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花生宽幅间作是山东省缓解棉油争地矛盾,实现稳棉增油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为解决传统间作机械化及作物间轮作倒茬等难题,2014年开展宽幅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生产环境、品种搭配、播前准备、播种与覆膜、田间管理、收获与晾晒、秸秆还田与残膜清除等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围绕玉米、花生高产高效生产,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肥药双减目标,推进粮油作物的协调发展,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在扶余市安排一个玉米花生宽幅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试验示范点,现将试验示范情况总结如下。1内容及目标以玉米、花生宽幅间作6:6(6行玉米:6行花生)为标准推广模式,以机播、机收为前提,间作模式下玉米  相似文献   

3.
<正>河南省通许县是蔬菜种植大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4万hm~2,其中主要以马铃薯、洋葱、大蒜、花菜、辣椒为主,笔者通过多年的摸索,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间作套种和提高复种指数的高效蔬菜栽培模式——洋葱间作玉米、秋花菜1年3收高效栽培技术,经过推广后效益好、收入高。当地年推广面积在1万hm~2左右,推广面积大,深受菜农的欢迎。1茬口安排洋葱于前一年9月中旬播种育苗,11月下旬至12  相似文献   

4.
玉豆2:2间作生产示范结果,每hm~2玉米平均产量12795kg、大豆平均产量1500kg,两作合计产量14295kg,平均产值26475元。效益分析表明,玉豆间作比单种玉米每hm~2增收5310元,比单种大豆增收6675元,增产增效显著。根据近年玉豆间作试验研究及示范结果,研究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玉豆间作生产示范栽培的共同特征,总结了高效栽培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实现玉豆间作栽培的途径,丰富了栽培理论,为玉豆间作化肥零增长下养分高效利用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夏津县夏玉米种植发展迅速,2015年种植面积突破4.4万hm~2,面积略低于小麦但产量高于小麦,是本县第一大粮食作物。根据本县气候、地力及种植习惯,夏玉米在"播种—管理—收获"生产环节因地制宜推广"精量直播晚收"、"一增四改"及"一防双减"等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实现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推动夏津县玉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玉米在丽江市的种植面积较大,仅杂交玉米种植面积就达35万hm~2以上,因此提高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是保证丽江市农业高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0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的产量、光合特性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扁棉间作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间作减少了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铃数和单株成铃数,进而影响到了子棉和皮棉的单位面积产量,扁桃树树冠内侧、树冠外侧2 m处的子棉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较对照递减了66.92%和42.78%.②扁棉间作改变了棉花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对照棉花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都呈双峰曲线,而间作棉花的变化规律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与树影变化长度和方向有关.③扁棉间作降低了距离树干5 m处(垂直树冠外围附近)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而对其他各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大.说明扁棉间作系统中光合作用是决定棉花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初步研究了探讨了黄淮海农区冬小麦Ⅱ早春玉米/夏玉米(简称间作玉米)、春玉米单作、冬小麦-夏玉米(简称单作夏玉米)轮作3种超高产种植模式下玉米的氮营养特性,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产量,但在高脂水平氮吸收效率却低于当量面积单作,在中肥和无肥水平下,间作氮利用效率高于单作,吸收效率低于单作。在作物共生期间,养分吸收存在着竞争和补偿作用,使得间作玉米氮吸收量在每个生育期都不同同于单作。间作提高了夏玉米氮素向籽粒的转移强度,而春玉米只在不施肥时有种趋势。  相似文献   

9.
玉米高产纪录田块技术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1团,通过实施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2014年创造万亩(700hm~2)18 414.0kg/hm~2(1 227.6kg/亩)的全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2017年单产达到18 447.0kg/hm~2(1 229.8kg/亩)。成本效益分析表明,2014年和2017年高产纪录田块净利润分别达到24 118.20元/hm~2(1 607.88元/亩)和16 659.75元/hm~2(1 110.65元/亩),实现了高产高效的协同。技术分析表明,高产田融合了以子粒收获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以密植栽培、高质量群体调控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以绿色防控、秸秆还田、肥料减施为重点的绿色生产技术,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统一作业管理,实现了玉米绿色增产增效,为玉米生产转方式增效益和发展现代玉米生产树立了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豆轮作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黑龙江省北安市2014—2015年的Google Earth影像、多时相OLI数据和Rapid Eye影像,采用遥感目视解译的方法,构建了玉米大豆轮作遥感监测业务化技术流程。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数据预处理、地块位置与面积信息的精准获取、农作物类型识别、精度验证、变化统计等5个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区域总面积4528.7 hm~2,计有447个地块;其中,2014年玉米轮作为2015年大豆的地块为193块3794.4 hm~2,大豆轮作为玉米的地块为65块88.0 hm~2;采用地块逐一调查的方式进行验证,地块吻合率为100.0%。研究提出的技术方法具有较高的地块测量准确性和监测效率,可以作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政策落实程度核查技术使用。  相似文献   

