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龙 《湖南农业》2003,(8):23-23
李冬梅是黑龙江省克山县人,她先后养过猪,做过小吃生意,但都因经营不善而关门。2002年5月,她到朋友家去串门,听朋友说搞烧烤,本小利大,赚钱快。于是,她决定做烤羊肉串的生意。做了一段时间后,她感觉羊肉串总是一个味道,难以长期吸引顾客。怎  相似文献   

2.
她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经历了由大学校园走向社会的坎坷曲折之后,她仍然坚持梦想。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她就是陈凤娟。烟台市凤凰台街道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典范,一位年仅24岁的粮店老板。 2008年6月,陈凤娟结束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本想闯出一番事业,可是怀揣梦想的她却屡遭挫折。作为一名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专业的女大学生。她先后找过很多工作,但都没有如愿。  相似文献   

3.
我叫耿兴利,是陕西省永寿县永太乡东村村民。从1981年起我就开始订阅《陕西农业》(本刊原名,编者注)杂志,中间没有间断过,在众多农业科技报刊中,对她我是情有独钟。在搞农技示范推广过程中,她确实对我帮助很大,真正是我的良师益友和致富的好参谋。  相似文献   

4.
我叫耿兴利,是陕西省永寿县永太乡东村村民。从1981年起我就开始订阅《陕西农业》(本刊原名,编者注)杂志,中间没有间断过,在众多农业科技报刊中,对她我是情有独钟。在搞农技示范推广过程中,她确实对我帮助很大,真正是我的良师益友和致富的好参谋。  相似文献   

5.
《云南农业》2006,(7):40
范永如,老家东北农村,19岁那年她只身闯京城,仅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开起了40家饰品店。 现在的范永如是个时尚的年轻老板,可是就在五年前,她却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而辍学。闲了半年以后,不甘心贫困的范永如决定出去闯一闯,2000年的一天,范永如来到了北京。可下了火车她就懵了,因为在此之前她连县城都没有去过,面对偌大的北京,她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随着人潮,范永如走到了一个公交车站.她的创业路正是从这个公交车站开始的。  相似文献   

6.
1988年,黑龙江省创业农场女工张秀芹下岗了。她从亲戚那里借了150元钱去富锦市学做粉皮,回来后在市场租了一个宽不到两米的摊位。粉皮成本低,效益还不错,当年8月她决定扩大经营范围,开始学做熟食了。由于缺少经验,做出的熟食不是里面生就是熟过了头。为学这门手艺,她多方求艺,为做好生意,她丈夫白天骑车出去采购,早晨2点半起床做熟食,白天她到市场上去卖,晚上忙到10来点钟才能休息,累得小两口腰酸腿痛。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思考     
曾经在《今日关注》中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年过七旬的陈婆婆因白内障而双目失明,长期居住在天桥底下。后来,被XX医院的医生接走,免费为她治疗。记者打算把她送去老人院,却被她毅然拒绝。她说:“我不去老人院。我要工作,我要自己养活自己!”这句话震憾了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谭燕是江苏省滨海县人.1993年高中毕业,种过田、喂过猪,做过服装生意.辛苦几年,也只能是糊口过日子。2002年,经朋友介绍.谭燕到了海南.起初租了一间房搞餐饮.一年下来.积余10多万元。第二年她租了三层1500多平方米的楼房,开起了餐馆.一年下来净赚50多万元。经过几年拼搏.谭燕有了200多万元的积蓄。  相似文献   

9.
《农家致富》2010,(4):56-56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不识字也没学过画画,但她信手绘成的画作,却被许多名人珍藏;她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但她的画中却充满了孩童般的纯真和快乐,明媚而又清朗。曾经,故乡的老屋、田园、乡村就是她生活的天与地,如今的她却走进《鲁豫有约》、走进香港办画展,也走进了众多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纪呈才 《新农村》2004,(11):27-27
上海,对于来自江苏19岁的赵美萍来说是有生以来到过的最大城市。但这繁华的上海滩首先带给她的就是严峻的生存问题。像别的打工妹一样,赵美萍先在一家小饭店涮盘子,后来她觉得老涮盘子没大的出息,当得知一家服装厂招工,就去报了名。很快,她成了一名流水线上的缝纫工,每月收入尚可。也许是家庭养成了她顽强的性格,孤身在外的赵美萍知道,要么不干,要干就得干好。在车间,她总是到得最早走得最迟。一年后她被提为车间小组长;第三年她又当上了技术员,调到厂技术科成了一名“白领”。上海《青年报》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她,写出了《江苏打工妹当上上海白领》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1.
马树景出生在河北邢台的一个普通农家。1993年因发烧没能考上大学的她本想再考,但是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放弃了复读做了一名印刷厂工人,看到周围的人经商、打工慢慢富裕起来,她再也坐不住了。95年,她辞去工作借钱开了一家电器门市。稳扎稳打,逆市而行,别人牟取暴利时,她却薄利多销。马树景回忆说:“当时卖两件商品的利润还顶不上别人卖一件赚的多,心中难免有些不平衡。可要是做长远买卖的话,就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这样过了一年,她不仅还清了借款,还有了几万元存款,这是她的第一桶金。  相似文献   

