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照和寄主叶龄对烟粉虱产卵和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烟粉虱的寄主行为出发,研究了光照和寄主叶龄对烟粉虱取食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烟粉虱雌成虫的取食行为居于优势地位,强烈影响着烟粉虱的产卵和交配行为.产卵行为在时间上不独立,是与取食行为共同发生的,而烟粉虱的取食偏好性是导致不同叶龄之间产卵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光照因子能够诱导烟粉虱雄成虫的求偶行为,但没有发现雌成虫对光照变化的行为反应.分析认为取食行为占主导地位是由于广食性的烟粉虱在寄主适应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种群的繁殖力,而不是生理适应的专化性.  相似文献   

2.
Improved lodging resistance is important for achieving high yield in irrigated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genotypic variation in lodging resistance and related morphological traits among winter wheat cultivars planted at two densities, and to identify ke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lodging resistance. Lodging performance of 28 genotypes, including 24 released cultivars and four advanced lines, was evaluated at 250 plants per square meter and 500 plants per square meter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2008–2009 and 2009–2010 crop seasons. At the higher density, the average grain yield was 2.6% higher, even though lodging score rose by as much as 136%. The higher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d lodging through increased leaf area index (LAI), plant height, center of gravity and length of basal internodes, and reduced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diameter of the lower two stem internodes. LAI, center of gravity and diameter of first internodes, as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lodging resistanc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odging score, with R= 0.62, 0.59 and −0.52 (P<0.01), respectively. Plant pushing res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iameter and length of the first internodes (R = 0.71–0.77, P<0.01), indicating it could be used to assess the strength of the lower stem. Higher planting density could be used to select genotypes with lodging resistance in irrigated environments. Cultivars carrying high plant density tolerance and high yield potential, such as Jimai 22 and Liangxing 66, were recommended as leading cultivars for production as well as elite crossing parents for further increasing yield potential in the Yellow and Huai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 in China.  相似文献   

3.
研究糖代谢对番茄叶片细菌性叶斑病(Pst DC3000)抗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生理生化机制,为抗病番茄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糖代谢特征不同的早上取样叶片(早8:00取样)和晚上取样叶片(晚6:00取样)为材料,测定离体接种后不同时期(0、24、48 h)上述两种叶片在Pst DC3000抗性、细菌密度、可溶性糖和淀粉含...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着叶龄的增长,葡萄叶片叶绿体内淀粉积累增加,但是调控其淀粉积累的分子机理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筛选参与调控淀粉积累的潜在基因,阐明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叶绿体中淀粉积累的分子机理。【方法】以2年生‘黑比诺’(Pinot Noir)葡萄为试材,观察不同叶龄叶片叶绿体内淀粉积累动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分析,筛选出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相关的关键酶基因,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关键基因进行表达验证。【结果】未展开叶(NL)叶绿体内淀粉粒体积较小,积累量少,随着叶龄增长,在生长中叶(GL)和成熟叶(ML)叶绿体内,淀粉粒体积明显增大,积累量增加。转录组测序共得到58.57 GB的有效数据,KEGG富集分析表明,与NL相比,在GL和ML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于淀粉与蔗糖代谢通路。分析该通路基因表达模式发现,细胞壁转化酶(cell wall invertase,CWINV)、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hosphoglucomutase,PGM)、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等基因参与蔗糖转化为淀粉合成前体腺苷二磷酸葡萄糖(adenosine diphosphate glucose,ADPG)的过程,且随叶龄增大逐渐上调表达;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Ⅰ)、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α-淀粉酶(α-amylase,AMY)、β-淀粉酶(β-amylase,BAM)等基因参与淀粉合成与水解过程,同样随叶龄增大上调表达,其中AGPaseSSⅠ、SBE在半结晶结构支链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结论】随着叶龄的增大,叶绿体中淀粉积累增加;AGPase、SSⅠ、SBE等基因可能是参与调控叶绿体内淀粉积累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5.
