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评价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对小麦品质贡献关系,对219份小麦品系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主要通过多种粉质仪和近红外谷物分析仪依并依据国家粮食检验标准对小麦多个品质性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变幅较大的是容重和最大拉伸阻力,变幅较小的是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稳定时间变异系数最大,为41.85%。容重与硬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硬度与吸水率和延展性相关性最高;除了容重,沉降值与其它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吸水率与延展性和最大拉伸阻力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稳定时间与拉伸面积、延展性和最大拉伸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拉伸面积与延展性和最大拉伸阻力皆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综合为沉降因子、面团因子和容重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93.54%,基本反映小麦品质性状的全面信息。研究结果将为小麦品质性状的有效改良及优良品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将为小麦加工品质的预测及小麦优质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14个强筋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不同水分管理,探讨基因型和水分管理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共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品质性状指标差异显著,其中蛋白质含量和吸水率变异系数较小,而衡量面筋质量指标的稳定时间、拉伸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变异系数较大。因此,使用衡量面筋的三个品质指标进行强筋小麦育种和品种改良应该会更加高效。不同水分管理下,随着水分增加,蛋白质含量和吸水率均升高,拉伸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则降低。同时,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稳定时间均在适当增加水分W1处理下最高,这说明强筋小麦栽培管理中,要结合生产所需的目标品质指标进行水分管理。利用不同品种和水分管理下的品质指标做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8个品质综合性状都较好的品种,并在适当灌水的W1处理下综合品质得分最高。主成分分析综合考虑了多品质性状指标受基因型和水分管理因素的影响,可作为筛选综合品质较好品种和评价栽培管理措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淮南片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7-2018和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冬水组的39份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对参试小麦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主要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为1.56~2.01,平均为1.88,其中面粉吸水率H′最大,面团稳定时间H′最小。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71.93%)。主成分分析将10个性状归为4个主成分,可解释73.76%的性状信息。在欧式距离6.5处可将39份小麦品种(系)分为5大类群,每个类群各有侧重,优质小麦呈现聚类特征;小麦的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性状越优秀,总体呈现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的特点。黄淮区试小麦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综合性状较好的新麦45、山农116和轮选2000等品种(系)可作为小麦育种的首选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4.
李洋 《种业导刊》2013,(4):8-10
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参加河南省高肥组试验并通过审定的50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较高;面粉吸水率偏低;面团稳定时间较短,少数品种较高,如济麦4号、周麦24;符合强筋小麦标准的只有7个,占审定品种的14%,强筋品种种类偏少;其余43个均为中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小麦水地区试新品种(系)品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7年河南水地区试89个参试小麦新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河南小麦新品种(系)各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籽粒容重796.2 g/L,蛋白质含量14.8%,湿面筋32.0%,吸水率57.9%,沉淀值58.1 ml,面团稳定时间3.2 min,弱化度128.3 Bu.不同组小麦新品种(系)各品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蛋白质、湿面筋、弱化度呈现冬水组>春水组>南部组,稳定时间呈现冬水组>南部组>春水组,不同组小麦新品种(系)的容重、吸水率较接近,沉淀值呈现出春水组>冬水组>南部组.综合品质性状达到强、中、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分别有4个,8个和0个品种,其中,冬水组强筋3个、中筋3个;春水组强筋1个;南部组中筋5个.冬水组和春水组品种的稳定时间短、南部组品种蛋白质、湿面筋含量高是河南当前小麦品种品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用7个强筋小麦品种,分别在6个省试验,研究氮肥及生态环境对其加工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0~300 kg/hm2范围内,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伸性、面包体积均随施氮量增加逐渐提高,其中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湿面筋、沉降值的变异系数较大,表明这些性状对氮肥反应敏感,吸水率对氮肥反应迟钝,稳定性较好。稳定时间在不同试验点的变异系数最大,吸水率的变异系数最小。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拉伸面积在不同品种间变异系数差别较大,而其他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差别较小。把施氮处理和试验点统一作为环境因素,把不同品种作为基因型因素,利用AMMI模型对主要加工品质指标进行分析,其中湿面筋、形成时间、延伸性、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而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环境(G´E)的交互作用对各项品质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差异,以10个不同基因型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系)在5种不同土壤类型区的11个地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差异性较大,但不同性状的差异表现不一致。