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团头鲂成鱼养殖技术陈道印(国营南昌县莲塘水产场330200)团头鲂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它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易捕、抗病力强,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等优点。目前,市场需要量大,价格稳中有升,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的青睐,因而大力推广养殖团头...  相似文献   

2.
团头鲂营养需求与健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头鲂是我国主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养殖规模在近10年不断扩大。团头鲂的营养物质需求主要以生长和营养缺乏症为评价指标。而营养物质对鱼类健康,如免疫反应和抗病力等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一般认为,饲料中营养物质搭配合理、品质优良有利于维持鱼类生理健康,并能保护养殖水环境。此外,一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在鱼类的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水产饲料应具有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和维持健康的双重作用,通过营养调控预防鱼类疾病是保证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综述了团头鲂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以及饲料营养元素对团头鲂免疫力及抗病力影响的最新报道,以期为团头鲂高效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万兆锡 《齐鲁渔业》2005,22(7):23-23
团头鲂又名武昌鱼,是我国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淡水优质养殖品种。该鱼抗病力和适应性强,食性广泛,养殖水域广阔,易捕捞,肉鲜美,头部小,可食比重大,市场供不应求。但是,长期以来团头鲂在养殖过程中一直作为搭配鱼类,放养比例少,养殖产量低,市场价格处于稳中有升。莱西市渔技站为了探讨池塘主养团头鲂的最佳模式,承担了青岛市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团头鲂池塘大面积综合养殖技术”,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市松江区水产良种场是以团头鲂"浦江1号"保种、选育和良种生产为主的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团头鲂"浦江1号"生态养殖技术的探索,已形成团头鲂"浦江1号"鱼种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和团头鲂"浦江1号"商品鱼健康养殖技术。同时,该场还积极研发与之配套的高效养殖模式,先后研发了当年养成、翌年夏季养成、秋季养成、冬季养成、一年两茬养殖和一年两次上市6种模式。本文将此6种养殖模式近年来的养殖效益情况做  相似文献   

5.
基于缢蛏养殖的立体混养模式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分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沿海群众喜爱的海味佳品.它与蛤仔、牡蛎和泥蚶被称为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 针对缢蛏传统养殖常常发生病害的问题,各地积极总结有关经验,自1990年代起,不断探索缢蛏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链.本文着重分析基于缢蛏养殖的立体混养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推广这些模式,实现缢蛏的规模化、无公害、健康高效养殖.  相似文献   

6.
吴红英 《水产养殖》2009,30(7):26-27
团头鲂又称鳊鱼、鲂鱼、武昌鱼等,属鲤形目、鲤科,体呈菱形,为草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由于团头鲂食性广,养殖成本低,生长快,成活率、回捕率高等特点,已成为水产品市场的畅销品种。在池塘中主养团头鲂,掌握健康养殖技术,将取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7.
团头鲂“浦江1号”是1986年以来由上海海洋大学引进湖北省淤泥湖团头鲂原种,采用群体选育方法,精心选育而成的水产养殖优良品种。经10多年人工定向选育,其遗传性状稳定、纯度高,具有生长快、体型好、适应性广和抗病能力强等优良性状。国家级江苏涓湖团头鲂良种场经多年在漏湖水域网围内开展团头鲂“浦江1号”商品鱼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8.
团头鲂属鲤形目,鲤科,鲂属,俗称“鳊鱼”。具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团头鲂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及商品鱼养殖技术的突破,该鱼已发展成为淮安等地优良水产品种。为促进团头鲂养殖业健康发展,江苏省涟水县水产工作站以渔业科技入户为契机,将“团头鲂高效养殖成套技术示范”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技术,向广大示范户推广。现将团头鲂大规格冬片鱼种池塘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团头鲂原产于长江中游的一些大中湖泊中,并逐渐成为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对象之一。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团头鲂养殖群体先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生长速度减慢、性成熟提早、体型变长变薄及抗病力下降等,使这一经济鱼类的养殖效益与发展规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团头鲂的良种选育和开发利用,上海市松江区水产良种场利用技术依托单位——上海水产大学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团头鲂“浦江1号”于2003年7月28日建立了国家级团头鲂水产良种场。团头鲂“浦江1号”具有生长优势明…  相似文献   

10.
<正>拟穴青蟹简称青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青蟹具有味道鲜美、耐干露、易运输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青蟹养殖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养殖较少。在北方地区,青蟹池塘养殖存在适宜生长时间较短和养殖模式单一的问题,阻碍了青蟹养殖健康发展。针对这两个方面问题,2020-2021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营增殖试验站海水蟹类规模化繁育技术创新团队开展了“北方地区拟穴青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旨在探索一种适合北方地区的青蟹池塘生态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防治为主,结合常规预防手段,对团头鲂、白鲫、白鲢等的出血病防治取得了预期效果,成活率分别达到88.35%、80.20%、88.96%。  相似文献   

1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淡水养殖业对于优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类营养健康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厘清淡水养殖业发展中的问题,探寻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本文对2013—202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淡水养殖业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种类进行了梳理统计,并对以池塘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及盐碱水体养殖共5类主要养殖模式为代表的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淡水养殖空间拓展、设施现代化、种源自给、病害防控、产品加工转化5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方向,并进一步从国家政策、科技进步、人才队伍、技术推广和财政资金5个维度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以期为中国淡水养殖业转变方式结构,实现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鲂属鱼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鲂属鱼类有4种, 分别为团头鲂、鲂、广东鲂和厚颌鲂。从分类、形态、生态、遗传育种和增养殖等方面, 综述了国内鲂属鱼类的研究进展, 并就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加强对厚颌鲂天然资源的保护和养殖开发; 鲂、广东鲂的大水面增养殖开发应逐步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指出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鱼类种质与资源保护研究、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渔业资源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红生 《水产学报》2019,43(1):97-104
蓝色粮仓建设对保障食物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催生新兴产业、彰显国家权益、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突破产业瓶颈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科技和产业背景下,如何卓有成效地构建蓝色粮仓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明确了蓝色粮仓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蓝色粮仓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实现渔业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以及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总体目标,从聚焦重大需求、构建科技创新链,坚持原创驱动、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强化集成示范、支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实施途径,即按照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谋划,陆海统筹布局,针对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养护、友好捕捞、流通加工五大产业类型需求,实施良种引领、空间拓展、技术升级、产业示范四大行动,建立智慧养殖、智能捕捞、绿色加工三大体系,满足优质蛋白供给和产业转型升级两大需求,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的蓝色粮仓。  相似文献   

