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了体外评价靶向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 ORF7的siRNA对HP-PRRSV复制的抑制效果。将3μg siRNA重组质粒载体pSilencer-N2转染于Marc-145细胞中,24 h后再分别接种0. 01 MOI PRRSV,感染病毒48 h后,观察其抑制HP-PRRSV HN1株复制效果;待细胞感染病毒72 h后,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iRNA重组质粒对HP-PRRSV在细胞中复制的抑制作用。体外结果显示,在最佳接毒量0. 01 MOI和最佳接毒时间24 h时,siRNA重组表达质粒在HP-PRRSV感染后48 h能明显抑制病毒的复制,与对照组相比,病毒滴度降低了2个多数量级,抑制达到100~1 000倍。有效干扰持续时间,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siRNA重组质粒显著抑制HP-PRRSV的增殖,推迟CPE的发生时间,其抑制作用可以持续到感染后的4天。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CHC001毒株对不同消毒剂的敏感性,本试验选取浓戊二醛、5%聚维酮碘、复方新洁尔灭和过硫酸氢钾复合粉4种消毒剂,依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分别采用悬液滴定法、中和剂鉴定试验和细胞培养法,在不同浓度和温度下检测消毒剂作用1、3、10和20 min后CHC001的滴度,以及CHC001对消毒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4种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要求配制浓度,在4℃和26℃环境下与病毒作用10 min后,CHC001均可被彻底灭活。结果表明,HP-PRRSV CHC001毒株对所选消毒剂均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1996年,郭宝清等[1]首次从国内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感染猪群中分离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PRRSV在我国大量传播,并不断地变异,致使2006年我国大部分省份流行"猪无名高热".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4,(10):1561-1567
为研究在免疫压力下HP-PRRSV田间流行毒株的遗传进化情况,选取2家疫苗免疫猪场、2家未免疫猪场,连续2年每季度采集血清利用ELISA检测PRRSV抗体;采集血清、组织病料及精液通过RT-PCR检测PRRSV病原,并对阳性样品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分析。结果,共获得Nsp2基因序列91个,ORF5、ORF6、ORF7基因序列各98个,均属于美洲型高致病性变异毒株(HP-PRRSV);Nsp2、ORF5、ORF6、ORF7基因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0.1%100%和91.6%100%和91.6%100%、83.3%100%、83.3%100%和81.1%100%和81.1%100%、96.6%100%、96.6%100%和96.0%100%和96.0%100%、91.1%100%、91.1%100%和91.4%100%和91.4%100%,表明ORF6基因的同源性最高、ORF5基因的同源性最低;Nsp2、ORF5、ORF6、ORF7基因的平均进化速率分别为4.30×10-4、4.09×10-5、2.65×10-6、4.89×10-6 substitutions/site/day(s/s/d),表明Nsp2基因最容易发生变异,而ORF6基因最稳定;Nsp2、ORF5、ORF6、ORF7基因的平均进化速率在免疫猪场分别为4.42×10-4、4.20×10-5、2.71×10-6和4.93×10-6 s/s/d,在非免疫猪场分别为4.18×10-4、3.98×10-5、2.59×10-6和4.84×10-6 s/s/d,表明免疫猪场中HP-PRRSV流行毒株的进化速率高于非免疫猪场中HPPRRSV流行毒株的进化速率。本研究结果为掌握HP-PRRSV的分子流行病学规律提供了详细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新生仔猪腹泻病例进行诊断与控制,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和借鉴.2013年1月初广西玉林某规模猪场发生以2~3日龄仔猪腹泻、呕吐、精神不振为主的疫情,发病率80%,死亡率80%~100%.为确定此次疫病的病因,本研究从发病猪群中采集10 份病死猪小肠、脾脏、肺脏、淋巴结等组织进行细菌分离、PCR检测、病毒分离、病毒效价(TCID50)测定、基因测序与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均为阳性,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RoV)均为阴性,未分离到致病菌.克隆测序分离株的ORF7和Nsp2全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分离株为美洲型PRRSV,ORF7基因全长为372 bp,编码123个氨基酸;Nsp2基因全长为2 850 bp,编码950个氨基酸,其中Nsp2基因在第481、532—560位发生了共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与高致病性PRRSV(HP-PRRSV) JXA1株Nsp2基因缺失特征一致,属于HP-PRRSV分离株.匀浆病料接种Marc-145 细胞,48 h开始出现 PRRSV 特征性病变,TCID50为10-5.75/0.1 mL.推测此次新生仔猪大批死亡主要是PEDV感染后继发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所致.  相似文献   

6.
