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基于CROPWAT模型水稻需水量及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对水稻需水量影响及水稻不同灌溉制度,基于黑龙江省庆安县1966~2015年气象、土壤数据和水稻作物参数,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水稻生育期内需水量变化规律,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有效降雨和灌溉需水量,对不同典型年份水稻需水量和有效降雨作耦合度分析,制定水稻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生育期内水稻需水量在气象因素共同作用下以13.68 mm·10年-1速率下降,变化范围为410.8~574.6 mm;该地区特枯水年、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水稻需水量分别为521.0、484.9、451.8、410.8 mm;水稻在拔节和抽穗期需水量较大,两个时期需水量在不同水文年下差异明显;不同水文年下6、7、8月主要需水时期,需水量与有效降雨耦合度均小于1;同一水文年下灌溉定额均为淹水灌溉>"浅、湿"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灌溉,淹水灌溉灌溉次数最多,干湿交替灌溉模式灌溉次数最少;不同水文年下与淹水灌溉灌溉定额相比水稻"浅、湿"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控制灌溉节水效果明显,分别可节水6.3%~13.4%、29.1%~39.4%、30.6%~42.6%。有效降雨量难以满足水稻需水要求,在水稻生育期内应根据不同典型年选择合适灌溉制度灌溉,并在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两个高耗水时期加强灌溉。  相似文献   

2.
戚颖  赵雨森  王斌  朱士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473-3475,3529
首先分析了气象要素包括气温、风速、空气饱和差、日照时数及蒸发量对水稻需水量的影响.然后,根据水汽扩散理论建立需水量基本方程,考虑气象要素对水汽交换系数的影响,建立水汽交换系数公式,从而导出计算水稻需水量的五因素数学模型.将该数学模型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需水量模型在寒地稻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比Penman-Monteith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作为区域性计算公式在稻作灌区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寒地水稻需水量模型的研究很少,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的寒地水稻用水模型的工作便十分具有实际意义,水稻用水模型的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及现代化灌溉管理的技术基础,也是探求水稻节本增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三湖连江灌区水稻生育期和灌溉需水量变化的影响,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嘉鱼县三湖连江水库灌区1982—2021年的水稻灌溉需水量,并通过MK检验和时间序列分解。结果表明:在过去40年里,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而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明显下降;水稻生育期平均缩短14.75 d;水稻生育期内ETc上升,占全年的37.6%;多年平均有效降雨量下降,灌溉需水量增大,灌溉需求指数为0.42。水稻生育期缩短和灌溉需水量的增大是由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效降水量和灌溉需水量呈相反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水稻不同灌溉方式节水效益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西省赣抚平原灌溉试验站1987~2003年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对水稻需水量、需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相比,可以降低水稻耗水量和水稻需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6.
《江西农业学报》2022,(4):10-13
根据江西省赣抚平原灌溉试验站19872003年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对水稻需水量、需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相比,可以降低水稻耗水量和水稻需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王新华  郭美华  范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28-22532
根据蒙自坝子中部蒙自气象站1980—2010年逐月气象资料和相应的作物数据及CROPWAT软件,计算了蒙自坝子近31年来的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通过排频,确定了不同作物在相应保证率下的灌溉用水量。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花生等大春作物的多年平均作物需水量分别为696.2、427.7、517.8、414.0和469.0mm,作物需水量离差系数较小。大春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较多,故灌溉需水量很少,但水稻因为泡田用水、秧田用水、生长期渗漏等,导致灌溉用水量很大,成为灌溉需水量最大的作物;小春作物蚕豆、小麦、油菜的多年平均作物需水量分别为394.8、412.5、476.2mm。因为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相对较少,小春作物灌溉需水量很大;甘蔗、蔬菜为全年种植(生长)作物,作物需水量分别为1308.3和1186.9mm,灌溉需水量分别为675.2和523.51/11/1,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2和第3位灌溉需水量最大的作物。