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Goodwin 等人(1980)已叙述过利用震荡烧瓶繁殖马铃薯的技术(见前文——编者按)。但烧瓶占用很大的空间,而且振荡器费用昂贵又易受破损,故这里叙述另一种简易的培养皿码垛静置液体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2.
用马铃薯生长点培养出无病植株后,可用插条与组织培养法繁殖无病种薯,其繁殖率比用种薯繁殖的明显增高,基本具在无病环境下繁殖的优点。因此,可利用到无病种薯繁殖,尤其是在基本种阶段,同时在品种、品系保存与运输中也是有效措施。日本马铃薯采种体系分原原种→原种→采种3级。本文在叙述胆振马铃薯原原种场采用插条繁殖种薯的同时,还介绍插条与组织培养的种薯繁殖技术现状,以供参考。1.繁殖法与块茎形成(1)繁殖法的种类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植株体内氮素浓度的高低反映了其生长势的强弱,马铃薯生育期间各器官氮素浓度的变化始终表现为叶片>地上茎>块茎,叶片中的氮素浓度高低反映了叶片光合活性的大小。马铃薯对氮的吸收与营养生长和块茎的增长密切相关,植株对氮的需求量受其生长状况所控制。而且,氮在植物体内很容易流动,块茎形成后,大量的氮素转移到块茎中,用于块茎的建成和营养贮存。马铃薯植株在淀粉积累开始后,各器官中氮素加快了向块茎的转移,使叶片和地上茎的衰老进一步加剧。因此,在马铃薯高产栽培实践中,须注重氮、磷、钾的适量与配合施用,使之既能满足块茎的形成与生长的需要,又可防止植株生长过旺或后期发生早衰。本试验表明,在因素中量(适量)组合下,每生产500kg块茎需要纯N2 65kg。  相似文献   

4.
光周期对3个马铃薯种形态机能特征的影响A.M.MapakpoB等马铃薯繁殖功能生理学研究对于解释块茎形成与有性繁殖的调节机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许多带有块茎的马铃薯种在短日照影响下,能促进块茎形成。同时有一些马铃薯种只有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块茎,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采用马铃薯扦插繁殖法来扩繁与防治病害,并阐述其在种薯生产上的作用: 一、马铃薯的扦插繁殖法 1.扦插的种类从马铃薯的茎叶上能切取用于茎插、叶芽插和叶捅的插条。茎插是用带有顶芽和叶片组成插条进行扦插,有的在插条基部腋芽处形成块茎;有的只生根不结块茎;有的既生根又结块茎。叶芽插与茎插一样,也可  相似文献   

6.
前文(Goodwin 等,1980)已描述了马铃薯芽尖培养的快速繁殖法。本文将叙述能进行田间试验的有效幼芽发根方法。材料和方法Pontiac Exton 和 Kennebec 等几个马铃薯品种按前述方法做芽尖培养之后,将15~25毫  相似文献   

7.
早熟马铃薯植株性状与单株块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 4个早熟马铃薯品种 5次取样考种 ,对植株 7性状与单株块茎产量关联度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灰色相对关联度居前 3位的是最大块茎横切直径、地上部鲜重、根部鲜重。因此 ,在早熟马铃薯育种性状选择中首要目标是块茎大和植株长势强  相似文献   

8.
赤霉素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霉素 (GA ,Gibberellins)广泛存在于马铃薯植株体内 ,不同部位和发育时期的GA种类、含量及活性变化受块茎形成时环境条件的影响。GA通过参与马铃薯块茎形成时细胞分裂及细胞骨架的调整、光周期诱导块茎形成时的信号传递、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代谢时多种酶活性的影响等对马铃薯块茎形成进行调控。外源添加GA能促进马铃薯茎、叶和匍匐茎的生长 ,而抑制块茎的形成。添加GA生物合成抑制剂可降低植株体内GA水平和活性 ,促进块茎形成  相似文献   

