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声学屏障是一种阻拦鱼类进入危险区域进而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手段,为筛选鱼类敏感的负趋音作为声学屏障,本文采用六种单频音(500-3 000 Hz)和一种宽频音(短吻鳄吼叫声)作为实验用音对草鱼幼鱼进行负趋音的筛选研究,通过在水槽两端交替播音来对比草鱼幼鱼对不同声音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大多数实验鱼对声音有反应,短吻鳄吼叫声与其他声音组的差异显著。单频音实验组中播放500 Hz单频音时平均反应次数最大,为1.7±0.6次,而播放短吻鳄吼叫声时平均反应次数高达5±0.9次,显著高于其他实验音;在总平均速度中,宽频音组中草鱼的总平均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表明草鱼对短吻鳄吼叫声敏感,产生逃窜行为。本研究表明,草鱼对短吻鳄吼叫声具有负趋音性,短吻鳄吼叫声可能是一种对草鱼具有驱赶、威慑作用的声音,本研究可为过鱼设施中辅助诱驱鱼手段及水利结构中避免鱼类的夹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开发一种可行的声音威慑的鱼类行为控制方法以减少篮子鱼对藻类的啃食,需测定鱼类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本研究通过测定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evokedpotential,AEP),研究了14尾不同体长星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在声音刺激下的脑电反应模式,基于脑电反应特征确定了星斑篮子鱼幼鱼听觉频率敏感性和对应阈值。结果表明:星斑篮子鱼幼鱼在频率范围100~800 Hz的声音刺激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听觉诱发电位,其AEP波形幅值随着刺激声音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听觉阈值也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且对100~300Hz的低频声音较为敏感,听觉最敏感频率为200Hz,平均听觉阈值为104dB;不同体长个体的听觉敏感性在200~300 Hz内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长大于4.5 cm的篮子鱼听觉阈值要明显小于体长小于4.5 cm的个体。这表明随着个体发育,较大体长的鱼听觉阈值也较低,这可能与它们的听觉器官的发育完善程度有关。总体而言,星斑篮子鱼幼鱼的听觉较敏感,听觉阈值低至100dB左右,与环境背景噪声的强度相接近。因此,利用声音威慑星斑篮子鱼的声源强度需求低,可行性强,可以减少海...  相似文献   

3.
大坝的建设阻隔了鱼类的洄游通道,鱼类通过水电站水轮机下行或误入水轮机流道有可能被流道内复杂的结构及水动力特性损伤,甚至致死。为优化水轮机流道结构及水动力特性,降低流道内鱼类的损伤概率,需明确鱼类对水轮机流道内水动力特性的响应关系,特别是河道内主要鱼种对反击式水轮机流道内压力突变的响应关系。本文以长江半洄游性鱼类四大家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透明高压舱及真空泵组成的实验装置模拟轴流式水轮机流道压力变化过程对四种家鱼幼鱼的影响。实验得出,生活于河流中表层的鲢鱼和鳙鱼较生活于河流中底层青鱼和草鱼的对负压及压力梯度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四种家鱼幼鱼均受损伤的低压阈值为20kPa;压力最低值及压力变化梯度是决定家鱼幼鱼是否受到损伤及损伤程度的关键因子。