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小麦霜霉病发生与土壤湿度有关,病株多发生在低洼,沟边等积水处,淹水后病情加重。小麦品种以百泉71—41较抗病,泰山1号、泰山4号较感病。田间发病早晚与雨水有关,干旱年份发病期延迟。孕穗期症状明显。各级病株千粒重平均降低75.2%。孢囊梗及孢子囊  相似文献   

2.
“泰山1号”是山东省农科院育成的一个小麦良种,其丰产性好、适应性强,能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轻。七十年代开始试种,1973、1975两年山东省发生锈病时表现良好,很快在山东全省及冀南、苏北、皖北等地推广,据统计1979年“泰山1号”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 随着该品种的普及,伴之而来的是其抗条锈病性的丧失问题。1977年山东、河北等地先后发现零星感染条锈病的田块,1978年已有较大面积的病田。针对“泰山1号”丧失抗  相似文献   

3.
李凤春 《植物保护》1982,8(3):12-13
近三十年来,在我国尚未见因叶锈新小种的产生与发展,使小麦主要生产品种大面积叶锈病流行,严重影响产量的事例。 泰山一号,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良种。据1979年统计,华北地区及安徽、江苏等地种植面积达5千多万亩,但1979年以来,“泰山一号”叶锈病发生日趋严重。一些地区减产2—3成,1980年胶东半岛因叶锈流行,一般减产1—2成,重者3—4成。1981年春,山东省遇到了特大旱灾,东  相似文献   

4.
 根据大量的试验结果,找出适合我国叶锈菌的鉴别寄主,它们是‘白蚰包’、‘东方红3号’、‘丰产3号’、‘6068’、‘洛夫林10号’、‘泰山1号’、‘泰山4号’,‘IRN66-331’、‘Redman’等小麦。  相似文献   

5.
江苏姜堰不同品种与播期小麦赤霉病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在江苏姜堰调查了不同播期的13个小麦品种小麦赤霉病的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11月5日播种的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总体上较播期为11月15日和11月25日的处理低。适当早播有利于使小麦易感生育期避开高温多雨天气,减轻小麦赤霉病发生为害。参试品种中镇麦9号、镇麦10号、镇麦12、华麦5号和宁麦13的抗性表现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调查鉴定表明,危害河南虞城县小麦的小麦纹枯病菌为禾谷丝核菌。该病发生与小麦品种、播种期、肥水管理和气象因素有关。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性有差异,较抗病的有郑州891、内乡182和西安8号,感病品种有温麦4号、豫西832和宝丰7228等。麦田施氮肥过多,易造成小麦徒长,加重病害发生。春季药剂防治试验表明,10%井岗霉素用药量150g/667m,药后65d防效达81.5%。  相似文献   

7.
双氟磺草胺的除草活性及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双氟磺草胺为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为了明确其在我国北方麦田的应用前景,采用室内生测法研究双氟磺草胺的杀草谱、除草活性及对不同小麦品种安全性。双氟磺草胺对麦田常见阔叶杂草活性较高,对麦田恶性杂草播娘蒿、麦瓶草、麦家公、猪殃殃和荠菜的除草活性均高于常用除草剂苯磺隆,毒力倍数分别为1.56、6.26、1.65、18.27和22.75。济南17和山优2号2种小麦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分别为苯磺隆的2.57倍和11.66倍。双氟磺草胺在小麦与5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11.16~49.32)远优于苯磺隆。该除草剂对小麦苗期的株高及鲜重有抑制作用,且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对临麦2号、济宁13及济南17的株高和鲜重抑制率相对较高,对潍麦8号、山农6号及泰山9818等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双氟磺草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襄樊市1997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襄樊市植保站(441021)杨秋生张荣华黄永俊小麦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1996~1997年度小麦种植面积26.4万hm2,其主要品种有“89—11”,华麦8号,宜宾一号、豫麦系、881、杂交小麦、81513...  相似文献   

9.
以10个常规小麦品种为受体,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通过分析麦田杂草播娘蒿、猪殃殃水浸提液对不同小麦品种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2种杂草对不同小麦品种化感作用的差异,客观评价不同小麦品种的抗草潜力。结果表明,2种杂草对不同品种小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以RI值作为化感作用的评价指标,播娘蒿水浸提液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化感作用由大到小为衡观35洲元9369山农17周麦24泰山6426西农979新麦26济麦22084380山农21,猪殃殃水浸提液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化感作用由大到小为洲元9369周麦24衡观35山农17泰山6426济麦22新麦26084380西农979山农21。  相似文献   

