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惠安县邱后晚熟荔枝,已有八百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发展较快,一九八五年全村栽培面积已达九百四十亩计13340株。其特点是:一是晚熟,一般荔枝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上中旬已采收完毕,而邱后荔枝却迟至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才熟,即陈紫、兰竹采摘结束之际,正是邱后荔枝上市之时,这对延长荔枝供应期,满足市场需要,具有较优的商品价值;二是早产、丰产、稳产,邱后荔枝花穗短丛,雌花比率高,其花期集中在五月上中旬,比陈紫、兰竹等品种约迟五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叶片细胞胞质以及以离子健和共价健与细胞壁结合的H^ -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片RWC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抗旱性强的东刘l号降低幅度小于抗旱性弱的陈紫;(2)水分胁迫下,荔枝叶片细胞胞质以及以离子健和共价健与细胞壁结合的H^ -ATPase活性(比活性)均上升,抗旱性强的品种上升幅度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水分胁迫对荔枝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陈立松  刘星辉 《园艺学报》1998,25(3):241-246
以适应山地栽培的抗旱性强的荔枝品种东刘1号和适应河边栽培的抗旱性弱的‘陈紫’1~2年生盆栽实生幼苗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荔枝叶片H2O2和MDA含量,抗旱性强的品种H2O2和MDA含量增加幅度均小于抗旱性弱的品种;(2)水分胁迫下,荔枝叶片POD、SOD、AsA-POD、GR活性和GSH含量上升,CAT活性和AsA含量下降,GP和GST活性变化与品种的抗旱性有关,抗旱性强的东刘1号呈上升趋势,抗旱性弱的陈紫呈下降趋势。与陈紫相比,东刘1号在水分胁迫下仍能维持较高的活性氧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恒球 《福建果树》1995,(2):33-37,55
福建荔枝史话(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李恒球五、交易鲜荔零售:福建古代荔枝,虽有栽培,但对特好的鲜荔,其株数尚少,为供人尝新,多以零售满足。蔡襄《荔枝谱》云:“兴化(莆M)风俗,园地胜处,唯种荔枝,熟时,尤重陈紫。认为色、香、味俱佳,评为天下第一”。故陈...  相似文献   

5.
调查发现5个自然单性结实的荔枝品种和单株,经试验证实荔枝可以单性结实.否定了长期以来认为具假种皮(果肉部分)的荔枝果实一定要以受精为前提,假种皮才能正常发育的论点.对荔枝单性结实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途径.试图通过可行的技术措施促使荔枝单性结实,以期解决花期遇雨所造成严重花而不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陈紫也称状元香、延寿红,为福建莆田、仙游一带著名荔枝品种。单果重14.8~18.0 g,果实矩卵圆形,果皮深红或紫红色(见图版2),龟裂片峰刺状。果肉白蜡色,软滑多汁,味酸甜,有香气,品质中等。果肉含可溶性固形物19.00%、可滴定酸0.22%,  相似文献   

7.
荔枝嫁接繁殖近年来逐渐代替压条繁殖,成为常用的育苗措施。最近据巴西报导,陈紫荔枝不同嫁接方法的成活率:舌接为93.7%、割接为85.4%。国内东莞县近几年来在原有老式嵌接的基础上吸收柑桔等嫁接方法经验,对一年生砧木苗采用合接和切接方法,成活率可达60%以上,福清县音西乡东刘农场1985年秋试验成功小苗嫁接新方法也取得较高的成活率。我市1983年在省科委支持下在龙海九湖内寮、市农科所、漳州农校三点试验,采用不同方法,不同品种进行嫁接实验,也初获成功,成活率达60%以上。我所二年嫁接成活率见下表(检查时间当年4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流式细胞术是目前测定植物倍性和基因组大小差异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建立适合荔枝的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对荔枝倍性育种以及基因组大小的确定是必不可少的。【方法】笔者以荔枝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筛选适合荔枝的细胞核提取液配方,建立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荔枝倍性和基因组大小的方法。用改进的标准两步法,比较了6种常用细胞核提取液提取细胞核的效果。【结果】利用WPB(Woody Plant Buffer)提取的大部分荔枝品种(品系)叶片细胞核稳定、分辨率高、细胞碎片少且细胞G0/G1峰的变异系数(CV)较低,平均CV值为5.12%,说明该配方适用于酚类物质丰富的荔枝细胞核的提取。同时以已知染色体数量的‘无核荔’(2n=30)为外标,检测了18个品种(品系)的倍性,发现参测样品的G0/G1峰与‘无核荔’G0/G1峰的荧光均值的比值为0.78~1.24,说明所测荔枝品种(品系)均为二倍体。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Stupicképolnírané’番茄为内标测定了14个品种(品系)的基因组大小,结果表明荔枝基因大小约为550~620 Mb,平均602 Mb,不同荔枝品种(品系)间基因组大小存在一定差异。【结论】WPB细胞核提取液提取的荔枝幼嫩的叶片的细胞核质量好,可用于流式细胞术荔枝倍性和基因组大小的测定,测定的结果显示参测荔枝品种(品系)均为二倍体,无单倍或多倍的情况,不同荔枝品种基因组大小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荔枝是我国南方的名贵水果,果实常受灾害性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严重的落果、减产与果实品质下降,其中交纹细蛾、疫霉病等病虫害的影响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荔枝果实病虫害的复杂性,现有以农药防治为主的防治技术存在防治效果不稳定,农药造成果品污染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探讨提高防治技术水平的新途径无疑是重要的。本文借鉴应用于其它果树生产的套袋技术对荔枝果实进行试验探讨,获得初步结果。材料与方法1.材料:试验手1996年在莆田县西天尾镇桃峰村“陈紫”荔枝老树上进行,采用70目筛网制成15cm×25cm筛网袋。2.方法:荔枝第二次生理落…  相似文献   

