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母体对小麦胚的ABA敏感性和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子休眠是品种穗发芽抗性的主导因素,休眠特性与母体效应和胚对ABA的敏感性均有密切关系。为了了解母体对小麦胚的ABA敏感性和种子休眠的影响,为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及它们正反交F1后代授粉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进行了ABA敏感性鉴定,并对收获前的籽粒发芽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离体胚萌发能力存在差异,抗穗发芽品种的胚对ABA敏感性明显高于易穗发芽品种,胚对ABA的敏感性与其萌发能力关系密切,随着萌发能力的升高,胚对ABA的敏感性降低。在成熟种子中,F1的休眠性偏向于抗性亲本。尽管成熟种子和胚的休眠表现出一定的母体效应,但母体对发育至成熟过程中胚的ABA敏感性并没有影响。因而,母体对种子休眠的影响可能与胚的ABA敏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2.
在砂培和可控环境条件下诱导小麦缺钼,于6叶和旗叶期。给一半植株叶面喷施钼.钼处理植株生产种子休眠的时间显著长于缺钼植株生产种子。钼处理产生的种子硝酸盐和蛋白质含量也有提高。钼能成功地防止玉米收获前发芽。上述这些发现表明,钼似乎对缺钼土壤上生长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损失具有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当前推广小麦品种抗穗发芽的特性,采用整穗发芽法、整粒发芽法和半粒发芽法鉴定了20个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扬麦16、扬麦18、扬麦20、扬麦22、扬辐麦4号、宁麦16等13个品种穗发芽抗性较好,宁麦17、宁麦19、镇麦6号、镇麦8号、镇麦9号、扬麦13和扬麦14等6个品种穗发芽抗性中等,郑麦9023易穗发芽;20个品种的整穗发芽率和取穗当天整粒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且两种方法的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整穗发芽法和整粒发芽法都可用于穗发芽抗性鉴定;整粒发芽法中取穗当天与取穗10d后籽粒发芽率较为一致,且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一时段内都可进行抗穗发芽鉴定;取穗30d后所有红粒品种的发芽率都极显著提高,说明此时种子休眠开始解除。18个红粒小麦品种的半粒发芽率极显著高于整粒发芽率,说明种皮对穗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白粒品种郑麦9023收获30d后发芽率与收获当天穗上发芽率、籽粒发芽率,整粒法与半粒法发芽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该品种几乎无休眠特性,且其种皮对穗发芽的抑制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云南铁壳麦(Triticum aestivum ssp.yunnanense)的穗发芽抗性及其机制、筛选抗性材料,以白粒推广良种云麦53号为对照,采用整穗发芽、整粒发芽及分子功能标记的方法,鉴定了55份云南铁壳麦的穗发芽抗性及种子的休眠特性,分析了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在穗发芽抗性级别不同的材料间、分子功能标记基因等位变异间的差异及籽粒发芽率(germination percent,GP)在不同休眠级别的材料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以整穗发芽率(spikes germination rate,SGR)为鉴定指标,在对照云麦53号的SGR达76.2%的前提下,云南铁壳麦除1份材料SGR为2%外,其他材料的SGR都为0,与对照相比,对穗发芽的抗性都很强。以GI为鉴定指标,供试云南铁壳麦对穗发芽的抗性则较弱,抗性材料较少,GI为15.5%~72.8%(对照的GI为65.7%),GI在抗性级别不同的材料间明显不同。以籽粒发芽率为依据,云南铁壳麦的种子休眠性可分为休眠、中度休眠、浅休眠和无休眠4级,GP在不同休眠级别的材料间也显著不同。用STS功能标记 Vp1B3扩增出A带(652 bp)、C带(无带)的材料,其GI均与扩增出B带(569 bp)材料的GI有明显差异;用标记Vp1A3扩增出B带(170 bp)材料的GI与C带(无带)材料的GI也有明显差异,其他3个功能标记( Tasdr-B1、 Tamyb10D1、 Tamyb10D)扩增到不同带型材料的GI则无明显的不同,用分子标记获得的结果不能解释云南铁壳麦的穗发芽抗性或种子休眠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砂培和可控环境条件下诱导小麦缺钼,于6叶和旗叶期,给一半植株叶面喷施钼。钼处理植株生产种子休眠的时间显著长于缺钼植株生产种子。钼处理产生的种子硝酸盐和蛋白质含量也有提高。钼能成功地防止玉米收获前发芽。上述这些发现表明,钼似乎对缺钼土壤上生长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损失具有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消息     
新消息0274硬粒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抗性的变异──收获前穗发芽会降低加工品质,因而成为一项重要的小麦市场分级标准。有一些关于硬粒小麦抗收获前穗发芽的遗传变异资料,但仅仅是试图从软红粒小麦转移的抗性基因以培育抗收获前穗发芽硬粒小麦品种。由于硬粒小麦种质内...  相似文献   

7.
