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北地区马铃薯节水种植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干旱是限制该区域马铃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总结近10年来,甘肃、宁夏、陕西、青海等西北地区主要省份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水资源储量和农业用水利用现状。从农业生产应用的角度,分别就工程与设施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结构型节水技术,阐述了西北地区马铃薯节水种植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鹏  李贞廉 《作物杂志》1994,10(3):25-27
甘肃沿黄灌区粮经复合种植不同模式的效益比较研究黄鹏,李贞廉(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70)(甘肃白银市农技中心)甘肃沿黄灌区是西北干旱一熟区的二级区之一,海拔1270~1800米,10℃积温2500~3300℃,日照时数2688~……  相似文献   

3.
根据21世纪干旱内陆河灌区农业高效用水的发 展趋势,开展了农业高效用水技术集成与示范,探索该类型 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及发展模式。通过组装、集成近几年来 研究开发的适应于干旱内陆河灌区农业高效用水的新技术, 提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方案、抗冻胀防渗渠道 的结构设计、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及相应的灌区管理技术,形 成干旱内陆河灌区农业高效用水模式综合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对杂交玉米制种高产优质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约我国北方玉米杂交制种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土壤肥力瘠薄,伏天干旱与高温,特别抽雄期的干旱与高温持续时间长,产后技术服务与管理措施不到位等。本文结合我国北方雨养旱作农业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对上述主要制约因素的解决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甘肃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是我国西部第一个航天育种基地。2005年8月上旬,该基地“航豇2号”豇豆、“航椒3号”辣椒、“航遗2号”番茄3种航天新品种蔬菜成功通过国家级专家鉴定。甘肃天水系列“航天菜”的成功培育,不仅标志着甘肃省航天育种技术迈向了新的高度,也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桂山 《作物杂志》1998,14(3):28-28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配套技术⒇卢桂山(甘肃省定西地区农技站743000)谷子是旱作农业区的主要抗旱作物,幼苗期土壤含水量降到6%左右,仍能维持生存,若得到水分供应,仍可很快恢复正常生长。甘肃中部和定西大部分区域为干旱、半干旱区,春末夏初少雨,秋季雨水相对……  相似文献   

7.
大豆抗旱育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虎 《作物杂志》1996,12(2):22-23
大豆抗旱育种技术张小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汾阳032200)山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东缘,属典型半干旱区,年降雨量500mm,年度间差别大,经常遇到春旱、伏旱、秋旱,甚至连续性干旱。干旱是限制山西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干旱条件下,最大……  相似文献   

8.
影响玉米籽粒数量的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1992年研究表明:品种密度,干旱是限制穗数,粒数,粒重的障碍因素,以品种,干旱影响最大,尤其是花粒期受旱,对粒数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胡麻新品系95053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是世界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纤维作物,在我国年栽培面积在53.3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的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干旱高寒地区,是干旱冷凉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胡麻具有抗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性,因此,胡麻的生态适应性与我省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相一致,具有其他作物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胡杨、灰杨群落性明显,属雌雄异株,是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乡土树种。在我国,主要产在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其中,以新疆最为普遍,具有喜光、抗热、抗大气干旱、抗盐碱、抗风沙的特性,要求沙质土壤,在良好的水分条件下,寿命可达百年。  相似文献   

11.
芦玲 《种子科技》2022,(6):62-64
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气候较干旱且山地居多,适合栽种枣树.通过多年的农业技术研究,相关部门已筛选出非常适合甘肃地区栽种的枣树品种,并对该品种进行了组织培养与苗木繁育等系统研究,深入研究了适合甘肃省客观条件的枣树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便于在当地的枣树种植产业中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文章分析了酒泉市瓜州县的自然条件,通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种子世界》2007,(8):10-10
中国-加拿大燕麦科学创新技术中心在吉林省白城市成立,该中心将推动合作双方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领域的科技合作,为中国燕麦研究向国际先进领域迈进搭建桥梁和平台。中国——加拿大燕麦科学创新技术中心将致力于为干旱和半干旱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而提高科学技术,并寻求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在燕麦研究项目上进一步科学合作;该中心是依托白城农科院的研究部门,对于燕麦及其相关领域包括奶业、畜牧草原、生态和加工的研发,  相似文献   

