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园林,既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文化.文章从植物造景与建筑文化相结合、园林小品与街景文化相结合、小空间景观与生态文化相结合及园林改造与传承历史名园相结合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用生态文化和园林文化来诠释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当代岭南园林文化对传统岭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以园林个案为切入点,论述了岭南园林文化对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的启迪,以为园林文化和森林公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园林文化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比较中西园林文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中西园林文化的差异性和共性,并介绍了两种园林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认为:一个园林体系的未来发展受到所属园林文化的规定,因此应将现代园林文化的建设作为构建我国现代园林体系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园林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园林的建设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对于园林文化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园林文化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的学科。园林具有生态、景观、文化三个属性。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典园林走到一定阶段后,需要通过新的表达方式,加入时尚的元素,结构现代文化,体现当代科技带来的新的园林艺术。  相似文献   

5.
园林文化是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秦皇岛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秦皇岛园林作为秦皇岛文化的载体,呈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秦皇岛园林文化不仅表现在以丰富的传统文化、滨海文化为主体,而且融入了体育奥运文化、生态文化和高科技文化,具有特征突出的多元文化特色。在保护和开发秦皇岛园林文化方面应突出其传统文化和滨海文化的主体特征,更多地体现体育精神,加强秦皇岛生态园林建设和进一步加大现代科技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传统园林有3 000a以上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出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寺庙园林、风景名胜区等多种类型。并产生岭南园林、江南园林、北方园林,等主要的地方风格,以及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园林。现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也带向一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个领域都充满了参照的时代,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如何形成既有本土自然文化特征,又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园林文化,是摆在每一个园林师面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受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从园林的选址到园林的构建都重视自然,贴近自然,注重园林与整体环境的和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是"以和为美"。文章论述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国的起源,儒家、道家学派对传统"和合"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和合"文化为锲入点,深入分析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及对现代园林与城市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俄园林由于中俄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同属于世界园林艺术.本研究拟用比较的方法对中俄古典园林艺术、特别是中国明清园林与俄罗斯十八世纪古典园林进行研究,目的是促使园林工作者了解双方的优良传统和存在问题,借鉴俄罗斯园林的长处,为我国园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唐代园林特征与西安城市规划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930-2931
以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唐代园林为例,尝试从文化特征、生态特征和规划特征3个方面描述唐代园林特征,探索唐代园林文化的发展踪迹,思考西安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古城保护中的文化建设、生态建设、规划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永刚 《农业考古》2012,(3):194-196
汤显祖纪念馆是一座纪念性园林,本文针对这一特殊性质,把汤学文化和园林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在园林主题、园林空间意境、园林艺术造景、园林配景等规划设计中充分融入的汤学文化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1.
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文化的属性,是诗和画的统一体。诗画对园林,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有着深刻影响;反过来,园林在诗画中也时常有反映。园林、诗和画具有共同的追求,即所谓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和诗画打通各艺术范畴甚至人的感官隔阂,达到审美体验的互渗交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园林中的山石、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江南私家园林等案例的美学布局和营造规律进行详细介绍与总结,从和谐、超然、整体和含蓄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同时又对中国园林做了深入的文化透视。最后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代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意义,指出了未来应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内涵融入到我国城市道路景观改造、小区规划、主题公园和乡村改造等景观规划项目中去。  相似文献   

13.
试析空间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创造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从中国古代人们的空间观念入手,在历史的溯源中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观念及其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周坤杰  包建伟  王化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77-16079
对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艺圃4个苏州古典园林的果树应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果树在各园林得到广泛应用;②各园林的果树数量及种类差别较大;③果树管理水平不高,生长状况不理想。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同时,为使果树景观效果更佳,提出果树栽植创意。  相似文献   

15.
卜复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41-18042,18045
针对苏州古典园林独特的地域特色与环境,认为古树名木不仅是一种生物个体或自然资源,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忆者,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属性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对苏州古典园林古树名木的现状及其生态景观加以分析,阐释了古树名木的含义,并参照相关条例界定了古树名木的级别,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以及怡园9个古典园林的古树名木为调查对象,在2002年相关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古树名木进行重新调查、核实,得知古树名木较2002年减少了11株。具体介绍了白皮松、银杏、圆柏、黄杨、柘树等的栽种历史与生长状况,强调了适地适树对百年以上古老树木生长的重要性,强调园林保护工作也应重视对植物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姜丽丽  刘振  蔡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03-18005,18093
在苏州古典园林垂直绿化植物调查的基础上,介绍苏州古典园林中垂直绿化的植物种类,指出利用藤蔓植物造景是园林垂直绿化常用的手法之一,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中用于垂直绿化造景的23种植物,隶属于13科、19属,在垂直绿化造景的应用形式方面,结合苏州古典园林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怡园、狮子林、耦园中垂直绿化造景实例,强调粉墙为纸、植物为绘,廊架为亭、植物为荫,篱垣为支、植物为缀,山石为骨、植物为衣,驳岸为基、植物为缘,柱干为轴、植物为饰,桥壁为面、植物为点,坡地为丛、植物为铺。  相似文献   

17.
卢燕  吴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24-4726
以扬州的个园、何园、瘦西湖公园3个古典园林为例,选取个园的"四季假山",何园的"片石山房"、贴壁假山,瘦西湖公园的"卷石洞天"、"石壁流淙"为扬州园林假山的代表,调查其植物类型,分析了植物与假山的搭配方式,认为植物可以作为背景,衬托山体;与假山紧密结合,形成主景;作为点缀,与假山互为补充;或是充当前景,丰富层次。分析了植物与假山造景的特点,指出假山造景结合了植物的文化特色,注重植物配置方式的多样性,注重植物形态与赏景角度的结合,并结合了植物的生长特性。在此基础上,就扬州假山的营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贾玲利  邱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40-4642,4711
从介绍先秦时期蜀国概况入手,探讨了四川园林的起源问题。通过对古蜀国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与羊子山土台考古发现进行比对,提出四川园林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蜀国杜宇王时期的园囿。认为四川先秦时期的园林主要以王族园囿、帝王或贵族墓园为主,现在有据可循的主要有3处,即羊子山园囿、南中园囿、武担山墓园,分别介绍了这3处园林的历史功能与特色。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先秦时期四川园林的特点,突出了古代蜀国"大石崇拜"精神所体现出的宏大气势。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并阐述了武汉植物园的发展现状及景观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植物园在园林景观营造、维护与管理方面的发展建设思路,期望可以为植物园的景观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黎文勤  熊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95-8596,8600
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园林,认为园林景观中小到单体构建、构件上的装饰图案,大到自然山水的营造,都可以视为符号。解析了中国传统元素以及传统图案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并从意境、造园手法、景观元素方面,结合留园"小蓬莱"景点、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实例,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意义。在挖掘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