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云南潞江坝桔小实蝇成虫种群变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4-2006年采用诱蝇谜对云南潞江坝桔小实蝇成虫种群动态进行诱捕监测,并就气候因子及寄主植物对该种群变动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云南潞江坝桔小实蝇成虫种群表现出全年性发生,并明显分为种群高位(5~11月)和低位(12~4月)2个时期,成虫种群增长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8月.芒果、龙眼、柑桔、番木瓜、荔枝、番石榴是桔小实蝇在该地区的主要寄主水果,其种植面积、挂果期和产量对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影响较大,是影响该地区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逐步回归分析揭示,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降雨量、月雨日数、月日照时间和月相对湿度综合影响5~11月潞江坝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其中雨日数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日照时间和空气相对湿度综合影响12~4月潞江坝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其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2007-2009年通过对柑橘、杨梅等多种寄主进行橘小实蝇动态监测,分析寄主植物和气候因子对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显示,黄岩橘小实蝇成虫种群高峰期为8~10月,月平均气温及最高温和最低温、月降雨天数为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3.
于1998-2005年通过性诱剂对长沙甜菜夜蛾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候影响因子对该种群成虫数量变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在长沙各年份的成虫种群数量相差很大.每年11月至第二年7月,甜菜夜蛾成虫种群处于低水平状态,8月以后种群数量迅速上升,11月后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协整分析表明:8-10月总降雨量、日照时数、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是影响长沙甜菜夜蛾成虫种群变动的主要气候因子.8-10月平均气温对种群数量变动具有正效应,是直接影响甜菜夜蛾成虫种群变动的重要指标;年最低温是影响种群增长最主要的限制因素;8-10月总降雨量对种群动态的综合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兴义桔小实蝇种群动态及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了解其在特定区域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桔小实蝇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2012~2013年,在贵州兴义混合果园采用桔小实蝇专用雄性外激素进行全年诱捕,对当地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并就寄主植物、主要气候因子对种群变动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桔小实蝇在兴义常年发生,年度间无差异(F=0.013,P=0.911);1~4月桔小实蝇种群数量较低,5月开始迅速上升,于7~9月形成种群高峰,最高的2013年9月平均每个诱捕器诱捕到1861头,10月种群数量迅速下降,至年底仍能稳定诱捕到桔小实蝇.结合生物统计软件综合分析表明,温度、降雨、平均水汽压和寄主植物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主要因素.[结论]桔小实蝇种群在兴义的年度变动受寄主植物和温度、降雨、平均水汽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强度、影响方面和主要时间不同,各因素间也相互影响,这些作用和影响形成综合效应,共同塑造、形成了兴义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基本模式.每年7~9月是兴义桔小实蝇自然种群数量最大的时期,生产上应密切关注此时的种群动态,并根据其危害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云南省河口县桔小实蝇变化动态,进一步揭示云南全境范围内桔小实蝇发生规律及为当地制定桔小实蝇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甲基丁香酚于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开展了监测,并对数量变化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河口地区除2月未见到外,其它月份均有发生,其中12月—次年2月,桔小实蝇种群较低,3月以后种群数量逐渐上升,6—7月份达到最高峰,8月以后逐渐下降。这一数量变化与气温、降雨量和月雨日数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最高温是影响种群变动的主要限制因素,且月平均最高温是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指标,月雨日数能直接影响到桔小实蝇的种群动态,月日照时长对月平均最高温的变动影响极大,进而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动。主要成分分析表明,温度指标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258%;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影响河口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温、月雨日数和月日照时长。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温度和降雨,多种气象因素及寄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综合因子。  相似文献   

6.
于2007-2008年连续2 a采用性诱剂诱捕法,对云南柯街地区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象因子及寄主植物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柯街地区全年发生,冬季种群数量较低,夏季种群数量高,且种群增长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7月或8月。相关分析表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最低温度、月平均最高温度、月降雨量等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结果揭示,温度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当地寄主种类多,种植面积大,挂果时间长,为桔小实蝇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是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丽莲  杨林楠  杨仕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251-6252,6268
[目的]研究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显著影响因子。[方法]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云南建水县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及影响其发生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最后通过云南建水县2004~2006年数据对回归模型进行回检。[结果]影响桔小实蝇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为相对湿度、月最低气温和降雨量。[结论]该研究为桔小实蝇发生时期、发生量以及发生高峰期的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潞江坝地区桔小实蝇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2007年连续2年在云南潞江坝地区通过性诱剂诱捕,对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对气温及寄主植物对桔小实蝇数量变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潞江坝全年发生,冬季种群数量低,夏季种群数量高,于7月形成1次种群增长高峰。潞江坝全年气温变化处于桔小实蝇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内,是桔小实蝇在潞江坝全年发生的主要原因。芒果、龙眼、番石榴、柑橘等是桔小实蝇在潞江坝的主要适宜寄主,其挂果期和产量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动态的另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桔小实蝇在云南镇康的种群动态特征,制定其防治对策,于2007-2008年在该地区通过性诱剂诱捕,对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象因子及寄主植物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桔小实蝇在镇康全年发生,冬季种群数量较低,夏季种群数量高,且种群增长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6月或7月.