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草业科学》2012,29(7)
本研究对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生长4年和生长8年居群不同冠层、株丛上主枝和一级侧枝,以及不同花期花的结实率和种子千粒重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1)株龄较小的植株结实率较高,所结种子千粒重较大,可能与年龄小的植株分枝少,养分集中有关。2)结实与花在花序上的位置有关。无论在主枝条上还是在侧枝上,先开花的部位结实率高,种子千粒重也较大。3)对整个居群来说,冠层的中层结实率最高,种子千粒重最大,冠层下层结实率和种子千粒重最小。4)盛花期开的花结实率高,种子千粒重也大,末花期次之,始花期花的结实率最低,种子千粒重也最小。  相似文献   

2.
运用修剪、疏枝、大量元素肥料追施以及微量元素喷施技术处理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通过测定结实率和种子千粒重探讨管理措施对多年生牧草结实及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雄花现蕾前修剪枝条种子千粒重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实率差异不显著,雄花现蕾后修剪枝条结实率、千粒重均显著提高(P<0.05);保留5个生殖枝/株和10个生殖枝/株较对照显著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P<0.05);施氮肥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施钾肥处理结实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追施B肥能显著提高结实率(P<0.05),Mn肥和4种微量元素的混合液显著降低结实率(P<0.05),B,Zn,Mo和Mn肥单独使用均能明显提高种子千粒重(P<0.05),混合使用显著降低千粒重(P<0.05).通过对植株自身资源的调控和外配营养来提高结实和种子质量说明华北驼绒藜结实存在资源的限制,适当疏枝使华北驼绒藜侧枝数、结实率和种子千粒重发生超补偿生长,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华北驼绒藜可以根据资源的有效性,在结实率和个体大小之间权衡,调整资源分配,确保最大的生殖适合度,具有复杂的繁殖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五节芒与荻种间人工杂交种群体的开花物候、花粉育性、结实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F 植株群体和个体花期持续时间长,从6月上中旬至10月中下旬,个体之间花期具很高同步性;通过对抽穗开花分蘖数的统计分析,在杂交种的持续开花过程中,可以将群体和个体的花期分为2个开花高峰,第1次开花高峰出现在6月,第2个开花高峰期出现在9月;从孕穗期和始花期的时间看,杂交种66.07% 的个体的花期偏向于早花的荻亲本,31.25%的个体的花期与亲本五节芒相近,只有2.68%的花期晚于五节芒,说明早花性状的遗传力高;开花物候指数与结实率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始花时间与结实率呈负相关关系,开花数和花期持续时间与结实率呈正相关关系。2)亲本荻和五节芒花粉育性较高,可育花粉率显著高于F 群体植株;F 群体2次开花高峰的花粉育性分别为(50.79±18.61)%,(65.42±14.71)%,第2次开花高峰时的花粉育性比第1次开花高峰时高;花粉育性在杂交种群体个体间有较大的差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9.56%;花粉育性与结实率的关系不密切,相关系数低,未达到显著性水平。3)种间杂交种F 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基本正常,只有少部分的花粉母细胞出现染色体的异常行为,各时期异常行为率均低于2.0%。本试验结果说明五节芒和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开花物候和生殖特性的研究数据表明杂交种进行进一步遗传改良不存在障碍。  相似文献   

4.
菘蓝是药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基原植物,依赖种子繁殖。通过田间观测和人工授粉实验,对民乐县栽培菘蓝开花时序和传粉生物学系统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繁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依据。研究表明,菘蓝为无限花序,单株表现异向开花习性,花序从植株顶部向下,单花从花序基部向上依次开放。花两性,雄蕊6,4枚长,2枚短,花萼和花瓣均为4,花萼绿色,花瓣黄色,子房上位,1室。单花寿命6~7 d,异常气候可缩短至3~4 d,群体开花期30 d左右。即将开放的花蕾柱头已成熟,花瓣刚露出花萼后开花当天,花粉鲜黄而散,末花期子房膨大,花粉干枯。短角果结种子0~2粒。自然结籽率95.0%,不去雄和去雄套纸袋均不结实,同株异花去雄授粉结籽率仅4.0%,去雄套纸袋异株异花授粉结籽率72.0%,去雄不套袋结籽率53.3%,自交不亲和指数为0.96~1.00。不去雄套网袋结籽率5.0%,去雄后提高至13.7%,访花者主要有食蚜蝇、黑蜂等。说明菘蓝具有较强的自交不亲和性,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属典型的异花授粉类型,需传粉者,传粉媒介以虫媒为主,风媒为辅。  相似文献   

