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昕 《江西棉花》2001,23(1):16-20
作者以育种实践中逐年资料的汇总,分析了麦后夏播棉育种的早熟性、丰产性与农艺性状(植株高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总果节数,第一节果枝着生节位和高度)和经济性状(结铃性、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强度、细度和断裂长度)之间的相关与协调关系。提出了完善耕作改制,早熟育种增强科学的预性。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其盲目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果蔗4个性状对蔗茎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株高,节间长度与蔗茎产量有着极具显著的相关,公顷有效茎数与果蔗蔗茎产量达显著相关水平,茎径与蔗茎产量相关较小。性状间株高与节间长度相关达极显著、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公顷有效茎数对蔗茎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株高和节间长度,茎径对蔗茎产量直接贡献较小。由此认为在果蔗选育种和资源筛选上,选择产量时把公顷有效茎数和株高放在首位,重视节间长度。  相似文献   

3.
以31个甘蔗栽培品种的无性系植株为材料,对甘蔗株高相关表型性状进行了数量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材料的株高、节间数、节间长度及下部、中下部、中部节间长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节间长度与节间数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节间长度同株高的相关度优于节间数。中部节间的长度与甘蔗株高的相关程度高于其他两个部位。除首段外,材料差异对甘蔗各段节间的长度均造成了显著性差异。不同段位节间长度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具有随节间距离增加而减弱的趋势。该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实用性,同时可为甘蔗选种技术的改良与提高进行有益的数据积累。  相似文献   

4.
高原粳稻抗倒性与农艺性状及亲本抗倒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调查了26份高原粳稻品种(系)的田间抗倒性,测定了材料的株高、穗重、穗长、节间长度、节间壁厚、节间直径与节直径7类共20个性状,同时分析了品种抗倒性与系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穗长、穗重与节间直径3类性状与抗倒性相关不显著,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下节间壁厚、穗下节直径这4类性状与品种抗倒性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品种系谱分析表明,品种(系)的抗倒性与其亲本关系密切。品种抗倒性与其亲本关系密切,选择抗倒伏品种作亲本,可以提高育成品种的抗倒性。  相似文献   