10.
荔枝蒂蛀虫世代划分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品种的荔枝、龙眼为试材,在广东省的气候条件下,对荔枝蒂蛀虫的世代划分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每年第一代发生期很难测定,除品种差异外,气候、物候期(包括开花坐果期)和世代交替等因素均影响蒂蛀虫的出现时间.在品种较为单一的荔枝、龙眼园中,没有必要测定蒂蛀虫第一世代出现的时间,可根据发生高峰期直接喷药.  相似文献   

11.
特迟熟荔枝新品种--马贵荔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初步估计 ,目前我国荔枝栽培面积已达 80万hm2 ,不少省及其县 (市 )还将荔枝业作为农业经济支柱产业。然而在这大面积栽培的荔枝中 ,占绝大多数的是早中熟或中熟品种 ,迟熟品种很少 ,特迟熟更少 ,上市季节集中 ,荔枝价格受到很大限制。不少地方为延长荔枝供应期只得将迟熟品种向北推移 (如广东省从化市 ) ;不少省份却力求选出特迟熟的荔枝新品种 ,如广西选出了 8月上旬成熟的江口荔和立秋荔 (藤县、桂平县 ) ,福建选出了 8月上旬成熟的东刘一号下番荔和及第 (福清市和南安县 ) ,四川选出了 8月上中旬成熟的楠木叶和铊堤 (合江县 )。但这些…  相似文献   

12.
以3~4年生的早熟(三月红)、中熟(妃子笑)、晚熟(糯米糍)及特晚熟(马贵荔)荔枝品种为试材,比较不同成熟期荔枝品种枝梢周年生长节奏及新叶发育过程中叶绿素指数动态.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枝梢伸长生长具有一定差异,都具有一定节奏性,而枝梢增粗生长周年持续进行,无明显节奏特征;叶绿素指数达到最高值的80%时增加缓慢,可作为枝梢成熟标准,用来确定枝梢成熟时间.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是我国内陆荔枝的主产区 ,其栽培历史悠久 ,品种资源丰富。但生产上长期采用实生繁殖 ,品种单一 ,品质良莠不齐 ,目前已形成大面积栽培的 ,除大红袍 (广东又名大造 )品种外 ,其他品种仅为零星栽培。大红袍荔枝存在成年树不稳产 ,幼树投产迟和适龄树“花而不实”等问题 ,制约了我省荔枝的大面积发展。近几年来 ,我省虽从沿海地区引进了许多优良品种 ,但需经过驯化适应阶段 ,远远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开展了荔枝新品种选育工作 ,从本省现有实生荔枝中选育出“桂味”荔枝 ,该品种丰富了我省荔枝品种资源 ,成为当地果…  相似文献   

