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蹄病是奶牛场三大疾病(代谢病、乳房炎和蹄病)之一,直接影响奶牛的泌乳性能和繁殖性能。按照奶牛步态评分统计,部分规模化奶牛蹄病发病率达30%以上,可见蹄病已经给奶牛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蹄疣在奶牛场中发病最为普遍,已被列入奶牛场最主要的五大蹄病之一,蹄疣早期很难发现,患牛没有痛感,急性溃疡阶段患牛痛感强烈,常出现跛行,奶牛不愿起立,严重影响其采食,使产奶量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奶牛蹄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促进奶牛业健康发展,笔者对某大型奶牛场开展了奶牛蹄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奶牛场蹄病年平均发病率达24.2%,其中:不同季节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第三季度最高,达39.8%;不同年龄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5~7岁最高,达39.1%;不同胎次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第4胎次最高,达45.4%;泌乳奶牛蹄病的发病率随泌乳量的增加而升高。自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来,该规模化奶牛场蹄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由2006年的34.7%下降至2010年的11.9%,防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于团  刘刚  孙强 《中国乳业》2024,(2):60-64
奶牛肢蹄病已成为现代奶牛饲养过程中,严重影响奶牛场经济效益的疾病之一。肢蹄病发生后,明显影响奶牛的运动和采食能力,影响奶牛产奶量和繁殖性能,严重者甚至被过早淘汰。本研究对奶牛肢蹄病的现状、发病原因等介绍分析,指出奶牛肢蹄病的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日粮营养因素、场地因素、管理因素、病原因素等,进而总结出防控本病的措施。在治疗方面,可以采取蹄部外用药和封闭疗法;在预防方面,要调整奶牛日粮结构,定期进行蹄浴,加强蹄部保健,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培育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4.
奶牛肢蹄病是规模化奶牛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普遍认为奶牛肢蹄病对奶牛业的经济损失仅包括降低产奶量、增加药物治疗费用和奶牛的淘汰率等,近几年国内外学者报道奶牛肢蹄病对繁殖性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作者就奶牛肢蹄病对卵巢囊肿发病率、卵泡发育、发情行为、首次配种天数、空怀期天数和淘汰率影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解北京南部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蹄病的发生情况,从而为该地区制定蹄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对北京南部地区4个规模化奶牛场的1248头荷斯坦奶牛进行了蹄病的发病情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奶牛蹄病平均发病率为24.75%,其中变形蹄、指(趾)间皮炎、蹄底溃疡等发病率高于其他蹄病;后蹄发病高于前蹄;单只蹄发病数最多。奶牛蹄病是危害奶牛业的重要疾病之一,该病不但影响奶牛的正常活动,还会造成其生产性能下降,处理不及时还会导致奶牛被淘汰,给牛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奶牛场的实际情况,首先对蹄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有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蹄和蹄浴是预防和治疗奶牛蹄病的主要措施,并详细介绍了修蹄和蹄浴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夏秋季的7~9月份,吉林省某些奶牛场常见成年产奶牛出现跛行,食欲减退,产奶量降低等病症,在各品种牛群均可发生,其中黑白花荷斯坦奶牛发病较为普遍。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多毛性蹄疣病。在治疗过程中,某奶牛场兽医师独创的液氮冷冻疗法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肢蹄病在我国的大规模奶牛养殖场中属于危害较大的疾病,此次对规模化的奶牛场该疾病的防治工作进行分析,给出了一些建议,为养殖者提供参考。肢蹄病被称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危害较大的疾病,该疾病是会造成奶牛的运动器官受损,其蹄部因为疾病的影响而导致奶牛健康受损,进而影响奶牛产奶,对于养殖场的稳产和产奶量都有很大的影响。肢蹄病的暴发不仅让奶量降低,养殖场的繁殖工作也会变得比较困难。目前来说绝大多数的奶牛跛行  相似文献   

9.
王惠霞  崔平  李本科 《中国乳业》2024,(2):51-54+59
[目的]为了解山东滨州地区奶牛蹄病流行病学及治疗情况。[方法]于2022年6—9月对山东滨州地区某规模奶牛养殖场5 086头奶牛进行蹄病发病调查,对比复方中草药疗法与抗生素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调查奶牛中有1 114头奶牛患有蹄病,总发病率为21.90%,发病率占比最高的3种类型是变形蹄、疣性皮炎和腐蹄病。复方中草药治疗组患病奶牛的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86.67%、73.33%。抗生素治疗组患病奶牛的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66.67%、53.33%。[结论]山东滨州地区奶牛场奶牛蹄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变形蹄、疣性皮炎和腐蹄病。养殖户应根据该地区奶牛蹄病的发病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管理措施,对奶牛蹄病采用复方中草药治疗效果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奶牛蹄病是奶牛养殖场的高发疾病,从奶牛蹄病的发病原因和种类、蹄病的临床症状和判断标准以及治疗蹄病的三种常用方法,如修蹄、干浴、湿浴,以及蹄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供业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奶牛业中,肢蹄病是规模化奶牛场的四大疾病之一。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持和运动器官。蹄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奶牛的高产、稳产和利用年限,是关系到奶牛的优良性能能否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肢蹄病会导致产奶量的下降和繁殖效率的低下。奶牛跛行90%是由于蹄的问题且极大部分是由于后蹄存在问题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正>肢蹄病是规模化奶牛场的四大疾病之一。近年来,奶牛肢蹄病已上升为影响奶牛业发展的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的第三大疾病。蹄是奶牛重  相似文献   