结果可以为我国长江流域上水电站水轮机的结构优化和生态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移动声源对鲤、草鱼的诱引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我国淡水水域的养殖对象大多为中、底层鱼类 ,仍主要采用传统渔具捕捞。其缺点是受底质、水深、环境以及水流等因素限制 ,要求鱼群较集中 ,劳动作业强度大。为了改进传统的捕捞作业方式 ,本研究利用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参考音响驯化技术的有关参数 ,结合投饵用 4 0 0Hz正弦波连续音移动声源对鲤鱼 (Cyprinuscarpio)、草鱼 (Ctenopharyngodonidellus)进行诱引驯化试验。结果表明 ,最初放声时 2种鱼均产生惊愕反应 ,迅速离声源而去 ;但驯化 6d后 ,鲤、草鱼在放声后迅速游向声源 ,聚集率均为 10 0 %。经移动声源驯化 6d后 ,鲤、草鱼能够跟随声源迅速移动 ,跟随率均为 10 0 % ,平均跟随时间分别为 19.8s和 2 0 .2s。t检验证实 ,2种试验鱼跟随时间无显著差异 (a =0 .0 5 ) ,说明鲤、草鱼对移动声源的诱引反应敏感。本研究成果旨为音响驯化技术在淡水渔业中的应用及新渔具渔法的研制开发提供更进一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鱼类对反击式水轮机流道内压力突变的响应,为水电站水轮机的结构优化和生态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实验鱼为四大家鱼1龄幼鱼,体长(100±10)mm、体宽(6±2)mm,鱼体健康、鱼鳞完整;实验装置由变频真空泵、高压舱、压力表、连接气管、高速摄像机组成。对四大家鱼幼鱼分别进行负压承受实验(预设压力值分别为80、60、40、20 kPa)、循环负压承受实验(预设压力值分别为80、60、40、20 kPa)和压力梯度承受实验(预设压力值分别为40、20 kPa),测试鱼的行为状态和损伤状况;实验结束后,实验鱼被分别移入暂养水槽暂养,并观察记录其实验后1、4和12 h的自愈状态;最后解剖实验鱼,观察和记录其脏器损伤状态。结果表明:(1)四大家鱼幼鱼对水体中的压力陡降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出现损伤主要发生在第1次压力陡降过程,损伤程度与最小压力值及压力变化梯度成正相关,负压循环次数的增加不会增加家鱼幼鱼受压力损伤的程度和死亡率;(2)压力最低值和压力梯度是家鱼幼鱼通过水轮机流道下行受到压力损伤的主要原因,随着压力最低值的降低和压力梯度的增大,家鱼幼鱼损伤的程度和死亡率上升;(3)生活在河流中底层的青鱼和草鱼对负压和压力梯度较生活在河流中上层鲢和鳙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在进入水轮机流道前鱼类适应压力状态与鱼体通过水轮机受到压力损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四大家鱼幼鱼受到压力损伤的阈值为20 kPa,当压力值小于或等于损伤阈值,家鱼幼鱼受到压力损伤。  相似文献   

6.
长江湖口水域四大家鱼幼鱼的耳石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耳石日轮鉴定了2009年7-8月采自长江湖口水域的23尾青鱼幼鱼、111尾草鱼幼鱼、73尾鲢幼鱼和70尾鳙幼鱼的日龄,其平均日龄分别为52.4±5.6d、57.1±10.6d、49.8±4.7d和57.5±7.1d。回归分析表明,四大家鱼幼鱼微耳石短半径与日龄及鱼体大小均呈显著线性关系,日龄与体长、体重也均呈显著线性关系。依据日龄推算,青鱼、草鱼、鲢和鳙幼鱼的体长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1651 cm/d、0.1426cm/d、0.0928 cm/d、0.0997 cm/d,体重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9412 g/d、1.0211g/d、0.4978 g/d、0.7292 g/d。  相似文献   

7.