14.
首次引入内源激素平衡[(1AA+GAs+CTK)/ABA]概念,比较分析了荔枝三种类型果实(大核、小核、无核)内源激素平衡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无核果在花后3d相对高水平的生长促进类激素(IAA+GAs+CTK)及花后ABA水平的持续下降是其具有单性结实能力的主要原因;同时,揭示了坐果期低水平的IAA、GAs及相对较低的(IAA+GAs+CTK)/ABA值是小核品种严重生理落果的主要原因;并比较了荔枝果实各组成部分(果皮、假种皮、种子)内源激素平衡的差异,认为胚的正常发育对维持荔枝果实后期的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是大核品种后期生理落果较少的内部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茂名是广东乃至全国重要的荔枝、龙眼、香蕉生产基地,近年在致力调整荔枝、龙眼、香蕉品种结构,力促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陆续有计划地从其他南方水果产区引进试种部分水果新品种,实施百果工程计划和长年鲜果上市计划.于2002、2003年引种的五星、长红、早钟六号枇杷是这些引种品种的一部分,通过几年的观察,认为五星、长红、早钟六号枇杷是适合茂名栽培的枇杷品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评价荔枝种质资源功能性品质并为抗氧化活性种质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35个荔枝品种成熟果实果肉中多酚、黄酮、维生素C含量,从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三个方面分析各品种抗氧化能力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各品种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比较和分类。【结果】(1)不同荔枝品种间多酚、黄酮、维生素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0.01),其酚类物质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为64.92~173.64、2.01~23.45、69.74~186.22 mg·100 g~(-1),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81.5%~97.76%;总黄酮含量介于73.44~331.52 mg·100 g~(-1);维生素C含量介于6.00~56.33mg·100 g~(-1);不同荔枝品种间DPPH清除能力介于71.78%~99.61%,FRAP介于1.18~10.10μmol·g~(-1),ORAC介于0.97~39.72μmol·g~(-1)。(2)荔枝果肉中游离多酚、总酚、总黄酮含量与FRAP、ORAC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维生素C含量与FRAP呈显著正相关(p 0.05);依据相关系数大小排列:游离多酚总酚总黄酮ORACFRAP结合多酚维生素CDPPH清除能力;(3)聚类分析依据功能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高低将35个荔枝品种分为4大类。【结论】不同荔枝品种间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 0.01),多酚、黄酮类物质是荔枝果肉发挥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妃子笑‘’绿纱‘’红绣球‘’井冈红糯‘’岭丰糯‘’金包银‘’状元红’是一类多酚、黄酮物质含量高,抗氧化活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1955年1月的冻害,使福建龙溪荔枝减产九成左右;1952年12月寒潮,使美国佛罗里达州大约四分之三的荔枝树伤亡;1976~1977年冬春的寒潮低温,浙江南端的荔枝受冻率达98.8%,冻害指数达0.543。可见荔枝冻害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选育耐寒品种是解决荔枝北移冻害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荔枝果实的糖积累与相关酶活性   总被引:57,自引:4,他引:57  
 以‘糯米糍’和‘妃子笑’两个品种为试材, 对比研究两者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假种皮中糖积累和转化及其与糖代谢相关酶类———酸性转化酶(AI) 、中性转化酶(NI) 、蔗糖合成酶(SS) 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 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1. 糯米糍荔枝以积累蔗糖为主, 蔗糖/ 还原糖比值约为1. 5 ; 妃子笑荔枝以积累还原糖为主, 蔗糖/ 还原糖比值仅约为0. 4 ; 2. 荔枝糖积累与库活力密切相关, 但不同品种库活力的主要构成酶类不同, 糯米糍主要是SS , 而妃子笑则主要是NI + SS; 3. 不同的糖代谢酶活性决定了糖组分的不同, 积累蔗糖为主的糯米糍具有高的SS 和SPS 活性, 而转化酶活性较低; 以积累还原糖为主的妃子笑的SS 和SPS 活性较低, 而转化酶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以6个荔枝品种为试材,调查不同时期不同品种荔枝植株上荔枝蝽数量动态变化,分析其抗虫性。结果表明,蝽初孵盛期,植株百枝(梢)虫量最大,其中大丁香最多,三月红最少,随生长季推移逐渐减少;枝梢抽发期较老熟期的百枝(梢)虫量大。初步鉴定,三月红、对照(妃子笑)和白糖罂为抗,紫娘喜、大丁香和南岛无核为中抗。  相似文献   

20.
三月红是著名的荔枝早熟品种,该品种在广东、海南、广西等产区的成熟期最早(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因上市早,产量不多而售价颇高,但其肉质较粗韧、食味甜中带酸且稍涩是该品种的美中不足。在广东省阳春市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原名阳春县农业技术学校)发现的优质新株系及其无性繁育系——阳春红荔枝,稳定表现果肉质地脆嫩渣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