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闲期深松蓄水适期播种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黄土高原旱地麦区多数年份只能等雨晚播种导致产量降低等生产实际问题,研究休闲期深松蓄水和适期播种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实现高产、高效。【方法】于2012—2014年度在山西省闻喜县邱家岭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以休闲期深松和当地传统耕作(对照)为主区,以9月20日(早播,T_1)、10月1日(适期播种,T_2)、10月10日(晚播,T_3)3个播期为副区,研究休闲期深松蓄水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播期的调节效应。【结果】休闲期深松较对照,两试验年度播种期3 m内土壤水分分别提高59—71 mm、34—52 mm;冬前分蘖数、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量显著提高,两试验年度分别提高穗数8%—18%、8%—15%,产量19%—36%、17%—22%,水分利用效率6%—21%、10%—12%。休闲期深松条件下,越冬至孕穗期土壤蓄水量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冬前群体分蘖数、开花前植株干物质量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但与早播处理差异不显著;开花后植株干物质量以晚播处理最高,但与适期播种处理差异不显著;穗数、穗粒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而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传统耕作条件下,降水少的年份(2012—2013年度)越冬至孕穗期土壤蓄水量以早播处理最高,穗数、穗粒数、产量也均以早播处理最高。此外,3个播期休闲期深松处理,穗数、穗粒数、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产量与开花前各土层土壤蓄水量相关性较开花后显著,且与开花前深层土壤水分相关性极显著。休闲期深松配套适期播种,播种期土壤水分每增加1 mm,两试验年度增产分别达17 kg·hm~(-2)、23 kg·hm~(-2)。【结论】休闲期深松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雨,提高底墒;且休闲期深松蓄水条件下,采用早播和适期播种处理均有利于形成冬前壮苗,但最终以适期播种处理穗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总之,旱地小麦休闲期采用深松蓄水前提下,10月1日播种可优化产量结构,实现高产与高效。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性状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性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双列杂交方法,利用10个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为材料配制了45个杂交组合。45的杂交组合和10个亲本材料于2007-2008年在贵阳种植并用于评估。[结果]植株高度、株有效角果数、初花期和成熟期与产量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0.583,0.281和0.341;每角粒数与种子大小(千粒重)成显著负相关(-0.533)。株有效角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和植株高度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562、0.4074、0.4813和0.4017。[结论]株有效角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和植株高度与种子产量成正相关,并对产量有较高的直接贡献。其它性状包括株分枝数、初花期、成熟期和含油量对产量的贡献较低。  相似文献   

3.
油-稻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南方三熟制地区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菜品种赣油杂5号和丰油730为材料,设置油稻共生期12 d、10 d、7 d、5 d、3 d、0 d(CK)6个处理,于2012-2014年进行大田试验。【结果】(1)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较长的共生期导致油菜密度后期急剧下降,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成苗率和成株率随共生期延长先增加后下降。油菜成熟期密度以共生5 d处理最大,与0 d(CK)处理相比,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0.97%和5.98%,而12 d共生期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下降19.20%、19.35%。(2)共生期显著影响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共生期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3)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与共生期关系密切。其中,共生期与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单株干重等产量性状极显著正相关、与每角粒数极显著负相关。(4)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油菜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共生期的延长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共生5 d产量最高;相比于CK,两年度分别增产20.48%和22.35%,增产效果显著。(5)共生期显著影响油菜生育进程,相比于套播处理,CK油菜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差异主要发生在出苗至蕾薹期,现蕾后发育进程差异不明显。【结论】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密度和个体生长发育,但成苗率和成株率低,造成成熟期密度不足而导致减产,共生期缩短出苗密度小,且因播期晚,个体生长发育较差,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因此本区域内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7 d为宜,5 d为最佳,共生期过长或太短均不利于南方三熟制地区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为杂交油菜免耕移栽种植方式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杂交油菜贵杂5号为材料,在稻油复种免耕条件下研究了杂交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在苗期和角果发育成熟期,免耕移栽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比翻耕移栽分别高28.25%和29.42%,且在角果发育成熟期达5%的显著水平。在现蕾期,油菜免耕移栽的叶面积指数比翻耕移栽高41.18%。免耕移栽油菜的产量为2 290.18 kg/hm2,比翻耕移栽略低,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免耕移栽油菜的每角粒数比翻耕移栽油菜低,但其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均比翻耕移栽高,同时影响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单株有效角果数,其次是每角粒数。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在终花期呈显著正相关。油菜免耕移栽的净产值为2 744元/hm2,比翻耕移栽高42.99%。  相似文献   

5.
