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斑马纹病是剑麻生产上最严重、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基于寄生疫霉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ppg6~pppg10等5个基因c DNA序列设计了各基因编码区的特异引物。利用5对引物分别对不同来源的剑麻斑马纹病菌DNA进行了分子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被检测的剑麻斑马纹病菌菌株中均存在与寄生疫霉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ppg6~pppg10对应的基因Szpg6~Szpg10。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表明,来自斑马纹病菌的Szpg6、Szpg8基因与对应pppg6、pppg8基因之间序列高度一致。比较而言,来自斑马纹病菌的Szpg7、Szpg9以及Szpg10基因与对应同源基因之间分别存在3、6及4个核苷酸序列差异,进而导致3、5及3个推定氨基酸的变异。由此推测,来自斑马纹病菌的Szpg7、Szpg9及Szpg10基因可能与对应基因在功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剑麻斑马纹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寄生疫霉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ppg1~pppg5等5个基因cDNA序列为参考,设计基因编码区特异性引物。利用5对引物分别对剑麻斑马纹病菌进行分子检测以及基因同源克隆。通过此方法首次从剑麻斑马纹病菌中获得了5个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并分别命名为Szpg1~Szpg5。检测结果表明,Szpg1~Szpg5基因普遍存在于被检测剑麻斑马纹病菌中。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zpg1~Szpg5基因与pppg1~pppg5对应基因之间存在核苷酸序列差异,由此导致个别氨基酸的差异,甚至提前终止。由此推测,Szpg1~Szpg5基因与pppg1~pppg5在功能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RT-PCR扩增获得了2个番木瓜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基因cDNA和DNA全长序列,将其命名为CpPGIP1和CpPGIP2.CpPGIP1基因全长为984 bp,编码325个氨基酸;CpPGIP2基因全长为1 025 bp,编码326个氨基酸.2基因均没有内含子序列,核苷酸序列有66.54%的相...  相似文献   

4.
草莓、桃、苹果等果实在生长后期和贮藏过程中逐渐软化,而柑橘类特别是柚在成熟后期和贮藏过程中出现粒化,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本研究分析和鉴定了柚基因组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gPG)家族成员以及PG酶活的变化,旨在揭示柚果实成熟过程中CgPG表达与汁胞粒化形成的关系.本研究对柚基因组库中CgPG基因家族成员的数量、基因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鉴定了77份大豆品种(系)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抗性反应,通过基因推导方法分析品种(系)的抗病基因。结果表明,77份大豆品种(系)对8个菌株共产生24个不同的反应型,安豆1498反应型为RRRRRRRR,是参试品种(系)中唯一一个抗8个大豆疫霉菌株的品种。本文将为安豆1498在疫霉根腐病流行区域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可为抗疫霉根腐病育种提供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6.
利用RT-PCR克隆大豆主要过敏原Gly m Bd 30K的全长基因,根据序列设计带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扩增大豆GlY m Bd 30K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与pET一28a载体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结果表明:克隆了大豆主要过敏原Gly m Bd 30K基因,且构建了其原核表达载体.该基因含有长度为1 14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79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2 758,等电点为5.08.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与数据库中已知的Gly m Bd30K基因同源性很高,因此认为其是大豆的过敏原基因,在GenBank数据库中的登录号为EU883600.克隆的大豆主要过敏原Gly m Bd 30K基因及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为大豆主要过敏原Gly m Bd 30K的重组表达和免疫活性鉴定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豆GmRAV基因与暗形态建成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定量PCR(RT-PCR)研究表明大豆GmRAV基因表达受黑暗强烈诱导,转基因烟草研究发现该基因在黑暗下促进植株的黄化,抑制子叶的展开和促进下胚轴的伸长,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大豆暗形态建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通过碱基互补在基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并在响应多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大豆疫霉菌2号生理小种(P6497)接种8个栽培大豆品种,通过Northern blotting技术,对大豆中的7个保守miRNAs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6个miRNAs在这8个大豆栽培品种中都有表达,但在接种病原菌前后没有明显的差异。使用高通量的小分子RNA芯片技术检测差异表达的miRNAs。利用抗性品种Williams 82和感病品种Williams分别接种P6497,获得部分与大豆疫霉菌侵染相关的miRNAs。结果显示,部分miRNAs可能参与调控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  相似文献   

9.
JAZ(Jasmonate ZIM-domain)蛋白是茉莉酸信号途径中重要的负调控因子,对植物的防御反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鲜有关于大豆JAZ基因的报道,为了揭示大豆中JAZ基因家族的特征和潜在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到24个JAZ基因,分别命名为GmJAZ1~GmJAZ24,并对这24个基因进行基因结构分析、保守基序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染色体定位、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以及大豆疫霉菌胁迫下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1)24个GmJAZs基因不均匀的分布在大豆的14条染色体上,其中9号染色体上分布的数目最多,为4个;(2)大豆、拟南芥和水稻的JAZ基因家族可分成5个亚组(C1~C5),其中大豆与拟南芥的JAZ基因亲缘关系最近;(3)该家族成员大多含有响应茉莉酸和脱落酸等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少数含有响应逆境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4)大豆疫霉菌处理后,C4亚组成员显著上调表达,C1亚组成员微弱上调,而C2、C3和C5亚组成员下调表达,表明大豆JAZ基因家族成员对大豆疫霉菌的胁迫具有不同的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大豆木质素含量及合成关键基因在与大豆疫霉菌互作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利用大豆疫霉菌株P6497接种大豆品种Williams,分别于6,8,10和15 d分析了根部组织木质素含量及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根组织中木质素含量在疫霉菌侵染过程中积累速度显著增加;对木质素合成过程中9个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PAL、C4H和F5H表达水平在所选4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未接种对照;CCo AOMT在接种后第8,10和15天3个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4CL的表达在接种后第10和15天时比对照上调超过100倍;CAD和CCR表达水平分别在接种后8和10 d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C3H和COMT的表达量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中差异不显著。在接种样品中,C4H、4CL和CCR基因表达与木质素含量变化模式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大豆根部木质素积累受疫霉侵染诱导,暗示木质素参与大豆与疫霉互作过程,同时根据试验结果推测C4H、4CL和CCR是诱导木质素含量提高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1.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的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415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表现抗病的有96份,占总鉴定资源的23.1%,表现中抗的资源有152份,占36.6%,表现感病的资源有167份,占40.2%.根据野生大豆的来源分析发现,在我国,抗性野生大豆资源分布较广泛.  相似文献   

