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系统脆弱和农业生产低而不稳的现状,开展了"土地-植物-动物-社会产品"四位一体的草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改良退化天然草地、实施草地科学放牧、优化植物生产系统种植结构、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建立草畜转化与优化饲养体系等措施可实现生态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和发展草地生态农业体系是宁夏中部干旱带...  相似文献   

2.
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优化草地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宁夏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及农牧业生产特征,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植物生产-动物生产-社会产品”四位一体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并就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井灌农业复合种植模式、天然草原生物围栏体系建设及分区轮牧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3.
采用Q型聚类法和α-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数),对2010—2014年盐池县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人工封育、退耕还林(灌木)和林间草地(柠条灌木林)〕的植被特征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10—2014年,人工封育、退耕还林和林间草地的植被均以豆科和菊科为主,退耕还林(灌木)植物总体的生长状况较差;2 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地植被多样性变化趋势一致,α-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数)均呈现"M"型变化趋势,而Simpson生态位优势度呈现"W"型变化趋势;3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相较于退耕还林(灌木)和林间草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人工封育仍是恢复退化草地植被比较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气候条件及其变化是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最敏感、最活跃的因子,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也最为明显。然而,气候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上。在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特征;在空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不同地区的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特征。不同的连接区域的气候构成的气候变化序列可以替代同一个区域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因为它们的变化都是连续的。基于此思想,选择气候条件明显不同的两个区域(分别用我国南方的和北方的两个省代替),分别模拟不同的气候条件利用现代的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生产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等定量方法,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剔除耕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管理、地形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定量研究探讨气候变化(可能是渐变或跳跃性的突变转型)对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气候条件转好时,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减小;农业社会和农业产出状况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也减小;人们会有选择地耕种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的土地。当气候条件变差时,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增强;农业产出和农业社会状况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增大;人们更多关注农业人均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生产状况,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的关注严重减少。  相似文献   

5.
灌区农业节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灌区农业节水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了主要的农业节水措施及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比较了美国、日本在农业节水和灌区土地利用方面的经验并讨论了其对我国的启示。从土壤质地、土壤生态、农田水循环、土壤环境、灌溉面积、土地经营规模等方面就灌区农业节水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应充分重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深化灌区管理制度改革,明晰农业水权,科学制定农业水资源规划以及加强灌区技术进步等政策建设。  相似文献   

6.
民勤绿洲农业系统变化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基于1956—2008年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近50年内民勤农业生产系统(作物和牲畜)和环境系统在土地退化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进一步探寻了民勤农业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系统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状态。研究表明:(1)在土地退化的条件下,民勤农业生产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依然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状态,虽未使民勤农业系统在土地退化的影响下崩溃,但却存在过度种植放牧、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之间的恶性循环;(2)民勤绿洲农业各子系统围绕长期均衡态还存在短期的波动,其中天气条件(沙尘暴次数)和地下水资源(机井数)开采调整回均衡态的贡献显著,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前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9129和~(-1).2583,远远大于其他指标;在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时,应当优先选择沙尘暴天气数和机井数等指标;(3)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羊只存栏数和地下水资源(机井数)开采是沙尘暴次数的Granger原因。畜牧业的发展,超过草场的自然承载能力,风蚀现象加重。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矿化度增加、地表植被大面积死亡,导致沙尘暴灾害加剧。因此,可以通过减少放牧和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来实现研究区的荒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7.