5.
新疆陆地棉早熟性与农艺性状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特定生态条件及栽培模式下,对85份陆地棉品种的果枝始节、主茎节间长度、株高3个高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长短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早熟性与果枝始节高低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主茎节间长度及株高则有着不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说明主茎节间长度及株高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多。利用果枝始节对品种进行早熟性的选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籼稻矮秆等基因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1个籼稻矮秆品种(系)高秆籼稻棉花条和南京6号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5代,育成两套籼稻矮秆等基因系。比较分析了有关株高、叶片配置和产量等22种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株高、地上部节间长、穗长、上部3叶片的长宽、剑叶和倒二叶的夹角等14个性状明显受矮秆基因多效性的影响。sd-1和非等位基因间存在差别。等基因系与原品种(系)之间,株高和地上部节间长多数性状有显著差别。讨论了非基因多效性引起的变异的遗传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20个苎麻基因型材料自然授粉群体进行了研究,其形态特征,单株节数,节间长度,株高,茎粗(上,中,下),根及嫩枝长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无一形态特征与种子大小及嫩枝长呈现正相关。根长与节数和株高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而节数和株高与纤维产量之间有显著相关。节数,株高和茎粗(上,中,下)等性状三者之间以及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三个基因型材料,R1414,R1420,R67-34形态特征变异较高,可以用于配制苎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化学封顶剂在南疆棉田的应用效果,于2021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5团选用当地主栽棉花品种新陆中56号和新陆中87号,以人工打顶为对照,研究3种化学封顶剂(冠顶、向铃转和自封鼎)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封顶剂处理后的株高和单株果枝数分别增加2.2%~19.5%和7.0%~16.1%;棉株上部分枝长度和主茎上部节间长度均明显缩短;棉株下部和外围的铃数及铃重均明显增加。与人工打顶相比,冠顶、向铃转和自封鼎处理的籽棉产量分别降低5.0%、2.9%和4.1%,打顶成本分别减少60.0%、16.7%和28.6%。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化学封顶剂在南疆棉田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籼粳亚种间组合秆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54个籼粳交组合及其亲本的分析表明,F1代秆高优势明显,表现为地上部伸长节间数增多和各节间伸长,特别是第二、三节间伸长,F1秆高与高、中亲值及其抽穗日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F1具6个伸长节间,以第四、第六节间长度对秆高的直接影响大,第六节长度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第1、2、3、4节间长度与每穗总粒数则是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对结缕草属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评价的基础上,选取其代表种源为试验材料,对其中的11个性状(叶长,叶宽,叶面积,近轴面叶毛密度,远轴面叶毛密度,节间长度,节间直径,生殖枝高度,花序长度,花序柄长度,小穗数)进行了测定,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综合分析了结缕草属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其地上部11个形状的关系,为结缕草属植物的高水分利用效率种源筛选提供简单可行的形态标记。结果表明:叶长、叶宽、近轴面叶毛密度和叶面积是与结缕草属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相关的形态指标,而其他形态特征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小。基于统计分析的结果,主成分分析是最适合用于确定水分利用效率与形态特征关系的分析方法。叶片长度、宽度,叶面积和近轴面叶毛密度可以作为高水分利用效率结缕草种源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吉林省过去50年来大面积种植的8个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1980s、1990s、2000s和2010s各2个代表性品种),采用整体研究思路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年代主栽玉米品种生理成熟后茎秆质量变化规律与农艺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更替品种的植株农艺性状更加优化,适应密植群体;节间长度分布更加优化,上部节间长度增加,下部节间长度相对降低。以基部第3节间的穿刺强度、第4节间的断裂强度和第5节间的弯折强度综合衡量茎秆质量,2010s年代品种完熟期至收获期茎秆基部节间质量明显优于1980s、1990s和2000s年代品种,降低生理成熟后植株倒伏的风险。1980s、1990s、2000s和2010s年代品种完熟期后21 d第3节间的穿刺强度降幅分别为42.8%、47.5%、36.2%和31.3%;第4节间的断裂强度降幅分别为57.1%、52.6%、45.8%和51.8%。2010s年代品种收获期子粒产量最高,分别较1980s、1990s和2000s年代品种显著增加57.2%、23.1%和18.8%。  相似文献   

12.
蛋氨酸和多效唑对杂交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蛋氨酸和多效唑对杂交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蛋氨酸能明显缩短植株基部3个节间长度而增强抗倒性,增产效果较明显;多效唑主要抑制植株上部节间的伸长,且造成生育期延长,增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用Griffing(1956)等法对6个啤酒大麦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主要茎叶性状的遗传力、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初步研究表明:(1)叶节大小的遗传力中上部高于下部;(2)茎叶性状的配合力因亲本、组合及其着生部位而异,gca与sca间无直接联系,株形育种时二者要统筹考虑;(3)不同组合、不同着生部位茎叶性状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以国内外品种间杂交杂种优势较强,叶的基顶部优势强于中部,节则中上部优势强于下部。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与茎秆抗折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寒地粳稻垦稻12和垦稻31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应用Richards方程对旱直播(A1)、水稻垄畦栽培(A2)和常规栽培(A3)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下的水稻干物质累计过程进行拟合,探讨茎秆基部抗折力、倒伏指数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与茎秆抗折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垦稻12和垦稻31干物质累积、节间长度、基部第一节间、第二节间的抗折力、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的影响程度达到显著。对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间的相关特征分析表明,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受茎秆多个物理特性的影响,主要与茎秆基部节间长度、节间充实度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青薯168的生长发育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成 《马铃薯杂志》1998,12(3):141-144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随着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前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后期则以块茎生长为主。所以,地上部性状间,以及地上部性状与地下部性状-块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上部株高与茎叶重,叶面积之间有极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359^**,和r=0.8488;茎叶重与叶面积系呈极显的正相关,r=0.9605。  相似文献   