13.
定期正确修蹄,预防奶牛蹄变形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蹄变形病是指奶牛蹄的形状发生改变,临床上形成长蹄、宽蹄、翻卷蹄。定期正确修蹄作为治疗奶牛蹄变形病的主要手段,往往被奶牛场和奶农所忽视,进而使病情加重,甚至继发其他类型蹄病。蹄变形病常为慢性经过,不能直接引起患牛死亡,但它确可引起牛只疼痛、不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产奶下降、饲料报酬降低等,甚至使良种和高产奶牛过早地被淘汰。我区某奶牛场由于忽视定期正确修蹄工作,致使蹄变形病相当严重。据统计,该牛场从2000年8月至2003年末,共淘汰母牛81头,  相似文献   

14.
硫酸锌治疗奶牛蹄底溃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蹄病是奶牛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上通常采用修蹄、浴蹄、局部处理和全身抗菌治疗等措施防治奶牛蹄病 ,但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De-mertzis( 1 973)、齐长明等 ( 1 999)曾报道硫酸锌对奶牛腐蹄病的治疗作用 [1~ 2 ] ,为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在贵阳市某奶牛场就硫酸锌对奶牛蹄底溃疡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观察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及分组 根据蹄底病变和跛行情况对蹄底溃疡作出诊断 ,并对其严重程度给予评分。压诊时蹄底角质发软 ,动物有疼痛反应 ,运步笨拙者定为“ ”,记 1分 ;蹄底角质出现较小缺…  相似文献   

15.
选取垦区的133团、134团、143团、石总场、147团、149团的12个奶牛场的902头健康奶牛和750头患有肢蹄病奶牛作为试验对象,试验从2013年6月25日开始,2016年10月15日结束,验证补饲生物素防控奶牛肢蹄病的临床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补饲生物素3年后,902头健康奶牛中仅有11头奶牛患肢蹄病;对治疗奶牛蹄叶炎、指间皮炎、蹄糜烂和蹄底溃疡的发生有极显著效果,对治疗奶牛肢蹄病(蹄糜烂、蹄底溃疡、白线裂、蹄踵蹄尖溃疡等)的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奶牛业中,肢蹄病是规模化奶牛场的四大疾病之一。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持和运动器官,蹄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奶牛的高产、稳产和利用年限,是关系到奶牛的优良性能能否发挥的重要因素。肢蹄病会导致产奶量下降和繁殖效率低下。奶牛跛行90%是由于蹄的问题且极大部分是由于后蹄引起的。新疆蹄病多发于2-4月,主要原因是春季运动场泥泞;奶牛易多发肢蹄病,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0月,保定市某奶牛场存栏700多头奶牛,其中泌乳牛320头,搬到新牛舍2个月后,发现80头泌乳牛蹄部患病,其中21头奶牛两后蹄都发病,59头奶牛一侧后蹄发病。通过对患病奶牛的临床症状、蹄部病理变化观察,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奶牛疣性皮炎。1临床症状病症较轻的奶牛,运步不自然,蹄部稍变形,趾间皮肤肿胀,站立时蹄尖负重。发病较重的奶牛,趾间隙背侧皮肤长出菜花样的增生物,增生物破  相似文献   

18.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的三大疾病之一,肢蹄病容易导致奶牛的损失较大,体重、产奶量下降,繁殖能力降低,增加奶牛场对奶牛疾病的治疗费用,增大奶牛的淘汰率。而提高奶牛福利待遇,实现精细化管理,经常给奶牛修蹄,保证奶牛营养丰富、均衡,卫生保健工作到位,减少应激发生,能够有效降低奶牛肢蹄病的发生,降低治疗费用,增强奶牛生产力,保障奶牛场获得理想收益。  相似文献   

19.
2014年8月-2017年6月,笔者对垦区12家奶牛场饲喂的8 386头奶牛进行蹄糜烂流行病学调查,以期掌握垦区奶牛场奶牛蹄糜烂发病、分布及流行状况。调查结果发现,临床蹄糜烂患病奶牛275头,12个奶牛场都有不同程度奶牛蹄糜烂病历的发生;奶牛蹄糜烂最高发病率为7.55%,最低为0.69%,平均发病率3.28%;奶牛蹄糜烂的发生与季节、年龄、胎次和圈舍卫生有关;后蹄发病显著多于前蹄,内侧指显著多于外侧指。  相似文献   

20.
2016年2月-2018年6月,笔者对石河子下野地垦区6家大型牛场饲养的2 981头成母牛发生蹄趾间皮炎的情况进行临床调研,确诊蹄趾间皮炎奶牛145头。结果发现:奶牛蹄趾间皮炎作为一种蹄病,在下野地垦区大部分奶牛场均有发生,每月都有新发病例,初春和夏季发病奶牛增多,平均发病率为4.86%;年修蹄2次的奶牛场蹄趾间皮炎发病率显著低于年修蹄1次和不修蹄的奶牛场(P0.05);蹄趾间皮炎奶牛产犊间隔极显著延长(P0.01);通过临床防治可以有效防止向高害蹄病的转化,降低临床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