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乡村旅游业是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以辽宁省鲅鱼圈区为例,在研究鲅鱼圈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优势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鲅鱼圈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并结合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经验,为鲅鱼圈区未来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是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了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以辽宁省建昌县为例,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建昌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等问题,并提出建昌县更好更全面地发展乡村旅游应加大政府投入,合理开发景区资源;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挖掘乡村文化,打造特色产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宣传是旅游宣传文化的核心。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归纳法,以辽宁省为例,选取了10个典型的乡村旅游地,并以旅游宣传为重点对乡村旅游宣传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宣传主体的不同,归纳了村旅游宣传文化的类型:政府主导型、村委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村民自发型等。最后,从乡村旅游宣传的主体、旅游宣传商品、旅游宣传的内容与形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关于辽宁乡村旅游宣传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主题是“2006中国乡村旅游年”,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意味着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章通过阐述乡村旅游的产生、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情况以及概念.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及其重要意义,揭示了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发挥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突出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郑汴洛都市区域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及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郑汴洛都市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即划分为沿黄河、平原、丘陵和山地四个乡村旅游带.试图构建出该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同时也提出了单一型和组合式两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以期有利于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09-13412
在阐明乡村旅游发展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旅游用地对提高土地附加值的贡献,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利用模式.总结了我国现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每年春季观赏油菜花也已成为人们旅游的新热点。文中以辽宁省的油菜花海旅游为研究对象,针对油菜花产业在花期控制、管理水平和花海旅游产业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辽宁省油菜花海旅游的优势,提出相应解决途径及发展建议,为辽宁省油菜花海旅游业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民众的重视。但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自发阶段.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及指导,很多旅游村存在品牌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等缺点。如何发展好乡村旅游,本文以广西融安县为例。首先通过阐述发展养生型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及目前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缺点.针对这些缺点,通过深度挖掘全县的特色养生资源及建立健全相应配套的保障措施,探索一条通过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以“县”为整体建设乡村旅游的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旅游的研究一直有多学科渗透其他学科领域理论与方法的特点。一方面,一些社会学科诸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学者逐渐参与旅游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旅游领域的研究者也主动从其他学科领域借鉴与吸收相关的理论用于旅游的研究.二者均推动了旅游研究的快速发展。本文试图证明乡村旅游发展加速了以村民资格为基础的传统乡村治理向以公民资格为基础的现代乡村治理转化。  相似文献   

11.
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为研究区,先分析其1987—2018年的化肥氮素投入情况,然后从作物养分需求出发,以2018年为基准,评估东北三省的作物需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并对短期、中期、长期情景下的化肥氮素减施空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87—2018年,东北三省的化肥氮素投入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基于平衡法测算,2018年黑龙江省的氮肥利用率高达157.11%,土壤中的氮素严重耗竭,而吉林省和辽宁省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69.00%和69.27%,尚处于平衡状态。在短期、中期和长期情景下,黑龙江省的化肥氮素均无减施空间。在短期情景下,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有47.19%和46.99%的减施空间;在中期情景下,吉林省和辽宁省可保持现有的施氮量不变;在长期情景下,若采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化肥氮素减施空间分别为26.07%和25.78%。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1997—2007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1997—2007年河北省的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河北省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非常严峻,河北省的生态赤字很高,生态足迹多样性很低,河北省的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空间的分配很不均等,在河北省的生态足迹中,能源足迹占比很大,说明河北省产业结构属于高能源消费型。在此基础上,找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湘鄂双季稻低温冷害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湘鄂两省气象代表站1961~2008年气象资料,采用30年滑动累积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湘鄂双季稻低温冷害的变化特征。初步分析表明,近50年来,湘鄂轻度春播期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中度春播期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但湖南南部呈上升趋势;湘鄂重度春播期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上升趋势。湘鄂轻度5月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北中南部中度5月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上升趋势;湖南北部、湖南南部呈下降趋势;湖南西部变化不显著;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湖南西部重度5月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南南部呈上升趋势。湘鄂轻度寒露风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中度寒露风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南南部呈上升趋势;湖北中南部重度寒露风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南北部和南部未出现,湖南西部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及产量差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和世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研究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河北省信息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和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河北省实际,提出了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6.