王晓亮  姜培  闫硕  冯晓东 《植物保护》2021,47(2):207-213
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分别从产地和调运环节管控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风险,是我国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免征国内植物检疫费后,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工作任务加重,给整个植物检疫系统,特别是基层植物检疫机构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为了摸清我国农业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基本情况,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2018年全国农业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相关数据,重点分析了各月度情况、各省(区、市)情况、不同农作物情况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总结了我国农业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现状,为我国农业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下一步工作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根据宁夏高寒易旱区农业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提出了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初步研究结果认为 :该区人口严重超载 ,自我投入能力差 ,农业发展限制因子多。农业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移民和投入 ,在移民的基础上增加外部投入 ;首先利用一部分水肥条件较好的河川滩地建成人均 1— 2亩的基本农田 ,解决粮食自给 ;增施化肥 ,以无机促有机 ,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 ;条件较差的旱坡地、塬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植被 ,改善生态。同时积极引进外部资金与技术 ,开发本区农副土特产品 (如蚕豆、沙棘、蕨菜、山楂、矿泉水等 )以及中药材等深加工 ,形成规模生产 ,最终使本区粮食自给、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40 a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三江源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及环境恶化等问题,根据三江源1980—2015年7期1∶100 000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Arc GIS 10.0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分为3个时期:前15 a(1980—1995年)草地退化,中间5 a(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缓慢,后15 a(2000—2015年)退化草地恢复。(2)从土地利用结构看,1980—2015年,低、高覆盖度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波动上升,未利用地明显减少,减少了17.61%,中覆盖度草地和林地基本不变,草地总面积增加了13.45%,主要由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3)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看,以低中高覆盖度草地、未利用土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化为主。(4)据CA-Markov模型预测:水域基本保持不变,高、低覆盖度草地、未利用土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林地面积减少。(5)人口、经济结构变化及政策的实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生态资产的供需平衡是驱动因子。因此提出加强基础文化建设、保护天然草地、优化土地利用生产模式,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促进该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类近 5 0a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 ,造成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退化日益严重。在人类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 ,生态环境退化又给塔里木河下游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灾害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土地沙漠化大面积发生 ;灾害频度和强度增加 ;草地退化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水质污染影响了农业生产等。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塔里木河下游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在塔里木河下游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 ,就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提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植物检疫的目标是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扩散和蔓延。在我国现行的农业植物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中,疫情快报最能反映疫情新发情况。为了准确掌握我国农业植物疫情新发动态,本文系统整理了2010年-2018年全国农业植物疫情快报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疫情发生的严峻形势,并分析了不同种类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动态,以期为我国农业植物疫情及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研究和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业景观与害虫种群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达汉 《植物保护》2009,35(3):12-15
20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农业设施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农业景观的急剧变化以及农田生境的破碎化。国内外十分重视这种景观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害虫种群控制的影响。本文针对国内外有关农业景观变化和生境破碎化对昆虫与天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种群序列变化的影响研究进行系统论述,着重介绍农业景观变化对害虫种群控制的原理和作用机理,分析景观结构与农田生物多样性,及寄主—寄生物、猎物—捕食者、植物—害虫—天敌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景观因子作用力的模拟,旨在揭示农业景观变化对害虫种群动态的潜在影响,提示了今后害虫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绿洲农业节水系统的多目标规划模型——以哈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业的发展,水起着决定性作用。水土不平衡,水资源的数量与待开发土地之间的尖锐矛盾,使这一地区的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农业在绿洲中求生存,有水则有绿洲,无水则绿洲衰退或消失。近年来干旱区生产中存在的许多经济环境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水资源紧缺。合理用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势在必行。新疆节水的重点在农业,无论现在和将来,农业都是用水大户。通过农业节水,一方面提高土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促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和其它较少从属于土地行业的发展,从而为全社会服务。而农业节水的途径就在于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和用水结构的良化。其中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减少灌溉定额又是农业节水的根本途径。基于以上思想,本文试图以典型的干旱缺水区、农业上几乎全靠灌溉的哈密市(不包括兵团哈管局)作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系统、灌溉措施和耗水结构即源、流、汇三大内容去着手研究哈密市的水资源利用问题,通过水资源系统的自我完善,先进灌溉技术的运用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等多个目标的协调来达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李景宜 《干旱区研究》2007,24(5):618-623