17±0.5℃及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水体pH突变[pH8.0突变到6.0、8.0(对照)和9.0]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血红蛋白含量和血中溶氧水平的影响。实验时间为12h。结果发现,实验期间褐牙鲆幼鱼的血红蛋白含量呈现波动变化,但方差分析显示,水体pH突变对实验鱼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4h,水体pH由8.0突变到6.0和9.0均导致实验鱼血中溶氧水平的极显著下降(P〈0.01)。然而实验4—12h期间,水体pH突变处理组实验鱼的血中溶氧水平随实验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实验结果表明,与血红蛋白含量相比,褐牙鲆幼鱼血中溶氧水平对水体pH的变化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被动声学方法监听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的声音,初步分析了其声谱特征,旨在为黄唇鱼声学无损调查、水下噪声影响分析和发声的生物学行为等物种保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017年3—5月,用microMARS型声学记录仪对东莞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室内水族箱和室外2个驯养池中救护驯养的96尾黄唇鱼进行了2个时段、每个时段连续7个昼夜的声学监听。监听到黄唇鱼共发声246次,发出7类声音,分别是类鼓声、咔嚓声、雀鸣声、嗡嗡声、嗒嗒声、嚓咕声和其他声音等。黄唇鱼昼夜发声次数没有明显差异。黄唇鱼发声以类鼓声为主(175次),类鼓声由1~3个脉冲组成,又以单脉冲类鼓声为主(139次)。类鼓声为类正弦波形,能量集中在0~1 000 Hz,声纹与时间轴平行,谱峰中心频率为50~140 Hz。嗒嗒声与类鼓声相似,其能量也集中在0~1 000 Hz,但谱峰中心频率范围为180~190 Hz。嗡嗡声、咔嚓声、雀鸣声和嚓咕声同时包含低频(0~1 000 Hz)与高频(3 000~12 500 Hz)成分。类鼓声时长、脉冲宽度和脉冲间隔范围分别为67~1 333 ms、35~733 ms和0~1 130 ms,平均值分别为279 ms、70 ms和183 ms;类鼓声时长和脉冲间隔随着声信号脉冲数的增加而增长,脉冲宽度则减短。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不同种类幼鱼在禁食胁迫下的游泳能力,本研究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 8种幼鱼为对象,采用流速递增法测定了不同禁食时间(0 d、2 d、5 d、10 d、15 d)条件下8种鱼类的感应流速(Uind)、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结果表明:8种鱼类游泳能力均为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感应流速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在(6.12~12.78) cm/s,其中草鱼、鲢和鳙的感应流速较接近且对流速的感应较敏感,感应流速为4.75~7.75 cm/s。8种实验鱼的...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12±1) ℃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鱼免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 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 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鱼免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鱼免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 d.实验结束时,饥饿5 d和10 d处理组鱼免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鱼免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 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鱼免幼鱼的O ∶ N比值先下降,10 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 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鱼免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 d和10 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 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 ∶ 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鱼免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乳酸菌对发酵草鱼微生物数量和理化性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发酵鱼制品的品质,实验对草鱼背部肌肉经不同乳酸菌(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后制品的微生物数量、pH、总酸、水分含量、白度、氨基酸态氮、硫代巴比妥酸和挥发性盐基氮等进行分析,探究不同乳酸菌在草鱼发酵过程中(0~15d)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  相似文献   

12.
杨玲  苏建国 《水产学报》2022,46(2):250-260
为了探究自然发病和人工注射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GCRV-Ⅱ型)草鱼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和病毒分布的区别,实验采用临床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检测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对自然发病和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病草鱼的眼眶、鳃盖、口腔、腹部、鳍条基部、肠道、肌肉出现明显的点状出血,且后者的出血情况比前者更为严重;比较组织病理切片,发现草鱼感染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红细胞充盈现象,其中,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肠道、肌肉和肝胰脏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组织内出血和病变,而自然发病草鱼的鳃和脾脏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鳃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充血和炎症增生物,脾脏出现大面积含铁血黄素沉积块病灶。