15.
团头鲂,鲫鱼出血性败血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近几年,出血性败血病已成了上海地区池养鲤科鱼类的一种流行病。我们对团头鲂和鲫鱼等的这种出血性败血病作了调查并进行了综合防治试验。我们从患病的团头鲂、鲫、鲢、鳙鱼体内分离出了致病菌。对致病菌和组织病理研究所取得的材料表明,此种鱼病系由点状产气单胞菌和非霍乱孤菌所引起。根据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综合防治试验的结果,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Kiss基因(Kisspeptin)及其受体Kissr基因(Kiss receptor)组成的系统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调节,在脊椎动物青春期启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卵巢和精巢的不同分期,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比较了团头鲂Kiss2和Kiss2r基因在雌、雄性腺不同时期对应的脑、垂体、性腺组织中的表达量。组织切片观察明确鉴别出团头鲂卵巢和精巢发育Ⅰ期至Ⅵ期的性腺组织结构,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Kiss2/Kiss2r系统主要是通过增加团头鲂卵巢发育Ⅱ期时脑和垂体的表达量以及Ⅲ期精巢的表达量来发挥生殖启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团头鲂双向选育效应研究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00,24(3):201-205
报道1986 ̄1999年团头鲂正向选育和逆向选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正向选育采用混合选育法,每代从鱼苗到亲鱼的总选择率约为万分之四,选留健壮的较大个体,第五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原种)提高29.1%,即选育效应每代平均为+5.8%。逆向选育为全兄妹近交,后代随机留养,近交系第三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原种)降低16.6%,即选育效应每代平均为-5.5%;近交系每第四代当年苗种阶段畸形率高达2.8%,越冬成活率比对照系低28.4%,比选育系低48.3%;选育系的越冬成活率比对照系提高38.4%。本研究证明,科学的良性选育可大大提高养殖性能;近亲交配可导致养殖性能的迅速降低,必须严加防范。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新品种“华海1号”团头鲂的品质差异,实验以不同养殖模式(池塘组及大湖组)的“华海1号”团头鲂为对象,采用色差仪、质构仪对其表观及质地进行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营养特性和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大湖养殖团头鲂肉质的亮度、白度、弹性、咀嚼性、回复性均显著高于池塘组,且大湖组肌肉水分含量更高,粗脂肪含量更低。池塘组和大湖组鱼肉EAA/TAA及EAA/NEAA比值分别为0.41、0.82以及0.38、0.72,均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必需氨基酸构成。池塘组必需氨基酸指数虽高于大湖组,但其必需氨基酸中仅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大湖组,而大湖组鱼肉中非必需氨基酸及半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池塘组的1.05倍及1.01倍,且大湖组总脂肪酸含量下降21.09%,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提升4.00%,EPA和DHA含量分别为池塘组的14.20倍和7.51倍,故大湖组鱼肉营养更为均衡。池塘组鱼肉谷氨酸及丙氨酸TAV值均大于1,大湖组赖氨酸TAV值大于1,但大湖组鱼肉中鲜味及甜味氨基酸总占比更高,苦味氨基酸总占比更低,且大湖组呈鲜味的AMP及IMP含量为池塘组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运动力竭后代谢恢复的影响,采用鱼类游泳呼吸测量仪,在(25±0.5)℃条件下,分别测定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爆发游泳加速模式(Uburst:Δv为20 cm/s,Δt为2 min)和持续游泳加速模式(Ucrit:Δv为10 cm/s,Δt分别为20、40和60 min)的运动后过量耗氧(EPOC)。结果显示:两种实验鱼的代谢恢复曲线均呈快速恢复和缓慢恢复两个阶段。南方鲇在Uburst后测得的EPOC恢复历时显著高于其它3个加速模式,而团头鲂4个不同处理组的EPOC恢复历时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相同的加速模式条件下,南方鲇的EPOC恢复历时均短于团头鲂。南方鲇在Uburst后的EPOC总量比3组Ucrit模式下的EPOC总量分别高286.6%、359.5%和816.5%,而团头鲂分别为20.6%、14.8%和29.0%。结果表明:南方鲇运动中对无氧代谢的依赖度高,爆发运动时动用无氧代谢的能力强,可以大幅度提升游泳速度,且运动后代谢恢复时间较短;团头鲂运动中主要依赖有氧代谢,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高速游泳,但运动后代谢恢复历时较长。  相似文献   

20.
流式细胞术能快速检测生物细胞的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在鱼类遗传育种方面已得到广泛运用。目前的研究多基于鱼类血液和生殖细胞开展实验,存在周期性和操作难度的限制。该研究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组织进行流式分析,在鳍条组织中得到了明显的峰图,并在4种鱼类的重复实验中得到了稳定结果,且不同鱼类的鳍条组织均存在细胞周期,大部分细胞停留在G_0/G_1期。利用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内标测定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鳍条组织的相对DNA含量(C值)为(1.25±0.07)pg,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认为利用鳍条组织作为血液和生殖细胞的替代材料进行流式细胞实验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