该研究为蒙自坝子灌溉制度制定、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水资源日趋紧缺。加之近几年来北方连年干旱少雨,水稻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探讨水稻高产省水灌溉技术,1988年我们在小埠东灌溉所前8年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稻需水量,需水规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观测水稻生长期间的主要气象因素,并同多年的平均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测2013年水稻生长期间本田期的需水量、降雨量、灌水量,结果表明:2013年水稻本田生长期需水量为618.2 mm,折合为6 185 m3/hm2,灌水量为302.4mm,折合为3 030 m3/hm2,降雨量为398 mm,降雨利用量为249.1 mm,降雨利用率62.6%,从而为淠史杭灌区的水资源优化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水稻超稀植栽培不同灌溉制度与灌水、田间需水量关系,不同灌溉制度对产量的关系,不同水层对温度的影响和超稀植水稻的需水规律等方面试验研究了分析,明确了寒地水稻超稀植栽培的最优灌溉制度和超稀植水稻的需水规律,为应用水稻超稀植培的节水灌水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基于微粒群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评价方法,对水稻调亏灌溉管理模式提出不同生育期调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综合评价,确定水稻调亏灌溉最优管理方案:返青期土壤水分控制下、上限为相对饱和含水率的70%~100%;分蘖初期为90%~100%;分蘖中期含水率90%,田面水层10 mm;分蘖末期为60%~100%;拔节孕穗期为90%~100%;抽穗开花期为0~20 mm,为节水高产型灌水方法和调亏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宁夏银北灌区水资源利用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宁夏银北土壤水资源是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水要求的重要来源,土壤水资源利用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要充分利用降水与土壤水资源,就要因降水量、因地势、因作物种类进行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时宁夏银北农业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沙地毛白杨速生丰产林节水灌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高灌溉水利用为核心,以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以及树木生长为依据,连续8年对毛白杨速生丰产林节水灌溉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结果表明,利用科学的灌溉阈值,抓住关键的灌溉时期,确定有效的灌溉范围和经济的灌溉量,就可以较少的水分投入获取较高的林木生长量,在春夏干旱季节(05-06月),以田间持水量的50%作为阈值实施灌水,具有极显著的近期和后期水分补偿效应,与较高灌溉水平(阈值为70%)相比,灌溉水利用率提高46.80%,灌水量减少22.81%,材积生长量增加13.30%,经济效益提高31.28%。  相似文献   

14.
基于AquaCrop模型的大豆灌溉制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巧娟  何虹  李亮  张超  蔡焕杰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7):3365-3379
【目的】 探究AquaCrop模型在关中地区的适用性,寻求大豆在不同降水年型下最适宜的灌溉制度。【方法】 用田间试验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校正,并用校准后的模型模拟1961—2019年内所有3种不同降水年型14种灌溉制度下的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 AquaCrop模型模拟田间产量最高处理的冠层覆盖度的决定系数(R 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及Nash效率系数(EF)分别为0.96、7.15%、11.03%和0.94;模拟值与实测值生物量的决定系数(R 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及Nash效率系数(EF)分别为0.99、526.04 kg·hm-2、14.45%和0.97;最终产量模拟的决定系数(R 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及Nash效率系数(EF)分别为0.97、49.98 kg·hm-2、1.74%和0.82,各处理的冠层覆盖度和生物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 2均大于0.95,说明AquaCro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关中地区大豆的生长发育动态与产量。结合模型模拟结果可知,大豆作物需水量平均值为398.2 mm,各个生育时期的需水量差异较大,分枝期需水量为127.8 mm,开花-结荚期需水量为212.6 mm,鼓粒期的需水量为57.7 mm。结合对3种不同降水年型进行不同灌溉制度模拟后发现,大豆开花-结荚期为需水关键期,该生育时期水分供应情况影响大豆的最终产量。在湿润年可以不灌水;平水年和干旱年仅在开花-结荚期分别灌溉45和70 mm可实现最高产量(2 699、2 486 kg·hm-2)和最大水分利用效率(0.74、0.7 kg·m-3)。