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2011—2017年浙江各地级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2012—2018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在2011—2017年不断下降;浙江省耕地面积在2011—2014年下降,2014—2017年呈缓慢上升态势。2011—2014年,浙江省各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呈降低趋势,而在2014年新型城镇化提出后,浙江省各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呈现增加趋势。2011—2016年,浙江省耕地数量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体现为“平缓—快速—平缓”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经济状况、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生态要素、农作物单产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监测2013—2016年浙江省宁海县畜禽重大传染病免疫状况,按照国家推荐的标准诊断方法对宁海县养殖的猪、牛、羊、鸡、鸭进行重大传染病抗体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013—2016年宁海县畜禽免疫状况整体良好。这4年:猪O型口蹄疫、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年均阳性率分别为76.27%、75.84%和79.88%;牛O型、A型和亚Ⅰ型口蹄疫病毒抗体阳性率均>90%;羊O型、亚Ⅰ型口蹄疫抗体年均阳性率分别是65.37%、67.52%,须加强免疫;家禽(鸡和鸭)H7N9亚型禽流感抗体阳性率为0,鸡、鸭的H5N1亚型禽流感抗体年均阳性率分别为98.67%、95.60%;鸡新城疫抗体年均阳性率为62.86%,受季节影响较大,夏季抗体阳性率最低(季平均54.64%),仍须加强免疫。本研究获得的2013—2016年宁海县重大传染病的免疫效果可为国家强制性免疫计划的制定和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定位监测试验,研究4年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下水稻土壤速效钾、缓效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2014—2017年速效钾占比变化相对稳定,2014—2017年都为配方+有机肥区>配方区>常规区,配施有机肥对土壤缓效钾也有一定的积累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贵州水稻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等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贵州8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有效降水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计算贵州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并分析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贵州水稻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为324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是有效降水量最大的阶段,呈递增趋势,其他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为递减趋势;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为737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抽穗—灌浆期需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需水量呈递增趋势;水稻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缺水量为413 mm,呈递增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缺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呈递增趋势。全生育期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0.56,其中,抽穗—灌浆期对灌溉依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抗重金属污染能力强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种,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双孢蘑菇产品,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5009.12—2010、GB 5009.123—2014、GB 5009.11—2014、GB 5009.17—2014、GB 5009.15—2014,借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度计,分别测定6个菌种的双孢蘑菇中Pb、Cr、As、Hg、Cd的含量。结果显示,供试双孢蘑菇菌种中均有样品检出Pb、Cr、As、Hg、Cd,但其含量均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定值,安全风险较小,可安心食用。供试菌种中,1号和6号菌种对5种重金属的抗性最强,5号和2号菌种次之,3号和4号菌种的抗性一般。这些菌种可作为抗金属污染品种直接用于生产,也可作为育种材料用于抗性菌种选育。  相似文献   

6.
河北青龙板栗生长气象条件分析与气候品质认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定量化评估青龙板栗生长的气象条件,获得科学、可靠的果品认证结果,本研究利用1971—2018年青龙气象站实测数据,对影响板栗生长的温、光、水等气象要素的时间变化进行分析,同时采用DTOPSIS方法,建立气象条件综合评价指标C(0C≤1),并以2008—2018年为例,对板栗气候品质进行认证,将C值与同期的板栗品质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971—2018年,青龙县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日照减小明显、降水微弱下降;年内1月最冷、降水最少,7月最热、降水最多;45.8%的年份C值≥0.5,C值越大,基本气象条件越适宜板栗生成。板栗品质等级与C值大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果品优质的年份,C值相对较高,这对今后板栗果品的评价和预估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流域水沙演变过程是构建区域水土流失模型及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基础。为探讨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罗玉沟流域为例,采用水文要素累积距平、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1986—2010年间流域水沙关系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并定量分析了驱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径流量在1993年发生突变,其中1994—2010年(后期)较1986—1993年(前期)不同降水水平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率大多超过50%;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可改变流域水沙过程和水沙量,而沟道淤地坝工程的运行改变了水沙搭配关系,使流域单位径流输沙量显著降低;3)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减少贡献率分别为18.48%和81.52%;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减少贡献率则分别为27.15%和72.85%。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浙江省县级单元的面板数据,测算浙江省2014—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表明:2014—2019年浙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率的提升,至2019年,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30%。2014—2019年,浙江农业的狭义科技进步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主要依靠中性技术进步。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技术的应用和生产经营规模,从而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产生影响。将浙江农业划分为平原型、沿海型、山地型3种农业发展类型,资本和土地对山地型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劳动力对平原型农业发展的影响最大,沿海型农业的技术效率变化率最大。  相似文献   

9.