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GCRV在不同的组织中均有分布,头肾在两种感染方式的患病草鱼中的病毒量都比较高,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肝胰脏、肠道和肌肉的病毒量较高,自然发病草鱼的中肾、鳃和脾脏的病毒量较高。因此,在人工注射感染时,肝胰脏、肠道和肌肉可能是GCRV入侵的主要靶...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草鱼体脂性状的变异特征及相关性,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296尾17月龄草鱼的15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草鱼体脂性状(腹脂指数IPF、肝胰脏粗脂肪含量HLC、肌肉粗脂肪含量MLC)具有丰富的变异特征,变异系数范围为21.30%~47.04%。相关分析发现,草鱼3个体脂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草鱼脂质沉积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一定的同步性。进一步的因子与聚类分析显示,观测的15个草鱼数量性状大致分为4类,包括体型因子、体尺因子、脏器指数因子和体脂含量因子,其中IPF归属于脏器指数因子,HLC和MLC二者组成体脂含量因子。多元统计分析发现,草鱼形态性状对3个体脂性状变异的解释量范围为7.45%~24.83%,相较而言,矢状面体型SS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体脂性状。研究表明,草鱼体脂性状具备较大的选育潜力,其中IPF整体显示出较好的关联性,可作为代表性目标性状用于育种实践。本研究为草鱼体脂性状选择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草鱼全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并开发高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亲子鉴定平台,实验利用已发布的草鱼全基因组序列,开发高度多态、准确度高、重复单元在4~6碱基范围的微卫星标记.结果显示,在草鱼900.51 Mb基因组序列中共筛选到微卫星序列677363个,总长度12 835 407 bp,占全基因组长度的1.4254%,平均跨度为1...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生物能量学模型预测草鱼生长、饲料需求和污染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测不同生长阶段草鱼生长性能、饲料需求量和污染排放量,提高草鱼投喂管理水平,本研究运用特定增长率(SGR)、日增长率(DGC)、日均增重(ADG)和热积温系数(TGC)等生长模型计算草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并通过计算定期采样中实际观测值和预测值最小残差平方和法选出最优生长模型。饲料需求模型通过估算鱼类消化能需求量决定,根据能量收支原理,通过计算鱼体储积能(RE)、基础代谢能(He E)、摄食热增能(Hi E)以及尿液和鳃的代谢能(UE+ZE),来估算草鱼的消化能,再根据所用饲料的消化能含量来确定草鱼对饲料的需求量。草鱼污染物排放主要采用营养物质平衡法计算。在模型验证时,以粗蛋白分别为33%、28%、23%的饲料投喂不同生长阶段的草鱼,将草鱼体质量和饲料系数(FCR)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其他生长模型(SGR、ADG、DGC)相比,调整后的TGC模型能更精确预测草鱼的生长情况;草鱼体质量和FCR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显著相关;每生产1 t鱼(体质量为0.5~2 500 g),其消化能需求量约为1.55×107 k J,消耗1 t饲料或生产1 t鱼所排放的总固态污染物分别为440和623 kg。研究表明,该复合性营养模型可以有效地估计实际养殖中草鱼生长、饲料需求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有望为草鱼差异化上市、节省饲料成本、减少饲料浪费以及养殖场的污染评价提供有效的预判工具。  相似文献   

16.
武小曼  方红  聂品  昌鸣先 《水产学报》2020,44(9):1525-1538
组蛋白是染色体核小体的重要组分,在调控染色质结构、基因转录、个体发育等不同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鱼类组蛋白基因是否存在核苷酸的多态性以及组蛋白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会影响鱼类的抗病力,本实验以斑马鱼和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克隆了组蛋白H2A的全长开放阅读框;利用过表达技术、菌落平板计数、感染存活分析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斑马鱼和草鱼组蛋白H2A核苷酸多态性不同变异体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实验发现鱼类组蛋白H2A存在着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斑马鱼和草鱼组蛋白H2A核苷酸多态性的变异体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0%~100%;而两两H2A核苷酸多态性变异体氨基酸序列之间最多只有3个位点存在差异。通过体内和体外抗菌实验可知,斑马鱼和草鱼组蛋白H2A核苷酸的多态性显著影响H2A的抗菌活性。此外,筛选出的抗菌组蛋白H2A核苷酸多态性的变异体在斑马鱼体内的过表达,不仅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还能显著增强斑马鱼对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的抗病力。本研究为筛选具有抗病作用的组蛋白H2A免疫保护原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Galaxias maculatus, the common jollytail, is a native smelt fish with a lacustrine or diadromous life cycle. In Chile, the rearing cycle of this fish includes a freshwater and a marine phase. Several diseases and parasites reported for the freshwater phase could be avoided by rearing the fish in salty or brackish water. Nonetheless, this alternative could result in Caligus rogercresseyi infectio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experimentally the capacity of C. rogercresseyi