HP-PRRSV抑制猪肺eNOS表达与猪肺微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与肺微血栓病变的关系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对微血栓的影响,选取50头70日龄的鄂通两头乌猪,4头作为正常对照,46头感染HP-PRRSV。采取50头猪的肺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微血栓病变程度进行等级评分,将46头感染猪分为轻度微血栓组、中度微血栓组、重度微血栓组,每组选取4头猪进行后续研究。应用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明确HP-PRRSV和eNOS在微血栓猪肺中的表达、分布及变化。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猪肺组织肺泡间隔明显增宽,毛细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肺泡腔内有巨噬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肺泡壁有大量微血栓。HP-PRRSV主要分布于肺泡巨噬细胞及少量的淋巴细胞的细胞质。随着HP-PRRSV病毒含量的增加,微血栓病变越严重。微血栓病变越严重,死亡率越高。eNOS主要分布于肺泡Ⅱ型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质,感染猪肺组织的e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未感染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HP-PRRSV使eNOS的表达下调,并参与感染猪肺组织微血栓的形成,增加感染猪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p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变异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高热病[1]。2006年,高热病在我国南方部分省份爆发,经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析鉴定,确认为由PRRSV变异株引起,命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HP-PRRSV)[2]。研究表明,依靠病毒对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与肺微血栓病变的关系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对微血栓的影响,选取50头70日龄的鄂通两头乌猪,4头作为正常对照,46头感染HP-PRRSV。采取50头猪的肺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微血栓病变程度进行等级评分,将46头感染猪分为轻度微血栓组、中度微血栓组、重度微血栓组,每组选取4头猪进行后续研究。应用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明确HP-PRRSV和eNOS在微血栓猪肺中的表达、分布及变化。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猪肺组织肺泡间隔明显增宽,毛细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肺泡腔内有巨噬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肺泡壁有大量微血栓。HP-PRRSV主要分布于肺泡巨噬细胞及少量的淋巴细胞的细胞质。随着HP-PRRSV病毒含量的增加,微血栓病变越严重。微血栓病变越严重,死亡率越高。eNOS主要分布于肺泡Ⅱ型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质,感染猪肺组织的e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未感染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HP-PRRSV使eNOS的表达下调,并参与感染猪肺组织微血栓的形成,增加感染猪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参考GenBank发表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 JXA1的ORF5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对分离自云南、浙江、山东、辽宁、黑龙江、天津、湖南等7省12株PRRSV分离株进行RT-PCR扩增,获得约773 bp的DNA片段,将其分别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中,并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序列,并与VR-2332、CH-la、MLV、LV、BJ4、HB1、HuB2、JXA1等毒株ORF5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离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9%~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0.1%~100%;在美洲株遗传关系上又分为明显的2个群:12株分离株与HB1、HuB2、JXA1、CH-la亲缘关系比较近,处于一个亚群;VR-2332、MLV、BJ4处于另一个亚群.说明高致病PRRSV为我国PRRS主要流行病毒.  相似文献   

10.