为给云南铁壳麦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以收获后保存于-20℃和常温下的云南铁壳麦为材料,研究了其穗发芽抗性的多样性及其形成因素。结果表明,32份云南铁壳麦平均穗发芽率为14.3%,穗发芽度为6.01%,具有很强的穗发芽抗性;整粒平均发芽率为24.3%,发芽指数为21.8%,表现出较强的休眠性;其中有3份铁壳麦休眠性较弱,2份在常温保存3个月后发芽率依然低于50%,休眠期较长。半粒的平均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为40.2%和28.7%,推测休眠性与种皮以及种子内的抑制物质有关。在颖壳+籽粒发芽实验中,-20℃保存材料的平均发芽率为11.8%,发芽指数为9.4%,说明颖壳浸出液对籽粒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常温下保存材料的平均发芽率在第1、第3、第5和第7天分别为27.4%、7.5%、1.9%和0.6%,8 d后仍有34.1%的籽粒未能发芽,说明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颖壳中抑制物质的浸出液浓度逐渐增加,抑制作用加强。从抑制率来看,种皮抑制率>颖壳机械抑制率>颖壳浸出物抑制率,表明云南铁壳麦的穗发芽抗性主要来自于种子的强休眠性,颖壳的机械作用和浸出物的抑制作用也是主要的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8.
谷物、特别是麦类作物的收获前穗发芽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收获前穗发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贮存和品质.各国有关科学技术工作者都早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先后开展研究工作,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探讨有关理论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稻恢复系材料异地加代、繁种、发芽检验都必须考虑其种子休眠及如何打破休眠。试验表明,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休眠性或无休眠性,以1%~3%浓度的双氧水浸种恢复系材料打破种子休眠效果好,该浓度对无休眠性种子浸种同样适用,7%以上浓度对种子打破休眠具有抑制作用,浓度增加,抑制程度加强。  相似文献   

10.
试验主要以啤酒大麦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大麦种子休眠的差异及 7种处理破除大麦种子休眠的方法 ,结果表明 :在种子发育过程中 ,低成熟度种子的休眠能力大于未成熟种子 ,且低成熟度种子经短时间的贮藏休眠能力减弱 ;不同类型的大麦种子 ,裸大麦种子休眠短 ,在收获后 1~ 2周即通过休眠 ,大粒种子的休眠能力高于中小粒种子 ;破除大麦种子休眠的方法以H2 O2 间隙浸处和赤霉素浸种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对冬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5年用室内保湿法对1500份小麦材料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从小麦穗长发芽与收获后的种子发芽的比较把小麦收获前穗发芽分为低,中,高3种敏感型,白粒品种穗发芽抗性低于红粒品种;数量遗传分析表明,小麦穗发芽率的广义遗传力高于60%。  相似文献   

12.
试验主要以啤酒大麦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大麦种子休眠的差异及7种处理破除大麦种子休眠的方法,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低成熟度种子的休眠能力大于未成熟种子,且低成熟度种子经短时间的贮藏休眠能力减弱;不同类型的大麦种子,裸大麦种子休眠短,在收获后1-2周即通过休眠,大粒种子的休眠能力高于中小粒子种子;破除大麦种子休眠的方法以H2O2间隙浸处和赤霉素浸种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黄淮地区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香  茹振钢 《麦类作物》1999,19(3):8-10
1997 ̄1998年度对黄淮地区的14个小麦优良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皮品种小麦种子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特性与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1997~1998年度对黄淮地区的14个小麦优良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皮品种小麦种子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特性与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麦收前不适时降雨导致小麦穗发芽是影响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Var.durum)质量的严重问题。为了确定群体内随机互交是否能够降低群体内麦粒红颜色同麦收前休眠之间的联系,1984年和1985年,有人在美国北达科他州(Fargo and Langdon,ND)进行了田间实验,该种群是由琥珀色麦种的“Vic”和PD44杂交产生的。PD44品系的种子休眠性好且麦粒呈红色,这种特性是从一加拿大试验的硬粒红春麦(T.aestivum L.em.Thell)RL4137系遗传下来的。种子休眠的评估方法是:在一间模拟降雨室用肉眼鉴别完整麦穗的发芽情况,并间接测定芽麦中的α-淀粉酶活性。麦粒颜色同休眠参数间的纯表型相关是显著的(r=0.28—0.67),进行一、二轮随机互交(random intermating)也很难改变这种关系。休眠的遗传变异性是难以通过0,1或2轮互交就能改变的。麦粒红颜色同麦收前休眠之间的稳固关系,可能同基因多效性有关,也可能同极端牢固的基因链有关。因此,在育种中,把红颜色种质作为培育休眠性能强的琥珀色硬粒小麦种质的设想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6.
