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虾稻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的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殖虾,这种模式可以大大增加水稻的附加价值,进而提高农户的收益,对于改善农村单体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帮助。与传统的虾养殖相比,稻虾共生模式的养殖方式,不但可以提高水稻田的空间利用率,而且也实现了生态养殖,降低了虾养殖的成本,提高了虾养殖的质量。本文以固始县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虾稻共生的高效生态模式进行探究,并对其效益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的养殖户以及种植户有所帮助,对相关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虾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当前人们对虾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为了更好的提升虾的养殖效 益,降低虾的养殖成本,当前虾稻共生养殖模式在很多地区较为流行。本文将虾稻共生养殖作为研究 对象,从虾稻共生生态模式分析出发,重点分析了虾稻共生养殖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稻虾共生作为一种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复合种养模式,具有较好的生产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于2021年在岳池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进行稻虾共生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试验,从稻田质量要求、田间工程实施、防逃设施、清沟消毒等方面分析了稻虾共生的稻田基础技术体系;从水稻品种选择、栽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水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稻虾共生的水稻种植与管理技术要点;从种苗投放、水质要求、水草移植、饲料投喂、日常管理、捕捞等方面介绍了稻田养虾的技术要点;客观分析了稻虾养殖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今后稻虾养殖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稻虾种养模式示范表现及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虾,既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又能提高稻田的产出效益,是目前沿江稻区的养殖主流。本文介绍了稻虾立体种养模式示范情况,简述稻田养虾前期准备、稻虾共生、稻虾连作等技术要点,以期为大面积示范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正罗氏沼虾是一种大型淡水虾,具有养殖周期短的优势,梁河县水产站于2011年从江苏引进此虾,人工养殖亩产可达70~100公斤,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稻田生态养殖模式是以"稻鱼共生"理论和"稻田轮作"模式为基础,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等方式,改善稻田种养生态条件,以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1材料与方法1.1选择稻田养殖罗氏沼虾的稻田对进排水的要求更严格,为了满足罗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于2022年在安徽省含山县选择了9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试验,同时与周边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较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53 505、82 305元/hm2,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智慧农业助推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加入农业生产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稻虾产业是中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养殖虾类水产物,实现稻虾共生,在发展水稻种植的同时,能够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从而能够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殖青虾是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方式,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管理方便等特点。稻田养殖青虾,虾稻共生,以虾保稻,以稻促虾,可获稻虾双丰收。 1.田块条件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田块,  相似文献   

9.
"稻虾共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信息渠道不畅、风险防范能力差、宏观调控能力弱等瓶颈。为使"稻虾共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破除瓶颈已成当务之急。要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增强农户抵御风险能力,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并以此推动南县"稻虾共生"模式的发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稻虾轮作模式中青虾养殖和水稻种植的关键技术,并结合杭州市余杭区稻虾轮作模式生产实际情况分析了稻虾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74年开始水稻联合共生固氮的探讨,四年来先后在福建的晋江、龙海等13个县市,采集了69个水稻品种根系的样品226个,使用乙炔还原法测定根系的固氮活性和进行水稻根内固氮菌的分离。通过测定水稻根表灭菌与不灭菌、根表灭菌后加培养基增菌培养以及延长增菌培养时间后的根系的固氮酶活性,初步说明了水稻根内存在固氮菌。在所测定的田间和盆栽水稻根系中有71.4—83.7%的水稻根样的内部存在固氮菌(有固氮酶活性)。使用的增菌培养基是慢型快长根瘤菌培养基及苹果酸钠H培养基。根据培养基的特点和分离菌的营养要求,根内固氮菌同自生固氮根瘤菌相似,而不同于自生固氮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稻水象甲的生态防控措施。[方法]通过在稻田生态食物链的环节中放养鸭子,研究了稻-鸭共生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稻水象甲成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稻-鸭共生对稻水象甲具有显著的生物态控制效应,其中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效达92.56%,对水稻白叶率的防效达98.15%,均优于化学防控效果。[结论]稻-鸭共生特别适合对如稻水象甲等繁殖力强、化学防治难度大的虫害,为生态控制稻水象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对生态绿色健康农产品的日益重视,水稻种植的目标已经由追求产量变化为产量与品质并重。“稻虾共作”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可以促进稻田生态系统高效发展,还能够生产出绿色、优质的虾稻米。为探明虾稻米的市场需求状况,促进虾稻共作模式和虾稻米产业的发展,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消费者购买品牌大米的情况、消费者对虾稻米的认知度以及需求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虾稻米的认知度较低,完全没听说过虾稻米的受访者占比高达49.52%,消费者购买大米受品牌效应的影响,其经常购买的大米多为知名品牌,如金龙鱼、福临门、华润五丰占比分别为53.36%、46.26%、27.64%,消费者购买大米更注重大米的品质问题和安全问题,分别占比18.26%、28.07%。由此,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大虾稻米宣传力度、提升技术打造高品质虾稻米、创立高知名度品牌等相关建议,为虾稻米投入市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油-稻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南方三熟制地区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菜品种赣油杂5号和丰油730为材料,设置油稻共生期12 d、10 d、7 d、5 d、3 d、0 d(CK)6个处理,于2012-2014年进行大田试验。