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河潮土>棕壤>潮土>砂姜黑土>褐土,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表现为河潮土>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但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5.80%、5.96%、12.06%;容重、硬度、面团形成时间、断裂时间、公差指数和评价值表现为砂姜黑土最优,褐土、棕壤次之,河潮土最差,容重、硬度变异系数较小为1.27%、6.38%,粉质参数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0.08%、14.62%、16.90%、13.30%。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多地试验研究了河北省中南部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特点、品质性状稳定性及地域和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均达到强筋麦标准,吸水率和湿面筋部分达标,而沉降值均偏低。地点间品质性状稳定性顺序是吸水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的稳定性有很大差异,以藁9415是品质性状和品质稳定性较好。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随纬度降低而降低,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则相反。说明河北南部较中部更适宜强筋小麦种植。开花至成熟期间平均最高气温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正相关,与蛋白质,沉降值、湿面筋负相关;日照时数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负相关;降水量与沉降值显著正相关。因此,灌浆期相对较低气温、较短日照时数和较多降水有利于品质性状的综合提高。沉降值和稳定时间是改善强筋小麦品质的主要限制性状,是育种和栽培上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四川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2008连续3年,在5个生态点考察了7个四川省代表性小麦品种在两种氮水平下的品质状况及其稳定性,以期为四川小麦品质定位、品质改良和生产指导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年均值,籽粒容重777 g L-1,籽粒蛋白质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5.1%,Zeleny沉降值32.9 mL,降落值326 s,面粉吸水率56.5%,面团形成时间3.0 min、稳定时间4.5 min,面条评分78.5分、面包评分62.2分。几乎所有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籽粒容重、沉降值、降落值、面粉吸水率和面条评分的年份效应大于地点效应,而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包评分则地点效应大于年份效应。增施氮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包评分都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但对降落值、面粉吸水率和面条评分无明显影响。品种品质的稳定性因品质性状不同而异,川麦39面包评分高而稳定,川麦37面条总评分高而稳定,二者可被用于四川小麦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10.
选用5个同一生产年度的不同品种小麦,在同一储藏条件下对其容重、水分、面筋吸水量、粘度、降落数值和发芽率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讨论各指标与储藏时间的关系及品种差异对各指标的影响,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小麦容重、水分和粘度的变化趋于稳定,面筋吸水率和发芽率呈降低趋势,降落数值呈增大趋势;不同小麦品种的容重、发芽率变化差异不大;储藏1年后,不同小麦品种的水分、面筋吸水率、降落数值变化差异较大;容重与其它五个指标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也是选择容重作为小麦等级鉴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摘 要:为给山东小麦品质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山东近两年 25 个主推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吸水率、面筋含量、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达到强筋麦标准的分别占 68% 和 64%,72.00% 小麦品种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达到中筋麦标准;10% 的小麦品种为强筋麦,90% 的小麦品种为中筋麦,没有检测到弱筋麦。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评价小麦品质指标对不同类型小麦品质的贡献大小,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9个冬小麦品种产生的F1代的13个淀粉和蛋白质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13个品质性状指标按主成分分析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85.52%,其中第一主成分因子的贡献最大达到了39.29%,第二主成分因子对品质性状贡献次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小麦主要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在品质性状育种改良过程中,第一、二和四主成分适当增大有利于对强筋小麦品质的改良,第三主成分适当增大时有利于弱筋小麦性状选择和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13.
《种子》2021,(8)
为了解决小麦品种遗传背景狭窄,加快品种更新和突破性品种的选育,以30份国内外冬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不同基因型小麦种质资源在山西种植的表现,采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30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变异系数以小区产量最高,为36.90%,其次为穗粒重,最低的是每穗小穗数,为11.15%,说明了30份国内外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丰富,每穗小穗数则相对稳定;相关分析显示,千粒重、穗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9、0.544,为产量构成的主要因子;对参试材料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7.12%,分别是产量因子、株型因子、分蘖成穗因子、籽粒因子、熟性因子、穗部因子。结合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类群Ⅰ各性状表现较差,产量最低,类群Ⅱ综合性状均居中,属于中秆、中产冬小麦优异材料,类群Ⅲ为高产、多分蘖多粒高千粒重的高产特异亲本材料,类群Ⅳ为高秆、多粒小麦材料。整体来看国外材料产量表现一般,在作为亲本利用时要综合各性状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4.