【结论】 该地区大豆灌溉制度,应以不同降水年型分布情况为基础对大豆灌溉制度进行选择,可保证大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作为关中地区大豆灌溉制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生育期调亏及亏缺程度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河套蜜瓜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滴灌试验,分别在蜜瓜伸蔓期和结果期进行20%、30%和40%灌水量亏缺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充分灌溉处理(T1)的土壤剖面含水率随时间波动最为剧烈,伸蔓期和结果期亏缺处理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平均极差分别比T1低48.5%和80%。各处理的土壤剖面盐渍度随时间均有增长趋势,T1的土壤剖面平均电导率在生育期前后的增幅为0.026ds/m,亏缺灌溉处理的增幅为0.073~0.098ds/m。伸蔓期和结果期亏缺处理的产量平均值分别比充分灌溉处理显著降低16.0%和20.5%,但2个时期亏缺处理的产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伸蔓期亏缺处理的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比T1低11.6%,而结果期亏缺处理比T1高6.5%。在结果期亏缺处理中,进行30%灌水量亏缺的T7产量最高,并与伸蔓期各亏缺处理相对于T1的减产幅度相差不大,但灌水量比T1低25.0%,灌溉水利用效率比T1高9.0%。因此,为取得较好的节水效应和灌溉水利用效率,T7是滴灌条件下河套蜜瓜覆膜起垄种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基于蒸发皿水面蒸发量的甘蔗滴灌栽培灌溉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量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为制定简单易行的甘蔗滴灌栽培灌溉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灌溉方式为地下滴灌。设3个不同灌溉量处理(A、B、C),灌溉量分别为甘蔗冠层顶部水面蒸发量的1.25、1.00和0.75倍,以不灌溉处理作对照(CK)。在甘蔗生长过程调查萌芽率、分蘖率、生长速度;收获期调查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分析甘蔗品质,验收产量;甘蔗生育期统计降水量、蒸发量和灌溉量,研究不同灌溉量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含糖量及灌溉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处理A的萌芽率最高,达73.50%;处理B的分蘖率最高,达27.55%。甘蔗伸长期,各处理株高生长速度先快后慢,滴灌处理的株高生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茎径方面表现为CK〉A〉C〉B,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处理A、B、C的实收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产46.25%,40.75%和27.29%。处理C蔗糖分最高,达15.20%,处理B次之,CK最低;含糖量方面,处理B最高,为13163kg/ha,处理A次之,为13136kg/ha。处理B的灌溉利用效率和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均高于处理A和处理C,分别为49.32和56.60kg/ha·mm,处理B比处理A的灌溉量减少19.89%。【结论】综合考虑甘蔗产量、品质、含糖量和灌溉利用效率,在相似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建议选择以甘蔗冠层顶部水面蒸发量的1.00倍作为甘蔗滴灌栽培的灌溉量。  相似文献   

17.
根据蔬菜根层土壤对水分的需求特点分析蔬菜精准自动灌溉技术模型和灌溉指标,提出蔬菜精准自动灌溉技术的关键措施。针对蔬菜自动灌溉技术及设施装备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蔬菜精准灌溉技术的理论基础,提出蔬菜灌溉应该在遵循 SPAC 系统模型的水分传输理论基础上,结合蔬菜根层分布特点系统确定菜田土壤墒情监测调控的精准指标,参照蔬菜生长需求及其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形态特征或生理指标,构建与菜田土壤水分管理相适应的自动灌溉管理决策;指出蔬菜灌溉需要根据蔬菜种类及其生长发育时期建立确保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的灌溉管理技术方案,结合根层土壤墒情和具体气候环境条件,以及蔬菜产量和品质要求等确定具体的灌溉管理指标。蔬菜自动灌溉控制技术需要建立完善的土壤墒情管理系统装置,制定精准调控土壤墒情管理的指标,建立完善的自动灌溉管理关键措施。应用蔬菜自动灌溉控制技术能适时适量满足蔬菜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对促进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防止水肥流失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马铃薯节水灌溉有效模式,研究了沟灌、滴灌、喷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水量和高水量喷灌的产量和商品率最高,滴灌节水效果最好,隔行膜下沟灌、交替隔行沟灌虽与常规沟灌相比有一定的节水效果,但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明显下降。总体比较,在中原二季作地区,喷灌在保证马铃薯高产、高商品率的情况下,还能达到明显的节水效果,是较理想的高效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张兵  黄文生  周瑛  袁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159-16160
利用对象模型生成器将优化灌溉模型、作物需水量及灌水量模型做成组件,然后利用知识工程对生成的组件进行有机集成,应用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把各组件进行有机融合,编制一套作物灌水量长期、短期优化分配的可视化软件,把有限水资源在不同作物以及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合理的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