5.
布朗李生长快 ,生长量大 ,生长势强 ,树冠容易郁闭。根据高产经验 ,布朗李修剪即可出效益。1 树冠整形 自然开心形 :干高 4 0cm左右 ,不留中央领导干 ,主干上留 3~ 4个主枝 ,基部邻接 ,呈4 0°角向外开张延伸 ,每个主枝上留 2~ 3个侧枝 ,开张角度 6 0°~ 70° ,侧枝上着生结果枝组。此种树形结构简单 ,树势稳定 ,整形容易 ,侧枝强 ,光照好 ,枝组寿命长 ,结果面积大 ,产量稳定 ,易于丰产。“V”形 :也称主枝开心形。一般南北向栽植 ,株行距 (1 5~ 2 )m× 4m ,干高 30~ 4 0cm ,树高 2 5~3m ,每株留两个大主枝 ,向东西方向伸展 ,二主…  相似文献   

6.
在植物生长期,叶面喷施3‰尿素、5‰KH2PO4、5‰(NH4)2HPO4和3‰尿素+5‰KH2PO4等不同浓度及其组合的追肥,对地被月季‘恋情火焰’的生长、花径、单株开花量及分枝数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期喷施磷、钾肥料较CK均能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枝条粗壮,抗性增强,花繁色艳,花径大,单株开花量多且花期延长。其中...  相似文献   

7.
新牧1号杂花苜蓿开花习性及弹花现象与环境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续2年在新疆呼图壁对新牧1号杂花苜蓿开花习性和弹花现象进行观测,并对影响弹花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年份间及同一年份花期不同阶段的苜蓿有着不同的开花与弹花习性。2004年,3年生植株在初花期每花序开放时间4~7 d,单花寿命为4~7 d,开放后龙骨瓣不能自动弹开;盛花期,每花序1~4 d开放完毕,单花寿命为2~4 h,单花开放后1~2 h龙骨瓣自动弹开,弹花后1~2 h闭合。2)导致单花寿命在不同时期的巨大差异与弹花有关,龙骨瓣弹开后的花会在几小时内闭合而没弹开的花可持续1周不凋谢。3)在访花昆虫无助于弹花的情况下,单花能否发生自动弹花以及弹花的时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而弹花后能否得到传粉昆虫的及时拜访是产量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4)环境因子与弹花密切相关,其中温度、光照强度是影响弹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驼绒藜属3种植物开花规律、开花日动态、结实率及柱头微形态。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和驼绒藜雄花开花高峰均在上午8:00—10:00,有利于传粉和受精,而北美驼绒藜雄花在中午11:00-13:00达开放高峰,其雌雄花开花高峰期不一致,不利于传粉、受精,从而结实率降低。三者的开花最适温度基本一致,都在20~24℃。三者的雌花均在下午14:00左右达到开放高峰。雌花柱头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的柱头有利于接受花粉,而北美驼绒藜的柱头不利于接受花粉。此外.华北驼绒藜与驼绒藜的雌、雄花花期相遇结实率较高,而北美驼绒藜因花期不遇.故导致结实率低。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小果咖啡开花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地观测与详尽分析结果表明,小果咖啡(Caffea arabica L.)植株生长节律、花期历时、花粉形状及其开花习性的动态变化,可因年、季节、月份不同的物候而异。  相似文献   

