特大赛”、“西部小姐”、“都市少女”、“明日之星”等选美活动的轮番上演就是明证。商业操作在制造美女的同时,既拉动了经济增长,也引导着社会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9.
以茶的全球传播为案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域,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茶在国际传播中所呈现出的价值和作用。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国茶叶带动了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给全球人民以健康和良好生态,丰富了世界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样态。全球茶文化日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坚持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建立创新型国家,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离不开中国品牌的创新与提升.   在市场化、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已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品牌专家认为,一个企业的品牌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富有价值的战略财富.还有一位品牌专家这样评述:任何一个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是以品牌形式存在的无形资产.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拉夫也有一句名言:“即使公司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凭着可口可乐的品牌资产,可口可乐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建帝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