12.
大豆疫霉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随机扩增DNA (RAPD)技术分析了15个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的遗传多样性,并同其它7 个疫霉种的8个菌株进行了比较。运用筛选出的12个引物共获得152个RAPD标记,其中84. 2%具有多态性。通 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疫霉属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为0. 533~0. 783,大豆疫霉菌与其它几种疫霉的遗 传距离相对较远,用引物OPB06扩增到P. sojae种特有的一个RAPD标记; P. sojae种内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 幅度为0. 855~0. 967,亦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遗传多样性与菌株毒力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而与菌株地理来 源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威胁世界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最有效的措施,本文就和品种合理布局密切相关大豆疫霉根腐病菌遗传多样性、无毒基因标记及克隆、抗病基因的定位和抗性资源的分子鉴定等最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的毁灭性大豆病害,筛选内生菌进行生物防治是未来该病害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大豆根系为材料筛选得到67株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生长实验,发现其中18株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A2、A4、A7和B8效果最佳,抑制率分别达到72.8%、55.5%、76.0%和87.1%。利用无菌发酵滤液与大豆疫霉孢子共培养发现,A2和A4对孢子萌发具有明显抑制效果,抑制率达75.4%和85.8%。盆栽实验表明,A2和A4无菌发酵滤液能使经大豆疫霉孢子侵染后的大豆种子萌发率由63.1%分别提高到80.0%和80.3%,健康幼苗率由31.4%提高到45.7%和50.9%。根据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A2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A4、A7和B8皆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5.
侯巨梅  刘铜  左豫虎 《大豆科学》2007,26(6):918-921,929
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病是大豆上危害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采用经典遗传学方法研究大豆疫霉菌单孢后代的菌丝生长速率、菌落形态、产孢量以及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变异,以期为有效控制大豆疫病的发展和蔓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同宗配合性状在单孢后代可稳定遗传,控制上述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大豆疫霉菌的游动孢子产生能力在单孢后代发生连续性变异,表明这种性状可能是数量遗传性状,也可能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为杂合基因或细胞质遗传因子.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大豆疫霉的遗传特征、遗传多样性及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后,抗病野生大豆根和攀中的PAL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比相应对照增加,并且变化的幅度较大,而感病品种相反.抗感野生大豆叶中PAL活性与对照相比变化幅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系统研究草本纤维生物提取菌株的果胶酶组分及其表达量,采用DNS法、C=C光吸收法和酸碱滴定法系统地测定菌株P1、P2和P3表达的果胶解聚酶、果胶酯酶和果胶裂解酶活力。结果表明:3个目标菌株均能同时表达果胶解聚酶、果胶酯酶和果胶裂解酶,其中菌株P1表达的胞外果胶解聚酶活力最高达71.66 IU/mL;菌株P2表达的胞外果胶酯酶活力最高为76.7 IU/mL;菌株P3表达的胞内果胶裂解酶活力最高达210.7 IU/mL。3个菌株表达的果胶酶组分及其活力存在明显差异,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探讨草本纤维原料中非纤维素生物降解机理和开发菌株新用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土壤中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类型土壤中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的多样性,以分离自5种不同类型土壤的176株P. sojae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推导法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P. sojae无毒基因型、无毒基因种类、无毒基因组合和群体致病力均表现出差异性,其中黑土、白浆土和草甸土中的P. sojae无毒基因型、无毒基因种类和无毒基因组合多样性相对丰富,群体致病力中等偏弱;盐碱土中的P. sojae无毒基因型、无毒基因种类和无毒基因组合多样性丰富度较低,群体致病力相对较强;风沙土中没有分离到P. sojae。聚类分析表明,以0.76为阈值时,可将176株P. sojae划分为6个组,其中黑土和白浆土中的P. sojae呈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草甸土和盐碱土中的P. sojae遗传多样性丰富度较低。综合分析表明,黑龙江省P. sojae群体无毒基因和遗传多样性丰富,并与土壤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孙欣  刘丽君  李莉 《大豆科学》2007,26(2):287-289
对不同抗、感病品种接种疫霉根腐菌1号生理小种前及24 h、48 h、72 h、96 h后测定叶片中抗坏血酸氧化酶单位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该酶在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作用.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酶单位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感病品种酶单位呈现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Phytophthora root and stem rot of soybean is a destructive disease of soybean in Iran. Races 1 and 3 of pathogen have already been reported from two major growing regions of the crop, Lorestan and Golestan provinces. In a survey during 2004-2005, 142 isolates of P. sojae were recovered from infected plants and naturally infested soil samples using selective media and soybean leaf baiting technique. The majority of tested isolates (110 isolates) belonged to race one of P. sojae and 32 isolates belonged to race 3. ITS region of 23 isolates were amplified with specific primers Ps1 and Ps2. Sequences of this regions were similar to other gene banks sequences except two isolates from China. This survey showed low diversity in Iranian population of P. soj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