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万权 《植物保护》2013,39(5):16-24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其稳产、高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本文综述了自“七五”以来,我国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涉及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与策略、基本思路以及不同麦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基本模式,并对现有综合防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李祥 《植物保护》1989,15(2):36-37
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总体系中,植物检疫防患于未然的宏观控制作用和它对新传入的危险病虫的根除作用,是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所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植物检疫的病虫害防治是被动的防治,如不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的检疫也是消极的检疫,二者相辅相成、统一成一个整体。其理由:  相似文献   

3.
介绍大新县甘蔗病虫害发生概况以及防治情况,分析了该县甘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宣传、实行严格检疫、加强技术培训、科学合理防治、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专业化防治队伍等对策,以期为甘蔗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大新县蔗区甘蔗病虫害发生现状,总结出大新县甘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甘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色列虽然是一个土地贫瘠、气候干旱的国家,但农业生产较为发达。尽管病虫害发生种类多,但综合防治措施应用普遍,农产品品质好、产量高,大量有机瓜、果和蔬菜出口欧、亚地区。这既得益于其节水灌溉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更得益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IPM)。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是基于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等非化学措施、最低限度地使用化学措施的综合防治策略。农业栽培预防、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措施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比例呈金字塔形递减。在当前全社会对农产品安全不断重视的形势下,病虫害防治中…  相似文献   

6.
邹平县植保社会化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学艳  宗丽 《植物医生》2009,22(2):39-40
有效控制与解决病虫防治问题、增强农业抗御灾害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些年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暴发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防治不力、防治成本高、防治效果低、环境污染重等现象,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问题迫使我们植保工作人员改变思路,积极探索新时代植保工作中重大病虫控制以及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和新方式。近年邹平县出现了有组织的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规范和引导其健康发展。2008年对这种新型植保服务方式进行了全面调查。  相似文献   

7.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绿化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预测预报及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地域性、统一性.目前国内各地区还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系统,各绿化单位的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是根据已经发生的病虫害情况进行被动防治,在同一地区防治工作没有统一性、协作性,防治效果不佳,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如果建立一套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网络系统,使病虫害发生、发展及防治信息网络化,组织机构专业化、网络化,则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防治效果.美国农业部已经建立了病虫害诊断网络,能够及时侦测到外来侵入的植物病虫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果树病虫害防治现状和问题入手,介绍了果树病虫害传统防治方法,阐述了病虫害防治措施中的绿色技术,以达到促进果树健康生长、提升果品质量与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该文主要综述了花椒的主要病虫害,以及花椒病虫害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方法,为开展花椒病虫害综合防治,避免花椒大小年,提高花椒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领域中的重要工作,包括科学制定小麦病虫害综防科技攻关研究方案,推进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实践,创建区域性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引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及人才团队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李光博院士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理论及实践上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当前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加强我国小麦病虫害综合及绿色防控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2006—2007年,在桃江县稻瘟病重发区应用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药剂防治新技术防治两优0293大田生育期主要病虫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防控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危害,对大部分病虫防效好于常规施药技术,且比常规施药技术减少农药用量42.38%~68.59%、增产2.46%~118.00%;其中施用52.5%丙环唑•三环唑悬乳剂处理对稻瘟病的防效高、增产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吉安市湿地松纯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自然防治的内容及实施途径。在综合防治中,采取以营林技术措施为主体的自然防治。尽快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是湿地松纯林病虫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湿地松保护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现代甘蔗产业过程中,有效防控甘蔗病虫害是"双高"甘蔗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甘蔗病害有120种以上,甘蔗害虫上百种,不同国家、不同蔗区甘蔗病虫害种类不同,病菌生理小种、病毒株系也不相同,而许多重要的甘蔗病虫害都是通过种苗传播的。提高对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认识,有效地阻止危险性病虫随种苗传播蔓延,增强减灾防灾能力,对确保甘蔗品种质量和甘蔗生产安全,促进甘蔗种植业和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云南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云南蓝莓栽培中的病虫害危害情况,于2008-2012年对云南省5个蓝莓主栽区的蓝莓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记录危害蓝莓的病虫害23种,其中真菌病害7种,病毒病害3种,生理性病害3种,虫害10种。在系统调查病虫害危害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蓝莓的缺铁症和斑喙丽金龟为当前防治的主要对象,并对其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为更系统地了解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对2008—2017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进行汇总,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的晚疫病、早疫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情况,并对各产区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不同,晚疫病作为马铃薯最主要病害之一,高发于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造成年均产量损失分别占各区总损失的42.41%和64.22%,远高于其它病虫害;中原二作区马铃薯病虫害种类繁多,且均对产量造成威胁。在四大产区中,北方一作区年均病虫害发生面积最大,实际产量损失最高,二者均超出该产区种植面积占比。当前,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防控仍太过依赖化学农药,应进一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森林健康与森林病虫害科学防控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玲  聂林 《江西植保》2006,29(2):83-85,82
森林健康是现代林业的经营理念,本文分析了森林健康与森林病虫害的各种关系,阐述了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以促进森林健康的质量,实现森林病虫害的科学防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我国在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包括作物害虫、病害(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和线虫的生物防治、植物免疫和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 以及新方法和新技术在作物病虫控制中的应用。同时, 与国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 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19.
缨翅目Thysanoptera昆虫,俗称蓟马,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主要通过取食和传播植物病毒病进行为害。蓟马害虫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农业害虫类群之一,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天敌作为其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在蓟马害虫防治中尤为关键。据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西花蓟马和我国热带地区主要蓟马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进行分类汇总,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性天敌,并简述了它们在蓟马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本研究极大地补充了我国热带地区蓟马类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素材,并为此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