10.
首次详细报道了蚕茧草的异型花柱现象,研究表明,除了其雄蕊、柱头高度有二型性外,其花瓣大小、柱头形态、花粉粒大小、数量和种子质量也表现出明显的二态性。与短柱花相比,长柱花有较大的花瓣,其柱头有稀而高的柱头突起,其花药产生较多而直径较小的花粉粒。扫描电镜显示,长、短柱花的种子均卵形,无喙突,具有拟脑状纹饰;长、短柱花的花粉均为球形,具散孔,孔近圆形,边缘不规则,通过其花粉和种子微形态的观察,可将其划分为春蓼组。野外调查发现蚂蚁常常是其访花者。通过对其野生居群的型比调查发现在野外蚕茧草往往为单型居群,并通过对不同居群座果率的统计发现长柱花的结实率较大。根据其繁育系统特征,对其传粉适应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小花位置对老芒麦和诺丹冰草种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贺晓  李青丰 《草业科学》2005,22(7):37-40
对老芒麦Elymus sibilicus和诺丹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穗上不同位置种子的百粒重及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的重量与单花开花到收获所经历的时间长短有关,开花越早的小花所结种子越重.由于老芒麦种子发育时间较短,由小花位置造成的种子大小的差异较明显.小穗及小花位置亦影响到种子的萌发力,老芒麦中越重的种子萌发力越高,而诺丹冰草种子的发芽率与种子重量呈负相关,表明诺丹冰草种子的休眠性与种子的成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为了保护和发展极小种群植物川柿,开展此研究。【方法】采用观测法,连续3年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种子萌发方法:(1)后熟0、30、45、60天,剥离清洗播种;(2)后熟60天,以GA300、600、1000 mg/L溶液浸种1h;播种基质为河沙(保持一定湿度),放置室内,统计萌发时间和出苗率。【结果】(1)川柿花期4-5月,10月为果熟期,单果直径32.7±5.80mm,单果重23.0±5.30g;种子肾形、千粒重1070g;成年植株呈隔年开花、结果现象;(2)种子经“后熟+河沙播种”,可萌发,其中以后熟60天的出苗率较高,为65%;直接播种种子,出苗率5%;“后熟+GA溶液浸种+河沙播种”,出苗率均高于65%,其中以GA600mg/L浸泡1h处理,出苗率最高为83.3%。【结论】极小种群植物川柿为常绿叶乔木,有隔年开花、结果现象; “果后熟60天+GA600mg/L浸泡种子1h +室内河沙播种”可提高种子萌发率,为川柿种子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缪纯庆  梁晓玲  王娟  白昌军 《草业科学》2012,29(11):1755-1759
研究硼肥对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palum atratum cv. Reyan 11)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9个硼肥处理,质量分数范围为0~4.0%,分3次施入。结果表明,施硼量3.0%(3%的硼酸分3次施入:400 mL+400 mL+600 mL)的效果最好,种子产量达1 124.4 kg·hm-2。施硼肥可提高生殖枝数、小花数/小穗、可育小花数/小穗和种子千粒重,但对小穗数/生殖枝影响不显著;施硼肥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芽长和芽质量。施硼量3.0%可以使发芽率达到20.17%,比对照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宁夏地区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最适合的灌水及施肥量,以‘甘农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4个灌水梯度(900、1350、1800和2250 m3·hm-2),副区为5个肥料梯度(N-P2O5-K2O:0-0-0、9-45-60、18-90-120、27-135-180和36-180-240 kg·hm-2),分别对不同处理的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及种子产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灌水和施肥可以提高苜蓿种子产量,随着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苜蓿种子产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水对苜蓿的小花数、花序数、结荚数、种子数、结荚率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经通径分析得出,花序数、生殖枝数、千粒重和结荚率对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在灌水量为900 m3·hm-2、施肥量为27-135-180 kg·hm-2时,苜蓿种子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通过回归寻优模型,得出在宁夏引黄灌区苜蓿种子生产中滴灌的最佳灌水量为2250 m3·hm-2,在当地的土壤条件下最佳施肥量为:氮肥34.44 kg·hm-2,磷肥172.68 kg·hm-2,钾肥230.28 kg·hm-2。  相似文献   

15.
半扭卷马先蒿个体内的种子生产模式及其对资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序内部雌性繁殖成功的差异在很多植物当中都存在,解释花序内部雌性繁殖成功的假说主要有3种:传粉不均匀假说、结构效应假说和资源限制假说。但外部因素对植物花序内雌性生殖成功模式的影响的研究非常少。本实验对半扭卷马先蒿设置了3个密度梯度、2个剪叶水平,收取不同部位的果实,以研究密度和剪叶对半扭卷马先蒿个体内种子产量的影响。实验参数包括:单个果实种子数、种子重、种子均重和胚珠数。同时,还做了人工补充授粉和自然授粉单个果实种子数/胚珠数和单株果实数/花数的比较实验,结果证明,半扭卷马先蒿的繁殖不受花粉资源的限制;密度对单个果实的种子数、种子均重有显著影响。剪叶对单个果实的种子数、败育数、胚珠数、种子重有显著影响。剪叶和位置的交互作用在单个果实的种子数、败育数、胚珠数方面有显著作用,密度和位置的交互作用对上述参数均无显著影响。在剪叶和密度处理下,位置对果实的上述参数均有显著影响,剪叶植株的单个果实种子数、败育数、胚珠数、种子重均小于未剪叶的植株。由此可以看出,在半扭卷马先蒿的雌性繁殖成功当中,结构效应和资源限制假说可能同时起着作用。且资源条件不但影响着半扭卷马先蒿雌性生殖成功,而且影响着花序内的变异程度,表明了该种植物对种子生产的可塑性调节。  相似文献   