以1965—2015年清镇市降水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程度、相关性、Morlet小波、非参数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镇市年降水量最高为 1 768.8 mm,最低为 699.1 mm; 1981年夏季降水量为1965—2015年最低,这与西南涡出现次数少直接相关。春季降水量为中等变异,其余各季及之间为强变异,年际变异系数仅 18.0%,为弱变异。1月与7月的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存在韵律现象。1965—2015年清镇市降水变化过程中存在着 3~7、7~12 和 22~32 a的3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28 a周期震荡最强,为年降水量变化的第1主周期;10 a时间尺度对应着第2峰值,为年降水量变化的第2主周期,第3峰值对应着 4 a的时间尺度,为年降水量变化的第3主周期。1965—2015年清镇市年降水量呈增长趋势,但是未达显著水平,其降水上升幅度估计为每年 0.53 mm,1965、1974、2015年为研究区间降水量变化突变年。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宁海县国家一般气象站1957—2014年及21个区域站2009—2014年的气温、降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近58年宁海县气候变化特点,温度呈上升趋势,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娥  赵锦  叶清  高继卿  杨晓光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8):3847-3859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敏感区域内的降水条件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可能影响,为当地春玉米种植品种熟型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5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7年分为2个时间段(1961—1985年和1986—2017年)。基于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敏感区域内的2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点1981—2007年玉米生育期的观测资料,分析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条件的变化特征,并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降水条件变化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1)1961—2017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的敏感地带内实际播种期呈提前趋势,成熟期呈推迟趋势,实际生产中品种熟型的调整导致实际生育期延长。(2)敏感区域内春玉米品种熟型的调整,使生育前期(播种—拔节)和后期(开花—成熟)需水量增加,生育中期(拔节—开花)需水量减少;同时,生育前期有效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生育中期和后期有效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3)品种熟型调整后,春玉米生育中期有效降水量满足率最低。(4)品种熟型调整后,气候生产潜力在中晚熟品种调整为晚熟的区域5南部和西部的宽甸和通榆站点呈减小趋势,波动性增加,在特早熟品种调整为早熟的区域1和早熟品种调整为中熟的区域3北部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且波动性降低。【结论】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敏感区域内有效降水量满足率在生育中期和后期降低,气候生产潜力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和南部减小、东部增大且不稳定性高。因此,在敏感区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仍要进一步关注品种熟型的选取,同时在春玉米生育中期和后期,及时进行灌溉补充水分,确保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陈银  单鹏飞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1):2156-2160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为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者的内在联系,构建乡村旅游的“散点—集群—廊道—全域”四阶段发展路径,对应乡村发展的“固基—提升—品质建设—现代化建设”发展状态,并以杭州市胥口镇为研究案例,在四阶段法的理论指导下,提出胥口镇乡村旅游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乡村是由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巨系统。为了探究乡村人—地—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面板数据,选取“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度刻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差异较大、不均衡的特点;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协调耦合阶段,形成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岳阳市发达区域为核心并以圈层的形式逐渐向外扩散的空间格局,呈整体水平逐年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4个类型,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初级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的逐年上升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笔者介绍了大棚甜瓜—豇豆—白菜薹—莴笋一年四熟高效栽培模式,并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为优质高效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黄淮烟区植烟田由于化肥投入较高、耕作频繁造成的土壤板结、通透性降低、水稳性团聚体数量下降等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问题,探讨通过秸秆颗粒还田与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以旋耕+不施秸秆颗粒(RG0)为对照,设置3种秸秆颗粒用量(G1:2 250 kg·hm-2、G2:4 500 kg·hm-2、G3:6 750 kg·hm-2)与2种耕作方式(旋耕:R、深翻:T)的交互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与RG0相比,3年间RG处理易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幅6.7%—16.5%,而TG处理易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幅3.0%—9.8%,秸秆颗粒高量还田降低比率最高。(2)RG处理提升0—2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的效果显著,其中RG3较RG0提升14.9%(2017年);增加秸秆颗粒用量提升20—4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显著,其中RG3较RG0提升18.0%(2018年)。