为系统比较荷叶、箬叶、芦苇叶、槲叶这4种常见粽叶的超声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炎沙门氏菌等食物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与稳定性,测定了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与细胞膜渗透性,以及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与紫外照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4种提取物中,荷叶、芦苇叶提取物的抑菌圈直径较大,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几乎均明显(P<0.05)大于山梨酸钾、苯甲酸钠。荷叶提取物对所有致病菌的MIC与MBC最小;4种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最小,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BC相同;浓度达到0.5倍MIC值及以上的提取液浓度可显著(P<0.05)改变微生物的细胞膜通透性。这4种粽叶提取物可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并具有紫外照射稳定性与热稳定性,在pH值5~7的弱酸性与中性条件下的抑菌作用稳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不同生境中紫茎泽兰植株叶片的外部形态结构,分析和探讨控制该植物植株叶片不同外部形态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在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校园内进行,选择10个当地常见生境,调查每个生境中紫茎泽兰植株叶片长、宽、长宽比、叶面积、叶缘两侧锯齿数目和比例等数据,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及其组合对叶片外部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植株叶片长、宽和叶面积3组数据在10个生境间变化程度明显且变化规律一致,其排序从大到小为栽培(荫)>田间≈栽培(阳)≈池塘边(湿)>田埂≈林窗>林下>路基(荫)≈池塘边(干)>路基(阳)。叶片长宽比在10个生境间没有显著差异,为1.35左右;叶缘左右两侧锯齿数目在10个生境中均为12个左右,两侧锯齿数目比为1.00左右。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也充分证明,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及三者交叉作用对紫茎泽兰植株叶片的长、宽和叶面积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对叶片的形状和叶缘两侧锯齿数目及比例的影响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7.
以野菊(Dendrathema indicum)为试验材料,用紫外光UV-B进行辐射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0(CK)、12、33、54 d,研究紫外光对野菊叶片表皮毛不同发育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处理后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的腺毛形态比CK成熟,在UV-B处理54 d组C(叶龄18 d)时期的腺毛成熟度达到CK组G(叶龄33 d)时期的状态,非腺毛UV-B处理组形态上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其中54 d处理组最扭曲,同处理组形态上变化不明显;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叶表和叶背腺毛密度随着UV-B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非腺毛呈上升趋势;非腺毛和腺毛的比例则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潘志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054-7056
观察比较了6个沙棘品种叶片大小、气孔和叶片表皮毛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叶片厚度、长度和叶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叶片宽度、叶片厚度与叶面积比则无显著差异;沙棘的气孔为卵圆形或长圆形;6个沙棘品种的气孔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辽阜1号气孔密度大,气孔小,而李沙6号的气孔密度小,气孔大;沙棘叶片表皮毛有3种类型:星状毛、星盾毛和盾状毛,且叶片背面表皮毛远多于正面。供试的6个品种中辽阜1号的抗旱性最强,李沙6号最弱。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表明:湖北海棠[MalushupehensisRehd]、山定子[M.baccata(L.)Borkh]、西府海棠[M.micromaluMakino]、毛山定子[M.mandshurica(Maxim.)Komrov]、三叶海棠[M.sieholdiiRehd]、垂丝海棠[M.halliamaKoehne]6个种苹果叶片两面茸毛平均长度最短,无论与苹果[M.pumilaMill]的二倍体或三倍体栽培品种、或与矮化砧比较差异均显著。