2022年10月中旬,湖南长沙某规模化猪场发生疑似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疫情。为探究发病原因,采集病料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常见病原荧光定量PCR(q PCR)鉴定。结果发现,病料样品中未分离得到细菌,q PCR检测结果显示组织病料为HP-PRRSV和NADC30-like毒株核酸阳性,其他病原核酸均为阴性。为进一步分析该猪场PRRSV流行株遗传变异情况,对PRRSV Nsp2基因序列进行逆转录PCR(RT-PCR)扩增、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HP-PRRSV株Nsp2基因序列与Hu N4-F112株(PRRSV弱毒疫苗株)同源性最高,类NADC30株Nsp2基因序列与已知NADC30株同源性最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场疫情是HP-PRRSV和类NADC30株混合感染引起,其中HP-PRRSV可能为弱毒疫苗株。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PRRSV),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用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对其进行了体外杀灭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大于或等于0.01%浓度的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可体外完全杀灭PRRSV。根据结果建议该消毒剂对PRRSV临床使用浓度为≥0.01%,即1∶10 000稀释,但同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当提高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藏猪、藏梅猪和大约克夏猪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 JXA1分离株具有不同易感性的分子机理,本研究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比较分析藏猪、藏梅猪和大约克夏猪感染JXA1分离株前、感染后4、7和14 d肺脏中HSPG2、SIGLEC1、CD163、VIM和NMMHC-ⅡA 5个PRRSV受体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藏猪感染JXA1分离株后4和14 d肺脏中HSPG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染前(P < 0.05),而感染后7 d HSPG2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感染前(P < 0.05),藏梅猪在感染后14 d HSPG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染后7 d(P < 0.05);藏猪感染后4和14 d肺脏中SIGLEC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染前(P < 0.05),大约克夏猪感染后4、7和14 d SIGLEC1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感染前(P < 0.05);藏猪和藏梅猪感染后14 d肺脏中CD16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感染前(P < 0.05),大约克夏猪则感染后7和14 d均显著低于感染前(P < 0.05);藏猪感染后7 d肺脏中VIM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染前(P < 0.05),大约克夏猪在感染后7 d显著低于感染前(P < 0.05);藏梅猪感染后4 d肺脏中NMMHC-Ⅱ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染前(P < 0.05),大约克夏猪在感染后4和14 d NMMHC-Ⅱ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染前(P < 0.05)。结果表明,5个PRRSV受体基因中,SIGLEC1和VIM基因可能是影响藏猪、藏梅猪和大约克夏猪对JXA1分离株易感性存在差异的潜在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高致病性蓝耳病山东分离株SD0612原始株及其在抗体选择压下突变株在回归猪体后的抗体动态变化,试验中,将15头健康猪分为5组,分别为SD0612原毒感染组、有抗体条件下第1次传40代突变株F40感染组及有抗体条件下再次传40代突变株e40感染组、无抗体条件下再次传40代突变株a40感染组及阴性对照组,分别于接毒后1周、2周、3周、4周、5周采血,收集血清以ELISA试剂盒测定其抗体水平。剖检死亡猪及到期剖杀猪,取病料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结果显示:F40在接种猪后引起的ELISA抗体较原始株迟缓,约滞后1周左右。而e40和a40诱发的抗体和F40未见明显区别。4个毒株比较后发现,SD0612原始株感染猪后引发的ELISA抗体始终是最高的,显示其在体内的复制能力最强和抗原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靶向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ORF7的siRNA重组伪狂犬病病毒(rPRV)对HP-PRRSV复制的体外抑制效果。将500MOI的siRNA rPRV:rPRV gG-/siRNA N1、rPRV gG-/siRNA N2、rPRV gG-/siRNA N3分别感染Marc-145细胞,24h后再分别接种10 MOI PRRSV,感染病毒48h后,观察其抑制HPPRRSV HN1株复制效果;待细胞感染病毒72h后,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重组rPRV介导的siRNA对HP-PRRSV在细胞中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与表达突变siRNA的rPRV gG-/siRNA Neg及接毒对照组相比,HP-PRRSV在细胞中的复制均可被3个siRNA rPRV有效抑制,其中重组病毒rPRV gG-/siRNA N2抑制效果最佳;进一步检测siRNA重组rPRV在Marc-145细胞中抑制HP-PRRSV HN1株的复制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重组病毒rPRV gG-/siRNA N1和rPRV gG-/siRNA N3抑制作用不明显,而rPRV gG-/siRNA N2不但能够有效抑制HP-PRRSV引起的细胞病变,而且能够消减HP-PRRSV N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ORF7mRNA的表达水平(P0.05),且其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抑制效果至少可持续5d,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结果提示siRNA rPRV在体外能抑制HP-PRRS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某规模化猪场各阶段猪只陆续发病,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确诊发病猪为高致病性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混合感染,选取混合感染检测阳性病猪40头进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与替米考星联合使用对HP-PRRSV与PCV-2混合感染治疗效果较好,随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替米考星对大群猪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将蒲地蓝颗粒制剂稀释成含生药25μg/mL、50μg/mL、100μg/mL的药液,观察其体外对HPPRRSV的作用。