to infect the common jollytail and the effects this parasite may cause to the fish. Prevalence and intensity of experimental C. rogercresseyi infections on G. maculatus were estimated and the effects of this parasitosis on the fish were evaluated on fish survival, weight loss, swimming behavior, and skin damage. Two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adult fish taken from the Maullín Estuary. Fish were acclimatized to a salinity of 32 ppt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20 fish eac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infected with copepodid stages of C. rogercresseyi and the other was used as a control. The fish were kept in individual tanks until observing ovigerous female copepods. C. rogercresseyi recognizes G. maculatus as a host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optimal salinity for the parasit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 copepodid stage can successfully infect the fish, developing to the adult stage, mating, and producing eggs (females). C. rogercresseyi caused alterations in fish behavior, superficial body damage, weight loss, and mortality. Rearing the common jollytail in salty water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measures to control these infections as they can damage fish and affect surrounding wild fish populations. There are no records of this parasite in natural common jollytail populations; howe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role played by the common jollytail in C. rogercresseyi transmissions among sympatric host species c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through further research related to host preferences and epidemiological data for different sympatric host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唐金玉  王岩  任岗  李由明 《水产学报》2019,43(6):1438-1448
通过93 d围隔实验比较了增加摄食配合饲料的鱼(草鱼和银鲫)密度和添加EM菌对三角帆蚌、草鱼、银鲫、鲢和鳙综合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采用2×2实验设计,设4个处理:LF0(20尾草鱼+10尾银鲫)、LFA(20尾草鱼+10尾银鲫+EM菌)、HF0(40尾草鱼+20尾银鲫)和HFA(40尾草鱼+20尾银鲫+EM菌)。所有处理中三角帆蚌、鲢和鳙密度相同,均为每个围隔内40只蚌、8尾鲢和2尾鳙。实验期间围隔内不换水,每天分2次投喂配合饲料;定期向LFA和HFA围隔内泼洒EM菌。结果显示,围隔内出现浮游植物超过81种,分别隶属7门、32科、73属;实验前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微囊藻和栅藻,后期转为微囊藻、平裂藻和腔球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3.2×108~8.3×108个/L;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和EM菌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高密度草鱼和银鲫组(HF0和HFA)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呼吸强度较高,初级生产力较低;添加EM菌可降低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增加初级生产力。研究表明,在蚌鱼综合养殖中放养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9.
魏上  谢玲莉  朱华  张清靖  沈玉帮  徐晓雁  李家乐 《水产学报》2023,47(3):039609-039609
为探究水产养殖过程中DNA甲基化对亚洲草鱼群体人工驯化与环境选择适应的影响,本实验对亚洲范围内8个地区的养殖和野生草鱼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测序序列经质控后比对到草鱼参考基因组上,并进行差异甲基化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甲基化测序共获得308.15 Gbp测序数据,平均测序深度31×,平均比对率62.97%。对5个养殖群体分别与野生背景群体间进行差异甲基化分析,共发掘出76 422个差异甲基化位点、3 737个差异甲基化区域、1 950个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分析发现,差异甲基化基因被注释到血管生成、神经嵴细胞迁移、T细胞分化、颅骨系统发育、肌肉细胞发育等GO功能分类中。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的结果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参与细胞黏附连接、Notch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代谢途径。在这些功能注释的基因中,有许多与神经、免疫、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如sema3d、sema5bb和nrg2a等。本研究进一步对表观遗传修饰在草鱼人工驯化和环境选择适应作用机制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为保存和科学利用草鱼种质资源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