9.
刈割是一种重要的农艺措施,不同程度的刈割对于马铃薯生长产生的影响不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索刈割时期及频次、刈割高度对马铃薯产量、块茎大小分布的影响。在幼苗末期或块茎形成期刈割一次,刈割茎叶程度分别为植株高度1/3或1/4,对马铃薯产量无影响,在幼苗末期和块茎形成期刈割2次会造成马铃薯显著减产。刈割处理会明显增加小薯(<50 g)个数,块茎形成期刈割1/3比例与CK(常规种植)相比显著增加20~50 g单株块茎个数,除幼苗末期刈割1/4比例、幼苗末期刈割1/4+块茎形成期刈割1/4比例2个处理外,其他6个刈割处理与CK相比均显著增加小于20 g单株块茎个数。在幼苗末期或块茎形成期刈割1次,与CK相比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马铃薯生育前期进行适当刈割补偿效应明显。综上所述,马铃薯幼苗末期或块茎形成期刈割1次,对马铃薯产量无影响,但能增加小薯的数量及重量,有利于马铃薯种薯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 用营养体繁殖的马铃薯是以块茎代替种子进行繁殖的。而近年来,开发了用实生种子繁殖的栽培法、以茎叶为繁殖源的组织培养法,以及扦插繁殖等快速繁殖技术,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尽快达到实用化。一直延用到现在的块茎繁殖法,优点是种薯大、生长快,缺点是繁殖率低,每10英亩土地需  相似文献   

11.
刘华  杜珍 《中国马铃薯》2003,17(5):316-316
1 症 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可发生在植株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 ,表现出多种症状 ,主要危害地上茎、实生种子和块茎。被侵染的植株初期症状表现为分枝减少 ,叶片与主茎成锐角向上耸起 ,叶片变小 ,顶叶皱缩卷曲 ,有时顶部叶片呈紫红色 ,后来逐渐出现叶脉坏死 ,植株严重矮化。感染纺锤块茎类病毒的种子不饱满 ,比重轻 ,发芽慢 ,长出的苗子细弱 ,叶片耸立 ,上部叶片向上卷 ,植株矮 ,生长缓慢 ,叶片灰绿。感病严重者 ,块茎呈纺锤或梨型。染病的块茎症状是由圆变长呈纺锤型尖头状 ,芽眼变浅 ,芽眉实起 ,形态不规则 ,可能裂纹。2 病 原马铃薯纺锤形…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植株生长和发育的习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日照长度和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长日照和高温能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推迟植株的成熟和茎杆的衰老,还能延缓或阻止块茎的形成。而短日照和低温的影响会导致植株营养体生长减缓,促进块茎的形成和植株的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Solamum tuberosum)通常用块茎繁殖,以生产均匀、丰产、优质的薯块。但块茎易罹病害,以致大大降低其生产力及品质。有些马铃薯品种和育种品系能结似绿色小番茄一样的果实,内有自由传粉(OP)的植物学种子。这种真马铃薯种子(TPS)通常是白花传粉的结果,并且不带病。虽然TPS类似番茄种子,但只有20%那样大。TPS的休眠常常延缓或降低萌发力。这种休眠可通过长期贮藏,或用赤霉酸或其他打破休眠的化学物质处理来克服。  相似文献   

14.
低温组织培养诱导马铃薯块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端分生组织培养巳成功地用于获取无病毒植株。利用这种方法巳获得了不带(对马铃薯危害最严重的)病毒F、M、S、V、X和BCJIK的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再生植株。由于温度是影响块茎形成的最重要的外界环境因子,所以确定无菌培养中微小块茎形成最适宜的温度参数很重要。低温能刺激马铃薯块茎的形成,高温则延缓甚至完全抑制块茎的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磷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磷元素在马铃薯植株体内的流动性较大,磷营养水平与块茎膨大密切相关,块茎是磷素的最终贮存库。在块茎增长初期,叶片、地上茎和块茎中的磷素浓度均为一生中的最高值,此时是马铃薯对磷需求最多的时期,块茎形成后,则大量的磷(P2O5)向块茎转移。马铃薯对磷素(P2O5)吸收速率较低。在整个生育期内吸收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块茎增长期。  相似文献   