三倍体品种叶片上表皮茸毛长度与粗度及下表皮茸毛粗度均大於二倍体品种.元帅系短枝型品种无论上下表皮毛的长度与粗度均比普通品种大.故而认为叶片茸毛在苹果种质鉴定研究中可做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K326、贵烟2号、云烟85等3个不同品种烤烟的《片腺毛的形态结构及腺毛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种烤烟的《片腺毛包括长柄腺毛、短柄腺毛,腺毛一般由1个基细胞、1至多个柄细胞和单细胞的球形头部或多细胞的纺缍形头部组成。长柄腺毛的个体较大且最多,是烤烟烟叶腺毛的主要类型;短柄腺毛粗短、数量较少。烟叶腺毛头部是腺毛分泌功能的主要部位,长柄腺毛和短柄腺毛的头部比相邻的柄部膨大,特别是短柄腺毛头部膨大明显。各品种间烟叶腺毛密度差异较大,其中K326的烟叶腺毛密度较大,为13.7根/mm2;云烟85和贵烟2号腺毛密度低于K326,分别为10.06根/mm2和9.89根/mm2。参试品种平均腺毛密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K326>云烟85>贵烟2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酸雨沉降日益加剧,严重影响蔬菜等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是一类植物体中广泛存在的植物激素,具有广谱调控植物抗性的作用。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对模拟酸雨环境下蔬菜作物光合作用和病害发生的影响,明确其对酸雨条件下蔬菜危害的缓解效应,对蔬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um L.)‘合作903’为材料,在模拟酸雨(模拟酸雨1(simulated acid rain 1,SiAR1):NH4NO3(1.3 g·L-1)、MgSO4·7H2O(3.1 g·L-1)、Na2SO4(2.5 g·L-1)、KHCO3(1.3 g·L-1)、CaCl2·2H2O(3.1 g·L-1),用1 N H2SO4调节pH至3.0;模拟酸雨2(SiAR2):杭州地区春季收集的雨水,pH调至3.0)和对照(喷施dH2O)条件下研究酸雨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Pst DC3000)引发的细菌性叶斑病发生的影响,其次在模拟酸雨和对照条件下对番茄叶片外源施用BR,研究外源施用BR对番茄叶片的光合特性和细菌性叶斑病发生的缓解作用,为了研究BR缓解作用的内在机制,测定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关键基因FBPaseSBPaserbcS和抗病基因PR1NPR1的表达以及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模拟酸雨导致番茄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Pn)、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下降;模拟酸雨削弱了番茄对Pst DC3000的抗性,导致细菌性叶斑病发病率上升和菌落数显著增加。外源施用BR提高酸雨和对照条件下番茄叶片的光合作用,并有效增强了酸雨条件下番茄对Pst DC3000的抗性,使酸雨条件下叶片菌落数下降,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提高。探究BR缓解效应的内在机制发现,外源施用BR显著提高了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关键基因FBPaseSBPaserbcS和抗病基因PR1NPR1等的表达,降低了膜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并增加了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缓解模拟酸雨对番茄光合和抗病性的抑制作用。【结论】外源施用BR能够显著提高番茄内源光合相关基因和抗病基因的表达及抗氧化酶的活性,有效促进酸雨环境中番茄等园艺作物的生长和增强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甘蔗白条病是影响甘蔗产业的一种重要细菌检疫性病害,选择抗病品种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了解甘蔗基因型的白条病抗性,规范抗性评价方法,为甘蔗白条病抗病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桂糖46号分离得到的黄单胞菌株JG43菌株为接种病原,采用截头法人工接种于70个不同基因型的甘蔗上。通过蘸有细菌悬浮液(108 CFU/mL)的剪刀剪切甘蔗生长点上方,并用棉花吸取500 μL细菌悬浮液置于斜切面上。分别于接种后14、28、42、56和70 d,对每个甘蔗基因型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计算发病率(incidence,IC)。根据甘蔗白条病严重度评判标准计算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和病害进展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disease progress curve,AUDPC)。