16.
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抗倒伏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辽优5218、屉优418、辽优2005、辽优2006、辽优2016在较高肥力条件下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具有抗倒伏能力较强的理想茎秆物理性状:地上部第1,2伸长节间长度短,穗颈节间和稻穗较长,基部茎秆截面椭圆长轴、短轴较长,面积较大,茎壁较厚,茎壁截面积大,植株表现抗倒伏能力强;在育种和栽培实践中,通过减少第1,2伸长节间长度,增强茎秆基部物理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节间长度等,可以提高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7.
茎秆强度、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度、茎叶重、根重等是评价大豆倒伏的重要相关农艺性状,为综合分析这些性状,以便揭示大豆倒伏的遗传机理,本研究以地理远缘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材,在发生倒伏的3个主要时期,调查倒伏相关农艺性状和家系倒伏情况,分析不同生育时期主要农艺性状与田间实际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RIL群体在R4期开始发生倒伏,不同发育时期各主要农艺性状与家系倒伏情况相关性不同,R4期至R8期影响倒伏的主要农艺性状经历了由茎重向株高、节间长度和茎秆强度等性状的演变。本研究使用多个农艺性状设计了8个大豆倒伏评价指数综合分析RIL群体田间倒伏情况,各倒伏指数在各生育时期均与家系倒伏情况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均高于其它单一性状与实际倒伏情况的相关性。其中,倒伏指数[(节间长度×茎重)/茎杆强度]与实际倒伏情况相关性最高,且仅用最少农艺性状代替直观观察到的倒伏情况,可作为倒伏研究的一个复合评价指标用于对RIL群体进行抗倒伏QTL定位,为将来大豆抗倒伏优异等位基因的挖掘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唐永金  林绍森 《大豆科学》2007,26(3):363-368
采用10个玉米杂交组合与大豆间穴种植,研究玉米组合及其株叶性状与大豆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组合对间穴大豆的产量影响极显著;大豆的单株产量与间穴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呈正相关,与间穴玉米灌浆期单株叶面积和穗位上部叶面积呈负相关,与玉米穗位下部叶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从相关系数来看,玉米叶面积对大豆经济性状的不良影响是,穗位下部叶面积>单株叶面积>上部叶面积;玉米株型对大豆单株产量和经济性状的不良影响程度是平展型玉米略小于半直立型玉米.大豆植株顶部和基部相对光照强度与间穴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玉米的叶面积呈不显著的负相关.玉米株型和叶面积分布不同,对行间地面和穴间的光照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大豆与玉米间穴种植和间行种植应选用不同株叶性状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9.
大豆主茎节数、节间长度遗传分析及与株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密豆1号、自选品系公交20126-58和公交9112为材料配制3个大豆杂交组合,并对各组合杂交后代主茎节数、节间长度进行分析,探讨大豆主茎节数和节间长度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主茎节数为一数量性状,且与株高呈线性正相关;吉密豆1号的矮秆效应是在控制主茎节数的同时,进一步缩短节间长度来实现的,但各个节间长度对株高的作用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20.
早籼稻品种遗传改良进程中株型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不同年代育成的28个代表性早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种植,系统研究了叶型、茎型、穗型若干株型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早籼稻品种改良进程中,上部3片功能叶均变短、变厚、变直、变挺;各节间变短、变粗,节间密度变大,尤以基部节间和穗下节间最为显著,而单位鞘重变化不显著;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均变大。据此认为,早籼稻叶型改良应在保持现有叶片曲率的前提下增加叶长;茎型改良应增加基部节间的粗度和穗下节间的长度;穗型改良应增加每穗粒数和枝梗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