结果提示,不同浓度的蒲地蓝颗粒均可抑制HP-PRRSV在体外的复制。将30头45日龄断奶仔猪(蓝耳病抗体阴性)随机分成3组,试验Ⅰ组添加蒲地蓝颗粒制剂500 g/t饲料;试验Ⅱ组添加蒲地蓝颗粒制剂1 000 g/t饲料;试验Ⅲ组为空白对照,连续15 d。各试验组同时注射HP-PRRSV(TJM-F92株)弱毒苗1头份,分别于注射后第14天、第21天、第35天采集血清,检测PRRS抗体。结果表明,蒲地蓝颗粒制剂能提高HP-PRRSV(TJM-F92株)弱毒苗的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2年~2014年东南地区8个省市21份HP-PRRSV阳性样品的GP5基因进行了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将其进行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检测的21株HP-PRRSV GP5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1.1%~99.8%和75.1%~100%。其中有13个病毒株的GP5基因与JXA1株同属于2.2亚群,其余8个病毒株的GP5基因与台湾2007年、2013年分离株属于2.3亚群。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2.3亚群是2014年流行的一个新兴亚群,它的流行可能与两地猪群贸易交流频繁有关,其GP5基因在抗原表位和糖基化位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异。本研究结果为HP-PRRSV遗传进化分析和疫病防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某一规模化猪场出现一定量的母猪流产死胎,流产死胎大小相差不大,无木乃伊胎,7日龄内仔猪死亡率增高。针对类NADC30、 HP-PRRSV、 PRRSV设计可以同时检测3种类型PRRSV的引物,经PCR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确诊为该猪场存在类NADC30、HP-PRRSV、PRRSV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该猪场类NADC30 NSP2突变区序列与NADC30(JN654459.1)具有94%的符合率。猪场进行PRRSV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相关研究,以期为PRRSV病毒的鉴定和细菌的分离鉴定提供参考,为猪场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查明湖南省汨罗县某猪场保育猪厌食、发烧、咳嗽、皮肤发绀导致其死亡的原因,试验采用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细菌的分离培养及RT-PCR检测等方法,结果发现送检病死保育猪发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类NADC30-like毒株和HP-PRRSV毒株混合感染所致,应采取相应的治疗及预防措施,防止该病的扩散.  相似文献   

20.
The Chinese 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HP-PRRSV) has caused a severe threat to the pig popul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 type 2 PRRSV modified live vaccine (PrimePac? PRRS, lineage 7) against a Thai HP-PRRSV (10PL01, lineage 8). Three-week-old PRRSV-free pig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ree groups. Vaccinated challenged group (group 1, n?=?16) was immunized with PrimePac? PRRS vaccine at 3 weeks old. The unvaccinated challenged group (group 2, n?=?16) was injected with PBS at 3 weeks old, and unvaccinated unchallenged group (group 3, n?=?10) was served as a negative control. At 9 weeks old, all groups, except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were challenged with the Thai HP-PRRSV. All pigs were monitored daily during 10 days post-infection (dpi) and were necropsied at 10 and 17 dpi.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vaccinated challenged pigs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 mean rectal temperatures, clinical respiratory scores, lung lesion scores, and levels of virus load in serum and lung tissue compared with the unvaccinated challenged pigs. Moreover, vaccinated challenged pigs exhibited PRRSV-specific serum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studied type 2 PRRSV vaccine provided partial protection against the Thai HP-PRRSV infection based on the body temperature, levels of viremia, and the severity of lung lesion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artial protection of PrimePac? PRRS vaccine might be useful for controlling HP-PRRSV infection in the endemic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