利用SPSS 25.0软件分别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其中,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和类型Ⅲ的平方和模型进行方差分析,以IC、DI和AUDPC作为因变量,基因型、区组及接种后时间为固定因子。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Z-score)处理后,通过KOM和Bartlett球体检验法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DPS 9.50软件的WPGMA法,计算欧几里得距离(Euclidean metric)进行聚类分析。以聚类分析结果中的不同抗性等级作为分组变量,AUDPC、IC和DI作为自变量,根据Fisher准则进行判别分析,计算分类准确率。【结果】接种14 d,部分基因型叶片开始发病,出现1—2条铅笔状条纹;接种28 d,条纹数增多且逐步向边缘扩展;接种42 d,叶片黄化或白化症状从边缘逐步向叶脉扩展;接种56 d,叶片向内卷曲枯死;接种70 d时,发病严重的甘蔗整株枯萎死亡。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基因型(genotype,Gen)、接种后持续时间(days post-inoculation,Dpi)及其互作(Gen×Dpi)对IC、DI和AUDPC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总方差的42%归因于接种后时间效应,表明不同接种时间甘蔗基因型的抗性反应存在显著差异。接种56 d,病害的发生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这一时期的病害数据经平均值多重比较后能较好地进行甘蔗基因型间的抗性划分。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将70个基因型分为5个不同抗病等级,包括高抗基因型15份、抗病基因型14份、中抗基因型15份、感病基因型11份、高感基因型15份。【结论】通过截头法人工接种进行甘蔗抗白条病鉴定时,以接种56 d基因型的IC、DI和AUDPC作为抗性鉴定评价指标,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判别分析,可以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筛选出中蔗9号、中蔗4号、中蔗2号、GUC19、GUC8、云瑞03-103、云瑞05-649、云瑞05-182、云瑞05-367、云瑞89-159、福农11-601、福农09-4059、桂糖02-467、桂糖08-297、新台糖22号等15个高抗品种,可进一步用于甘蔗抗白条病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叶片宽度和长度等叶形特性是决定植株形态,进而影响种植密度的重要农艺性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并挖掘玉米叶片形态建成相关的代谢路径及调控基因,为深入认识叶片发育的分子机理和鉴定叶宽、叶长候选基因奠定基础。【方法】以极端窄叶自交系NL409和宽叶自交系WB665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鉴定7叶期第七片叶近基部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叶片发育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利用qRT-PCR验证不同激素路径叶形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并结合启动子区域的序列差异挖掘叶形功能基因。【结果】分析对照(WB665)和样品(NL409)高通量测序结果,在叶宽形成关键部位共筛选出5 199个DEGs,其中,2 264(43.55%)个基因表达上调,2 935(56.45%)个基因下调表达,下调基因明显多于上调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膜相关的细胞组分中,涉及代谢过程和细胞响应刺激;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到核糖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类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过程,其中核糖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鞘脂类代谢下调表达基因较多的路径与叶片发育密切相关。核糖体路径富集到多个PRS(PRESSED FLOWER)基因,分析发现PRS13PFL2)可能在调控窄叶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鞘脂代谢路径富集的基因几乎全部下调表达,引起抑制叶片发育的AP1(APETALA1)类和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类基因上调,以及促进叶片发育的LFYLEAFY)下调,与窄叶发育受抑制的表型一致。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路径富集到的油菜素内酯(BR)响应基因和赤霉素(GA)代谢基因下调,细胞分裂素(CTK)和大部分生长素(Auxin)响应基因上调,与窄叶中DELLA蛋白基因上调表达,抑制GA并促进CTK基因表达的作用模式一致。通过qRT-PCR对18个叶片发育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表达趋势与转录组结果一致,分析发现BR相关的ROT3、Auxin相关的NAL7-likeAGO7-like以及TCP类转录因子CYC/TB1等基因与窄叶的形成密切相关。