16.
水分对白三叶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水分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间花序小花数和花序荚果数差异不显著;对照与其他处理间单位面积花序数差异显著(P<0.05);对照和轻度水分胁迫区单位面积结荚花序数较多;对照小花胚珠数、荚果种子数和千粒重最小,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潜在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最高,轻度水分胁迫区实际种子产量最高,达44.97g/m2,收获系数8.7%;产量构成要素中花序数及花序小花数与种子产量间相关显著(P<0.05);无水分胁迫区主要影响因子是花序小花数及千粒重;轻度水分和重度水分胁迫区及对照区主要影响因子是花序数及花序小花数,中度水分胁迫区则是荚果种子数;种子成熟过程中胁迫越大含水量越低;水分对白三叶种子发芽率无影响,各处理硬实率偏高,均达80%以上,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为材料,设置2个生长环境(荒漠绿洲区、高海拔地带),通过观测幼穗分化进程及开花习性,探究生境对无芒雀麦幼穗分化及生殖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幼穗分化从分蘖期开始至抽穗期结束,分为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和完穗期8个时期。幼穗分化是从生长锥顶端第1枝梗原基与小花原基开始分化,相同小枝梗上原基与小花原基均是自下逐渐向上发育;整穗是从顶部向下逐渐开花,下部枝梗开花时间小于上部枝梗;小穗上的小花由下向上逐步开花。与荒漠绿洲区相比,高海拔地带的无芒雀麦幼穗分化时间晚,周期缩短,穗部赤霉素(GA)、脱落酸(ABA)及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和种子千粒重较低,但高海拔地带单穗成熟种子粒数与单位面积内种子产量高,更适合无芒雀麦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18.
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研究了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2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行距增大,株高下降,株高和种子产量呈负相关,R=-0.802*。2)行距和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行距对种子产量、有效分枝数/m2、花序数/枝条、豆荚数/花序和籽粒数/豆荚的影响较大;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均较小。3)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豆荚数/花序(x3)与种子产量极显著正相关,R2=0.882**;籽粒数/豆荚(x4)、花序数/枝条(x2)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3*和0.693*。种子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260.358 64.152x3 50.976x4 5.482x2。4)播种当年和生长第2年,行距为100cm、灌水量为900 m3/hm2时,有效分枝数/m2、花序数/枝条、豆荚数/花序、籽粒数/豆荚和种子产量均为最高。2年间的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01*,回归方程为:y=772.563 0.521 5x 0.009 8x2-2.0×10-5x3。  相似文献   

19.
野生高乌头开花习性及种子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肃永登县野生高乌头植株为研究材料,标记初花期一致的植株,每天测定单株开花数和蓇葖果数,并每隔3 d测定蓇葖果种子数、粒重和体积,对其开花结果动态和种子灌浆特性系统研究,旨在揭示其开花结果习性及其种子灌浆规律,为探寻高乌头种子发育规律及适宜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野生高乌头植株主花序花蕾自下而上依次开放。单花开放后第3天形成蓇葖果,第15天种子成形,并开始脱水形成干物质积累。单株开花数等于蓇葖果数,基本不落花,但仅主花序中部及以下部位蓇葖果具成熟种子。在种子整个灌浆过程中,百粒鲜重和干重的变化动态均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籽粒鲜重快增期在花后7~21 d,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在花后14 d,在花后27 d达到最大,而干物质积累快增期在花后16~30 d,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花后23 d。开花36 d后蓇葖果脱落,种子灌浆和株上脱水中断,导致种子含水量达50%以上,采收后种子在快速脱水过程中可能形成深休眠特性,说明高乌头种子适宜采收期为开花后第36天左右(8月中下旬),蓇葖果尚未开裂时及时分批采收为宜。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75种植物的结种量、种子形态、植物生活型关系.结果表明,灌木和半灌木(小半灌木)的结种量比草本植物的大;就草本植物而言,多年生植物的结种量较一、二年生植物的小;植物结种量和种子重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植物结种量和种子形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种子越接近圆球形,结种量越大;占绝大多数的草甸植物结种量相对较小;而在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数相近时,草原植物的结种量最小,沙生植物的最大,杂草植物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