(3)RG3与TG3处理显著提高0—20 cm与2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最高达17.9%与14.6%(2017年),但仅RG2与RG3处理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4)RG处理在还田后期对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升作用显著;>2 mm、小鱼0.106 mm、0.5—1 mm、0.106—0.25 mm与1—2 mm粒级团聚体是影响0—2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的主要因子(Exp>66%),而0.5—1 mm与0.106—0.25 mm粒级团聚体是影响2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的主要因子(Exp>48%)。【结论】秸秆颗粒用量6 750 kg·hm-2配合旋耕处理可同时降低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提升持水性能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且聚类分析也表明该处理促使土壤物理特性居于一类水平,是能有效改善当地烟田土壤物理结构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不同降雨年型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雨和施氮是影响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降雨年际变幅大对其影响更大,因此小麦增产效应受降雨年型显著影响。分析不同降雨年型下施氮量对旱地麦田水分利用、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能够为实现渭北旱地冬小麦 “因雨施氮”和稳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连续3年在陕西合阳县开展田间定位施氮试验,以晋麦47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0、60、120、180、240 kg·hm-2(分别以N0、N60、N120、N180、N240表示),研究不同降雨年型施氮量对冬小麦生育期0—200 cm土层水分变化动态、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构成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降雨年型和施氮对冬小麦播前底墒及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1)休闲期降雨与播前底墒呈线性相关,每增加1 mm夏季降雨,底墒增加0.9 mm。在丰水年和平水年休闲期降雨充足,前季小麦增加施氮量对下季小麦播前底墒无显著影响;在欠水年休闲期降雨较少,前季小麦每增施氮100 kg·hm-2,下季小麦播前底墒减少15.4 mm。丰水年较欠水年和平水年均能提高冬小麦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因而分别增加生育期耗水量35.7%和6.6%。全生育期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受降雨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波动较大,但160—200 cm 深层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丰水年的水分利用效率较欠水年和平水年分别提高55.7%和26.5%,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2.3%和39.1%,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8.3%和5.2%。(2)与N0处理相比,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均降低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生育期耗水量4.6%—14.6%、6.0%—8.6%、2.2%—9.5%,分别增加水分利用效率20.7%—39.8%、4.7%—33.3%、13.1%—35.4%,分别增产7.1%—28.1%、1.5%—34.1%、8.5%—28.9%,分别提高蛋白质含量5.6%—10.4%、10.1%—17.7%、8.5%—15.6%。(3)施氮量和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拟合方程表明,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满足旱地冬小麦稳产优质的最适施氮量范围分别为189—202、116—124和161—174 kg·hm-2。【结论】综合来看,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89—202、116—124和161—174 kg·hm-2,并可采取“播前底墒确定基施氮肥量+播种至拔节期降雨确定追施氮肥量”的“因雨施氮”管理模式,既能满足旱地冬小麦稳产优质,也可保证水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和分析怀远县气候变化趋势,采用怀远县1961—2014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怀远县平均气温增大,其中春季增温幅度最大;年降水总量整体略有增加,在21世纪初,降水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表明怀远的气候变化呈暖湿化的发展态势。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均呈下降趋势,对3个气象要素下降贡献率最大的季节分别为夏季,春季和春季。21世纪初是气象要素年代际变化最明显的时期,春夏是年内气象要素变化幅度最大的季节。  相似文献   

18.
花生—西瓜—红薯套种栽培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复种指数,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河南省东部沙质土壤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为进一步优化其模式及技术,在2019-2021年开展花生—西瓜—红薯套种栽培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分析其生产成本、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套作与单作相比,生产成本可降低近千元,亩平均净收益为5 272元,其中西瓜占比最大,花生品种开农85收益稳定。试验结果为花生—西瓜—红薯套作栽培技术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使该模式更加规范合理,适合现阶段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可避免地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为了解气象因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桐乡市2001—2013年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数据,运用指数平滑法测定水稻趋势产量,分离出水稻气象产量,与水稻生育期逐月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子,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桐乡市水稻产量与当地气象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度最高的为9月日照时数和6月日照时数。水稻产量预测公式对2001—2013年历年水稻产量进行校验,平均准确度达99.0%;对2014—2017年水稻产量进行预测,平均准确度达96.2%。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丽水各县(市、区)常年逐日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等气象资料,分析茶叶生长的热量、水分和光照等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从而探讨适宜丽水茶叶生长的优势气候资源。结果表明,影响丽水茶叶生长的优势气候条件主要表现为热量条件上3—11月气温都>10℃;水分条件上3—9月降水量基本都>100 mm,各月相对湿度基本都在70%~90%;光照条件上除7、8月,其他月份日照百分率<45%。气候资源配合上,丽水茶叶生长具有冬暖春早,冻害少,春茶采摘早和雨热同步,春旱少,夏季热害少等气候优势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