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tionwide soybean diseases in China. A total of 38 soil specimens or locations in the area was sampled and tested for SCN races during 2001-2003 for the inspection of race distribution in Huang-Huai Valleys. A map of race distribution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both the present study and the published reports cited. Three areas, namely, the area of southeast to Jinan in Shangdong Province; the area of northern Henan Province and its border region to south of Hebei Province; and the area of Luohe, Zhoukou of Henan Province and Fuyang of Anhui Province mainly infested with Race 1 were identified. Race 4 was predominant in Shanxi Province, Beijing and the adjacent area of Henan, Shandong, and Anhui provinces, and the delta of Huanghe River in Shandong Province. Race 2 was mainly found in Liaocheng, Dezhou of Shangdong Province and Shijiazhuang of Hebei Province, and Jiaozuo and Huojia of Henan Province. Race 7 was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part of Jiaodong Peninsula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Kaifeng, Huaxian, Wenxian of Henan Province. Race 5 was found and scattered in Hebei and Henan Province. Race 9 was found in Shangqiu of Henan Province, which wa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It can be seen that Race 1 and Race 4 were the two predominant races in Huang-Huai Valleys, and that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resistant cultivars of these races. There might exist other races in an area with some predominant races. The race substitution in the past decade was not obviously found, therefore, the results should be meaningful to future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SCN in Huang-Huai Valleys.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西南烟草种植区烤烟中主要多酚化合物含量的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该烟区364个陈化烤烟样品中主要多酚化合物的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烤烟中的绿原酸和多酚总量最高,云南烤烟中的绿原酸含量最低,贵州烤烟中的芸香苷含量最低;(2)绿原酸和多酚总量在四川上、中、下部烟叶中含量均显著高于云南烟区相应部位的烟叶(P<0.05);(3)相同年份烟叶中绿原酸和多酚总量四川要普遍高于云南;(4)云南烤烟C3F中的绿原酸和多酚总量要明显低于四川烤烟C3F。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贵州乡村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贵州毕节(黔西北)、黎平(黔东南)、务川(黔东北)、兴义(黔西南)、开阳(黔中)等5个代表地区的TM/ETM卫星影像数据,依据GIS软件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的农村景观分布差异性比较大,景观的破碎程度较高,农业景观的完整性较差,景观除了聚落景观的分维数较低外.其他农村景观的分维数比较高.其农村景观的斑块形状极不规则,形状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李洁 《现代农业科技》2023,(7):149-152+158
本文基于河南省的气象及自然地理数据,构建综合评估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的带状递减趋势;河南省的承灾体暴露程度呈现出分层特点;河南省的防灾减灾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多数区域的防灾减灾能力处于中等以下水平;河南省洪涝灾害敏感性整体较分散,郑州市以及河南省东北地区洪涝灾害敏感性较强;河南省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地区面积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较低风险区>高风险区>低风险区。本文区划结果与河南省实际洪涝受灾情况吻合,对河南省各级政府开展预防洪涝灾害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顾留碗  王春  李伟涛  魏守月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19-16621,16683
[目的]研究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方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安徽省1∶25万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从洪涝灾害危险性和经济易损性2个角度出发,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建立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性区划,并利用近10年的安徽省灾情资料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精度检核。[结果]安徽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域性差别较大,洪涝灾害风险最为严重的地区在阜阳临泉、淮北灵璧一带,风险程度由皖北平原向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地区逐次降低、由淮北平原向江淮丘陵、皖南山区逐次降低。近10年的安徽省灾情资料统计显示,经济损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淮北平原南部的灵璧、固镇、淮南等地区;而农作物受灾面积损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的砀山、萧县等地区,另外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等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损失也较为严重,其余地区受灾面积较小;受灾人口的分布与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可见,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结论]基于GIS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方法具有较好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