【结论】明确了一些与玉米叶片发育密切相关的代谢路径,还发现植物激素间的动态平衡对叶片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生长素与油菜素内酯、细胞分裂素与赤霉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调控叶片形态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草莓属植物12个草莓野生种24份材料、1个栽培种41个品种、种间杂交种6个品种共71份种质资源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为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从草莓上分离得到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为接种病原,采用离体接种法将炭疽菌孢子悬浮液(1×10 6个分生孢子/mL)均匀接种在草莓叶片的叶面、叶柄上。置于28℃条件下保湿培养4 d,然后分别对每个叶片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叶面病斑数量、叶面最大病斑直径、叶柄最大病斑长度。运用IBM SPSS 15.0软件对不同供试材料的叶面病斑数量、叶面病斑直径、叶柄病斑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叶柄病斑长度对每个叶片的病害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计算每份材料的病情指数,以接种炭疽菌后叶柄的病情指数为依据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以草莓种类为固定因素,供试材料为随机因素,采用SAS中的一般线性模型程序计算凤梨草莓(41份)、东北草莓(3份)、绿色草莓(4份)、黄毛草莓(3份)、种间杂交种(6份)的病情指数差异(P<0.05)。【结果】 供试材料中没有对炭疽病完全免疫的材料,所有材料在接种果生炭疽菌4 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对不同材料间的对比发现,感染炭疽病后草莓叶柄病斑长度与叶面病斑数量、叶片病斑直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接种炭疽菌后的叶柄病斑长度为依据可以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区分,供试材料中高抗17份、抗病20份、中抗21份、中感3份、感病6份、高感4份,炭疽病抗性水平为中抗及以上的材料占全部供试材料的81.7%。凤梨草莓中的‘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和‘京藏香’,种间杂交种中的‘桃薰’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在草莓野生种中全部东北草莓、绿色草莓、东方草莓供试材料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凤梨草莓。【结论】 对草莓属种质资源71份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了评价,从栽培草莓中筛选出‘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京藏香’7个高抗品种。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中存在高抗炭疽病的资源,其对炭疽病的整体抗性水平显著高于凤梨草莓,在种间杂交育种过程中可以作为炭疽病抗原来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黔北高山区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生育时期烤烟冠层结构参数的测定,研究了烤烟冠层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定行距(110 cm)的条件下,株距50~75 cm的烤烟单株叶面积积累量差异不大,三者单株最大叶面积积累量比株距38~43 cm高出0.58~0.66 m2。株距50 cm的烤烟最大群体叶面积积累量分别比株距75、60、43、38 cm高出0.96、0.42、0.70、0.42 m2/m2。株距低于或高于50 cm均导致烤烟单株或群体叶面积积累速率的降低。种植密度与中部叶位及垄面透光率呈负相关,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呈正相关;株距低于50 cm烤烟中部叶位和垄面的透光率明显降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在黔北高山区植烟生态条件下,株距50 cm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烤烟中部叶位及垄面的透光率,又有利于单株及群体叶面积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其叶片和纤维均可积累色素物质,呈现不同颜色。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含量及其比例是棉花叶片呈色的主要原因,而棕色纤维中主要色素成分为花青素单体氧化聚合而成的原花青素及其衍生物。