利用永浩液肥浸种处理研究了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的成苗率和田间长势,结果表明,永浩液肥浸种处理能极显著提高田间成苗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苗期绿叶数、叶面积指数和根茎直径,并能极显著提高苗期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根冠比;成熟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分析结果显示,永浩液肥浸种处理能提高一次分枝数和角果数,从而极显著提高油菜产量,而对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永浩液肥浸种处理研究了油菜的成苗率和田间长势,结果表明,永浩液肥浸种处理能极显著提高田间成苗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苗期绿叶数、叶面积指数和根茎直径,并能极显著提高苗期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根冠比;成熟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分析结果显示,永浩液肥浸种处理能提高一次分枝数和角果数,从而极显著提高油菜产量,而对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浙北稻田直播油菜播种期和密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北稻田直播油菜播种期和密度的研究表明,直播油菜的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株高等主要生物学性状随播期和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产量性状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在同一播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减少,而千粒重受密度影响不大;10月21日播种的处理中,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在1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10月31日和11月10日播种的处理中,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10月31日播种,密度37.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在密度优化的条件下,浙北稻田直播油菜的安全播种期可推迟到11月1日前后。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晚播和播量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甘蓝型油菜主推新品种‘陕油28’(矮秆抗倒伏)和主栽品种‘秦优7号’(高秆不抗倒伏)为材料,设置3播期和5播量的二因素裂区试验,分析其对油菜成株密度、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油菜成株密度增加,株高、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显著降低,分枝高度显著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质量显著降低,群体角果数、群体产量显著降低。随着播量增加,油菜成株密度增加,株高、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显著降低,分枝高度显著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显著减少,千粒质量变化不显著,群体角果数和群体产量先增后减。‘陕油28’‘秦优7号’群体角果数和群体产量最大值对应的播量分别为5.56~6.67 kg/hm、4.44 kg/hm。播期对‘陕油28’产量的影响小于对‘秦优7号’的影响。由此可见,晚播导致油菜农艺性状变劣、产量降低。播期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品种差异。‘陕油28’的耐密性和耐迟播能力优于‘秦优7号’,播期9月21日和播量5.56 kg/hm是‘陕油28’播种的最佳组合,对应成株密度46.24万株/hm,可获得最高小区产量4 811.35 kg/hm,晚播条件下,播量6.67 kg/hm(对应成株密度67.65万株/hm)对产量有较强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9.
聚丰套餐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丰套餐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方法,结果表明:施用聚丰套餐肥比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油菜在苗期至蕾薹期和成熟期营养条件较充分,能明显促进根系发育,植株健壮,生长势较强,抗性较好,有效分枝、角粒数较多,产量及经济效益较高。聚丰套餐处理区,油菜平均产量3 174.0 kg/hm2,除去成本后,平均产值16 058.4元/hm2,比常规施肥处理区、配方施肥处理区分别增产768.0、418.5 kg/hm2,增产率31.9%、15.2%,增加经济效益3 295.8、2 253.6元/hm2。  相似文献   

10.