12.
谭燕是江苏省滨海县人.1993年高中毕业,种过田、喂过猪,做过服装生意.辛苦几年,也只能是糊口过日子。2002年,经朋友介绍.谭燕到了海南.起初租了一间房搞餐饮.一年下来.积余10多万元。第二年她租了三层1500多平方米的楼房,开起了餐馆.一年下来净赚50多万元。经过几年拼搏.谭燕有了200多万元的积蓄。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实用技术》2010,(5):14-15
与所有下岗工人一样,10年前,她也经历过彷徨、痛苦,悲叹过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但她没有沉缅其中,而是勇敢地走出阴霾,用勤劳和智慧在商海中奋力拼搏,洒下了一串串泪水和汗水。如今,她在新疆伊宁市拥有5个店面,固定资产达200万元。她不但自己致富了,还带着18名下岗女工一起打拼。她就是原花城商场下岗女工张冬萍。  相似文献   

14.
字丽花于1996年从洱源县团结乡嫁至漾濞县双涧村民小组。“吃粮靠种田,用钱卖香油”,这是十几年来对双涧村民的真实写照。字丽花到双涧后勤劳、务实种地,上有老下有小。一年苦到头只能吃个半饱的生活一直煎熬着她,她始终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就不能致富。1998年,八届乡妇联发出“全乡妇女行动起来,为彝乡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号召后,字丽花认识到了农村妇女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穷则思变,她终于开了“窍”。她想:双涧每逢星期二为街天,除街天外,无人卖菜蔬,过……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04,(6):1-1
在山东省费县薛庄镇黄埠西村养猪专业户王光芹的家里,有一张她亲自绘制的3米多长“生猪市场行情坐标图”。说起民制作坐标图,王光芹有过辛酸的经历:1997年,看到养猪发财,她购进了40  相似文献   

16.
1983年,山东省嘉祥县孟姑集乡农村青年曾雪英高中毕业后,按说应该像其他农村女孩子一样顺理成章地找对象、结婚、生孩子,但她不甘心守着责任田和丈夫、孩子过一辈子。于是,她开始学着养鸡,折腾了几年,虽说挣了点钱,但始终没有达到自己想象中的成功目标。而且,当时当地养鸡的越来越多,再发展也没有多大的前途。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到乡计生办去,顺手要了一些《中国人口报》和《人口导报》,从中发现了许多发家致富的典型和信息,特别是养狐致富的事例,让她的心动了起来,她决定发展狐狸养殖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阜宁县蒲南乡老曹村的周立英,虽然年过半百,且只有小学文化,但她每年都订阅10多种报刊,一心扑在家庭副业上,把家庭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相似文献   

18.
阜宁县蒲南乡老曹村的周立英,虽然年过半百,且只有小学文化,但她每年都订阅10多种报刊,一心扑在家庭副业上,把家庭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相似文献   

19.
刘清华是江苏省白马湖农场女工,2002下岗以来,她不等不靠,勇于创业,打过工、种过田、干过保险,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相似文献   

20.
做生意搞养殖谁都指望赚大钱,吃亏的事恐怕谁也不愿干。但都昌县周溪镇个体养殖大户曹王英对此却有一种新观念。今年29岁的曹王英1990年开始帮哥哥看店,1994年出嫁后自己筹资开起店来,生意越做越大,慢慢积攒了一些钱。曹王英有了钱并不是紧捂着口袋,她常说:“做生意不能光看到钱,要让大家过得都舒畅。”她见到困难户总要帮一把,被她救济过的少说也有二十多户。曹王英的丈夫在周溪水产场当场长,他们常常在一起扯到水产养殖的事。谈多了,曹王英对水产养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想做周溪第一个养螃蟹的人。这想法遭到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