【结果】(1)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较长的共生期导致油菜密度后期急剧下降,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成苗率和成株率随共生期延长先增加后下降。油菜成熟期密度以共生5 d处理最大,与0 d(CK)处理相比,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0.97%和5.98%,而12 d共生期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下降19.20%、19.35%。(2)共生期显著影响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共生期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3)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与共生期关系密切。其中,共生期与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单株干重等产量性状极显著正相关、与每角粒数极显著负相关。(4)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油菜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共生期的延长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共生5 d产量最高;相比于CK,两年度分别增产20.48%和22.35%,增产效果显著。(5)共生期显著影响油菜生育进程,相比于套播处理,CK油菜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差异主要发生在出苗至蕾薹期,现蕾后发育进程差异不明显。【结论】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密度和个体生长发育,但成苗率和成株率低,造成成熟期密度不足而导致减产,共生期缩短出苗密度小,且因播期晚,个体生长发育较差,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因此本区域内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7 d为宜,5 d为最佳,共生期过长或太短均不利于南方三熟制地区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海产品和其制品海鲜酱油等最容易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而副溶血性弧菌寄生于鲜虾、海鲜酱油等复杂的食品基质中有时却很难被检测出。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为目的,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的tlh基因,设计引物和复合探针,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鲜虾和海鲜酱油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得出以下结论,该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当鲜虾(固体)中的样品菌含量为10~3cfu·g~(-1)或海鲜酱油中的样品菌含量为10~3cfu·m L~(-1)时,无需增菌培养,即可快速检出。增菌6~8 h即可检出鲜虾(固体)或海鲜酱油(液体)的1cfu的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水稻-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将百脉根共生信号转导途径中的4个功能基因(LHK1、NSP1、NSP2和NIN)转入水稻,获得稳定转化的转基因水稻,并初步检测转基因水稻的表型和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根瘤菌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根瘤菌侵染对照(转入空载体)和转基因水稻的根毛和表皮的比率没有显著变化,但接种根瘤菌14d后,对照与转基因水稻的侧根原基数有显著差异,转共生基因水稻的侧根原基明显增多。利用水稻cDNA芯片,检测转基因水稻组与对照组在接种根瘤菌7d和不接种根瘤菌条件下根的转录组变化,结果显示,转基因组与对照组水稻在植物防御反应、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均有差异性表达,表明豆科共生基因影响了水稻对根瘤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虾养殖的快速发展,对精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虾健康养殖的观念广泛被人们所认同。结合实践,对虾高位池精养技术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8.
陈静  何吉祥  吴本丽  黄龙  张烨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0):2650-2661
【目的】明确稻鳖共生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组成的变化特征,为推广稻鳖共生模式及开展稻田土壤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移栽25 d后投放中华鳖,于8月10日、9月19日和10月10日采用五点法分别在水稻根部周围和鳖池水底采集0~5 cm表层土,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稻田表层土壤和鳖池底泥的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并以冗余分析(RDA)识别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放养中华鳖后稻鳖共生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均发生明显变化。从24份样品中测序获得145239个OTUs,涵盖的菌群涉及到74门184纲294目301科373属。各样品均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Chao1指数范围为7817.78~17453.39,Shannon指数范围为8.64~11.29,且中华鳖投放密度低的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多样性相对较高。在稻田表层土壤和鳖池底泥菌群结构中,相对丰度大于1.00%的门共有10个,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Ignavibacteriae、螺旋体门(Spirocha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以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达28.96%~64.76%;丰度大于1.00%的属有16个,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属包括f_Anaerolineaceae、地杆菌属(Geobacter)、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f_Acidobacteriaceae_[Subgroup_1]、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Sideroxydans、c_SBR2076、f_Nitrosomonadaceae、c_Bacteroidetes_vadinHA17和f_FW13。RDA分析结果表明,与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分布极显著(P<0.01)相关的环境因子有pH、总氮(TN)含量和有机质(OM)含量,其中pH对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分布影响最大。【结论】稻鳖共生模式能促进稻田土壤中氮、磷、钾的累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且中华鳖投放密度低的稻田土壤菌群多样性相对较高。pH、TN含量和OM含量对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的变化产生极显著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中华鳖投放密度的确定除了要结合水稻和中华鳖的生产性能外,还应考虑稻鳖共生模式中饲料化肥的环境释放特点、营养物质循环特征及微生物结构组成等。  相似文献   

19.
开展了河北滨海稻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模式的试验,对该区域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产量、规格、成本、利润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模式的构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每公顷产量约为750-1200kg,成虾体长90mm左右,体重30g左右;每公顷水稻和虾的总利润为77598.6-109098.6元。比单一种稻模式每公顷的总利润高75264.597-106764.597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