国外小麦抗穗发芽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收获季节多雨的地区,小麦籽粒有在穗上发芽的危险,有的籽粒即使外观不发芽,但贮藏的营养物质已开始转化,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在这些地区培育抗穗发芽品种是十分重要的.多年来,国外小麦研究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国际谷物收获前发芽会议已开了三届(第一届1975年在瑞典,第二届1979年在英国,第三届1982年在加拿大),每届都有很大一部分是研究小麦穗发芽的论文.1983年在日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上,也出现了不少抗穗发芽遗传育种的文章.现将197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小麦种子休眠解除期间的成分变化对发芽率的影响,了解种子休眠解除机制,以铭贤169为材料,在收获后不同储藏时间(间隔20 d)取样,通过显微设备观察了种子后熟期间的结构变化,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和成分,以探究铭贤169种子休眠性原因。结果表明,铭贤169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皮细胞结构、组织结构、淀粉粒结构、蛋白基质等均发生变化,淀粉含量、粒径、糊化特性、热稳定性随贮藏时间延长变化显著。铭贤169的离体胚在花后25 d就具有发芽能力,但种子在花后35 d仍处于休眠。收获后熟期间,种胚活性、种子吸水率、含水量、淀粉含量、淀粉糊化谷值粘度和峰值时间、热稳定性逐步上升,与发芽率正相关。A型淀粉粒表面破损,淀粉粒与蛋白质结合紧密,种皮结构松散;淀粉粒径、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沉降值减小;面筋和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推测铭贤169种子的休眠性与种子母体成分有关,休眠解除期间发芽率变化受种皮结构、淀粉的分解程度、淀粉粒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性质以及淀粉酶活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解决大株红景天种子发芽率低的问题,探讨了大株红景天种子的休眠原因,采用不同浓度的GA3溶液浸种法,观测其发芽情况,结果表明大株红景天种子的休眠是由吸水障碍和含有抑制发芽物质所致,用水或50mg.L-1的GA3溶液浸种48h可解除大株红景天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风干处理、发芽温度条件及果壳阻抑对芸薹属三个种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风干处理可使花后不同天数的种子完成后熟作用,促进种子的萌发,其破眠效果,尤以休眠浅的甘蓝型油菜为显著;(2)果壳对种子发芽有明显的阻抑作用,产生“强迫休眠”现象,其对种子的诱眠率,以休眠浅的甘蓝型油菜高于休眠深的芥莱型油菜;(3)油菜种子采收后先经风干,再在变温条件下发芽,其破眠效果高于单一风干或变温发芽。同时能有效地解除开花后20天以上幼嫩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种(系)并了解其抗性机制,应用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鉴定了33份小麦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以红粒品种京冬8号和京9428作为抗穗发芽对照,以白粒品种京411和中优9507作为感穗发芽对照,并结合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穗发芽率(SGR)低于抗性对照京冬8号和京9428平均值(12.7%)的品系有7份,其中2份为白粒,5份为红粒.只有一份红粒品系CA0489的发芽指数(GI)低于抗性对照平均值(13.2%).应用STS标记Vp1B3共扩增出849 bp、569 bp和652 bp三种片段,分别属于抗穗发芽基因型Vp1Bb和Vp1Bc及感穗发芽基因型Vp1Ba,其频率分别为3%、18%和79%.红粒抗穗发芽品系CA0489属于Vp1Bb基因型和红色种皮休眠型,CA0481属于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另外三份红粒抗穗发芽品系的抗性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白粒抗穗发芽品系CA0509和CA0459的抗性为非Vp1B3类型,其抗性可能与穗部性状和颖壳抑制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