10.
立克秀防治小麦根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克秀防治小麦根病效果好小麦根病主要包括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是小麦生产上为害较重的病害,近几年,在青岛市发生较普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996年统计,全市小麦根病发生面积10万hm2以上,发生程度重于1995年。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11.
城固县毒麦的综合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剑  渊建民 《植物检疫》2003,17(2):124-124
陕西城固县毒麦的发生是 1 975年某种子经营单位从甘肃省调进“甘麦 8号”小麦时传入的 ,经鉴定为毒麦变种田毒麦Loliumtemulentumvar.arvenseBab .1 976年在我县三合乡龙王庙村小麦良繁基地“甘麦 8号”繁殖片上首次发现 1 .3 3hm2 ,当年虽经疫情处理 ,但不彻底。 1 977年经过普查 ,毒麦随小麦种子传播 ,其发生面积扩大到 2 .8hm2 ,品种从原来的“甘麦 8号”扩大到“阿勃”小麦上。 1 980年毒麦又扩展到全县 3个乡镇 5个村 ,发生面积 4hm2 。虽每年都经过防除 ,但防不胜防 ,出现今年这里根除了 ,明年那…  相似文献   

12.
1983年和1987年3月间,作者先后在浙江省新昌县良种场和江苏省宜兴县张渚镇调查麦病时,发现在扬麦4号小麦品种田中,大面积发生一种叶片发黄,植株矮缩的病害,1984年3月江苏省武进县送检的扬麦4号病株也呈同样症状。经初步研究,鉴定为由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复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3.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复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和1987年3月间,作者先后在浙江省新昌县良种场和江苏省宜兴县张渚镇调查麦病时,发现在扬麦4号小麦品种田中,大面积发生一种叶片发黄,植株矮缩的病害,1984年3月江苏省武进县送检的扬麦4号病株也呈同样症状。经初步研究,鉴定为由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复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纹枯病主要以菌核附着在寄生残体上或落入土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幼苗就易遭病菌侵染 ;其一生中有3个敏感时期 :三叶期、拔节期、孕穗期 ;发生时期愈往后感染也愈严重 ;从预防角度考虑 ,则是防得愈早效果愈好。因此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至少应从播种时抓起。一是选择抗(耐)纹枯病的小麦品种。如目前黔中一带主要示范推广的“绵阳26”、“丰优5号”、“安顺鉴4”等均相对较抗(耐)纹枯病。二是推行种子消毒和推广种衣剂包衣 ,种子和种衣剂以1∶50拌种 ,即拌即播。三是适期早播 ,使小麦的敏感生育期与纹枯病最佳发病条件错位…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前 ,上海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一般都很轻 ,从未列入防治对象。自 1972年在局部地区发现白粉病较重危害后 ,以后每年都有白粉病发生 ,且逐渐加重。 90年代起几乎每年都中等以上发生。1 小麦品种演变与白粉病发生关系密切上海地区小麦的主栽品种 ,从解放初到 1971年的 2 0多年中 ,以茧子头、菜籽黄、矮粒多等农家小麦品种为主。白粉病虽然年年都有发生 ,但发生程度均很轻 ,对小麦产量基本无影响。从 1975年起 ,扬麦系统小麦品种取代了当地农家品种。从扬麦 1、2、3、5、7、9号 ,直到如今种植扬麦 158,这些品种与白粉病在本地从次要病…  相似文献   

16.
洪锡午 《植物保护》1966,4(2):57-57
锈菌生理小种 小麦锈病菌其它很多病菌一样,在一个种内,还有许许多多形态一样,但致病能力有差别的类型,叫作生理小种(就象作物的许多品种似的)。在生产中常常表现出相同的小麦品种在甲地抗病而在乙地却感病,主要是由于两个地区锈菌生理小种不同而引起的差别。以前抗病的小麦品种后来变成感病,也是由于不同年份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改变所造成的。例如我国北方麦区碧蚂1号等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已经证实是由于锈菌1号小种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又如甘肃96、玉皮等小麦品种,近年由于10号小种的发生,受病很严重。目前我国已经发现的条锈生理小种有十几个,其中最主要的是1号、10号、13号等。秆锈生理小种也有1号、2号和3号三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不同品种、不同耕作方式以及肥力增补等非药剂处理技术防控小麦全蚀病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全蚀病发生程度及产量因素均受不同农艺措施的影响。同一病区,小麦品种间病害发生时间早晚差异不大,发生程度有较大差异。众麦1号和淮麦22表现出明显抗(耐)性;采取不同农艺措施,均有推迟发生时间、减轻发生程度的效果,尤以深耕加增施有机肥和采取综合处理措施之防效较为显著,植株抗病性较强,长势健壮,产量表现较高。单一深耕效果次之,增磷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簇毛麦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与硬粒小麦(Triticumdrurm)品种Sauwne20杂交,F1自由授粉,育在贵农21,22号等品系,并对条锈和白粉病免疫至近免疫,中抗叶锈病和高抗秆锈病,品质优良,丰产性好,对病害具较持久的抗性,经RAPD分子标记和原位杂交,确认为小麦-簇毛麦的代换系,贵农21号等对小麦新的雄性不育系D^2型有很强的恢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