16.
1前言土窑繁殖马铃薯种薯,是利用马铃薯无性繁殖的特点,在士害或窖内,用块茎来繁殖种薯。在人为控制、基本无光照、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不让块茎进行茎叶分化,只结小整薯。这样繁殖出来的种薯在地上大田种植,表现退化轻,产量高。为我们在保持马铃薯良种种性及科学用种方面找到了一条途径。2繁殖技术2.1土窖条件一般繁殖种薯的窖要深、大。窖日离地面垂直距离3m以上。口或方或圆形。窖顶上土层厚约1.5~Zm。在向下向里窖口是凹进去的,是窑洞式的。窖内空1’HIZm’,一个人下去摆薯铺土基本能操作开来。2.2选好母薯用上窖繁…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旱作栽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内蒙古呼盟与乌盟旱作马铃薯优化栽培下的干物质积累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马铃薯全生育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呈“S”型曲线变化 ,干物质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块茎快速增长期 ,干物质积累百分率以块茎增长后期至淀粉积累期较高 ;马铃薯生育期间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中心依次为叶片、地上茎、块茎 ;两地区不同品种优化栽培下的各项栽培生理指标均优于一般生产田和不施肥处理 ,其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测定初感和再感采植株所结块茎内的马铃著卷叶病毒(PLRV)和马铃薯Y病毒(PVY)的必要条件。分析了用Rindile处理打破休眠期前的块茎。PLRV在休眠块茎中可准确地测出,而PVY只有在经Rindite处理并且在暗处于22℃高温的条件下保持2~3周的马铃薯块茎中才容易鉴定出来。感染块茎内的马铃著卷叶病毒的浓度脐部比顶端高,并在35天的试验期间内,其浓度保持恒定。然而发现马铃薯Y病毒在块茎顶端浓度大,并且在打破休眠期后迅速增加。在22℃贮藏期间,休眠块茎中的马铃薯Y病毒浓度下降。也讨论了ELISA方法用于块茎的鉴定。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纺锤块径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是危害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为了查明不同类病毒变株对主栽品种克新1号和4号所引起的产量损失和症状反应,应用往复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法(Peturn-Polyacmdegel electophoresis)鉴定类病毒。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当年,接种类病毒的处理平均减产37%,按商品产量计算减产达47%。当年表现症状的植株平均为59.6%,块茎产生症状的植株平均为57.4%。用于接种的3个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变株的致病力,以当地的类病毒弱系为最强,其次为北美的类病毒强系,北美的类病毒弱系的致病力较弱。类病毒对产量的影响与马铃薯品种和类病毒变株的组合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克新1号接种当地的类病毒弱系时薯块严重畸变,商品产量只为不接种对照的21%。用往复电泳法检测各个试验处理被类病毒侵柴的情况,芽接种处理,于出苗后1周即可检测到类病毒,叶接种处理,于接种后2周即能检测到类病毒。出苗后7周,植株中类病毒浓度达到高峰,随即急剧下降,到出苗后10周,大部分接种植株已检测不到类病毒。块茎直径达1厘米时,即能检测到类病毒,随着块茎膨大,类病毒浓度也相应增高,到收获前,块茎中的类病毒含量只略低于植株含类病毒高峰期的浓度。用于本试验的克新1号、4号无类病毒和主要马铃薯病毒的核心材料,在1988年已交付给省内外的良种场繁殖使用。于当年秋季抽样检测克山第二良种场连续种植二年的种薯,当年种植试管苗生产的种薯,以及试管苗等,均未检测到类病毒。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病毒病是导致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能够有效降低病毒病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一直是马铃薯研究和生产者的追求。通过研究马铃薯中早熟品种‘LK99’和晚熟品种‘陇薯3号’对马铃薯Y病毒(PVY)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的生理反应,进一步明确和比较了中早熟品种‘LK99’和晚熟品种‘陇薯3号’在PVY或PLRV胁迫下的一些生理变化。以未感病和分别感染了PVY、PLRV的马铃薯中早熟品种‘LK99’和晚熟品种‘陇薯3号’为研究对象,在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所取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含量,并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在块茎膨大期测定株高、茎粗、地上鲜重,成熟后测产。试验结果表明,病毒侵染马铃薯植株后,植株生长受抑制,块茎产量降低、有关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增强、丙二醛含量升高、总叶绿素含量减少。植株感染了PVY或PLRV后块茎产量、有关保护酶(SOD、POD、CAT)活性、丙二醛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的相对变化量表明‘陇薯3号’的受损程度较‘LK99’严重。以块茎产量作为评价标准,则PVY对马铃薯的危害程度较PLRV更为严重。马铃薯植株对PLRV的应激性反应比对PVY强烈,表现为酶活相对增强幅度大、丙二醛含量相对增量高、总叶绿素含量相对减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