13.
节水农业背景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气候、地形、水文过程和土壤水分状况在节水农业研究与应用中的作用。干旱指标法被广泛采用以分析干旱情况,但它不能很好地反映季节性干旱;地形对节水农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降水和水土流失情况来影响水资源利用率和节水配置;对水文过程的分析从流域尺度出发主要采用TOPMODEL、SWAT、MODFLOPW、FEFLOW、MIKE-SHE等模型,从局地尺度出发主要采用TOPMODEL、WEPP等模型,从农田尺度出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田蒸发、蒸散和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方面;土壤水分状况受土壤类型、土壤性质、土地利用方式、地表覆盖物、气候因素、以及人为作用的影响,利用这些因素对土壤水影响的规律培育“土壤水库”和对作物进行非充分灌溉或者调亏灌溉能够有效地节约灌溉用水。  相似文献   

14.
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抗时播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干旱寄种技术的可行性与增产效应,结果表明:萌动发芽的小麦种子在干旱的砂姜黑土内,断水40d,出苗率仍可达到73.4%-85.4%;寄种小麦的增产效果取决于供水时间,在断水40d内,供水时间愈晚。增产效果愈加明显,寄种20d,增产幅度达6.8%。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对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叶片蛋白质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两种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太原633(抗旱)和C609(干旱敏感),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蛋白质代射变化的规律及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双向电泳结果表明,-2.0MPa PEG-6000水分胁迫引起了两品种冬小麦叶片蛋白质变化的明显差异。抗旱品种在水分胁迫时蛋白质代射变化的时间顺序。干旱诱导的蛋白质的变化包括干旱诱导蛋白及蛋白质含量的在复水后均可迅速恢复;蛋白质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可抑制干旱诱导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育期干旱对冬小麦根冠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盆栽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进行不同程度水分调亏试验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抽穗-杨花期和灌浆-成熟3个阶段内土壤相对含水量(RW)上限为40%、50%、60%的水分亏缺均对作物的根冠发育产生了影响,拔节-孕穗期RW40%的水分亏缺处理使株高降低很多,低于不施肥的ck1,复水后也无法恢复。不同生育期的干旱均引起根冠干重的下降,根长则不同,水分亏缺有时会使根长增加,要看具体亏缺程度而定。根系不如冠部对干旱敏感,干旱促进营养物质向根的分配,减少了向冠部的运输,导致根冠比增大,另外,随生育期的推移,干旱对根冠比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7.
植物旱害及抵御植物旱害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综述了植物旱害类型;植物抵御干旱反应的途径;干旱伤害植物的机理以及植物抗旱的机制;农业上如何使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和化学物质避免干旱的危害.简述了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优良抗旱高产品种的进展.为农业抵御和降低干旱危害,培育抗旱农作物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干旱已成为本溪地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研究利用VB 6.0和Access数据库管理等现代技术,开发建成了“本溪地区干旱监测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气候资料数据库子系统、气候影响客观评价子系统、干旱指标库、干旱灾害历史数据库查询子系统、干旱产品服务子系统5个部分,能够进行大气干旱Z指数和农业干旱β指数模型的自动计算,可实现对全地区干旱监测、分析和评估等业务工作的支持,为大气和农业等领域的干旱监测评估工作提供丰富的图形、表格和文本等数据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49—2019年受灾率、成灾率和因旱粮食损失率3个指标系列,分析了中国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表明,1949—2000年,中国农业受灾率、成灾率、因旱粮食损失率增加速率分别为1.72%/10 a、1.26%/10 a和0.61%/10 a,2001—2019年,农业干旱灾害呈逐步减缓的趋势;从代际间的变化过程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受灾率、成灾率和因旱粮食损失率分别为7.4%、2.4%和2.3%;到21世纪初分别增加到16.1%、9.3%和6.8%。空间分布上,东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受旱成灾较为严重,受灾率和成灾率均超过15%和10%;华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旱成灾相对较缓,受灾率和成灾率低于10%和5%。其中,山西、陕西、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甘肃和宁夏等是受旱成灾较为严重的省区。由农业综合干旱指数分析可得,1949—2019年全国发生重旱以上的年份为26年,发生特旱的年份有13年,反映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干旱灾害频发的国家。气候变暖、水土资源不平衡及人类活动导致下垫面改变是农业干旱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低山区干旱缺水严重,大大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发展山区旱作林果业和旱作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笔者在分析雨水集蓄利用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对雨水汇集、蓄存和高效利用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