通过分析陆地棉不同的叶色突变体叶片和纤维中的花青素含量,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探究棉花叶片和纤维颜色呈现与花青素合成的关系,为叶色突变体的利用和彩色棉纤维色泽的改良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测定21个陆地棉叶色突变体的叶片花青素含量,根据叶色突变体叶片、纤维颜色和花青素含量差异,筛选了其中6个典型的棉花叶色突变体作为研究材料,比较叶片和纤维(开花后15 d)中的花青素含量,分析花青素含量与叶片、纤维颜色呈现的关系;同时检测叶片及不同发育时期纤维(开花后5、10、15和20 d)中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GhCHS和原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GhLARGhANR的表达水平,分析目标基因对叶片和纤维颜色呈现的影响。【结果】21个陆地棉叶色突变体叶片中的花青素含量差异显著,呈现紫红色或紫色的叶片花青素含量高。在筛选的6个陆地棉叶色突变体及其对照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纤维中,叶片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纤维,棕色纤维的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白色纤维。叶片中,GhCHS表达量较高,而GhANRGhLAR表达量较低,花青素积累与颜色呈现与其表达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在纤维中,GhANRGhLAR在棕色纤维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白色纤维中,且主要集中在纤维发育的5—15 DPA高表达。【结论】陆地棉叶片和纤维的颜色呈现均与花青素含量有关,紫色及紫红色叶片以及棕色纤维中花青素含量高,但纤维颜色的形成与棉花叶片颜色呈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其花青素含量与原花青素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GhANRGhLAR表达水平直接相关,表明棉花叶片和纤维中的呈色机制不一致,原花青素主要在纤维中积累显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丰富和加深人们对植物叶色形成的分子机理认识,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3yellow green leaf 3)进行表型鉴定和基因克隆,阐明YGL3的分子功能,为解析YGL3调控水稻叶色形成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 从水稻中花11 CRISPR-Cas9敲除突变体库中鉴定出2份稳定遗传的等位黄绿叶突变体,命名为ygl3-1ygl3-2,对突变体的表型进行鉴定,测定野生型和突变体苗期的叶绿素含量,运用透射电镜观察野生型和突变体ygl3的叶绿体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YGL3的组织表达模式,并使用BioXM 2.6软件对YGL3及其同源蛋白序列进行比对,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YGL3的互作蛋白。【结果】 在苗期,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ygl3叶片黄化,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总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突变体ygl3叶绿体形态异常,类囊体片层结构较少,而野生型叶绿体形态正常,类囊体片层结构排列有序。CRISPR-Cas9敲除位点鉴定结果表明,LOC_Os01g73450发生单碱基插入,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该基因编码351个氨基酸的蛋白突变为55个氨基酸的截短蛋白。与野生型相比,LOC_Os01g73450的表达水平在突变体中显著下调。qRT-PCR结果表明YGL3在水稻根、穗、种子、叶鞘以及叶片中均有表达,且叶片中表达水平最高。YGL3编码一个质体定位的尿嘧啶核苷酸激酶。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YGL3蛋白在玉米、高粱、拟南芥等物种中均较为保守,与拟南芥同源蛋白氨基酸的同源性为59.4%。qRT-PCR结果表明,叶绿素合成基因(如HEMCHEMEURO-D)在突变体ygl3中显著下调,而HEMBHEMFHEML等叶绿素合成基因在野生型与突变体之间无显著差异。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水稻叶片酵母cDNA文库,发现YGL3与RNA编辑因子MORF8存在互作。【结论】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3的表型是由LOC_Os01g73450突变导致,该基因与已报道的水稻黄绿叶基因YL2/YGL8等位。YGL3在叶片中高度表达,同时YGL3与MORF8在酵母中互作。  相似文献   

18.
张琦  段玉  苏越  蒋琪琪  王春庆  宾羽  宋震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2):4398-4407