相关分析表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最低温度、月降雨量和日照数等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当地寄主种类多,种植面积大,挂果时间长,为桔小实蝇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是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气象因子对芒果园桔小实蝇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是芒果的重要害虫之一。试验利用性引诱剂对芒果园桔小实蝇的全年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分析气象因子与其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芒果园桔小实蝇雄虫种群数量一年有2个明显高峰,2月为短时高峰,3月种群活动有所下降;5月开始数量逐渐升高,至8月达到高峰,9月开始逐渐下降,到12月至1月为发生低谷。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气象因子显著影响桔小实蝇雄虫的数量,主要受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理宾川地区果实蝇的发生危害情况。[方法]以大理宾川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质量示范区内果园为调查基地,于2014年3—10月采用引诱剂诱捕的方式对该地区果实蝇的种类及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就气象因子对实蝇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宾川地区危害水果的果实蝇种类有4种,即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瓜实蝇(B.cucurbitae)、橘小实蝇(B.dorsalis)和南瓜实蝇(B.tau);其中以橘小实蝇数量最多,为优势种,而南瓜实蝇数量最少,是劣势种。4种实蝇在整个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呈单峰型。从不同样地的果实蝇发生情况来看,3块样地果实蝇种群数量的变动也具有基本相同的规律,仅呈现1个种群数量增长高峰。相关分析表明,果实蝇种群数量与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相关性较显著,其次为月平均最高温度、月平均最低温度、月降雨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月平均最高温度、月平均温度、月降雨量对果实蝇种群数量有直接影响,而月平均最低温度和相对湿度是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果实蝇种群的数量。[结论]试验结果为果实蝇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7-19458,19512
[目的]研究近60年济南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51~2010年济南地面观测站冬季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距平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历史演变趋势及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态势,升温态势明显,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更敏感,冬季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从年代变化来看,冷冬大多出现在70年代以前,之后呈明显减少趋势;相反,在70年代之后暖冬呈增长态势,暖冬现象在2000年以后有所减缓;20世纪50~90年代冬季气温呈现台阶式增暖趋势,进入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出现跳跃增暖态势,进入21世纪气温呈现回落趋势,但冬季气温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济南人口增加,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是济南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该研究为了解济南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宿州市夏粮产量的影响。[方法]利用1982~2014年宿州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和夏粮产量资料,采用M-K检验、灰色关联、GM(1,1)模型等方法,通过计算气候产量来评估一定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对宿州夏粮生产的影响。[结果]1982~2014年宿州市夏季粮食生产时间段(6~9月)的气温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在1993年气温发生突变,在1996年以后显著上升;夏粮生产期的降水则呈现波动上涨趋势。通过相关分析,选取气温作为主要气候因子分析夏粮气候产量变化。近33 a来宿州市夏粮产量不断增长,利用GM(1,1)模型计算期间趋势产量,研究气候因子对气象产量的影响发现,随着夏粮单产的显著增加,气候变化给宿州夏粮生产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结论]该研究为宿州市夏粮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间作芳香植物对沙地梨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沙地黄金梨园设置间作薄荷(Tr1)、孔雀草(Tr2)、罗勒(Tr3)和自然生草(Tr4)为处理,清耕区(Tr5,CK)为对照,对梨树年生长周期中各间作区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梨园不同芳香植物间作区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不同:各间作区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科数无明显差别;而个体数以Tr2、Tr1Tr3Tr4Tr5(CK)(P0.01)顺序依次增加。不同芳香植物间作区节肢动物各功能群的结构特征存在不同差异:梨园间作芳香植物条件下,节肢动物群落中各功能群的科数总和、个体数总和以及益害比(天敌/害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类群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科数在各间作区无显著差异,而个体数、优势度集中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在各间作区间呈现多样性差异。梨园间作芳香植物条件下,各间作区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在梨树各生长阶段表现不同;梨园间作芳香植物能有效降低梨树花期以后的节肢动物数量,尤其以梨果实膨大期效果最为明显。【结论】梨园间作芳香植物对控制梨园害虫数量的发生,增加天敌数量,调控梨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早酥梨授粉结实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酥梨的授粉结实能力,为其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对3种梨树品种的花期物候期进行观测,对照园中以园内无授粉品种而园周围有授粉品种(砀山酥和黄县长把梨)的为CK1,以园内配置2个授粉品种为CK2,供试园中套袋隔离早酥梨的花序,以上均为自然授粉,最终调查各种花序、花朵的坐果数。[结果]黄县长把梨的始花期和盛花期比早酥梨早2 d;砀山酥梨的始花期和盛花期比早酥梨晚1 d,均可作为早酥梨的授粉品种。早酥梨自花授粉的花序和花朵的坐果率分别为13.3%和4.9%;CK1和CK2的花序、花朵的坐果率分别为64.5%、14.5%和81.1%、30.6%。[结论]早酥梨虽有一定的自花授粉结实能力,但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配置授粉品种能明显提高其坐果率。  相似文献   

16.
赵明新  孙文泰  张江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689-18690,18692
[目的]研究不同生草制度对雪青梨光合特性的影响,选择适合雪青梨行间种植的草种。[方法]以雪青梨为试材,利用CIRAS-2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4种生草制度下,雪青梨的净光合速率变化和光合作用日变化。[结果]雪青梨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型,不同生草制度下雪青梨的Pn不同,行间种植三叶草处理的雪青梨叶片的Pn最高,为11.08μmol/(m^2·s),其次为黑麦草,为10.48μmol/(m^2·s),清耕条件下最低,为9.28μmol/(m^2·s);不同生草模式下清耕的气孔阻止值最大(0.349 5),黑麦草的最小(0.234 8);三叶草的水分利用率最大(2.848),清耕的最小(2.048)。[结论]该研究为梨树果园行间生草大面积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