酸化土壤调理剂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酸化土壤施用调理剂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调理剂能明显改善油菜生长发育,增加油菜单株角果数、成角率和每角粒数,进而提高油菜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施用调理剂后油菜苗期、蕾薹期、初花期、角果期株高与叶片SPAD值分别增加19.6%、12.5%、12.2%、11.6%和0.5%、6.3%、9.3%、10.2%;油菜一级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成角率、每角粒数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1.7%、42.7%、10.5%、20.9%和25.4%。酸性土壤施用调理剂能明显提高土壤pH值,与对照相比,苗期、花期、角果期和成熟期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0.13、0.03、0.11和0.38。酸化土壤施用调理剂能明显促进油菜生长发育,提高籽粒产量和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烯效唑、多效唑对黄淮区油菜新品种秦优1699苗期和成熟期性状的影响,探索其在机械化生产上的应用,于6~7叶期(T1)、5~7 cm薹高期(T2)和以上2个时期T1+T2(T3),分别喷施80、160 mg/L烯效唑(C1、C2)和150、300 mg/L多效唑(C3、C4),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油菜苗期性状、成熟期抗倒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①T1C1、T1C3可有效降低油菜幼苗薹高,使其叶片数增加,根茎变粗,有助于冬前苗期壮苗,提高油菜耐寒性;②各处理均能降低植株株高、有效分枝高度和倒伏指数,提高抗倒性;③烯效唑、多效唑处理可以降低千粒重,增加单株角果数,对每角粒数影响不显著,仅T3C1和T3C3处理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对照;④T3C1、T3C3处理既可增加幼苗绿叶数、根茎粗,降低薹高,有助于培育壮苗,提升幼苗耐寒性,又可降低成熟期植株株高、有效分枝高度、增强抗倒性,提高产量.考虑到烯效唑的降解速度快于多效唑,使用安全性高,烯效唑在秦优1699上的使用效果略优于多效唑,建议生产上使用烯效唑,即用80 mg/L浓度烯效唑,在6~7叶期(T1)+5~7 cm薹高期同时喷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覆膜时期对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侧沟播种植技术是一项有效的旱作增产技术,可显著改善土壤水温生态条件。以油菜品种“川油36号”为研究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不同时期(播种期、苗期、抽薹期、初花期、花末期) 覆膜对膜侧沟播栽培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侧沟播栽培可以有效提高油菜叶绿素和干物质积累量,改善油菜群体茎枝配置,但随覆膜时间的减少,油菜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和千粒重升高,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单株产量降低。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栽培油菜增产4.40%~26.18%,油菜籽粒中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0.18%~2.48%,芥酸和硫甙含量降低0.21%~12.65%。膜侧沟播栽培不仅能提高油菜产量,改善油菜籽粒品质,而且在生育前期覆膜更有利于形成高产、高品质的油菜植株。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直播冬油菜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用量,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化肥减量25%的情况下,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对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化肥减施25%条件下,增施不同用量的有机肥,整体上均显著增加了油菜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增加幅度分别为单株角果数为0.8%~27.1%;角粒数为13.9%~29.1%;千粒重分别0.8%~4.9%。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显著增加的油菜产量构成,并进一步增加了油菜的产量,增产幅度为7.9%~35.1%。同时,综合考虑产值和施肥成本,以75%F+150M处理增收效益最佳。结果表明,在直播油菜中,合理的增加有机肥的施用,能显著提高油菜的产量和施肥收益。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甘蓝型高角粒油菜S170,Y1和H6为材料,在3份材料角果成熟期分别对14个不同部位的每角粒数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材料间平均每角粒数存在显著差异,S170的超高每角粒数性状对创制高生产力油菜品种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3个材料一次分枝平均每角粒数高于二次分枝,提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可有效增加单株角粒数;3个材料主序每角粒数分布涵盖了植株的整体角粒数分布情况,在对3个材料进行角粒数研究的过程中,可主要选取主序上不同部位的角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油菜育秧盘毯状苗移栽,大田不同氮肥和密度耦合对油菜碳氮积累、运转和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植株碳氮代谢与油菜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以宁杂1818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毯状苗的培育和移栽试验,比较不同年份、氮肥以及密度条件下碳氮积累、运转以及利用效率差异。