【目的】 构建基于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的表达载体,通过系统表达抗菌肽提高植物抗病性,为柑橘溃疡病、柑橘黄龙病等病害的防控提供新型技术手段。【方法】 基于前期构建的侵染性克隆pCY-CLBV201,在外壳蛋白基因终止子后插入亚基因组启动子序列及多克隆位点,构建病毒表达载体pCLBV202。在多克隆位点插入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基因(gfp),通过农杆菌介导接种、荧光观察验证pCLBV202-GFP表达GFP的情况。克隆天蚕的抗菌肽(cecropin B,CB)基因并构建重组载体pCLBV202-CB,通过农杆菌介导分别注射接种本氏烟和真空浸润接种柑橘实生苗,筛选阳性植株并分别注射接种和根灌接种烟草青枯病菌及针刺离体叶片接种柑橘溃疡病菌,同时设空载体接种植株为对照,通过症状观察、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评价接种植株的烟草青枯病抗性;通过柑橘叶片的病斑数量、发病率及菌落浓度评价其溃疡病抗性。【结果】 pCLBV202-GFP接种烟草和尤力克柠檬后,均可以在系统新叶上观察到绿色荧光,在烟草上表现更为明亮,说明基于CLBV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接种青枯病菌后,处理组(pCLBV202-CB)较对照组(pCLBV202)发病时间延迟4 d。在接种后第24天(24 dpi),处理组发病率为14.3%,对照组发病率为100%,差异显著。处理组相对于对照组的抗性指数为-2.66,抗性评价为高抗,表明利用pCLBV202-CB系统表达CB增强了对烟草青枯病的抗性。尤力克柠檬叶片针刺接种柑橘溃疡病菌,7 dpi时,处理组病斑数为47个,发病率为43.5%,对照组病斑个数为73个,发病率为67.6%。菌群数变化检测发现,处理组菌群数小于对照组菌群数,表明利用pCLBV202-CB系统表达CB增强了尤力克柠檬的溃疡病抗性。【结论】 构建了基于CLBV的病毒表达载体pCLBV202。利用pCLBV202在本氏烟和柑橘中系统表达CB可以提高植株对细菌性病害的抗性,这为柑橘细菌性病害的防控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早熟陆地棉品种叶片形态学指标与药剂脱叶效果的相关性,为选择脱叶效果优良的早熟机采棉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EXCEL 2007、ORIGIN和SPSS21.0软件对参试品系试验数据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冠层条件下叶片表型性状与单株叶片脱叶率的关系,研究不同类型叶片脱叶规律,分析影响单株叶片脱落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品种间,主茎叶、果枝叶、叶枝叶脱落率差异显著;主茎叶数量与主茎叶脱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类型叶片数量及叶片表型性状与脱落率相关性不显著;主茎叶最快响应脱叶剂作用,叶枝叶响应最慢;果枝叶的脱叶峰值出现在脱叶中期,叶枝叶和主茎叶的脱叶峰值均出现在脱叶后期;主茎叶脱叶速度变化较稳定,可拟合回归方程Y=0.101-0.804X1-0.663X2(R2=0.740,P<0.01);果枝叶脱叶速度主要以“慢-快-慢”的趋势脱叶,拟合回归方程Y=0.110-0.686X1-0.789X2(R2=0.887,P<0.01);叶枝叶脱叶速度变化不稳定,不可拟合方程关。【结论】 棉花单株脱叶率与主茎叶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叶枝叶是影响脱叶效果的重要因素;主茎叶、果枝叶的脱叶速度受品种本身特性影响较大,具有一定可预测性,可拟合方程;叶枝叶脱叶速度除了受品种本身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不可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城市快速路林带不同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选择乌鲁木齐市河滩快速路林带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灌木等12个树种为试验对象,分别从树冠向车道和背车道方向上不同高度处采集叶片,通过测定其滞尘量和采用Hitachi台式TM3000电镜观测叶片显微结构,探讨树冠不同位置叶片的滞尘量及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滞尘量具有显著差异(P<0.01),12个树种滞尘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樟子松、云杉、榆树、刺槐、黄金树、山桃、水蜡、山楂、丁香、白蜡、红瑞木、火炬树;2)各树种叶面滞尘量在不同生活型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常绿乔木(201.71 μg/cm2)、灌木(83.68 μg/cm2)、落叶乔木(58.97 μg/cm2);3)常绿、落叶乔木树种向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均大于背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而灌木则相反,对树冠高度而言,12个树种叶片滞尘量在树冠高度由大到小均呈现为:1、2、4 m;4)不同树种叶片微结构的差异均表现在叶面气孔大小、密度、数量、蜡质结构和周围细胞的褶皱度等指标,而这些差异对滞尘量的排序影响较大;气孔分布不规则、粗糙或平滑、有无叶毛等指标对叶片滞尘量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城市林带对颗粒污染物的阻滞规律、干旱区绿洲城市绿化方案的优化和城市绿化树种的科学选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