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颤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颤藻(Oscillatoria sp.)是对虾养殖水体中的一种常见蓝藻。通过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投加不同浓度的颤藻,测定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与体长、体重,以及不同颤藻浓度下凡纳滨对虾的免疫相关酶活力,研究颤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颤藻对对虾的成活率、体长和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随藻浓度增加对虾的成活率、体长和体重呈下降的趋势。颤藻对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PO)、碱性磷酸酶(AL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抗菌活力影响显著(P<0.05),低浓度的颤藻诱导酶活力增大,当浓度大于12.5 mg/L时,其酶活力呈下降的趋势。当颤藻浓度为2.5 m g/L和12.5 mg/L时,GST、ALP活力分别达到最大值(39.05 U/mg、73.62 U/g)。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颤藻具有一定的毒性,低浓度的颤藻可诱导酶活性增加,高浓度的颤藻能抑制酶的活性和对虾生长。为了保证凡纳滨对虾的健康养殖,养殖水体中的颤藻浓度应该控制在12.5 mg/L以下。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体重为4.04d:O.14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盐度1.5和30的水体中用同一种配合饲料喂养50d,探讨海水养殖和低盐养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碱性磷酸酶及酸性磷酸酶和RNA/DNA比值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特殊增长率(SGR)高于低盐养殖对虾(P<O.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FCR)明显低于低盐养殖对虾(P<O.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肝胰脏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低盐养殖对虾(P<O.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RNA/DNA比值明显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O.05).  相似文献   

3.
凡纳滨对虾F1代、F2代生长比较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条件下,对平均体长2.3 cm左右的进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繁育的F1代虾苗和室内全人工条件下培育的亲虾繁育的自交系F2代虾苗进行了为期25 d的生长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F1代在生长速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F1代、F2代的体长特定增长率分别为15.1%和14.7%,体重特定增长率分别为11.2%和10.1%;凡纳滨对虾自交系F2代在养殖成活率方面具有优势,本试验中,F1代和F2代的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3.8%和91.0%;F1代、F2代的饲料利用率分别为1.2和1.29。  相似文献   

4.
在2.5m×4.0m×2.0m的水泥池中,按3.0×106尾/hm2的密度放养体长2~3cm、4~5cm和8~9cm的凡纳滨对虾。每种规格的对虾3口池塘,其中两口池塘在对虾养殖10d后,分别放入5尾体长为12.3~13.6cm和17.6~18.8cm的点带石斑鱼,另一池单独饲养凡纳滨对虾作为对照组。60d的养殖结果显示,单养池中2~3cm、4~5cm的凡纳滨对虾的质量增加显著低于混养(P0.05),但存活率显著高于混养(P0.05);混养时对虾规格越大增长越快,存活率越低,其中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及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质量增加最大(分别为7.88g与7.67g)。单养和混养时,8~9cm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方差分析显示,对虾规格与养殖模式间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质量增加和存活率影响极显著(P0.01);混养时对虾规格对鱼的质量增加影响不显著(P0.05),17.6~18.8cm的点带石斑鱼平均质量增加显著大于12.3~13.6cm(P0.05),对虾规格越大,混养鱼的捕食量越小,凡纳滨对虾8~9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的混养组合对虾存活率高,鱼虾的交互作用对鱼的质量增加和捕食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凡纳滨对虾混养的利润显著大于单养(P0.05),其中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斑鱼12.3~13.6cm,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利润显著高于其他混养组合(P0.05),凡纳滨对虾8~9cm的养殖利益显著低于其他规格对虾。建议凡纳滨对虾体长达到4~5cm开始混养点带石斑鱼。  相似文献   

5.
两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规律及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凡纳滨对虾节水、节能、高产、环保的养殖模式,对两种不同的养殖模式(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模式和开放换水养殖模式)进行了对比饲养试验,测量并分析了1460尾各生长阶段的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重,研究了两种养殖模式下该虾生长的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体长与体重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增长相关(W=aLb),a、b均非常接近,且b接近于3;该虾在两种模式下的生长虽均呈明显的阶段性,但在湿地循环水模式下快速生长期较长(70 d),而在开放换水模式下快速生长期较短(56 d);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该虾体长与养殖天数均呈极显著的直线增长相关.湿地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单位产量(5.69 kg/m2,5.27 kg/m3)明显比开放换水模式的(4.80 kg/m2,3.00 kg/m3)高.与传统开放换水模式相比,采用湿地循环水模式养殖凡纳滨对虾能获得较好的养殖效果,同时又具有节水节能、高产低碳、生态环保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饲喂同一种配合饲料分别在海水及低盐水体中饲养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及肝胰脏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1)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总含量低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 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PA)总含量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 二者的饱和脂肪酸总量(SAFA)无显著差异(P>0.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ω3系列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而ω6系列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ω3/ω6比率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显著低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2)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肝胰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饱和脂肪酸(SAFA)总含量均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 0.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肝胰脏中ω3系列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而ω6系列脂肪酸显著低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 ω3/ω6比率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水质改良剂硒黄腐酸钠对淡水小棚养殖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效果,使用水质改良剂硒黄腐酸钠,在室外小棚养殖凡纳滨对虾池塘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池较对照池亚硝酸盐的含量在72 d、79 d后都有所下降;氨氮浓度在0.5 mg/L以下。试验池折合产量、成活率高于对照池,饲料系数低于对照池。这表明,在养殖中后期,使用水质改良剂硒黄腐酸钠可以降低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含量;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的水体、底质空间和饵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进行了凡纳滨对虾与方格星虫的混养试验。试验池塘1口,面积2800 m2,放养体长0.8~1.0 cm的凡纳滨对虾苗22万尾,放养体长2~3 cm、平均体质量0.402 g的方格星虫苗种6万条。经过117~123d养殖,收获凡纳滨对虾2 453 kg,规格66尾/kg,成活率73.6%,产值58 872元;收获方格星虫268 kg,规格159条/kg,成活率71.0%,产值17688元。试验总产值76560元,利润36218元。  相似文献   

9.
锯缘青蟹大眼幼体与凡纳滨对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口池塘共1.14 hm2进行锯缘青蟹大眼幼体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试验,投放锯缘青蟹大眼幼体8500只,凡纳滨对虾苗2.03×105尾,经96~129 d的养殖,收获锯缘青蟹729.1 kg,凡纳滨对虾2804.3 kg;锯缘青蟹平均312 g/只,凡纳滨对虾57.5尾/kg;锯缘青蟹大眼幼体成活率27.5%,凡纳滨对虾成活率79.4%。试验结果表明,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可以直接投入池塘中与凡纳滨对虾混养,将为今后大规模发展锯缘青蟹养殖摸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鲜活蝇蛆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等质量的蝇蛆(按湿质量计)逐级替代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研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及免疫参数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A~E),以凡纳滨对虾商品饲料A作为对照组,B、C、D、E分别替代A饲料总量的25%、50%、75%、100%.每组设2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质量3.8 g的凡纳滨对虾50尾,养殖42 d.试验结果表明,B、C、D组凡纳滨对虾的体质量、体长、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E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肌肉蛋白质、脂肪、灰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E组水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处理间红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着鲜活蝇蛆比重增加呈逐渐下降态势,E组ACP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除B组AKP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用少量鲜活蝇蛆替代对虾配合饲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