【结果】油菜毯状苗适宜条件下移栽也可以获得3 750 kg·hm~(-2)高产。不施氮肥以及225 kg·hm~(-2)氮肥处理条件下随着密度增加产量显著增加,在300 kg·hm~(-2)氮肥处理和125 000穴/hm~2移栽密度条件下1穴1株、1穴2株和1穴3株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油菜植株中碳素积累能力显著高于氮素积累能力,初花期前植株C/N比较低,为16.30,初花期后C/N比较高,为114.37。碳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施氮量增加下降幅度更大。初花期至成熟期叶片氮素运转率最高,不同处理变化范围为73.90%—78.56%,其次是茎枝氮素运转率,变化范围为38.96%—67.08%,根中氮素运转率最低,变化范围为24.45%—37.06%。不同处理叶片中氮素运转率差异较小,茎枝和根中氮素运转率随着氮肥用量增加逐渐降低。初花期至成熟期叶片碳素运转率为正值,不同处理变幅为23.16%—29.08%,随着密度增加叶片碳素运转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不同氮肥处理间差异相对较小。初花期至成熟期根和茎枝仍然以积累碳素为主,两者碳素运转率表现为负值。【结论】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可有效提高茬口较迟地区的油菜生产能力。油菜在初花期之前氮代谢能力强,初花期以后碳代谢能力强,前期氮素供应有利于植株营养体的建成,从而使得后期积累更多的碳素,促进后期的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不同肥料对苗期干旱胁迫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肥料试验,研究油菜苗期干旱胁迫下肥料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对每角粒数、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同时不同肥料处理使根颈增粗,有效分枝部位降低,有效分枝数增加,在促进主花序伸长的同时降低了结角密度;叶面喷施尿素油菜籽粒含油量下降,其余处理含油量上升.因此,油菜苗期遇干旱时可通过叶面喷施肥料来缓解旱情,提高产量,降低旱灾造成的损失,采取合理的平衡施肥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鄂东地区油菜施钾效果及其适宜用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8-2009年度在湖北省武穴市以华双4号为试验对象,开展油菜不同钾肥用量大田试验,探讨钾肥施用对鄂东地区油菜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养分吸收与累积和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建立肥效模型确定油菜的钾肥适宜施用量.结果表明:适量施钾有效促进油菜苗期的生长发育,利于安全越冬,并显著提高成熟期植株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角...  相似文献   

18.
播种期和密度对直播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油菜(Brassica napus L.)华油杂9号和华双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和密度对直播油菜单株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播种期及播种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华油杂9号比华双5号增产,主要原因是单株有效角果数增多;早播有利于直播油菜冬前个体生长,单株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而不同播种期所要求的最适密度不同,早播条件下低密度更能发挥增产潜力,迟播条件下增加播种密度、加大群体的增产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裂区试验设计对桐庐县免耕直播油菜播种期和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月15日和10月25日播种的处理都取得较高产量,11月5日播种的处理未能取得理想产量。主要产量性状单株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随播种期的推迟而减少;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受密度影响不明显,株高、单株一次分枝随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早播条件下低密度更能发挥增产潜力,迟播条件下应增加播种密度、加大群体数量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以石麦18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播前旋耕(RT)、深松(SRT)和深耕(MRT)3种耕作方式对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量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生育后期叶片光合能力的调控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各种耕作措施相比,灌浆期间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等叶片光合参数、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深松处理最佳,深耕处理次之,旋耕处理最差。此外,在成熟期,与深耕和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处理植株干物质向收获器官的转运数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且深松处理籽粒产量显著提高5.4%和6.98%。说明在河北平原区推广播前深松技术,能有效改善小麦群个体发育,增加光合同化面积和光合碳同化能力。这可能与播前深松增加耕层深度、改善植株对深层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有关。与目前旋耕耕作措施相比,小麦播前深松措施具有显著增强河北平原区节水冬小麦群个体植株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