11.
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密度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枣棉间作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棉花种植密度(13.5万、18.0万和22.5万株·hm-2),研究了密度对棉花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棉花形态、荧光参数和光合特性受到枣树的显著不利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边行负效应。随着枣棉间距离的增加,不利影响减小,SPAD值、光系统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增加;随着密度增加,间作棉花LAI和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密度为18万株·hm-2的间作棉花的光系统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产量显著高于13.5万株·hm-2和22.5万株·hm-2。在枣棉间作复合系统中,适当增加枣棉间距可以减轻枣树对棉花的不利影响,而较高的棉花密度也有利于棉花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提高粮食担单位面积产量,近几年来麦、玉、薯等分带轮作多熟制在我县的种植面积发展很快,单位面积产量也有较大提高,为了进一步探索高产途径,本试验着重研究在小麦行间间作玉米的合理密度及施肥水平,从而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本试验于1990年按统一设计方案在湄潭县协育、兴隆2乡进行试验,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实现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调控途径,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和7个种植密度(130×10~4、200×10~4、270×10~4、340×10~4、410×10~4、480×10~4和550×10~4株hm~(–2)),研究了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配合增密能够有效缓解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与单穗粒重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与氮素内在利用效率下降之间的矛盾,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宽幅播种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密度为410×10~4株hm~(–2),显著高于常规条播条件下的最优密度(340×10~4株hm~(–2)),且其增产增效幅度亦显著高于常规条播。综上所述,宽幅播种配合合理密植具有进一步协同提高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苗带宽8~10cm)与410×10~4株hm~(–2)密度相匹配是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4.
牛峰 《中国种业》2009,(Z1):10-12
阜阳市是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南片)最大的集中产区之一,年种植面积达20万hm~2。由于该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区位和自然气候条件,开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探讨夏玉米高产技术措施,对提高我市玉米的增产潜力、加快玉米生产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概述了阜阳市夏玉米生产现状,分析了制约阜阳市夏玉米高产栽培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理论依据,探讨了近年来主要栽培技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在旱地采用脱毒马铃薯品种米拉与本地高产优质杂交玉米品种毕单10号套种,再分别与食用菌品种平菇、磨菇、木耳、香菇等间种,以传统模式玉米间大豆作对照,进行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平菇、磨菇、香菇等3种模式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单位面积纯收入达2 200元/667 m2以上,产投比2.11以上,同时废料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生态效益良好,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结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冀86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5个不同密度水平(3.0、5.0、7.0、9.0与11.0万株/hm~2)对棉花生长结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呈先上升然后略降之后再升的趋势,单株果枝台数与总果节数呈降低趋势;单株外围铃、下部铃、上部铃的成铃数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的成铃数则均为先升后降趋势,单位面积的总成铃数以9.0万株/hm~2处理最高,各部位的成铃率则以7.0万株/hm~2处理最高。不同处理之间的单位面积子棉产量、单位面积植株干物重和总生物量差异显著,处理9.0万株/hm~2的单位面积子棉产量最高,7.0万株/hm~2处理次之;不同处理之间的棉花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差异均不显著。冀863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0~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正1概况1.1玉米种植面积东北三省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目前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233.3万hm~2左右,吉林省366.7万hm~2左右,黑龙江省666.7万hm~2左右,三省合计达到1 266.7万hm~2,2016年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三省合计减少66.7万hm~2。1.2用种量目前东北老百姓的种植习惯大部分已经转变成精量播种,即单粒播种,用种量较以前有较大下降,实行单  相似文献   

18.
自 1997年以来 ,在陆稻单作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 ,探索出陆稻与玉米、三樱椒、甘薯、果树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模式。在商丘市及开封、周口市一些县区累计推广 760 0 hm2 ,产值 1.0 5~ 5.1万元 ,较单作玉米增加 60 0 0元以上。其主要间套模式及栽培技术如下 :1 陆稻玉米间作种植模式 陆稻与玉米间作 ,玉米处于高位 ,且边行优势明显。陆稻处于下位 ,受玉米遮阴的影响较大 ,行数愈少 ,受影响愈重。前茬主要为小麦、大蒜、油菜。种植方法有 :( 1)播带 2 2 0 cm,8行陆稻间作 1行玉米 ,陆稻等行距2 0 cm,陆稻与玉米间距 4 0 cm,玉米株距 17cm,…  相似文献   

19.
盐碱地棉花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硫酸盐盐碱地棉花花生种植模式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综合经济效益,本研究以‘鲁棉研37 号’和‘花育36 号’为供试材料,在高唐硫酸盐盐碱地条件下,通过两年大田试验分析了棉花花生不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单位面积的土地当量比、种植成本和效益。结果表明,在试验点的气候条件下,棉花花生不同种植模式中两种作物产量存在年际间差异;棉花花生2:4 和4:8 间作种植模式的土地当量比、总效益、总成本和净效益均较高,其中4:8 种植模式的最高。棉花花生4:8 大小幅间作种植,年际间换带轮作,可作为当地棉花花生复合种植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20.
在旱地采用脱毒马铃薯品种米如与本地高产优质杂交玉米品种毕单10号套种。再分别与食用菌品种平菇、磨菇、木耳、香菇等间种,以传统模式玉米间大豆作对照,进行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平菇、磨菇、香菇等3种模式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单位面积纯收入达2200元/667m^2以上,产投比2.11以上,同时废料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生态效益良好,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