2008—2018年长江中下游小麦区试品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小麦品质育种进展,对2008—2018年本区域参试的130个品系(182份样品)的品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品质分类标准评价了该区域小麦品质改良现状。结果表明,2008—2018年130个小麦区试品系的容重为786±16.07 g/L,粗蛋白含量12.79%±0.93%,湿面筋含量26.14%±2.77%,沉降值为34.65±10.43 mL,吸水率为56.62%±3.83%,稳定时间为4.03±2.82 min,最大抗延阻力为289.55±123.01 E.U,延伸性为154.55±19.11 mm,此外,变异系数最高的为稳定时间69.98%、最低的为容重2.04%。年度间比较发现,容重、粗蛋白含量和吸水率起伏较大,湿面筋含量保持平稳,沉降值、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延伸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根据国家品质评价体系,2008—2018年长江中下游小麦区试品系中,存在较多同一品系各项指标间强、中、弱筋相互交错的现象,达标品系中,强筋、中强筋较少,中筋、弱筋较多。总体而言,长江中下游小麦品质育种趋向中弱筋。  相似文献   

15.
鲜湿面条专用小麦品种品质的评价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32个小麦品种(农家种2个,育成种23个,国外品种7个)的面粉品质与鲜湿面条的煮熟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煮面感官评分≥80分的12个优质面条小麦以强筋品种为主,兼有个别中筋品种。沉淀值、稳定时间和最大抗延阻力是决定鲜湿面条品质的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和面团延伸性应有一个适宜的范围,超过范围面条感官评  相似文献   

16.
旨在提高小麦专用加工品质和产后经济效益,满足人们优质消费和市场专用加工需求。在对7个运旱系列小麦品种各项品质指标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各品种加工面包、面条、馒头品质特性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个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为12.7%~16.4%,湿面筋含量为27.8%~36.2%,沉淀值为36.0~52.2 m L,稳定时间为4.6~12.8 min,面筋指数为4.93%~93.97%,说明所选运旱系列小麦品种间蛋白质品质差异较大但都有较高的加工品质指标,且确定7个小麦供试品种分别属于优质中筋、中强筋、强筋品种类型。其中,运旱618、运旱115适于加工面包专用或作为配粉使用;运旱20410、运旱805、运旱102最适于加工馒头;运旱22-33适于加工面条专用;运旱719适于配粉和加工面条、馒头。综合分析,所选运旱系列小麦品种有较好的加工品质特性,能够提高面粉企业和加工业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322份花椰菜自交系2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可测量农艺性状中一级花枝长度、单球重、成熟期和全株重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41.87%、34.80%、32.98%和31.51%。相关性分析发现22个农艺性状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其中全株重和单球重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R2=0.74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10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2.41%,第1主成分定义为植株生长量因子;第2主成分定义为花球形态结构因子;第3主成分定义为花球品质因子,依据综合因子得分筛选出排名前20位的优异花椰菜自交系。聚类分析将322份花椰菜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Ⅰ极早熟类群、Ⅱ晚熟类群、Ⅲ中晚熟类群、Ⅳ早熟类群,试验材料很难按照花球松紧度和产地来源进行分类。本试验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322份花椰菜自交系进行了客观评价,为培育不同类型花椰菜优良新品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大豆蛋白质油分及蛋白质组分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62份东北大豆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表明,在各种氨基酸中,脯氨酸的变异系数最大,以甘氨酸为最低;蛋白质和脂肪的变异系数都较小,说明该性状在遗传上较为稳定.根据主成分分析,从19主成分中选取前3个主成分对大豆品种品质进行评价,筛选出9个综合品质性状较好的品种.通过聚类分析将全部供试品种分为6类,各性状在类群间存在差异.在  相似文献   

19.
苦瓜品质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51份苦瓜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本研究对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等16个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多样性分析发现,苦瓜16个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24%,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苦味,为55.79%,果实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4%。相关性分析发现,有8对性状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7对性状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9对性状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6对性状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累计贡献率达到73.35%为前6个因子,说明苦瓜16个品质性状特征参数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用这6个因子来概括。通过聚类分析将51份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本研究结果为苦瓜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品质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歆  杨芳  邓军波  汪嫒嫒  何念  陈艳 《作物杂志》2021,37(5):57-634
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24份,类群Ⅲ 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