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研究了1989-2000年渭河下游洪泛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建设用地、草地、盐碱地、裸地、林地和园地的面积在增加,而耕地和水域的面积在减少;土地盐碱化形势依旧严峻,累计有2.08 km2的耕地和0.94 km2的草地出现了盐碱化,而且由于径流量减少使得3.47 km2的水域暴露并演化为盐碱地.②景观系统中优势斑块类型的连接性逐步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异质性均呈现出增高趋势,其不定性的信息含量增大;耕地和林地的异质性及破碎度均有所降低,而建设用地则相反;草地、盐碱地和水域的各项指数波动性较大,景观变化较为剧烈.③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水利工程等因素所引发的河道变迁、洪涝灾害频发等环境问题是促使景观类型转变的重要驱动力.④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洪泛区资源,适当退耕、重建河岸植被带等措施应该是洪泛区土地管理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药源植物在草地贪夜蛾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作为世界重大迁飞性害虫,自2019年侵入我国,已对我国的玉米、甘蔗等多种作物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采用化学合成农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弊端已逐步显现,找到可以替代化学合成农药的手段十分必要,其中植物源药剂是重要的替代途径。目前,全世界已报道了80余种在草地贪夜蛾防控中具有应用前景的药源植物,以菊科植物资源最丰富,还有唇形科和豆科等植物;这些植物的提取物中包含对草地贪夜蛾具有控制作用的活性组分,主要包括萜类、类黄酮、生物碱、脂肪酸类等,其对草地贪夜蛾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胃毒、触杀、生长发育调节、拒食、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等。药源植物提取物在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中具有持续防效明显、作用靶标多样、不易产生抗药性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外来农业植物有害生物进入后,一旦定殖危害,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长期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如何防止外来农业植物有害生物入侵,一旦传入能及时发现和扑灭已成为植物检疫的一大课题.我们从基层植物检疫工作者角度,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黄冬如 《广西植保》2008,21(1):16-18
异株克生(Allelopathy)是植物(供体)向农业生态环境中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受体)产生的毒害作用,即一种植物对另一种植物萌芽、生长及发育所产生的有害影响。供体释放的化学物质称作异株克生化合物(Allelopathins,Allelo—chemicals),化合物直接毒害受体时称作真克生;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三期(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图像解译结果,应用GIS技术,分析了杂多县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年期间杂多县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稳定微动性,但在1985~1995年和1995~2000年两个研究时段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1985~1995年,土地利用转移面积为5 954.00 km2,占该县总面积的16.47%,转移主要发生在草地内部及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占总转移的93.87%,以高、中覆盖草地输出、低覆盖草地输入为特征,表现为草地数量增加,质量下降;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为6027.7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6.67%,主要转移类型为中低覆盖草地—未利用土地、中覆盖—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沼泽地-草地,占总转移面积的90.87%,低覆盖草地向高、中覆盖草地正转移,草地数量减少,质量好转。两个研究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集中分布在杂多县东部、西南和西部。  相似文献   

19.
常用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重大迁飞害虫草地贪夜蛾已在中国中南部地区发生为害,对中国农作物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生产上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控制其种群发展,这很可能导致草地贪夜蛾产生抗药性并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我们在室内测试了10种常用抗生素、微生物和植物源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种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杀卵活性均低于25%,但对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用药5 d后,抗生素类杀虫剂25 g/L多杀霉素ME、10%多杀霉素WG和1.5%阿维菌素UL对2龄幼虫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2.67%、76.00%和54.67%;微生物杀虫剂8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OF和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SC对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60%~71.62%;植物源生物农药0.3%苦参碱AS、0.3%印楝素EC和6%鱼藤酮ME对2龄幼虫防效较差,校正死亡率均低于42%。结果表明,多杀霉素、阿维菌素、苏云金芽孢杆菌与球孢白僵菌可用于防治田间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20.
泾河流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泾河流域是全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影响泾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植被极度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趋势加剧;人口增长过快,资源难以为继;农业结构单一,整体效益差。发展对策应以植被的恢复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生态塬”、“圈层结构”和“梯层结构”等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发挥川塬旱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